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草

把最近幾年的原創作品,包括小說,散文,隨筆和詩詞等等,放在這裏與朋友分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行漫記 2016-4

(2016-12-19 14:02:46) 下一個

歐行漫記 2016-4

凡 草

出門旅行,我喜歡看博物館,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不過,這一路看到的博物館,卻大大超越了當地的範圍。

作為當年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博物館的館藏極為豐富,希臘、埃及……珍寶來自世界各地。 我們蜻蜓點水,無法領略其精美。

亞洲館正在整修不開放,隻有一館中國古董瓷器展出,其中包括那對鼎鼎有名的大衛花瓶(David Vases)。瓶頸上的題記證明了中國人在元代就能燒製青花瓷,很讓華人驕傲。

其他還有各種瓷器,單色、五彩、半透明……大大小小琳琅滿目不可勝數。我最喜歡那一套12個的康熙五彩小酒杯,杯壁半透明,晶瑩剔透,圖案是每個月的時令花卉,十分精致。

這些珍寶皆出於私人捐贈,雖然養護它們也要花費巨款,博物館卻免費對全世界開放。雖然這些中國的珍寶流落外國,背後一定有曲折離奇的故事,但是,我還是很欽敬當時收藏後來捐贈這些珍寶的人。倘如這些東西散落在中國民間,怎麽能逃脫多年的戰亂和那場紅色大風暴。

同樣免費的大英國立美術館位於特拉法加廣場一側,那裏儲藏的大量藝術精品和廣場上的噴泉雕塑各有千秋,同樣令人流連忘返。

特拉法加廣場正中矗立著英國皇家海軍上將納爾遜(Horatio Nelson)的塑像,紀念他為英國立下的不朽戰功,尤其是在拿破侖戰爭時期的偉大成就。可惜,他不幸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加走了麥城,沒有看到最後勝利。英國為他舉行了國葬,他的紀念碑不但遍及英國,還散見於世界很多地方。

廣場附近還有許多建築,比如聖馬丁教堂(St Martin-in-the-Fields)都值得一看,可惜沒有時間。

後來到溫莎和愛丁堡參觀時,那些古建築裏也設立了很多博物館,多方位地展示了英國的曆史。

溫莎城堡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由威廉一世於1086年花費了16年的時間建成。溫莎鎮屬於皇家私產,也是現在的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的官方住宅,而且是目前世界上有人居住的皇宮中最大的一個。

不過,溫莎的建築離現代化的宮殿相去甚遠,一道帶有尖刺的柵欄矗立在長廊之後的進口處,高大的圍牆上保留了一道道放箭用的開口,下邊陳列著舊式大炮。

城中的圓塔像個高大的崗樓,環繞它的護溝雖然已經幹涸變成了花園,卻依然展示著曆史的滄桑。

城堡中分為上區和下區,上區東北側的國事廳供人參觀,其他地區是女王私宅不開放。下區除了聖喬治的禮拜堂,還有馬蹄修道院和宵禁塔等建築。 

我們去的那天,參觀的人不算多,可是,購票排隊,進場安檢排隊,拿解說器排隊,等我們進入城堡以後,在國事廳外邊還有一個長隊。 排隊時無聊,注意到圓塔上的米字旗,得知此時女王不在此地。導遊說,按照英國皇家規定,女王住在宮裏時,旗杆上會懸掛她的皇旗。那年戴安娜王妃去世,臣民不滿,要求女王下半旗哀悼。可是,英國的皇旗為當朝國王專用,是皇權的標誌,從來不為任何人下降。隻有國王去世才會用新任國王的旗幟替補。戴安娜葬禮那天,恰逢女王外出,按照舊時慣例,白金漢宮不懸掛旗幟。為了撫慰民情,女王提出一個折中的辦法,用英聯邦的旗幟在白金漢宮上空下半旗致哀。此後這就成了一個新風俗,凡是女王不在宮中,宮殿上就會升起聯邦旗。如遇到重大災難,如美國的911,英國的7月7日恐怖襲擊,英國皇太後逝世和撒切爾夫人逝世等事件,聯邦旗也會在皇宮上空降半致哀。

隊伍排到盡頭我才發現,那裏是瑪麗王後(喬治五世之後)的玩偶屋。一間寬大的房間裏陳列著一個小人國,參觀的人一個接一個邊走邊看,難怪排了那麽長時間。盡管聽說過,這個玩偶世界是王後的外甥女在1920年提議,花了四年時間為她造成的,具有那個年代第一流的精致。可是,暗淡的燈光下,遠遠隔著玻璃櫥窗,隨著人流而過,我這昏花老眼哪能看出個名堂。外邊走廊上一串排開,全是洋娃娃和打扮她們的各色服裝。匆匆一瞥,實在不值得幾十分鍾的排隊。還有比我更可憐的,走出來以後還在東張西望,我們來這裏做什麽?

設置在國事廳的展覽館裏,珍藏著早期版本的莎士比亞著作,一些名人的繪畫、雕塑,女王自幼年以來使用過的各種服飾,女王佩戴嘉德勳章的英姿,以及各種珍寶,很讓人流連。雖然有解說器,卻沒有時間停下來細聽。很多地方都不讓照相,看了就忘了。到了下區,那個著名的聖·喬治禮拜堂(St George's Chapel)不開放,其他地方更無暇涉足,難免有些失望。

自從溫莎城堡成了旅遊熱點,城堡外邊的小鎮也改頭換麵成了招徠遊客的集市,現代化的商鋪和古典式的城堡相映成趣。隨同的親戚中多有了孫輩,他們的興趣對那個碩大的棒棒糖和對女皇專列的火車頭基本相同。

英國北部曾是蘇格蘭首都的愛丁堡因它的城堡而聞名。雖然那個城堡也曾經是皇宮所在地,卻更沒個宮殿模樣,皇家住處就是一座碉堡拱衛的高樓,前邊有一塊稱作皇冠廣場的空地。 城堡雄踞海灣,三麵都是懸崖峭壁,易守難攻。背後一條平緩的坡道是進口,除了沉重的包鐵木門,還裝著帶有尖刺的柵欄吊門。

城牆上架設著多門大炮,其中一門曾在17世紀被稱作“偉大的鐵殺手”(Mons Meg)。它和那些51厘米直徑的炮彈,以其強大的殺傷力被特別提出來炫耀。曆史學家考證過,在這個城堡1100多年的曆史裏,前後發生過26次有名的圍城戰爭。這裏是英國被圍困次數最多的地方,還被稱為世界上最常被攻擊之處,可見它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在這裏發生的戰爭記載了蘇格蘭人抵抗外侮的堅強,以及他們與英格蘭人分分合合的曆史。

經過多次戰火的洗禮,城堡中的建築大都被炮火摧毀,唯一幸存的是聖瑪格麗特禮拜堂,它也是愛丁堡全城最古老的建築。這個禮拜堂是大衛王一世為他的母親,瑪格麗特,在1130年建造的。室內的陳設非常簡單,也同樣簡單地介紹了這位薩克森公主、後來的馬爾科姆王後,死後被封為蘇格蘭僅有的聖人的經曆。

城堡裏現在仍有駐軍,但是,隻從事一些管理和典禮事務。下午一點整,突然傳來一聲炮響,我嚇了一跳,才想起是駐軍在放炮報時。這很令人奇怪,因為一點鍾不是通常報時的時間。原因非常簡單,蘇格蘭是個節儉而且務實的民族。一點鍾報時,隻需要一發炮彈,如是換作12點,那耗費的炮彈豈不是12倍,經年累月,數目龐大。

 

這種蘇格蘭式的節儉也表現在對城堡的利用上,除了禮品店和餐廳,幾乎所有的空餘房間都設立了博物館。 舊皇宮裏有個“蘇格蘭之光”(Honours of Scotland)的展覽。進門不遠有一塊其貌不揚的大石頭,據說早年蘇格蘭的國王們就是坐在這塊“命運之石”上舉行登基儀式的,意義非凡。大量的圖片詳細地介紹了象征國家榮耀和主權的三件寶器,皇冠、寶劍和權杖。寶劍和權杖都是羅馬教皇贈送的,並經過詹姆斯五世的改動,更新了寶劍的護手,加長了權杖。皇冠則經過曆代皇帝的不斷更新,在簡陋的金圈上加了金拱和裝飾著珍珠寶石的十字形金頂,後來又加上紫紅的天鵝絨鑲貂皮製成了美觀實用的帽子。因為它們是基督教世界中重要的王權標誌,也就隨著國家的戰亂曆經艱險,直到現在成為展品為大眾觀賞。

這個樓裏還有瑪麗女王(Mary Stuart, Queen of Scots)的寢宮,內有一個鍍金的神龕,裝著聖瑪格麗特的頭顱。瑪麗女王生孩子難產,特意把它拿來保佑母子平安。不知這個佛龕起了什麽作用,她的兒子一出生就被人利用與母親做對,十三個月就當了國王。擁立他的人和支持他母親的人展開了生死爭鬥,城堡被圍困長達兩年3個月之久(the Lang Siege),最後以母黨失敗,城堡被毀而結束。萬幸的是,英國沒有株連九族的製度,除了為首幾人被處死,瑪麗女王後來被砍頭,餘眾均被驅散了事。後來,兒子詹姆斯六世不但真正控製了蘇格蘭的王權,還因為他具有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三重血統,又皈依了英國新教,受到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青睞。因為女王一生未婚,後繼無人,去世時把王位傳給了他,成了英國的詹姆斯一世。此時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才三分一統,真正成了大英帝國。詹姆斯六世1617年回老家,紀念登基蘇格蘭王位50周年。為了這一重大事件,愛丁堡的皇宮按原樣修複。小樓背麵銘刻著1615的字樣,或許記載了重修時的年份。

皇冠廣場的北麵是蘇格蘭國立戰爭紀念館,展示著蘇格蘭多年的戰爭史。門口有兩座雕像,看守蘇格蘭徽章的是一匹馬,而看守英格蘭徽章的卻是一頭雄獅,這是否寓意著蘇格蘭人的勤奮和英格蘭人的勇猛?雖然馬不敵獅卻善跑,這次英國脫歐,那些希望蘇格蘭自治的人又一次呼籲脫離英聯邦,他們能否跑掉呢?

城堡裏還有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簡史博物館,皇家龍騎兵博物館……

大廳(Great Hall)裏設置了兵器館,那裏除了刀槍劍戟和盔甲,還有些我叫不出名的兵器。一個年輕可愛的解說員很熱情地展示一把利劍,並讓人試試輕重。我擔心太重沒敢接,外子拿過來掂量了一下,比想象的輕得多。想來那時的鋼材質地應該很好,才能做到輕薄而鋒利。

這裏最特殊的一個博物館是戰俘營,前後曆時200多年。早年的戰俘營除了生活簡陋,還有嚴酷的刑法。陰暗潮濕的地下室裏一排排木架,上邊掛著許多吊床,是戰俘們的棲身之處。床腳放著些私人物品,繩子上搭著臭襪子爛衣衫。一個小電影屏幕上,鬼影憧憧慘叫聲聲。這種殘酷的待遇使很多戰俘冒險逃跑,1811年,49個囚犯越獄。後來,舊式監獄便不再使用。 雖然1880年以後,依然有戰俘關進這裏,但監獄設施有了極大改善,房間雖然窄小卻很高,窗戶不大而采光明亮,每層樓還有自來水的洗手間和兩個抽水馬桶!

我不由得想起1968年我們在農村插隊時住過的泥牆草屋,大缸做成的茅廁,離村約一裏路遠的水井和挑水的水桶和扁擔……或許,這種對比沒有意義,戰俘沒有自由。可是,當年的知青和農民一起,被戶口死死綁定在一個地方,對前途沒有一點希望,又比戰俘多了幾分自由?

沿著城堡的坡道緩緩往下,就是著名的皇家一英裏(The Royal Mile)。 路邊依然是古老的建築,包括教堂和雕塑,其中比較有名的是聖吉爾斯教堂(St. Giles Cathedral)。除了宗教的介紹,還有許多蘇格蘭家族的曆史。我們在那裏查到了一個親戚的家族簡介,特意買了一本小冊子帶回來送他。

路邊除了川流不息的人流,還有小型超市,自然也是古香古色,還有紅色的電話亭和黑色的垃圾箱。

沿路到底便是蘇格蘭的新皇宮(Holyrood Palace),自城堡到此恰好一英裏。這個‘新’是相對而言,其實這裏最早是個修道院,也是大衛王一世為他母親建造的,隻是幾經戰亂,早已無存。現在這裏矗立的是16世紀瑪麗王後的建築,宮殿和國事廳已經成為現任女王伊麗莎白的行宮,每年夏天的第一個星期,她會來到這裏舉行各種皇家禮儀和官方活動,其它時間對公眾開放。

可是,我們時間有限,便在導遊的帶領下,登上了卡爾頓山崗,從那裏俯瞰這座皇宮。 山崗雖然不高,卻極富曆史古跡。山下有個老墓園(the Old Calton Burial Ground),埋葬了很多知名人物。墓園裏有一個政治烈士紀念碑,悼念5位英格蘭和蘇格蘭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殉難的政治改革家。

還有一個在美國內戰中犧牲的蘇格蘭戰士紀念碑。導遊說,上麵矗立的是美國總統林肯,因為這些犧牲的戰士都屬於北方陣營。那是美國總統少有的在境外的塑像,雕像底座上還刻劃了被解放的黑奴向總統歡呼的畫麵。墓園旁邊是以前的蘇格蘭政府駐地,聖安德魯堂(St. Andrew’s House)。

山頂上有一座天文台,又一座海軍上將納爾遜紀念碑,和哲學家斯特沃(Dugald Stewart)的紀念塔。 最有意思的是一棟沒有完成的建築,那本來是用以紀念在拿破侖戰役中犧牲的蘇格蘭人民,可是卻在1829年停工,成了曆時將近200年的爛尾工程。

山頂一覽,導遊指點著說,這岸邊停泊了一艘輪船,當年香港的末代總督彭定康就是乘這條船回國的,時過境遷,現在這船已經成了文物不能起航了;那邊是蘇格蘭河福澤(Forth)進入北海的出海口,還有一座很有名的大橋橫跨河上…… 可是,我大瞪雙眼,隻看見藍天白雲下的波光濤影,隻好讓想象隨著波濤飛翔。收回目光,眼前的景色很令人陶醉。清風習習,綠草豐茂,在樹蔭裏坐下來休息片刻,是旅途中難得的享受。

原載《東方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