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雜談

叫他“隨意”,是因為不願受任何“八股文”風式的約束,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喜怒哀樂,麻辣甜酸,都由它去。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成都傳統小吃係列] 治德號小籠蒸牛肉

(2008-03-23 13:50:43) 下一個


[成都傳統小吃係列]
 治德號小籠蒸牛肉
X –

成都風味小吃名店“治德號”,其當家菜“小籠蒸牛肉”的風味,那可是實實在在的獨一無二,曆來讚譽如潮。“小巧、精致、麻辣、細嫩、鮮香、化渣”,幾乎融合了川味蒸品的諸多精華,征服的何止是雲遊天南地北的八方食客。

想當年,名人、電影藝術家謝添一下飛機,顧不得旅途的疲勞,立馬就走街串巷,找尋故知“治德號”。當堂倌端上那麻辣鮮香、細嫩糯軟、入口化渣的“小籠蒸牛肉”時,一句“久違了”,道出了一個忠心耿耿老食客的由衷感慨。國畫大師張大千,早年也是“治德號”的熟客。口味偏重的大師,更是自己動手,總會在蒸肉滾燙的麵上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麵和花椒麵。

開年吉日,友人、老鄉、老朋友兩口子過來小聚,吃著夫人做的一道粉蒸排骨時,我們幾乎是不約而同的回味起“治德號小籠蒸牛肉”來。家鄉的美食,於我們這些客居異鄉的老成都,那可真是“刻骨銘心”。

說白了,“粉蒸肉”其實就像“回鍋肉”一樣,實在是最普通、最大眾化的川菜。無論哪一個檔次的川菜館,一般都會有粉蒸肉,但烹飪的多為四川的特產 - 豬肉。做粉蒸牛肉的川菜館,就不太多見了。而“治德號”的名吃“小籠粉蒸牛肉”,其獨特的製作方法,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那是二十多年前,大學期間的一個長周末。帶上剛到手、北方人的女同學、女朋友,去到被一搞民族研究的老前輩美譽為“東方威尼斯”的川西小鎮,樂山“五通橋”遊玩。那年頭還講階級鬥爭,旅館的老板娘的覺悟很高,沒有所謂的結婚證明就堅決不給我們開單間不說,進進出出還老用那雙有毒的眼睛把我們瞄著,一副隨時準備給公安派出所打電話報警捉奸的樣子,神情比我們還緊張。

清秀的水鄉小鎮,幽靜,古香古色,樸實無華。陪著女友,慢悠悠,毫無目的的四處遊蕩,觀賞著小河溝裏往來的小舢,河邊青石板上洗衣的婦人,街頭巷尾坐在竹椅上抽旱煙的打磕睡的老人,,數落著小巷深處那些有一些年頭的老屋,估摸著小河邊老垂柳的年歲,情趣融合,真是頗有點“酒不醉人人自醉”那種暈乎乎的感覺。

說來有點不相信。晚飯時分,漫步到小河橋頭,看見依橋飯館臨街的爐灶上,大鍋裏擺滿層層迭迭的、比拳頭大不了多少的小蒸籠,是熱氣騰騰,成色還頂新的竹編小蒸籠很是逗人喜愛。一問堂倌,蒸的居然是牛肉。更為令人驚歎的是,堂倌報出“五分錢”一籠的價目時,我們兩人都真的以為是聽錯了。“鄉間居然有如此好事”!兩斤來重的一條“豆瓣脆皮魚”,僅一元六角。喝著鄉鎮自產的高梁白酒,不慌不忙的吃著鄉野味十足的小籠蒸牛肉,豆瓣豆豉味濃鬱,蒸得爛透,還很順口,吃了一籠又一籠。感歎之餘,當即就給女友拍板許願,回城後立即就請品嚐名吃“治德號小籠蒸牛肉”。

那簡直就不用說,從此,“治德號”又多了一個雷打不動的吃客。無論天寒下雨還是酷暑列日,時常都會看見我門兩口子,匯同眾多慕名而來的食客,店堂內外摩肩接踵,排隊等“小籠蒸牛肉”出籠。

“治德號小籠蒸牛肉”,在現今花樣百出、口味翻新、競爭激烈的飲食業,仍然是獨領風騷,這麽多年來生意一直常盛不衰,紅紅火火。與那眾多建得富麗堂皇,卻曇花一現,靠騙人牟利的所謂“名吃餐館”,形成鮮明的對比。

 “治德號小籠蒸牛肉”,創史人姚樹成大師傅,從一開始就製定出的烹調程序與原則,簡直就是在實踐現代工業社會的嚴格標準化。從選料到每一道製作工序,一環扣一環,一絲不苟,寧缺勿濫,始終如一,且尊“廚德”為鎮店之本。難怪“治德號”在成都曆年的名小吃評選鑒定上,總是名列前茅,總是食客的首選之一。

端上桌來的“小籠蒸牛肉”,燙嘴、被米粉包裹著的軟嫩麻辣牛肉,合著剛搗好的蒜泥汁水,切得細細的芫荽,香氣浸脾,口感舒爽,回味無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采采荇9999 回複 悄悄話 我老爸的最愛————就是它,,小時候老爸愛戴我和妹妹去品嚐,那個時候我和妹妹都不覺得有好好吃,隻愛旁邊的牛肉焦餅。好像在五魁手的下麵。
阿裏的畫廊 回複 悄悄話 如果我有一天到成都去,一定要把你說的這幾樣都嚐個遍,寫的真好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