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分享會
凡草
2015年4月18日,大雪初晴。陽光下的皚皚雪山更加嬌媚,雪山下的磨坊溪郡立圖書館內一片歡聲笑語。由華藝學苑舉行的《凡草新書分享會》在這裏舉行。
華藝學苑的負責人主持了分享會。猶他華人通的創建人協助策劃宣傳並攝影。
會上,作者凡草向到會的各位嘉賓表示感謝。她介紹了近年來寫作及主編的幾本新書,並且著重講解她最近出版的長篇小說《愛情 鑽石 變異》。首先她介紹了這本書的電子版的閱讀方式,隨後向大家解說了《愛情 鑽石 變異》的主題,中心內容和寫作方法。出於對主辦者和各位來賓的感謝,作者向大家贈送了幾本實體書和電子書的贈卷。
接下來的座談中,與會賓客對這本書表示了濃厚的興趣,紛紛發言。已經讀過書的讀者作出了很好的評價,而且很關心書中人物的命運,希望作者再接再厲 出版續集。好奇的朋友詢問了寫作的過程,並希望作者能夠對有誌於文學的人傳授經驗。還有人詢問在本書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對於人生是否產生了別樣的思考,對年輕一代有什麽指導作用。更有人建議把這本書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搬上熒屏。也有人建議作者的下一本書針對其它的一批移民對象,願意提供自己和家族的人生經曆作為素材。
隨後,會場變成了舞場,舞蹈班的同學們翩翩起舞,一片歡騰。
最後,大家分享由華藝學苑提供的美食,邊吃邊聊,興盡而歸。
下邊是作者發言的簡要和問答摘要。
作者發言簡要
首先我感謝華藝學苑策劃組織這個分享會,並且感謝各位與會的嘉賓在百忙之中抽空趕來。
《愛情 鑽石 變異》是一部6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現在google play book 和iTunes,也就是apple store 發行電子版。
我這本書的標題,《愛情 鑽石 變異》,是由三個單詞組成,可能有些令人費解。大家都知道人有七情六欲,比方說,有父愛母愛,有手足之情,這些都是由血緣造成的。一個正常的家庭裏,這樣的感情是很正常的,除了在非常時期,人性泯滅的時候,這樣的感情才會消失。有的感情是鄉情,出於對自己生長的地方和周圍的親朋好友產生的感情,這也很好理解。另外還有一種所謂的‘愛’,對政黨,對領袖的感情。這種愛其實是人為造就的,被洗腦以後強加於人的,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並非人類的真正感情。
人類最美好的一種感情應該是愛情。兩個素昧平生的人,為什麽能走到一起,相依相伴共度一生呢?這中間的紐帶應該是一種很強烈的感情。但是這種感情,正如書中所言,沒人能研究清楚,特別令人迷惑不解。有人說是chemistry,有人說是神仙造出來解悶的,也有人說是緣份。至少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依然沒人研究出來愛情是由什麽主宰的。另外還有一點,愛情和其他感情不同,它既需要互動,而且排他,是一種自私的感情。既不能認為‘大愛無邊’,也不能以為愛就是至高無上,固執任性的。於是,愛情就產生了許多曲折纏綿,古往今來,也就成了文人騷客最理想的主題。無論中西,世界上產生了多少五花八門的的愛情故事?我既然學著寫小說,自然也不能免俗,跟著情節的發展寫下來,不經意間包了大大小小十幾個糖三角。
按照時間排列下去,這本書裏描寫了梨園優伶對軍閥頭子的愛;情竇初開的孤女對國軍將領的愛;有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愛;大學生之間天真浪漫無拘無束的愛;解放軍軍官的革命之愛;小蜜對高管的愛;還有一段隱含的右派分子的愛情;也有患難知交無可奈何的愛,和散漫瀟灑任性固執的愛……
這種種愛情,包含著酸甜苦辣完全不同的滋味。因為人類是群體居住的,無論是一個個人還是一個個家庭,都隻能存在於社會中,愛情和婚姻與外界環境息息相關,很難不被金錢、物質汙染,也會受到道德標準的審核,而道德標準在不同的時期,還會被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形勢而左右。
在封建社會裏,男人可以娶妻納妾,妻妾之間的明爭暗鬥可以說成是愛情的變種,也可以說成是某種占有欲的表現。在現代社會裏,一夫一妻以外的豔遇,雖然可能出自於愛情,更可能是利益的驅使。尤其是目前的中國大陸,包二奶養小蜜成了成功的象征!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那種純潔無瑕的愛情還怎麽能決然傲世地獨立存在呢。所以我說,縱然如鑽石般堅硬也難以抵擋社會的變異。
其次,我們來說鑽石。這本書裏的鑽石,既有字麵含義,因為書裏多次用鑽石詮釋愛情婚姻;也有隱喻的含義。鑽石是一種珍寶,在人類社會裏,卓有成就的知識分子也算是一種珍寶吧。沒有知識,就不會有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類或許永遠停留於刀耕火種的穴居狀態。可是,知識不會自動的接續下去,必須由人來理解、總結,並且推廣發展和傳播的。從事這種工作的人,就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是用學位,當然更不是由地位來定義的,而是由這種工作的特性來定義。真正的知識分子,無論文科理科,應該是推動曆史向前發展,對於人類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遺憾的是中國大陸曾經有過一段對知識分子極不公平的時代。相對而言,大家普遍能夠理解體力勞動的困苦,卻很少有人知道知識分子從事腦力勞動的艱辛。不同的社會環境對知識分子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從而直接影響到科技的發展,又立即反饋到社會的進步。文革十年,知識分子成為臭老九,中國的科技停滯不前,經濟生產幾乎崩潰。現在的海外華人文學中,有關移民的作品,注重在普通移民上的比較多,有很多描寫餐館打工,街頭販貨,外嫁新娘,大多數都寫的是藍領勞工。最近幾十年來中國學生留美成風,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這批留學生的心路曆程,也很少有作品正麵描寫他們。
首先,是他們的赴美的意圖。記得我剛來美國時和一位菲律賓移民美國的華人聊天。她們來美國以前聽到了“淘金熱”的傳聞,認為來美國就是來撿黃金發大財的。可是我感到,我們那個時期來美國卻是來探險的,為了求得知識來探險。因為35年前,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極為不夠,多年的宣傳把美國作為頭號敵人,對於沒有海外關係的人來說,突然要到美國來留學,根本不知道麵臨的是什麽。我的一位老師說,昨天新聞還說,芝加哥校園裏發生了強奸凶殺案,你還敢去那裏上學?而真正了解西方的是那些老一代的科學家。我那時的導師曾經留學德國,他就非常支持我赴美留學,這在當時很出乎我的意料,要不是他,我大概還不敢出國。
到了美國以後,所見所聞都是很大的衝擊,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特別是語言上,都有個適應的過程。我們那個時候,年紀小的,是20多奔30的人,而年紀大的都已經四十左右了,就像我書中的男主角。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這種挑戰不能不說是很艱巨的。即使對於經過知青生活的人來說,也是一種別樣的艱苦。可是,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以後,絕大多數人都用腳投票,選擇了留下。他們經曆了何種心路曆程?
這本書描寫了不同階段的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中國大陸的知識分子,因為他們的經曆很奇特,沒有經曆過的人基本上是不能想象的。這本書的人物,有的在抗戰時期攜書仗劍保家衛國,卻在內戰結束時背井離鄉。有的在和平時期鑽研科技,成果豐碩卻在文革期間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當然,更大的篇幅則用在描寫一批留美的學生,有的70年代初期來自寶島台灣,更多的是80年代來自中國大陸。他們為事業而奮鬥,也為愛情婚姻家庭所困擾。
他們的喜樂苦澀,隨著周圍環境的變遷而不停地改變。對人類社會造成最大變遷的事件莫過於戰爭。本書的曆史背景包括了三場戰爭和一場恐怖襲擊。戰爭給這本書的人物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二戰中,周毓雯的父親和舅舅都參加了抗戰。可是,一個參加了共產黨,一個去參加了國民黨。這在那個年代是很常見的,然後在內戰中就變成了手足相殘。隨後,一個去了台灣,一個留在大陸,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中,也有著完全不同的結局。而父輩的有心無意的選擇卻給後代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境遇。周毓雯和她的兄弟姐妹們經曆了完全不同青少年時代。
書中涉及到另外一場戰爭,由一個參加過越戰的老兵敘述了他經曆的戰爭故事。他在戰場上的遭遇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夢魘。另外,書中提到了造成越戰結束的力量,不是另外一顆原子彈,而是愛好和平的美國人民舉行的反戰運動。所以說,聰明正義,有理智的人作出的舉動可以勝過核武器的威力。有這樣的人群的存在,就可以讓人類用更為和平的,理性的途徑來解決爭端,避免災難。這樣的人其實就是人類的鑽石。
另一種對人類社會產生很大影響的事件是運動。提起政治運動,在中國大陸生活過的人一定不陌生。因為中國最近幾十年來,一直進行著持續不斷的政治運動,可是,這些運動帶來的,卻是一場接一場永無止境的災難。無可避免地,這本書的背景也不能不涉及到中國近代影響較大的幾場政治運動,因為正是這些永恒的變異造成了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
書中的男主角就深受這些變異的影響。有人曾對我說,男主角的性格不明朗,不一致。我說,這就對了!你看明白了,這就是變異,人在客觀環境下導致的變異。這裏,看過書的讀者不知有沒有注意到,男主角的穿著有過好幾次顯著的改變。另外還有他個性的改變,從懷有天真浪漫的愛情,卻不得不放棄,而在一個非常的條件下接受了一段並不滿意的婚姻。後來他雖然後悔,卻又恪守著傳統禮教的約束不敢越雷池一步。直到他到開放了的中國走了一圈,這才開了點竅,卻又邁出了或許是錯誤的一步。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受著環境的影響而多次變異的人物。其實,這種軟弱,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通性。
這本書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寫作方式,有堅實的生活作基礎,每個情節都力求真實可信。書中以三條主線交叉並行。一條從男女主角第一次相遇開始(第一章),一直正麵向前敘述,其中穿插了女主角枝枝節節的戀愛、婚姻和家庭的變故。男主角的家庭故事,分成兩條線進行。中國的故事從他和妻子相遇(第三章)直到結婚(第三十二章)是一條線。而他們在美國的故事則是另一條主線,從劉明睿出國(第二章)和周毓雯出國(第五章)開始一直到故事的終結。在這幾條主線之外有幾章背景介紹,寫到了抗戰、內戰和越南戰爭。
曾有人問,既然你寫留學生,為什麽要把曆史加進去?因為這是故事的鋪墊,正是這些曆史事件造成了主要人物的家庭變遷。而這種家庭的變異又導致了主要人物的曲折人生。比方說,如果沒有周毓雯和父母的離散,就不會有她和男主角的結合,也不會有他們一到美國就收到一棟樓房的故事,而這些恰恰是這本小說的主要情節。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我在寫作手法上也力求創新。比方說,小說的每一章之間都進行了時空的切換。雖然每章結尾的場景或者情節都是後一章的開始,但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已經全然不同。可是,也正因為這種手法,一些讀者感到困惑不解,不知道故事跳躍到了哪裏。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因為每一章的標題就是這一章的故事發生的年代和地點。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請大家一定要注意讀每章的標題。
另外,在人物的塑造上,小說盡量地使用適合人物的話語來描述。比方說,我讓立軍娘說的話絕對不會和謝靜萱使用的語言混同,她們的行為也不會一樣。因為她們除了年紀相似以外,是完全不同的人。最後我要說的是,小說講述了很多故事,喜怒哀樂,都一直是用一種悲憫、同情和人性的角度去描寫,盡可能客觀地理解和分析這些事件。這本小說對於場景和氛圍的描寫也很細膩,這是讀者一致公認的。
座談摘要
讀者:我看這本書時很受感動。雖然一開始有些糊塗,不能習慣書中的時空切換。但是看明白了就懂了。書裏寫了很多故事,千頭萬緒,千仇萬恨,但是到最後結尾時,發生了911的恐怖事件,大樓爆炸了,一切一切都嘎然而止……那種場景的描寫,讓我不禁感到就像看電影一樣,那種鏡頭,一片白茫茫……我最後的感覺是,不管發生了什麽,活著就是最好的。當然,911以後,活著的人還要繼續生活下去,我很想知道他們以後的故事。我不知道你會不會寫續集?
作者:老實說,這本書寫了十年,現在我確實感到有些累了。還是先看看大家是否喜歡這部書再說吧。
讀者:兩個問題:你有一個很不平凡的經曆,那麽,在你寫這本書的過程中,通過你不斷的思考,對你自己的經曆和社會的不斷變異,你把這些串聯起來以後,對年輕的一代有什麽可以指導的?你覺得他們是應該堅持己見不受環境的影響,保持固有目標,還是應該隨著環境的改變而隨波逐流呢?第二個問題是對我們這一代人的,人過了60以後,到了不惑之年,尤其是經過911的生死大關,你是否覺得冥冥中有不可知的定數,也就是宿命論,還是覺得人定勝天呢?就是說,我們老年人對未來應該怎麽看。
作者:你這第一個問題應該是給“青年導師"的。可是我從來不以為自己適合於這個位置,哈哈。一般來說,年輕人總以為自己是很高明的,每個人的看法各不相同,也不會聽取老年人的意見。他們需要自己摸索自己的道路。要我來說,堅持己見有兩個方麵。一個是原則性的,比方說,“真善美”是一定要堅持的,不能學壞,不能看別人搶錢你就去搶錢,別人強奸殺人你也去搶奸殺人。這是要堅持的。可是,生活上的枝節,比方說選擇專業,就可以根據現實情況來改變。我是學理科的,現在卻寫小說嘛。第二個問題,要說老年人對未來的看法,每個人有自己的觀點。對我自己來說,我來美國35年了,辛苦一生,小有積蓄,雖然不能過奢侈的日子,吃麵包是夠了,所以我可以做一點我喜歡做的事情。不知道有沒有回答你的問題。
讀者:在你寫的書中,有很多感情跌宕的描寫,那麽你在寫作的過程中會不會感到很痛苦,那麽多的角色,來回地轉換,你是怎麽處理的?會不會有時感到難以自拔?另外,你的題材是哪裏來的?
作者:是的,確實如此。剛開始寫這部書的時候我還有工作,非常繁忙,很少有大塊時間寫作,隻能是想到一點就寫一點,隻是這幾年退休以後才有空把這些章節都拚起來。要說痛苦,寫這部書還算好一些,最苦的是另外一本,《大棗樹下的唱唱》。那本書寫的是幾個童養媳。我在網絡上陸續發表過。曾有人說我胡說八道,那個時候怎麽還會有童養媳!可是,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人物的原型就生活在我插隊的那個地方,有的和我是好朋友。她們的故事確實很淒慘,常常寫得淚流滿麵。所以,這本書我到現在也沒有寫完。這部書的題材當然來自我周圍的人和事。平時多注意觀察,留意一下身邊,就有題材了。
讀者:你寫這本書,會不會有人說某個人物是你自己?
作者:我以前的作品,比方說,《大棗樹下的唱唱》還有一部《青崖下 黑水旁》,確實有人說是我的自傳,書裏的誰誰就是你,可實際上,這是小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和紀實文學不同,並非是完全真實的。為了避免這個問題,這本書我就把人物的設置寫成和我完全不一樣的年齡了,哈哈。不過,我的故事確實寫得比較真實,曾有人問我,你是不是寫了某某人?我當然隻能否認了。
讀者:寫書的過程是不是很困難?會不會有不吃不睡的時候?
作者:寫書確實很困難,有時有空閑了,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靈感枯竭,但有時候卻又停不下來,忘記吃飯睡覺也是常有的事情。我不知道專業作家是不是有什麽訣竅,可以像龍頭開關一樣控製文思,每天朝九晚五,保證能寫出多少字來。文學創作確實是一件苦差事。
讀者:你可不可以教教大家寫作?我想,很多人都想寫書。我覺得每人都應該至少寫一本自傳,給子孫看看。但是,是不是說,一定要有個主導,表達什麽樣的意願?
作者:我自己也在學寫作呢,哪能教別人呢。不過,要說寫自傳,我倒有點想法。我曾近看過一個朋友的父親寫的自傳。老人家的經曆很豐富,1949年從中國大陸去了台灣,把女兒留在大陸,後來在美國團圓。那本自傳寫得很樸素,沒有妙筆生花,但是很真實,很感人。所以,我覺得這是紀實文學和小說的不同之處。如果要留給子孫看,真實性應該是第一位的。但是,文學創作就不同了,你必須要有主題,要經過文學加工,情節要精彩,文字也要美才會有讀者。
讀者:請問一下,你的筆名是怎麽確定的,是一開始就用這個還是後來改的?
作者:這個問題,我在《夾縫裏的鄉愁》的後記《芃芃凡草》中專門提到了。我父親給我起的名字就是芃芃,但是很多人念不出來。父親也覺得這個字過於古僻才改了的。這裏一個朋友創建《東方報》時拉我給他寫文章,我就選了“芃”作筆名。可是那時的電腦功能不夠,字庫裏找不到這個字,我就索性一拆倆,變成了“凡草”。不過,我覺得我也確實就是一棵小草,做些小草可以做的事情吧。
讀者: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山楂樹》。那篇小說剛開始在網絡連載,後來被人看中,拍成了電影。我看你的書的時候,覺得那些場景描寫的非常真實細致,就像看電影一樣。我想在這裏提一下,大家有誰認識影視界的人,幫著推薦一下,要是能拍成連續劇就好了。
作者:確實,我當時寫的時候就有這種想法,希望能拍成連續劇,所以比較注重場景和氛圍的描述。現在崇尚快餐文化,有些人寫書隻追求情節,而不注意氛圍和場景。我寫的卻比較仔細,我覺得這得益於我的生活經曆,因為有些場景,比方說大旱之年的農村,幹枯的莊稼,大雪下開車等等,因為我確實見過,寫起來就很容易。對於沒見過的人來說,憑空想象就很困難了。另外,我很注重對話,因為我自己看小說就喜歡看對話,感覺比單獨描寫一些動作或者思想要生動得多。對話比較容易把事情說清楚,如果拍電視劇或者電影的話也一定要有對話。有了場景的描寫和人物的對話,改編成劇本就比較容易了。不過,我去國多年,和影視界的人士完全沒有接觸。希望在座的有人可以幫忙。
讀者:你這本書有簡體字和繁體字兩種版本,你有英文版嗎?
作者:很抱歉,我不是學語言的。雖然我的中文還可以進行文學創作,我也用英文發表過科研論文,但是,我的英文還沒有好到可以寫小說的程度。尤其是這本小說裏有一些詩歌,格律詩和新詩都有,我覺得我的英文很難翻譯到原詩的水平。如果你們有誰認識英文的小說家願意和我合作,我會非常感激。
讀者:我們是同時代的人,我們對生活和事業都抱著很嚴肅的態度,出於我們的經曆,我們不需要生編硬造就能寫出很精彩的小說來。但是,文學創作,確實需要很多的精力,很多時間,還會有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我很佩服作者能夠完成這樣一部作品。作者的文筆確實很好,細膩優美。這樣的作品,我們有過相同經曆的人就很容易看懂,無論是描寫戰爭、文革還是知青插隊。剛才這位先生說得很好,通過寫這本書,相信作者會產生很多的感想,對曆史和人生的看法。雖然我們不想當青年導師,但是,作為過來人,我們有責任把我們的感受說出來。作者的這本書做了這件事,而且很成功,我是專門來表示祝賀的。
作者:非常感謝!
讀者:我有一點看法,我覺得除了知識分子,你還應該寫寫其他的移民,像我這樣的移民。我也是比較早期來美國的,我們當時為什麽要移民?因為我們愛國家,國家卻不愛我們。當時我們排隊排了8年,一定要出國,為什麽?因為那時有句話,“7、8年再來一次文化大革命”,我們實在受不起了!我們來美國之前,並不了解美國,卻以為美國是個天堂,遍地是寶藏,天上都會掉黃金下來。我以前是辦公室的白領,可是到了美國卻在餐館裏打工,我不懂英文,既不會聽也不會看。很艱苦地熬了30多年。雖然我現在依然是自食其力,家裏沒有工人,自己抱著孩子,自己清洗,可是,我家庭和睦,孩子和我很親,日子過得很安心,也很開心。我回中國,看到過去的同事,有得很發達了,家裏有工人,孩子有人帶,可是他們卻有他們的問題,家庭沒有親情,也過得不安心。但我從來就沒有後悔過……我覺得你應該寫寫我們這樣的人。
作者:是的,我這本書的主角是留學生,但是,也描寫了很多其他類型的新移民。其中有一位就是通過當大廚,做餐館實現了他的美國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