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草

把最近幾年的原創作品,包括小說,散文,隨筆和詩詞等等,放在這裏與朋友分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行漫記 2014-6

(2015-05-10 16:26:48) 下一個

歐行漫記  2014-6

凡 草

 

 第六天

科孚島在希臘西北角,麵積614平方公裏,人口不過十萬,是愛奧尼亞群島之一。可是,這個區區小島卻有漫長的曆史,而且與奇妙的希臘神話息息相關。它的希臘名,Κ?ρκυρα,(多峰之城)來自於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海神Poseidon愛上了河神AsoposMetope的女兒,把她帶到這個荒無人煙的無名荒島上,並用她的名字給海島命名。婚後他們得了一子,取名法伊阿克斯(Phaiakes)。這個島也被人認為是荷馬史詩《奧德賽》裏的一處場景, Scherie——法伊阿克斯之島。奧德賽離開卡呂普索的事情被海神發覺。海神大怒,找到這裏把他的船變成了礁石。奧德賽隻身一人得以逃脫,赤身裸體躲進森林。在海島西北有一處礁岩,就被當地人說成是那艘石化了的船。

出於悠久的曆史和流傳的神話,這小島有很多值得觀賞之處。我很早就預訂了出遊計劃,可是下船以後看到的旅遊車卻對不上號。尋問之下才知道,我買的項目是遊輪公司的代理人辦的,他們又承包給了當地的旅遊公司,和遊輪公司沒有直接關係,旅遊車就進不了港口。好在出港的路並不遠,我們隨意觀景照相,很快就到了有兩個邊防兵把守的大門口。我們意識到這裏是邊境大樓,就把護照掏出來。可是,他倆很和藹地笑笑,輕輕一揮手連看都不看就讓我們進去了。回頭看看,那些乘坐交通車過來的遊客根本連護照都沒拿出來。哈,還有這樣的海關啊。裏邊就更好笑了,大廳裏或站或坐停留了一些人,個個手裏捧著東西,剛開始我還以為是排隊進關。可是,那裏雖然有道閘門,卻是大開著無人看守。而那些人捧著的卻是各色電腦和手機。抬頭一看,原來這裏是WI-FI熱點!我心中一喜,急忙把iPad拿出來。我在網上訂的火車票還不知道結果呢!可是,等了半天,收到了很多電郵也回了幾封要緊的信,卻沒見到任何與火車票有關的信息。

在大廳另一端看到了導遊。我們居然是最早到的。後邊陸陸續續來的人大都和我們一樣,在港口裏邊尋找了一番呢。不過,這一車20多位遊客都是我們這條船的,心裏比較踏實。萬一路上有事耽誤了也不會落單。

科孚島的形狀有些像把鐮刀,而鐮刀又是死神的符號。出於這個島的地理位置,它的漫長曆史一直和戰爭相關,死神不知從戰火裏奪取了多少生命。在島的東邊沿海處坐落著兩個軍事建築,居高臨下保衛著小島的出入海通道。一個建造於1545-1555年間,叫舊堡壘,另一個稍晚幾十年,稱為新堡壘。幾百年來,它們抵禦狂風巨浪,飽受炮火侵襲,帶著累累創傷,見證了近代史上的滄桑之變。堡壘始建時期,科孚處於當時的威尼斯共和國的控製中。隨後,小島被法國占領,大小戰爭不斷,直到19世紀初,隨著法國勢力的凋落,這個島和周圍的幾個小島組成了塞提蘇拉共和國(Septinsular Republic)受當時強大的羅索-奧特曼帝國掌控。隨後科孚又被搶到英國手裏,50年後才交給希臘。此後,這些堡壘又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看著一撥撥占領者上台下台,直到二戰結束才真正得到了和平。

 

各國輪流統治的同時也給小島帶來了文化和習俗的交流。科孚的舊城裏,留下各種色彩的建築。有法國式市場,也有英國式的教堂,更多的是五、六百年前威尼斯式的住宅。為了滿足近日發展的需要,當局在附近不遠處另起爐灶,建立了科孚的新城區。老城區卻原樣保留,成了旅遊區。

老城裏有一座聖斯皮教堂,內置一位東正教主斯皮(Spyridon)的遺骸。這位奇人原本是出生在塞浦路斯的牧羊人,早年不幸喪妻,遁入空門,唯一的女兒也進了修道院。盡管按照慣例,東正教不允許教主結婚,對鰥夫卻是例外。斯皮可能有些奇門異術,得以成為拉納卡地區的大主教。有記載稱,有一次他在講道時,為了比喻三位一體的基督教義,拿了一塊磚握在手裏。講道結束時,他手裏的磚突然向上冒出火焰,向下有水流出,隻有磚的殘渣留下。這個行為雖然很像今天的魔術表演,他卻因此名噪一時。科孚人把他視為城市的守護神,據說他曾經做法驅逐了騷擾此城的瘟疫,並在1716年土耳其進攻小島的時候為此城解圍。遺憾的是,生前的殊榮保不住身後的平安。由於戰亂,他的遺骸從塞浦路斯遷移幾次,最終由一位科孚的教徒帶到此地供奉。

 

 

 

 

老城裏的建築自然已經很陳舊,有些保存良好,賦予新的生命。當年的市場今天依然在使用,成了人們日常休閑聚會的去處。當年有名的歌劇院成了今日的市政廳。有些卻疏於修繕已顯頹相。巷道狹窄彎曲,夾雜著高矮不同的台階,別說開汽車,連自行車都無法通行。可是,不管什麽狀態都任其自然,沒有改造更沒有拆遷,它們以原有的風貌向遊人訴說各自的經曆。教堂門口那條胡同是商業街。一個連一個鋪麵,那些司空見慣的旅遊紀念品,大概都是made in China, 當地產品寥寥可數,有些薰衣草製的香料,大多是橄欖油。

 

據導遊說,這個小島沒什麽工業,經濟上除了旅遊業就靠橄欖油。他隨手一指,滿山遍野的橄欖樹。此時花期已過,樹上掛著一串串綠色的小橄欖果,星星點點地並不惹眼。倒是地下一卷卷的塑料網讓人好奇。導遊說,這是用來收橄欖用的。希臘的氣候很適合橄欖樹生長,這麽個小小的國家,出產的橄欖油占世界總量的15%左右。這裏的橄欖質量好,榨油使用純機械手段,出產的全是初榨橄欖油(virgin olive oil)。由於受到季節限製,到了橄欖成熟的時候,島上的人幾乎都會投入采摘的行列。人們拉開大網,輕輕搖動樹幹,成熟的橄欖便紛紛落在網子裏。適時收獲的橄欖榨出的油質量好,可以生產出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其酸度標準在0.8%以下,味道醇正,還有種特別的果香。可是,成熟過度的橄欖會自行落下,雖然也可以收集在網子裏拿去榨油,但這種油裏的自由酸含量就會超標。一旦酸度超過2%,煉油時就要增加一個步驟,使用活性炭和其他化學品脫酸和其他雜質,這樣的油就隻能稱為精煉橄欖油,價錢相差很大,果農承擔不起這種損失。

 

提起經濟,導遊很幽默地說,你們大概都知道前兩年希臘的經濟危機了吧?希望沒有影響到你們的生活。可是,我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最令人氣憤的是我們的腐敗政府,他們的無能和過失造成了我們的災難。他抬手指著附近的一幢建築說,你們看,這是我們的醫院。裏邊沒有一個花園,可是,政府的預算裏卻給它發了8個花匠的工資!

導遊很能說,倒起苦水來滔滔不絕,和北京的出租車司機可有一比。一會兒說經濟,一會兒談收入,一會兒抱怨流浪的吉普賽人和阿爾巴尼亞人對他們的影響,還指著海岸懸崖邊的豪宅讓我們猜價錢。就這麽說笑著,旅遊車已經在山上轉了好幾圈,來到了小島的西北角。這便是有名的Paleokastritsa

大海在山下劃了條圓弧,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海灣。這個沙灘就是傳說中奧德賽碰到風之穀(Nausicaa)的地方,神奇的故事和碧藍的海水細軟的白沙一起吸引著遊人。山上矗立著一座寺廟,門楣上標著“1228”。是的,這座祠廟建立在786年以前,導遊不經意地說,我們希臘有幾千年的曆史,幾百年算什麽。然而他又補充道,經過多年的戰亂,古跡已經不再是原樣,而是18世紀翻修的。不過,這個廟宇一直正常使用,有和尚常年住寺做功課,這才是很不容易的。這個廟屬於東正教,供奉聖母瑪利亞。廟宇不大,風景秀麗。門外一尊俄國大炮,是當年羅索-奧特曼帝國統治時的遺物,後院正對著大海裏那艘化成了礁岩的船。庭院很漂亮,古樹蒼翠,鮮花環繞。鍾樓下一個古井,四四方方。每麵都有瓷磚雕花,山水、鳥獸、雙魚,做工很精致,卻不明白寓意。教堂雖然不大,四周裝飾著各種宗教繪畫,從穹頂到牆壁,金碧輝煌。更加打眼的是,幾乎所有的神像上都掛滿了東西,以各種金首飾為多,據說這都是信徒們上香還願的祭品。看來這座寺廟還真挺靈驗。廟裏還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展覽了很多拜占庭和後拜占庭時期的圖騰,以及很多宗教文物。可惜我不懂宗教,倒是對那兩個碩大的貝殼和一具保存完好的猛獁象骨骼更有興趣。

 

 

 

 

 

 

 

我們的下一站阿基裏斯宮(Achilleion)在小島的東南麵,離遊輪停泊的港口不遠。旅遊車又一次穿峰越嶺,導遊也再一次施展口才,講述了一個淒美的故事。18371224日,一個絕世美女,伊麗莎白(Elisabeth出生在慕尼黑一個公爵家裏(Duke Maximilian Joseph in Bavaria)。她生性活潑,不受管束,大家都喜歡叫她的小名絲絲(Sisi)。在這樣的環境裏,她無憂無慮地度過了童年。不久,她的姨母,巴伐利亞皇太後索菲要給她的皇帝兒子選後,看中了絲絲的大姐海倫。一家人坐著馬車去給姐姐訂婚時,絲絲遇到了23歲的年輕皇帝,弗蘭茨·約瑟夫(Franz Joseph)。不知什麽機緣,弗蘭茨對海倫一點沒有感覺,卻對絲絲一見鍾情。盡管他一貫順服於皇太後,此時卻動了反骨,非絲絲不娶!一貫專橫決斷的索菲無可奈何,隻能讓17歲的絲絲當了奧地利皇後。婚禮在維也納舉行,浩大奢靡。沒見過世麵的絲絲驚慌失措,被那些嫉妒她美貌的貴婦人當成笑柄。婚後,她躲在臥室裏整整三天不願出門。

以後,絲絲不僅一直和婆婆不合,也無法適應宮廷裏無窮無盡的繁文縟節,漸漸得了憂鬱症。丈夫雖然愛她,卻受婆婆挾製,被各種製度約束而無法令她滿意。更讓她煩惱的是,婆婆專橫得連她撫養親生孩子的權利也剝奪了,她失去了天倫之樂。家庭裏的禍事也使她的病不斷加重,1889年,她唯一的兒子,31歲的王位繼承人魯道夫去世,而且是死於橫禍——他在謀殺了女友之後自殺身亡。這使絲絲受到極大震撼。禍不單行,在那短短一年之中,絲絲還先後失去了母親、父親和姐姐。一年之後她的密友至交安德拉什(Gyula Andrássy)也離開了她。絲絲自此一蹶不振,再也沒能從悲傷中解脫,以後一直隻穿黑色服裝,也更加厭倦宮廷生活。為了恢複健康,絲絲看中了科孚島的秀麗風光,在這裏建造了一座宮殿,作為夏季避暑的養生之處。

這座宮殿坐落在山坡上,占地20萬多平米。這個區區小島平地稀少,山路狹窄彎曲。我們上山看寺廟時,山頂處有一段路是名副其實的單行道,隻容一輛車。上山的車通行時,下山的車輛必須在一旁等待,每5分鍾交換方向。我們上山時恰好趕上綠燈,下山時就不得不在紅燈處等待。旅遊車一路顛簸,轉彎掉頭,連我這久居大山之人都覺得膽戰心驚,也為司機的技術讚歎。現在,突然在山窩裏看到這麽一座大宮殿,不能不暗暗稱奇。

據說,不僅這座宮殿,從宮殿到海邊的山林也被絲絲買了下來,便於她從碼頭直接進宮。絲絲非常喜愛希臘神話,最仰慕的人物就是阿基裏斯(Achilles),他那英雄而悲壯的一生,故而行宮以此命名。她在柏林專門製作了一座大型石雕,顯示了阿基裏斯在臨終前抓住刺入腳踝的箭那種英雄絕路的情景,安放在後花園麵對大海的正中位置。在二樓中央,還有一幅大型油畫,描繪了阿基裏斯戰勝赫克托(Hector以後拖屍示眾的張揚。


 

宮殿門前有一座絲絲的石雕,乏善可陳。可是,房間裏掛了幾幅她的照片,不得不驚為天人。絲絲麵容姣好,明眸豔眉,身高1.82米,比她的皇帝丈夫還高,卻一直保持在50公斤左右的體重,腰身也不過18英寸左右。如此美貌也難怪招人嫉妒。樓下的房間據說是按照原樣維修裝潢的,有她專用的小教堂,起居室,辦公室……很多家具據說也是原物,奢侈華貴自是不在話下。有一張做工精致的梳妝台,據說絲絲定製以後曾專程搬到維也納顯耀,讓眾多貴婦人驚慕之後,她又興趣索然,沒有運回科孚。直到這裏開了展覽館之後才把這張台子搬過來展出。

有的房間裏展示了一些舊時照片,敘述了這座行宮的曆史和絲絲的悲劇結局。1898910日,絲絲在日內瓦旅行。下午1點多,她準備乘坐日內瓦湖上的汽船去蒙特勒。出於慣例,她不喜歡皇家的招搖儀式,就遣開隨員步行上船。誰知被人連刺幾刀,不治而亡,終年61歲。調查結果表明,凶手路易吉是一個意大利的無政府主義者,他並非專為絲絲而來,僅要行刺一個權貴而引起社會的重視。絲絲不幸成了他的刀下之鬼,但是,這未必不是絲絲的一種解脫。據說,弗蘭茨接到唁電時,第一猜測是絲絲死於自盡,因為他很清楚,妻子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

絲絲去世以後,這棟行宮封閉了9年,然後被德國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收購作為夏宮。威廉對宮殿做了些改進。他雖然也喜歡阿基裏斯,卻隻欣賞他英雄的一麵,所以,他打造了另一座石雕,讓阿基裏斯昂首挺胸氣勢非凡地麵對大海,而將“阿基裏斯之死”移到了花園的另一端。二次世界大戰時,這座行宮成了軸心國的指揮部。可是,威廉二世處心積慮建造的那座石雕並沒能保佑德國,法西斯最終滅亡。戰後,這座宮殿歸還給了希臘人民。幾經周折,這裏終於成了旅遊景點。現在,“阿基裏斯之死”雖然依然展示著落難英雄壯誌難酬的風采,可是年久失修,白色的大理石上汙跡成片,令人扼腕興歎。這景點賣票收錢,遊人還挺多,為什麽不進行維護呢?於是又引發了導遊的一番抱怨,腐敗的政府官員隻顧自己貪錢,卻把國家文物置之度外。

小島雖小,景點眾多,處處都有自己的故事。風景、神話、曆史、人文……短短幾小時實在無法一一采獵。遊輪又要起航了,我們遺憾地向這個美麗的小島揮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