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亂想讀邊城
駱遠誌和門門分別寫了《邊城》讀後感。我因此趕趟寫一篇。
文學家們評論《邊城》是一部偉大的小說,開辟了田園詩歌一樣的小說形式。
沈從文是文學天才,他沒讀過大學,卻被請去做大學教授,他自學成才,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寫小說首先需要認識足夠的字,讀過足夠的小說,厚積薄發。《邊城》是沈從文厚積薄發出來的作品。
我怕自己寫亂了,以下一一列出,方便閱讀:
1, 語言
《邊城》寫於1934年,新白話文。現代人讀著別扭。我們七十年代的文字,零零後讀著也別扭。文字有生命,在變化。比如:“底”“地”“得”“的”之用法,如今就剩“的”字留著,其他三個字“離休”了,我們不能因為我們讀不順,就說作者的文法不行。
2, 結尾
小說的故事簡單極了,就是一個情竇初開的15歲小姑娘,看到俊美的16歲小夥子儺送,說不清地想他。倆人隻有幾句對話,陰錯陽差沒成姻緣,結尾還說:
“這個人(儺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就這個結尾,讓文學家們激動不已,從1934年一直激動到現在。這叫開放式結尾,讓人無限遐想。
我不認識“儺”字,查字典,儺(nuo2)是個驅逐瘟疫的神。就是說這男孩是儺神送給船總順順家的。哎呀,現在世界最需要儺神了,趕緊驅散新冠病毒。
1934年,我還沒出生呢,等我認字讀小說以後,大家都這樣開放式結尾,搞得我鬱悶。於是,我開始寫小說給自己讀,這是我最初寫小說的原因。寫了幾篇小說後,在網友的評判指點下,我學到了點小說知識,加之閱曆年齡。所以,我覺得我可能讀懂一點點。
3,人物
小說首先要有人物地點時間,還要把不必要的人物都刪掉,讓故事主脈清晰。在《邊城》裏,兩家人,一家是清貧的爺爺和翠翠,另一家人是富足的船總順順和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1930年代,一般家裏都七八個孩子,這就不真實了,但小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多出來的人物不好安排。所以,作者製定的兩家人,人丁就這麽少。順順有妻子,一筆帶過。
4,風情
故事是淡淡的,作者巧妙地把這些人物細細地安排在一個既不是農村又不是大都市的山水之鄉,有意隨故事的發展,展開了端午細節。順帶著描述了中國內陸南方的風土人情。多為短句,用字講究,輕柔地用文字給我們畫了一幅山水國畫。我覺得這點讓文學家們大為讚歎。而一般讀者隻關心人物故事,遇到寫景物的就跳著讀,因此看不到故事的趣味。沈從文輕而易舉就把地貌說清楚,為人物登場鋪墊好了舞台。我再次提醒,故事很淡,大篇幅的景物,非文學人也許不太能讀進去。風情中描述的地貌服裝各類出場人物的語言都十分準確地代表著年齡身份性別。很好。
5,順序
小說沒按順序寫。先倒敘了兩年前13歲的翠翠在夜晚看到14歲的儺送在河裏抓鴨子,這是端午節的一項活動。光線暗,翠翠隻聽見聲音和看到一個輪廓。少男少女有兩句對話。過去了。作者寫道:“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 我想這麽描述也讓文學家們叫好。多含蓄啊!一切都在不言中。你盡情遐想吧。
然後又倒敘了一年前的端午。翠翠想著儺送,所以,下一年也想在端午看到儺送。下雨了,翠翠和爺爺到順順家避雨,看到大佬天保,沒看到二老儺送。她也沒有不喜歡大老,也沒有喜歡,至少不討厭。大老送翠翠一隻鴨子,翠翠挺高興。
如果作者按順序寫,也不錯,但倒敘的方式有助於烘托翠翠對端午龍船抓鴨和儺送小夥子的強烈記憶。這種時間上的迂回寫法讓小說研究者們大為讚賞。等我出生以後,大家都倒敘,還有倒敘中裏再倒敘,以至於我讀一周小說,還沒說到下一分鍾呢。其實倒敘正敘隨便寫,恰到好處為上。用多了,讓讀者十分累。如果大家都倒敘,你就正敘,物以稀為貴嘛。為什麽要趕時髦倒敘?沈從文倒敘時,大家都正敘呢,他就脫穎而出了。
6,人性
有讀者說小說裏沒壞人,那看你怎麽定義壞人。人都有罪性。《邊城》裏少男少女的談情說愛的情節沒有,可人們普遍認為這是愛情小說。實際上作者用這個情竇初開的懵懂故事,引出一連串的各類人物和人性。比如,作者幾乎沒有描寫翠翠長什麽樣,隻說好看,好看到了讓當地富豪的兩兄弟同時相中。大少爺請父親派媒人說媒。媒人到翠翠家以後,老船工說要麽家長做主,要麽小夥子在對麵山上唱情歌三年半,讓翠翠自己選。接著老船工又說,他希望翠翠自己拿主意。那麽,家長做主的路就斷了。老船工拿了一把。沒曾想大老不會唱歌,二老會。大少爺知道贏不了,就去外地跑買賣,不幸掉進湍急的河裏淹死了。二少爺知道哥哥死了,這死是跟自己有關係,就不敢觸摸這份姻緣了,並且有些憤怒老船工當初提意唱情歌。認為若不比賽唱情歌,哥哥肯定還活著。老船工知道大老天保死了,二老儺送也不唱歌了,就慌了。又聽到另一個媒人說二老要娶另一位姑娘,老船工馬上去船總順順家打聽。順順剛失去大兒子,話少。他說,是有人來說親。實際情況是,說親了,沒談成。老船工以為,說親了,談成了。他經不起這種情緒波動,病倒去世。這說假話的,埋怨的,有姿色就拿一把的,哪個不是一點罪性呢?老船工都七十歲了,有人來說親,又是個公認好青年,趕緊同意了,多好?趁著自己還活著,看到孫女出嫁,穩重人生,多好?不,偏要男孩唱三年半情歌來打動孫女。三年半以後,什麽都會發生,最能發生的事情就是老船工會死去。
小說作者就是故事的上帝,他叫誰死,怎樣死,就是定局。
6,全局
《邊城》的文筆很細膩,情節不拖拉,像一幅工筆細描的中國山水,他對每個出場的人物做了短而準確的描述,表現了當時的風土人情。他卻沒有描述翠翠和兩位少爺的長相,多高?眼睛大小?什麽樣的眉毛?什麽樣的嘴型?什麽樣的身材?一概沒有。這些對小說不重要的東西,就省略了。他想借助故事描寫南方小鎮,故事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小鎮的生活氣氛和習俗。
7,邊城
我理解邊城不是一個世外桃源,它可能就是所謂大城市的邊緣,有別於城市,又有別於鄉村這麽一個特定地域。所以,它是邊,也是城。隻有城才有歌妓,別管多小,是個基本的貿易小鎮。
綜上所說,讀者還是要讀全部小說。因為《邊城》的語言含蓄唯美,而故事卻簡單極了,或說沒啥故事性,多是東家一句,西家一句,合起來,五顏六色,這麽個效果。
8,電影
把《邊城》拍攝成電影不容易,因為故事情節淡,景物風俗描寫多。描寫景物要用文字一句一句描述,用去10分鍾閱讀,而電影畫麵幾秒鍾就表現了。所以,需要添加故事內容。香港電影(1953年)增加了許多情戲故事情節,原著裏沒有。大陸電影(1984年)尊重原著,因此用畫外音朗讀了原文的優美句子,而人物戲很呆板,沒啥可演的。可以看出,大陸的《邊城》資金雄厚,群眾場麵大,接近真實小鎮氣氛。而香港的《邊城》更像一個舞台劇,群眾演員三五個,故事情節增加了,演員戲多了,表情豐富,甚至誇張,化妝濃重。
總之,今天讀《邊城》,人們可以認識過去的生活,文筆簡練唯美。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個人一直認為,寫人性,要把曆史背景寫淡些,方能顯出人性。雖然《邊城》很恬靜,裏麵仍然提到有士兵駐紮,士兵和當地民女戀愛。這些都側麵暗示周遭有戰事發生。這些情節一筆帶過,就是淡淡的曆史背景。
年代文字烙印,讓高速度的現代人難讀。
意境很美,現代人要心靜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讀完。
—同意 人性隱藏在日常小事細節裏,而不是時代背景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