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人進城
(2009-06-07 21:35:52)
下一個
30年前,剛剛改革開放時,出國留學可是一件大事。 長時間的物質饋乏, 信息閉塞讓人們對外麵的世界充滿想往。出國意謂著名利雙收。所謂國外幹一年, 國內幹十年。 率先走出的人讓人羨慕。 還記得當時我們單位的一位同事,坐軟臥來回去上海簽證, 赴美陪讀,讓大家羨慕的滿嘴流哈啦子。 那時光, 坐臥鋪是要單位介紹信的。 好像處級才可以坐硬臥, 更不要說軟臥了。 當時的情景,出國是一條上乘的出路。 除了經濟還有政治的考量。 尤其知識分子,對各次運動尚心有餘悸, 覺得出國才能平安 - 40年代末,50年代初新中國成立之初選擇留在國外的人都避免了每次運動的衝擊。 所以許多人都一不怕苦,二不怕難的選擇了 出國留學之路。 除了學英語之難, 還有出國前的層層審批:學校, 局裏,市裏再加上部裏。 有人感歎, 要是最後一個章沒蓋上, 那是再沒勁重來一遍了。 那時身上揣著幾百元來美留學的大有人在。出來前,行李要用秤先稱過,要把指標用足, 又不能超重。 鍋碗瓢盆都往外帶。人人打著如意算盤: 多帶一點, 來美後就可以多省一點。有一位朋友穿的鼓鼓囊囊: 毛衣, 夾克,羽絨服,過安檢門時玲聲大著, 隻好翻開夾克, 原來裏麵齊齊地掛著兩排刀叉 - 隨身穿的衣服不算重量矣。又誰誰的婆婆是巧裁縫,給誰誰做了滿滿一箱子漂亮衣服出國, 也是讓大家極為羨慕的事。 雖說三十年隻是彈指一揮間,出國的心態和情景卻是大不相同了。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變小了,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增加了。許多優秀學子拿著不錯的獎學金完成學業, 經濟狀況頗佳的自費留學生也到處可見。 出國留學不再需要‘八年抗戰’的心態,也不要做一去不複返的準備了。 留學期間可以來來往往,親戚也可以來美探親。 拿現金在海外買房子的中國人也大有人在。 當時‘北京人在紐約’ 和種種其它信息讓人覺得打工是出國後的必經程序。你現在要是還這麽想,你可就要耽誤你自己了。 世界上的事千變萬化, 可人們的認識和實際情景往往不能同步更新。 中國在一日千裏的變化著,不管你認識到否,中國已經不再是三十年前的中國, 中國人也不再是三十年前的中國人。
是. 可是黑市可以換一些。
不是特別清楚。不過聽農村來的人說,農民也有低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