這兩天看到上海仁濟醫院的醫患衝突和加拿大的年輕母親的哭訴,想起我曾經寫過的北京尋醫記和墨爾本尋醫記。新浪太難用了,我已經放棄。現在就直接把兩篇放一起,算是個對照吧。
尋醫記-墨爾本 2011.8.14
從小就是個病包子,醫院就和家開的一樣,沒事就往那裏跑,除了頭痛腦熱外到也沒啥大事。長大後到反而很少看病。後來的工作單位和醫院是連著的,每次從後門上下班都要經過醫院的電梯走廊,看著那兒那兒都是病人,更是連醫生也要忌諱了。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大概2012年快到了,再不用錢就太浪費了。這半年來北京,墨爾本的醫院轉來走去,已經能寫個墨爾本/北京的尋醫指南了。今兒個就先說說澳洲的基本醫療和私人醫療保險。
澳洲的醫療體係和中國不同,如果不是親身體驗,還真的不知道孰優孰劣。
澳洲的移民在拿到永久居民的同時會領到一張medicare 卡(醫療保險)。這張卡就是不論貧窮富足在澳洲的藍天白雲下人人平等的一個象征。 在澳洲看病,如果不是急診,很少會有人直接去醫院。一般的病都是先和自己的家庭醫生GP( General Practitioner )預約,在指定的時間去家庭醫生的診所看病。如果病情嚴重,GP會轉薦病人去公立醫院或專科醫生。 一般看GP,就用這張medicare卡,看病不花錢(或者是先付錢,然後跟政府報銷),但買藥是自己掏腰包。這張卡在所有的公立醫院看病也是不用花錢的。不過呢,因為這裏的公立醫院的資源有限,再加上政府出台的政策,薪水在某個級別以上,如果不購買私人醫療保險,就要多付所得稅, 所以還是很多人購買私人醫保的。GP在轉薦病人時也會看病人是否有私人醫保的。
幾年前我曾經因為手腕的腱鞘囊腫去看GP,當時手腕腫得老高,痛得睡不好覺。GP就給我寫了封推薦信去公立醫院。那是我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沒什麽經驗,GP沒問我有沒有私人醫保,我也沒想到。第一時間去的公立醫院,護士小姐收了信就叫我回家等,說是沒人會知道什麽時候排上我,也許一個月,也許半年……當時還以為護士開玩笑,結果8個月後我收到一封醫院來信,告訴我一個月後去醫院,我當時都想不起怎麽回事了,我的手腕也早已經消腫。 因為我很好奇這種醫療體係,所以我還是去見了醫生。我想那真是很哭笑不得的見麵,我根本想不起手腕腫起時的症狀,我跟醫生講如果我的手腕能夠腫痛9個多月是不是可以直接據掉了?他也很無奈,一定要寫診病病曆而我又說不出來。最後他說如果我有私人保險,就能夠很快看專科醫生。這次輪到我無語,我的私保是進入澳洲第二個月就辦好的,這麽多年光繳費了,還沒享受過好處呢。
這次四月份身體出現狀況,趕緊跟GP說我有私人醫保,人立馬寫好給專科醫生的信,拿著信就衝到4層的私人醫院。預約在三個星期後,雖然比我想像的慢,但也比公立醫院的等幾個月強。
和專科醫生討論病情後很快就確定了手術時間,私人醫院。私人醫院絕對比公立的舒適。我工作的單位和公立醫院是連著的, 每次從後門上下班都要經過醫院的電梯走廊,看著那兒那兒都是病人,護士醫生都是呼呼地從身邊掃過,一點也沒有溫柔婉約的感覺。私人醫院看起來像個小會所,各種造型的沙發,躺椅,柔和的音樂,壁畫,護士小姐溫婉的笑容,一口一個darling 地,而且基本是一對一的服務。印象最深的是換好衣服後,護士隨手蓋在我身上的 毯子是溫熱的,從保溫箱裏拿出來的。剛經曆過在國內所有病人在一起更衣,然後被護士趕來趕去,又因為拖鞋被教訓的經曆,就覺得這醫保的錢沒白花。手術的過 程我是一點印象都沒有,隻記得剛睜開眼就看見護士溫柔的微笑,趕緊問我要吃點兒什麽,痛不痛。回到家的第二天中午,護士又打來電話仔細問了我各種術後問 題。當然溫柔和超速是要有代價的。一個月後,一張大賬單也飛入我的信箱,七扣八扣,我還是要從自己口袋裏再拿出一部分錢的。雖然很心痛錢,但是時間就是生 命,我認為私人醫保還是值的。
澳洲的社會保障和醫療都是一種性質:每個人都有最低保障,餓不死和有病看病,但如果想要稍微好或有質量的活著,錢是不能少的。資本主義社會嘛,錢是王道。
尋醫記-北京 2011.8.24
今年4月回家,20幾天的假期,14,5天在各醫院跑,先是我爸再是我,然後我媽。中日醫院加同仁醫院。從掛號到開刀全套服務。
父母在咱缺醫少藥的鄉下憋屈壞了,回家休息兩天就直接殺到醫院,從頭看到腳。在國內看病吧,我覺得有兩點是不能不提的:熬到一定年頭,比如高幹;比如有錢。如果具備這兩點,在國內看病是種享受。 早上不用起早排隊掛號,不用人擠人,護士的笑容也比較多。當然像我這樣什麽都不具備的,隻好和大多數的病人一樣在醫院的各個部門遊走,帶著媚笑被護士們呼來喝去。
北京的醫院就中日,同仁醫院來說,先是登記建病曆卡,掛號 , 然後就是去相應的門診室排隊看病。 掛號是分專家和普通門診,專家和澳州的specialist 應該是一樣的,有一定經驗又通過層層進修考核才能夠當上的,所以專家門診要比普通門診貴些,而且也很難掛到,每天就一,二十個名額,所以要很早很早起來,比如5,6點。普通門診的號比較容易掛,碰到什麽醫生就是什麽了。 掛完號就是一群人堆在門診室前邊等醫生叫號邊互相詢問各自的病情,順便捎帶著家長裏短。門診室前是有個門簾子的,不過隨時都會有人掀簾進出。病患和醫生的對話,病人的隱私隔著個飄忽的簾子有一聲沒一聲地傳入外麵坐等的其他人耳裏,然後成為他人的談資。 說句實話,國內的醫生還是很有能力,很有經驗的,可能是見識的人多,病例也多,感覺國內的醫生和病人的互動要比澳州的多,或者國內的病人都有久病成良醫的習慣?以自己的感覺/認知和醫生的專業叫板?
因為隻去了中日和同仁兩家醫院,所以很想拿這兩個醫院做個對比來說說對北京的醫院的感受。
中日醫院是父母的定點醫院,我總是覺得那裏就像我爸的第二個家一樣,有事沒事就往那裏跑。那裏專門有個掛號大廳,十幾個窗口,有專門的人維持。早上7點開始掛號,但5點大廳的大門就打開了,讓早早在外排隊的人有個擋風雨的地方,挺有人情味兒的。
同仁醫院在3月份時已經實現了網上掛號服務,隻是確認時隻能用移動的手機,有壟斷的嫌疑。不過我覺得同仁的管理實在是混亂,就算是掛上了號還要去掛號處再確認下,這再確認的隊也能排出2裏地去,而且也沒人在旁邊維持,導引。6個窗口,兩個是正常排隊的,4個是再確認的,然後就是一群患者亂哄哄的,各找各媽地在各個隊伍中亂竄,尋找適合自己的隊伍。
兩 家醫院的醫生都很專業,也都很有中國特色的人情味兒。比如掛號排隊這事,除了大清早起來排隊外,也可以通過醫生安排補號,不是行賄受賄那種,是醫生覺得你 真的需要盡快看病。比如中日,我開始隻是趁給我老爸拿藥的空檔排了個普通號,結果那位醫生在看了我的檢查報告後推薦我看專家門診,並且在我的病曆上特地注 明哪位專家,什麽時候是他的門診和手術時間,然後告訴我第二天不用早起掛號,隻要拿著病曆補個專家號就成。在同仁也差不多,有個外地小夥子,在北京一直等 床位做手術,幫我媽治眼病的大夫就讓他到另一分院掛號,因為那家有床位。這樣就可以幫小夥子省些旅館費用。
兩 家醫院管理得都不太專業。比如中日,病人自己要拿著自己的組織切片自己跑去病理科做化驗。雖然是自己身上的東西,不過不是這專業的人,拿在手裏總是感覺怪 怪的。比如病人的查血報告還沒出來或者還沒做,就安排手術,雖然是為病人著想趕時間,但對別的病人就太不負責了。在同仁,如果不是身強力壯或者子女成群, 看個病可真是難。排隊是一難,化驗和檢查是另一難,7,8項 檢查在不同位置不同樓層,每個都要排隊。付錢一層,拿藥另一層,建病曆又不知要七拐八繞的去哪裏。白內障手術,每天做幾例,每次要什麽藥,醫生護士都心中 有數,為什麽這些藥不直接放到手術室中,隻要病人繳了錢就可以直接做?而是要病人先繳了錢,再跑到樓下一層藥房,拿了藥,再爬上來。。。。。。做白內障的 大部分是老年人,如果沒子女在旁邊伺候著,真是可憐。。。。。。
兩家 醫院都是人山人海,電梯,走道,哪兒哪兒都是人,但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人為地製造人多的假象。從醫生那裏拿好藥方,奔2層劃價,劃價的小兄弟隨手就把單子甩 出來,再三再四地請求指點迷津,人嘴裏像含著金子似的擠出倆字:蓋章。幸好有明白的患友指點:你的醫生忘蓋章了,趕緊回去補個來。等等,醫生忘蓋章了,關 我什麽事?為什麽醫護不專業,被懲罰的是患者?我怎麽會知道藥方必須得蓋章?現在電腦都聯網的,怎麽還要病人跑來跑去?奔四層補了章,再奔二層重劃價,再 到一層取藥。樓上樓下,不知有多少人如我,來回折騰,為別人的不敬業買單。
其實很多時候隻要醫院能稍微為病人著想一點,那麽很多醫患之間的怨氣就能化解。現在很多大學都開辦了管理學,其實醫院這種與人打交道的地方是最需要這方麵人才的。而且我一直以為醫院是個非常賺錢的行業,就更需要有專才來管理。
這兩篇文章是7,8年前的文章了,這兩年經曆了爸媽在國內,在澳洲生病住院的事,可以重新再寫關於醫院,關於醫患關係的文章了。
我爸媽也用中日,每次都托人,要不然住不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