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八景圖》之二
明 董其昌
體現了畫家的藝術風格:平淡、酣暢、古雅、秀潤。其用筆回腕藏鋒 ,所作線條兼沉穩、生拙、柔秀之美;其用墨,神采飛動,有股天真瀟灑之氣撲麵而來,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濃、淡、幹、濕以至黑、白這“六彩”的妙用。其色彩的運用上,雅淡而生動;在結構布勢上往往寓奇於正,善於以平淡取勝。
《岩居圖》
明 董其昌
此圖真謂奇峰圖,一突兀的山峰直立圖中,其勢高聳入雲。懸崖峭壁,不見山路,惟有層層白雲擁於山腰間。白雲下麵連綿山峰,丘壑叢林。近處群樹成行,勁枝繁葉,樹叢中隱現草舍。山峰用淡筆勾勒出輪廓,作橫筆米點皴,留出大片參差空白,以示白雲。山石用潤筆,連皴帶擦,畫麵突出山峰,渲染江南秀潤風光,體現了董其昌秀朗明潤的筆墨技巧和蔥鬱蒼茫的山水畫風格。
《雲山幽趣圖》
明 陳繼儒 絹本水墨 縱110.4厘米 橫54.6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華亭(上海鬆江)人。工詩文、書法。陳繼儒在當時和董其昌齊名,是一位積極提倡文人畫的著名畫家。能作山水,也以梅竹著稱於世。 在中國的文學藝術創作中,詩、書、畫的巧妙結合構成了特有的東方藝術特色,陳繼儒的的這一《雲山幽趣圖》, 詩,書、畫相結合,文人墨氣十足,我們從中可以品味出東方藝術所特有的氣質。畫有詩顯,使山水畫題材傳達出遠為深闊的思想容量。
《仿巨然小景圖》
明 趙左 紙本墨筆 縱67.1厘米 橫35厘米 吉林省博物館藏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傍山村野的景致。近處坡岸林木,蒼潤蔥鬱,遠接高峰疊岫;山穀間有草屋坪地,有人物活動其間。左岸板橋臨溪,畫景雖少而意境開闊。以闊筆作皴,墨韻濃潤厚重。畫家自識:“戊午夏日,仿巨然小景,華亭趙左”。這幅作品山石、樹木畫法雖可窺見巨然的影子,但有著畫家自己的風格,較之巨然,畫家用筆愈顯舒放,皴染結合,滋潤厚重。整幅作品風格清雅,境界具有一種脫塵的寧靜的超拔,充滿閑適、自在、遠離人間煙火的意趣。
《山居閑眺圖》
明 趙左 紙本設色 縱161厘米 橫67.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用米氏雲山略參黃子久畫法,濕潤渾厚,是趙左繪畫作品中的傑作。此圖卷,墨畫山水連綿,千裏江山之景象。山間雲蒸霧漫,村落處處,山中樓閣隱現,林木蔥鬱。山的畫法,用米氏雲山法,圓厚凝重而潤澤,得米氏筆意。樹石畫法也有元朝黃公望的影響,用筆幹淨利落,皴染結合。整幅作品,畫家用筆肯定,技巧熟練,無輕浮之感,用墨富於變化而不雜亂,渲染之中略帶皴擦,畫麵濕潤,墨氣淋漓,筆勢瀟灑而秀潤,墨色透明而凝重。
《寒江獨釣圖》
明 袁尚統 紙本設色 縱131厘米 橫61厘米 山東省博物館藏
這幅畫取唐人詩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畫清冷靜寂的湖麵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鬆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布局,構圖有宋人筆意。畫麵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氣,充滿了靜寂、蕭寒的氣氛。
《曉關舟擠圖》
明 袁尚統 軸 紙本 設色畫 縱115.6厘米 橫60.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晚明時期江南繁華城市之一蘇州市井生活為題材,描繪蘇水西門群舟爭渡相擁擠的情景。此圖描繪剛剛破曉的蘇州西北隅及虎丘周圍的景物,為氤氳晨霧所籠罩,人們駕駛著滿載人員與各種貨物的大小船隻十五六艘,一擠向不大寬敞的西門,由於一般較大的船在水門阻寒通道,其餘船隻首尾相接左右碰撞,擁堵不堪,船上梢公搖櫓撐籬,籬杆交錯縱橫,使曉關舟擠這一主題更加突出。此圖在筆墨技巧運用和各種形象的描繪上都相當熟練。
《青綠山水圖》
明 張宏 絹本設色 縱130.3厘米 橫63.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張宏(1577—?)字君度,號鶴澗。吳(今江蘇蘇州)人。清康熙七年,鄒喆曾為他的《山水圖》記年,悉知他活到了清初。張宏師法沈周,又重視寫生,作品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丘壑深邃。他的畫以石麵連皴帶染為特色。畫麵的上層是村落後麵起伏連綿的高山,峰群綿延無盡,雲煙繚繞,駐目其間,觀者仿佛置身千岩萬壑之間,不知其有幾許遙遠。此畫構圖深遠壯闊,筆法蒼勁古拙,墨法蒼潤,格調蒼勁秀雅,布局含蓄謹嚴。
《高鬆遠澗圖》
明 邵彌 紙本設色 縱144.3厘米 橫60.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邵彌(約1592—1642)明代畫家。字僧彌,號瓜疇、芬陀居士。長州(今江蘇吳縣人)。性迂癖,不諧俗。其山水畫取眾家之長為己所用,筆墨簡括,取景蕭疏,具有“清瘦枯逸,閑情冷致”的風格,畫如其人。畫麵上高鬆、坡石壓角,雜樹虯曲叢生,為巨鬆的襯托。左岸危岩突兀,其狀險絕,遠處煙嵐遠岫。這幅畫運筆以皴帶染,線條運動多姿,水墨淋漓,有出塵之致。
《貽鶴寄書圖》
明 邵彌 紙本設色 縱87.3厘米 橫5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邵彌畫贈蒼書的,蒼書即褚篆(1592—1688),字蒼書,蘇州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邵彌偶吟“卻怪居山猶自淺,有人貽鶴寄書來”之句,褚氏歎有同心,屬邵彌繪成此圖。1637年6月,褚篆往法水寺清陰堂拜訪邵彌,邵彌即吟上述詩句並為褚畫《貽鶴寄書圖》記錄他們的友誼,遂成一段藝壇佳話。圖中畫江水浩渺,坡岸蒼鬆挺秀。對岸遠山如螺,清幽澹遠。構圖簡潔,筆法蒼秀,皴染明淨,人物雖小而意態生動。
《仿倪瓚山水圖》
明 楊文驄 紙本墨筆 縱40.8厘米 橫29.8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楊文驄(1597—1646)明代畫家,字龍友。貴陽人,流寓金陵(今南京)。楊文驄博學好古,擅畫山水。董其昌評其畫曰:“龍友生於貴族,獨破天荒,所作《台蕩》等圖,有宋人之骨力而去其結,有元人之風雅而去其佻。餘訝以為出入巨然、惠崇之間,觀止矣”。畫史上稱他的畫有一種士氣,人莫能到。此畫構圖富有特色。畫麵的左側是一帶連綿的山坡和斷涯,右側是大片浩淼的水域。這幅畫上畫家運枯筆焦墨,筆墨雖枯而腴潤,頗似黃公望的畫法。
《仙人村塢圖》
明 楊文驄 紙本墨筆 縱131.8厘米 橫51.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一江岸陡壁的山水景致,遠岸崗巒隱約,畫麵左側是近岸邊陡峭而高大的山峰,其峰上山路縈回,林木蔥鬱,山腰一淺凹處,村塢隱現。此畫構景獨特,其山峰並非布置於畫麵中部,左為高遠之景,右為平遠之景,但畫家通過江水縈曲之勢、江邊孤亭人物及款識等使左右山水連貫統一。畫中筆法疏細文秀,山石以披麻皴,多以幹筆,著墨濃淡相宜,雖構景有奇崛之勢,而境界仍溫和平淡,畫風略似黃公望。畫麵右上有畫家自題:“仙人樹塢錦為屏,雞犬雲中戶自扃。煙火紅塵俱不著,長齋繡佛禮黃庭。”
《一梧軒屋圖》
明 卞文瑜 紙本設色 縱100厘米 橫44.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的是一屋軒及其周圍的景色。畫中有一座草堂,前有梧桐一株,高高矗立。梧桐樹葉勾染精細,枝葉穿插自然得體。勃勃而有生機。草堂之中,一人正在撫琴,一人站在一側聆聽。屋外一隻仙鶴似乎在聞聲起舞。院落之中鮮花盛開;草堂四周,湖石環繞,皴法細密,蒼勁潤澤;左邊木橋流水,水上荷萍點點,散落有致。整幅作品在花木的表現技法上多用雙勾法,敷色清淡。此圖自識:“丁醜端陽摹王叔明一梧軒圖,
《仿宋元山水圖》
明 卞文瑜 紙本設色 縱23.7厘米 橫29.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卞文瑜,生卒不詳,明末清初畫家。本姓徐,後改卞,字潤甫,號浮白。江蘇蘇州人人。他擅長山水畫,布局結構頗富巧思,對樹石的刻劃富有筆意。他曾從董其昌研求筆墨,因此他的畫風與董其昌很接近,但落墨太鬆,失之於弱。所作繪畫小景居多,大幅少見。《仿宋元山水圖》是一幅摹宋元風格而作的山水畫,追求淡漠率意的宋元韻致。
《山樓繡佛圖》
明 卞文瑜 紙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江南湖莊景色。在重簷的山樓中,陳設精潔雅致,一婦人正臨窗刺繡。樓後竹林茂密瑩碧,高聳透瘦的湖石與喬鬆、芭蕉矗立一側。遠山如黛,輕嵐浮動。畫家以鬆疏的筆觸在有限的尺幅間表現了如此繁複的構圖與內容,而在細微處亦一絲不苟,其筆法嚴謹秀雅。墨色於濃淡的變化與映帶上更講求合諧統一,匠心獨具,顯示出畫家深厚的傳統功力。
《雙樹樓閣圖》
明 項元汴 紙本墨筆 縱6.6厘米 橫33.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項元汴(1525—1590),明代收藏家、畫家。字子京,號墨林,嘉興(今屬浙江)人。家境富裕,廣搜法書名畫,甲於江南;因而熏習既久,書畫自通。此圖描繪的是平遠的湖山景色,碧波間磯石壘壘,蘆狄迎風,雙樹高聳,左邊溪間流泉,遠山逶迤,水天空闊,意境寧靜。整幅作品層次深遠,筆墨華滋,具有空靈浩曠的格局,令人有“瞬息千裏,坐而致之”的感覺。這幅是畫家為其方外友雙樹樓閣主所作,至明萬曆十二年重加題記,記錄了此畫的流傳經過。
《桐陰寄傲圖》
明 項德新 紙本水墨 縱57.2厘米 橫27.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項德新(約1563—?),字複初,項元汴的三兒子,工山水,得荊關法,尤其擅長寫生。此圖描繪的是夏山風景。畫麵上是一潭清水,有岩石、斜坡、枯木、修竹,環繞在其四周,得幽雅清靜之致。這幅作品筆墨簡逸,皴染結合,格調秀潤。山石樹木粗放之中不乏細膩之筆,水處多為空白,更顯虛靈之氣,野趣昂然。畫中自題詩也耐人尋味:“重蔭覆林麓,寒聲下碧墟,繡衣高蓋者,於此意何如。”
《吳中十景圖》
明 李流芳 金箋本墨筆 縱27.7厘米 橫34.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吳中十景圖冊》是李流芳描繪蘇州一帶景致的係列作品。此處選的是十景之一《虎丘》。虎丘又名海湧山,是蘇州著名的遊覽勝地,景色宜人。古來詩人曾以“塔從林外出,山向寺中藏”、“紅日隱簷底,青山藏寺中”的詩句狀貌讚美這裏的景色。李流芳的這幅小景,以平遠構圖,景物布置相互掩映,含蓄熨貼,畫麵上充滿了清秀閑逸的韻致。畫家的風格如吳偉業所雲:“長蘅學梅道人,墨沈淋漓,如山雨欲來,蒼翠欲滴。”
《山樓對雨圖》
明 宋玨 紙本設色 縱82.57厘米橫 27.4厘米故宮博物藏
此畫描畫細密,山勢敦厚,筆觸勁健俊朗,構圖奇峭多姿。畫上鉤有“三希堂精鑒墨”、“石渠寶芨”等皇帝的祖傳印章,“石渠寶芨”著錄。
《日濯清泉圖》
明 惲向 紙本墨筆 縱152厘米 橫53厘米
惲向曾為周亮公畫山水,自題雲:“逸品之畫,筆似近而遠愈甚,似無而有愈甚;其嫩處如金,秀處如鐵,所以可貴,未易為俗人道也。”畫上自題:“坐茂樹以永日,濯清泉以自潔,摹燕文貴筆,惲向。”在這幅畫中畫家借詩文的意境抒發了自己高潔不俗,寄情林泉,怡然自樂的心情。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惲向的這幅作品筆墨蒼潤,用懸腕中鋒,以草書的骨力入畫,圓勁雄健。如評者所雲有“嫩處如金,秀處如鐵”之致。
《秋林平遠圖》
明 惲向 紙本墨筆 縱61.5厘米 橫61.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倪瓚主張作品要表現畫家的“胸中逸氣”,抒發畫家的主觀意興,反對刻意求工,求似。元代起畫中的所謂“逸格”被列為藝術的最高境界。明代江南的畫家甚至以有無倪畫來判斷畫家品味的雅俗和清濁。惲向晚年傾心於倪瓚,黃公望。他的這幅畫純用幹筆勾皴,線條秀健,以枯筆皴擦而又潤濕的感覺,意境幽淡空疏,深得倪雲林筆意。
《幽澗鳴泉圖》
明 惲向 紙本墨筆 縱214厘米 橫90.5厘米
惲向(1586—1655),是明代畫家。原名本初,字道生,號香山。武進(今屬江蘇)人。擅長山水,早年學董源、巨然,以懸肘中鋒作畫,骨力圓勁,濃墨潤濕,縱橫淋漓,自成一派。晚年斂筆於倪瓚、黃公望的風格,惜墨如金,揮灑自如,妙合自然。由於他常往來於齊魯之間,並登臨泰山,故筆下山水得自然雄渾之氣。他曾為周亮公畫山水,自題雲:“逸品之畫,筆似近而遠愈甚,似無而有愈甚;其嫩處如金,秀處如鐵,所以可貴,未易為俗人道也。”
《仿張僧繇山水圖》
明 藍瑛 絹本設色 縱177厘米 橫91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
藍瑛(1585—1644尚在),字田叔,晚號石頭陀,又號東郭老農,所居榜額曰:“城曲茂堂”,錢塘人。一生以賣畫為生。藍瑛擅畫山水,他的繪畫氣力深厚,風格多樣。在明末山水畫中獨具一格。張僧繇是六朝時的大畫家,初唐時他的影響很大,明代“沒骨畫法”的複活,始於董其昌。董其昌沒有見過張僧繇的真跡,是憑推想作仿張僧繇的沒骨山水畫的。藍瑛師法董其昌,他們雖然是憑推想力追沒骨古法的,所作繪畫自成風範,頗為別致。
《白雲紅樹圖》
明 藍瑛 絹本設色 沒骨青綠
此畫畫麵前景以平遠構圖,畫山間水畔的村落,水邊斜生著蒼勁的老樹,村落後倚高山,山間白雲繚繞。畫中山石不加勾勒,直接用石青、石綠,多種顏料渲染,山腳用赭石相接,用汁青和花青染出石麵的向背關係。樹木的輪廓略加勾勒,在敷色渲染之外略加皴擦。樹木的枝葉工整細致,有宋畫的風致。白雲以花青和白粉暈染而成。藍瑛的沒骨重彩,色彩明麗,色彩對比明快,具有一種裝飾美感。
《江皋話古圖》
明 藍瑛 紙本設色 縱169.4厘米 橫5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藍瑛的山水麵貌有兩類:一種是水墨淺絳,一種是青綠設色,濃麗奪目。張僧繇沒有真跡傳世,對他的沒骨畫法,董其昌是以意求之。藍瑛受到董其昌的啟發,憑借推想創造出自成風範的沒骨山水畫。董其昌的“沒骨法”核心是不加勾皴用“純色暈染”;藍瑛則主要繼承了宋人的青綠山水畫法並較多地運用皴法,因此藍瑛在多幅作品中自稱是仿張僧繇之筆的沒骨的畫法,實際上是藍瑛的創造。此畫筆墨蒼秀,設色淡雅,畫風清疏,是藍瑛晚年的代表作。
《鄭州景物圖》
明 文從簡 紙本墨筆 縱98.2厘米 橫38.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從簡(1574—1648)明代畫家,字彥可,號枕煙老人。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文徵明的曾孫。山水畫得文徵明之家法,也學王蒙、倪瓚,愛用枯筆皴斫,稍有變化。《鄭州景物圖》的構圖極為疏簡,坡岸僅以幹筆勾勒,幾無皴染,整個畫麵由於有大片空白而顯得十分空闊,但雖空闊而不空洞,空白處觀者憑借想象似乎可見雲氣茫茫,水天一片,元氣淋漓,氣韻豐盈。這幅畫的筆墨極為精簡,筆墨師法元人,又得文氏家傳,具家法而有變化,是一幅筆簡意豐的佳構。
《懷古圖》
明 楊補 紙本墨筆 縱26.7厘米 橫3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楊補(1598—1657)明代畫家。字無補,號古農,祖籍臨江(今江西清江),生於吳,後為長洲(今江蘇吳縣)布衣。這幅畫構圖豐滿,正中一座山巒迫塞畫麵,給人以棄絕棄絕塵俗之感。楊補山水學黃公望,但這幅畫上兼有吳鎮風格影響。畫上勾皴點染並用,落墨大膽沉著,濃墨醒目,墨色層次豐富,構成了畫麵的空間感。山石坡地以長披麻皴寫出,筆力勁爽,表現出了山岩的獨特結構。
《山水花卉圖》
明 倪元璐 綾本墨筆 縱39.3厘米 橫65.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倪元璐喜歡用水墨生暈之法,蒼潤古雅,繞有風致。此圖冊共八開,這裏選的是其中的兩開。第一開描繪的是一老翁停舟垂釣,但見江水浩淼,筆簡意遠,耐人尋味。第二開表現的山村欲雨的景色。雖為米家山水,但筆墨技法受到董其昌的影響,以濃淡不同的墨點和墨色,渲染坡坨層林,留白處宛如浸漫於嶺間的雲靄。用簡略的線條勾出村屋數幢,筆墨具備。
《山水圖》
明 項聖謨 紙本水墨 縱56.5厘米 橫31.3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項聖謨(1597—1658),明末清初畫家,字孔彰,號易庵、胥山樵,別號鬆濤散仙、存存居士。秀水(今浙江嘉興)人。他的祖父是項元汴,是明末著名的書畫收藏家和畫家。伯父項德新也善畫。此圖畫鬆石林泉,仿沈石田筆意,畫麵近處,孤鬆高聳,枝幹遒勁盤曲,筆致勁秀,用墨雄渾。遠處山石疏簡空靈,用墨蒼勁。整幅作品氣韻天成,風格清雋。畫的左上角有五言詩一首:“林下兩高士,清談銷日長,不知塵外客,逐逐自多忙。仿石田先生筆,項聖謨。”
《放鶴洲圖》
明 項聖漠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此畫是一幅紀實之作,畫中湖田頃頃,碧波蕩漾雲靄飄沙,村舍漁船掩映在此山石樹影中,層次井然,意境清幽,構圖繁複中富有變化,筆墨則細密外蘊涵嫵媚,是一幅士氣與作家兼具的山水結構。
《剪越江秋圖》
明 項聖謨 絹本設色 縱34.5厘米 橫68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剪越江秋圖》是一幅紀遊之作。明崇禎七年春,項聖謨與友人相約遊黃山未遂,當年八月與表弟遊曆富春江,一麵盡享山川美景,一麵寫生創作,得以完成此畫。畫卷按其旅行足跡而畫,起於杭州附近的江幹,沿富春江逆流而上,經富陽、桐廬到建德,然後入新安江,到淳安縣,轉入武強溪,達遂安,共約五百華裏。雨霽天晴、暮色沉暗、山雨蒙蒙、風急浪高、江波滾滾的氣象和名勝古跡、險要山水等,在畫家的筆下盡得以寫照,而且富於變化,多方位地表現了富春江沿岸的旖旎風光。
《大樹風號圖》
明 項聖謨 紙本設色 縱111.4厘米 橫50.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的主題是大樹和老人,背景為一抹蒼茫空蒙的遠山,山巒逶迤跌宕,荊棘雜草叢生。畫家用濃重的筆墨刻畫大樹,畫中大樹參天而立,主幹粗壯挺直,有剛強不屈之勢,枝條繁密橫生,蟠曲虯勁,雖樹葉盡脫,卻顯得氣勢非凡。樹下老者拄杖而立,麵容清俊,遙望遠山和餘暉,徘徊沉吟,似有滿腔心事。傳達出一種沉穆、凝重、悲憤、孤寂和蒼涼的氣氛。全畫構圖別致,在視覺上故意營造一種既蒼勁又獨立不移的穩定感。本幅有畫家自題:風號大樹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隨時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
《山水蘭竹圖冊》
明 項聖謨 紙本墨筆 12開 每開縱25.2厘米 橫24.6厘米
由於家富收藏,有機會遍學宋元古人,項聖謨的山水畫融會了宋人用筆的周密與嚴謹,又有元人的格調韻致,筆法秀逸,布局大開大合,富於變化。他喜畫鬆樹,有“項鬆之名滿東南”的美譽。董其昌認為他的畫有時“士氣”和“作家氣”。這裏所選為第六開墨筆山水,鈐印“項聖謨印”、“大酉山人”。
《王維詩意圖》
明 項聖謨 紙本墨筆 每開縱28.1厘米 橫29.4厘米
此冊為項聖謨、吳必榮等諸家合繪王維詩意圖,共十六開,內項聖謨所繪為兩開。第一開,本幅自題:“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崇禎二年二月晦日,項聖謨補圖。明知不入世眼,自得其致已耳,何必向畫中人察其聲色。”鈐印:“項聖謨印”、“孔彰父”。本幅有鑒藏印記“張絎私印”,裱邊有鷦題記並藏印二方。
《仿黃公望山水圖》
明 項聖謨 紙本墨筆 縱43.7厘米 橫31厘米
此畫為仿古山水畫,有黃公望遺風。本幅上自題:“曾見癡翁半張紙,不多數筆山與水。自然蒼潤有雲煙,聊複從翁畫如此。此為會嘉兄臨黃子久半張紙,是畫即藏李氏秘笈中。崇禎壬申二月晦日題於鶴夢軒,項聖謨。”鈐印“項聖謨詩畫”、“拙勝”等。
《雜畫冊》
明 陳洪綬 絹本設色 共八開 每開縱30.2厘米 橫25.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一圖冊作山水、人物、花卉,畫法工整,趣味古拙。其八開分別是:1.山圖2.黃河巨津3.湖山深遠山水4.遠浦歸帆5.石泉雲樹6.羅漢7.夔龍補袞圖8.玉堂柱石。此選二幅作品,一幅是設色泉石雲樹。畫麵上雲樹如帶,意境迷離,用筆工整,設色典雅,富有裝飾感。另一作品,設色溪水山澗石橋,二人坐橋上對語。意境清新自然,古意森森。山石皴染結合,樹木用橫筆層層點出,墨色濕潤。
《閉戶著書圖》
明 沈顥 紙本設色 縱96.2厘米 橫40.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沈顥(公元1586—1661),明代畫家。一作灝,字朗倩,號石天,江蘇蘇州人。性格豪放,博雅多聞。 沈顥書法真、行、篆、隸無所不能。更精繪畫,深研畫理。“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他的創見。他臨習諸家, 位置嚴整,小景淡遠清曠,畫風近於沈周。晚年筆意挺秀,點染清妍。寫畫山水,筆墨秀雅,立壑奇突。名重一時。
《山水圖》
明 李永昌 紙本設色 縱125.7厘米 橫58.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永昌(生卒年不詳),字周生,安徽修寧人(有認為是安徽欷縣人)。善書法,畫風學董其昌。工山水,仿元人筆意,畫風清秀圓潤,清逸疏簡,為汪之瑞師,開新安派之先聲。主要活動於萬曆、崇禎年間。《山水圖》是最能體現其風格的代表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