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印象 (二)論“頭疼醫腳”的德國經濟改革
(2007-10-10 11:26:56)
下一個
德國印象 (二)論“頭疼醫腳”的德國經濟改革
【按】筆者幾年來出差德國,深入敵後。
若幹印象,試寫成係列。飛機上續一篇。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何為當今經濟上的大勢?
全球化與競爭。用毛主席的話,叫多快好省。用鄧小平
的話,叫發展就是硬道理。
在此全球大勢下,德國經濟會往何處去?去年來女總理又
叫改革,前景又會如何呢?
上篇講了德國人怪。全民都愛鑽牛角尖。都喜歡撿芝麻,
大部分丟西瓜。做事情,幹著幹著,忘了在幹嘛,
為了嘛幹的。
沒提的是,德國人作為一個群體,在現有的民主製度下,
吵成一鍋粥。最大的表現就是“頭疼醫腳”。避重就輕。
幹事情最後弄個四不象。
德國經濟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納粹時叫“國家社會
主義”,總有個“社會主義”。德國人骨子裏反感英美的
“市場經濟”。說到底是不自信,怕競爭。原本社會主義,
社會和諧,保護一些弱者無可厚非。但是,搞過頭了。
社會福利搞過了頭,工作的交一半工資的稅,跟不工作的
也差不多。好多人就不工作,吃救濟。工作的也磨洋工,
反正幹好了也不加薪,加薪靠熬年頭,靠工會。加了薪
交更高百分比的稅。
公司雇個人再交一大把稅。還不能開除不合適的員工。磨洋工的也
一樣。一旦公司有困難要重組,還有義務給找個力所能及的新工作。
為什麽該工人自己不去另找個公司,幹力所能及的工作?因為
沒必要,也找不著。有工作的,工會罩著,保著, – 鐵飯碗。
公司不能開除員工,也不敢輕易招新人。弄不好又來個磨洋工的,
還得管一輩子。公司裏真有空缺,需要找人,半年也找不著合適的。
德國勞工“市場”是典型的“內外雙軌製”。死水一潭,
少有流動。(1)有工作的不敢換,也不願換。(2)沒工作的
找不著。美國常見的幾年換個工作,提提薪的事,德國人別想。
德國勞工“市場”是個假“市場”,或德國式的
“社會主義勞工市場”。屬於騙鬼的東西。(3)下海的
找個投資非常困難。
去年,德國人提出“英美的資本家像蝗蟲”的高論,該左派
政治家還被更左的趕下台。可見德國的“社會主義市場”是
深入德國人心的。說到底是人懶,怕競爭。還總找個借口。
從來不是自己的錯。工作沒了不是因為自己懶,沒效率。
而是被“中國人,印度人搶了”。你有本事再搶回來!
德國人不這麽想。
而是,排外。打印度人,砸中國人開的餐館。三十年代德國經濟
蕭條,於是,先砸猶太人的店鋪。隨後全殺掉。
其實問題的根源很簡單,就是條條框框。比如星期天商店不許開門,
也有個法律條文。
英美80年代的“deregulation”二十年了,中國都快三十年了。
經濟騰飛。春風還沒吹到德國。可見德國有多慢。
說到底,頭疼 --- 經濟死水一潭是源於條條框框太多。正常辦法?
醫頭:“deregulation”。但此辦法傷及既得利益者,與得過且過者。
於是乎:德國人創造了新辦法:“醫腳”:漲稅,立更多的法,
立更多的條條框框。弄的盲目遵從政府,權威的德國人都無所適從。
說到底,一幫機器人,離了條條框框活不了。
天下大勢,偶有所變,變化中,永遠是適者生存。
改革,乃政策跟不上形勢時之一種方式。
曆史證明,改革徹底的(如近年的中國)更強大。
不敢改革的(如一些老歐洲國家及東德)會死掉。
假改革,換湯不換藥的,三心二意的,會亂。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