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行漫記 2014-7
凡 草
第七天
遊輪繼續向南,然後轉頭往東。一進入愛琴海,我便注意觀察海麵。按照很多遊記的描述,這片海洋通徹碧藍,顏色極為奇特。遺憾的是,我一點沒覺出這種特別來。眾所周知,海水的顏色來自於對陽光的選擇性吸收。太陽射出的光線是一整套連續的光譜,隻是人眼睛的分辨能力有限,隻能看見紅橙黃綠青藍紫。那些從紅到黃、低能量的光線很容易被海水吸收,而能量高的青藍紫光則被散射出來。人類的眼睛對藍色更敏感,所以看見的就是蔚藍的海洋。不同的海水顏色要麽出於海洋不同的地質情況,深處偏藍淺處偏綠,而大江大河入海口帶入的雜質則會汙染海水,帶來異色;要麽出於海洋的浮遊生物,比如紅海裏生長的紅色海藻。愛琴海沒有特殊的海洋地質,也沒有能夠引起水質變化的浮遊生物,和我見過的多處洋麵相比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想來這些不同的描述隻是出於遊人不同的眼光而產生的主觀效果了。出門旅遊,很難定義哪處的風景最漂亮。‘情人眼裏出西施’,景色的異同其實隨著觀景人的眼光和心情而變遷。
愛琴海深處的聖托裏尼是一個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這個地方原本是一個圓形的小島,公元前1600多年的一場大地震改變了它的形狀,大部分島嶼凹陷,中間隻留下一個火山口,周圍一圈殘存的陸地由懸崖峭壁拱衛在四周。島上原有的文明大都被火山摧毀,在上世紀60年代末的發掘中,曆史學家根據這個城市的供水係統和建築結構認為,這裏很可能就是古代傳奇裏丟失的城市——亞特蘭蒂斯。
火山爆發造成的陡峭海岸使建築海港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大型海輪隻能在海上錨停,再由小輪渡把人員和物資駁運上船。遊輪到達聖托裏尼的時間是下午1點半。抬頭看去,萬丈懸崖上坐落著一串城市,最近點是聖托裏尼的首府菲拉(Fira)。我們乘坐擺渡船來到老碼頭(Skala),就是地圖上Fira附近的海邊。頓時,寬不過咫尺的海灘上擠滿了人,都是這條船的遊客,排成了一條長長的隊伍。排隊幹什麽?誰也不明白,是進海關嗎?還是坐纜車或者騎毛驢上山進城?大家相互查問,卻無人明白。我有心想跑到前邊打探一下,卻又擔心被人誤解為加塞插隊,隻好隨著人流不緊不慢地迤邐向前。
突然,路邊出現了幾個小店並有人舉著廣告牌,用還算流利的英文招攬遊人,乘小輪、大巴遊玩三個城市,還可以看到火山口, 每人€25。如果在遊輪上購買這樣的旅遊票,每人則需要$59,這個價錢應該可以吧。最令人心動的是,隻要買了票,立刻就可以登上旁邊的小輪出發。“馬上就走嗎?”我問。“馬上!(immediately)”看著長長的隊伍,我心動了,旁邊也有人上前搭訕。小姑娘說:“如果你們6個人一起,我還可以給你們優惠。”同船的幾個人點點頭,和我一起去購票,並說我們這6人都是同一條船的。小姑娘麵露難色,拿起電話咕嚕了一陣,然後毫不慚愧地說:“我剛才說的不算數,那邊的人不同意!”我們幾個聳聳肩,相對一笑了之。
買票上船,小船並沒有啟動,大概過了幾十個“馬上”,船上漸漸坐滿了人,這才劈開海浪出發。很快到了新碼頭(Athinios),下船轉車,狹窄的道路在懸崖上盤旋,兩輛車對開時就好像要碰頭。我一陣陣提心吊膽也顧不上觀賞風景,可是一轉頭,圓圓的火山口就出現在遠方。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景點之一。上到崖頂,道路平緩了。我們一直向西,穿過首府菲拉再開到小島的西北角,這裏就是著名的景點,伊亞鎮(Oia)。
伊亞高踞在懸崖之上,距離海麵有150米之高,有鷹巢之稱。據說這是聖托裏尼人最早的居住地。據統計,1890年,此地居民曾達到2500之眾。小鎮雖說占地20平方公裏,市中心卻隻有幾公裏的麵積。彈丸之地,眾人居住,道路之狹窄,房屋之擁擠,可想而知。1956年7月9日,一場裏氏7.8級的大地震給這個小鎮造成了很大的變遷。直至1977年,僅有306名居民留下。可是,這裏獨特的景色給小鎮帶來了新生,高踞在懸崖上的房屋俯視著大海,潮起濤落一覽無餘。震後重建的家園以藍白二色為主,就像希臘國旗一樣,純潔清新;偶然落出幾點粉紅、深紅或嫩黃,更覺得嬌豔醒目;而且門前街口都裝飾著花草,美觀典雅,在碧藍的大海上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隨著旅遊業的崛起,小鎮的人口在2001年激增到3376。而每天慕名前來的遊客卻大大高於此數,伊亞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旅遊城。
既然是旅遊城自然就具有旅遊城市的一切特征。狹窄的街道上不但有各種店鋪的廣告還有賣藝的人。這個人一身雪白一動不動,和白色的牆壁渾然一體,猛一下還真注意不到。我往他身邊的盒子裏丟了塊硬幣,可能是‘叮當’一響的提醒,他居然微微地舉起花來點頭道謝。
市中心的大教堂是遊人必到的名勝,根據門上的圖標來看,這是一座東正教堂。牆壁使用此地的特色顏料,藍白二色,和藍天白雲大海相應成輝,大門和窗框卻飾以深紅,純淨中不失莊重。本以為這是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地方,可是,門前的標誌上卻鑲嵌著2007的字樣,不能不讓人感到失望。
小鎮雖然不大,卻有很多教堂,剛走幾步路就看見又一個鍾樓。小鎮上的建築沿著陡峭的海岸層層盤旋,站在狹窄小路上抬眼看去,這座鍾樓的尖頂正好和我平行。麵對蔚藍的大海,這白色的鍾樓更顯得純潔,背後便是那個火山。隻可惜高度不夠,無法看到火山口那個特有的圓洞。
路邊的房子有個陽台,一對年輕夫妻在上麵陳設台幾製備飲料,見我們過來就友好地招呼。聽口音不是當地人,果然,他們是來自英國的遊客。我們閑聊了幾句,從中得知,他們在網上看到這房子出租的信息,就通過電子通訊預訂了住處。5天€500,不但比旅館便宜,還附帶廚房等設備,更加方便自在。我笑著問,你們怎麽把行李搬上來的?在這樣崎嶇盤旋的小路上扛行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年輕人笑著說,可不是嘛,確實是個挑戰,好在我們事先做了準備,隻帶了小小的背囊。我們不禁一起驚歎,當地居民搬家或者買家具會是個什麽樣的情況。他們一邊和我們聊天,一邊忙碌。陽台上完全沒有遮攔,看著下邊一望無際的大海,我不禁替他們擔憂起來,這要是不小心一失足掉下去怎麽得了?可是,我向前幾步一轉彎頓時啞然失笑,真是杞人憂天!那個陽台原來是下邊一層房子的房頂!即使掉下來也不過是落入鄰居的前院,況且這裏的房子都比較矮,絕無生命之憂。
不過,不管什麽建築,庭院的空間裏都有各種花草點綴,呈現著一片生機。
大街旁邊有個小小的公園,海風把那幾棵青鬆雕琢成盆景一般的造型。背後一座教堂的尖頂卻成了花園的雕飾。一個新娘正風情萬般地拍攝婚紗照,也在別人的相機裏留下了一段風景。
路邊的小店別具匠心,用各種手段做廣告。一家舊式的機器吸引了很多遊人,盡管沒人知道它是作什麽用的。有人猜測,這是一架紡車,也有人以為是作陶瓷用的轉盤車。
不管是什麽,我們就在它附近的小店坐下來,點了些希臘的特色小點,也從高處俯瞰大海和碧波裏蕩漾著的遊艇。值得一提的是,這裏所有的食品店都提供免費WIFI和洗手間。借機查閱電子郵件,還是沒有看到任何回複,不知道我訂的火車票是否有了結果,便去信問訊,可是,等我們離開時也沒見回音。
在街市一角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窯洞,看得出以前它應該也是純淨的白牆素顏,現在卻被野草侵占,垂淚斑斑。對比附近那些潔白嬌蘭的建築,我不禁一陣感歎,這種專供遊客欣賞的明媚嬌豔,其背後卻不知是多少精力和金錢。
伊亞鎮的另一個著名的景觀,是在懸崖上看日落。小鎮坐落在小島的西北,正好麵對逝去的夕陽。從高高的崖頂觀看紅日冉冉而下,應該是一種很美的視界。可是,那天的日落在晚上9點左右,遊輪不等人,我們隻能抱憾離開。
坐在旅遊車上一路看過去,海島北邊都是平緩的海灘。我不禁爆出一個疑團,為什麽很少有人居住?隻見到為數不多的葡萄園和菜園,偶然見到一棟房屋還殘破不堪。看來居民們都願意追逐美景,向南的懸崖邊地勢險要造價高昂,方能突顯出土豪本色。
在這裏的最後一站是首都菲拉,此城和伊亞相似,也是高踞於懸崖之上,不過規模大些,街道寬些,樓層高些,建築的色彩多樣一些,商業氣息也更濃一些。商品裏有些類似於古希臘女神的著裝,街上也有遊客穿著那些飄逸的白色長裙,可是,翻看產地,我忍不住一笑。一眼看去,大大小小的商鋪開門迎客,貨架直接擺放在街道上,各色貨物並沒什麽地方特色,頓時讓我失去了興趣。
從這裏回碼頭可以坐纜車、可以騎驢也可以步行。纜車線高掛著一排6輛車,上下往返,車站門口一條長龍緩緩前進。探頭看下去,一條山路盤旋在懸崖上,別有一番氣勢。與其在這裏排隊,還不如去過過騎驢的癮,便一路詢問著走了下去。很快就不用問路了,並非是由於隻有一條上下的通道,而是那股強烈的氣味,躲都躲不開。果然,很快就看到了它們,一排排搖頭擺尾堵住小路,似乎在幫著老板招攬生意。
有兩個年青人在和老板問價,€6/人,倒是不貴。可是,那股氣味卻很難忍受,況且,走到這裏,下山的路已經差不多走了一半,要是上山還值得捏著鼻子省點力氣,下山就犯不著了吧。看來很多人和我們想法一致,一撥撥的魚貫而下。結果等我們都快到海邊了,才看見那倆孩子騎著驢下來,估計是驢老板不願意隻帶著兩個人出行,一直等不到客人才動身吧。
太陽已經偏西,到了收工的時候,一群群的驢子從山下回家。它們早已熟悉了道路,呼啦啦直奔而上,一群十幾頭驢子隻有一個人跟在後邊管理,看著他騎在驢上那揚揚得意的樣子,仿佛是指揮著千軍萬馬的大將軍。
驢子回家了,我們也回到大海上那臨時的家,結束了一天的行程。
站在甲板上向小島道別,晚霞卻翩然而至,與遊人依依惜別。
注:第一和第二張照片來自網絡,其餘皆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