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因有緣

明哲達理,寧靜緻遠
個人資料
正文

一個誠實的老外:我給中國大學挑毛病 (zt)

(2007-10-30 02:06:47) 下一個
(一)公共課程學分與時間占用太

  首先,中國學生專業課程比較少,體育類等公共課程學分與時間占用太多。我所學專業的公共課程占全課程的30%與學分的30%以上。如果中國學生能把更多時間放到專業課上,效果肯定更好。

  其次,中國本科專業實踐培訓與實習機會太少。中國大一、大二、大三沒有時間實習,一直在準備理論性強的考試。而大四時,很多同學幾乎沒有課,但他們卻放棄了這個本該用來實習的學期,而跑去參加各大招聘會或準備考研,不把學到的東西應用於實踐,大四就形同虛設。德國許多大學從大一開始,就給了學生實習的空間。

  最後,相當多的校區建設位置與實用性不好。比如不少房子的結構不能為殘疾學生或病人提供方便,有的建築漂亮卻不人性化,建築麵積大但使用麵積小。結論是,雖然中國大學學費一年比一年貴(即使在德國人眼裏,中國學費都不算便宜),但中國大學的消費者對資源的分配完全沒有影響力,必然造成了現在的供應不能符合需求。

  (二)老師工作量的增加,導致老師走馬觀花

  中國大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從培養型向生產型大學的轉變。我參加過的一些班有90多個學生,老師無法因材施教。而國外大學的優勢在於所謂的“小組討論”,教師與10~15個學生進行深入討論。如果中國要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那麽應該招聘更多老師,改善教學質量。我在中國看過一些不太符合教書資格的老師。一些英語聽力與口語課,就是看電影、聽磁帶,這種教育方式下學生們根本不需要老師,這時候老師應該多努力或者就請幹脆退居二線吧。

  還有很多老師不夠嚴謹,對學生的要求太低。雖然高考很不容易,但大學不應該放鬆對學生的要求,大學教育應該比高中教育更嚴格。特別是在小學、初中、高中資源分配已不平衡的中國,“嚴進寬出”對來自不發達地區的學生不公平。

  (三)中國大學生綜合素質比較低,自主學習精神差

  雖然中國人的考試技術聞名世界,但對大學生的長期學習肯定不利。一些高考中拿高分的學生,一句英語都說出不來,還有很多學生一個學期都在玩電腦,隻有考試前兩周才開始背老師提出的重點,還經常抄網上的文章交作業,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在上課時看小說、發短信、聽音樂或睡覺,也是對老師的不尊重。

  還有些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對節約能源、環境保護、樂於助人和合作能力的概念很陌生:經常最後一個從教室出來卻不關燈或電風扇;隨手丟棄垃圾;不提醒丟失東西的同學;在冬天溫暖的圖書館裏用物品占座幾天,但是自己都沒去那兒學習;吃飯的時候不排隊,爭搶中把別人的飯撞到地上。

  總的來說,中國大學目前狀況不理想,培養出來的人對建設和諧社會不利。和諧社會要靠社會裏的你我他,作為中國未來的知識分子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骨幹人才,中國學生肩負重任。隻有中國教育領域(而不應該是產業)裏的老師、學生和工作人員一起努力,並向國外優秀大學學習適合自己的經驗,才能在中國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打好中國下一步發展的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