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六十年代,解放軍兩次出境入緬圍剿國民黨殘兵

(2015-03-16 13:04:36) 下一個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國邊防部隊與緬甸國防軍在中緬邊境“金三角”地區前後兩次實施了聯合清剿國民黨殘軍的作戰行動,史稱中緬聯合勘界警衛作戰。這是我軍曆史上特殊的、鮮為人知的越境作戰行動,作戰目標和目的是清剿國民黨反動集團武裝。為中緬聯合勘界掃除障礙。

國民黨殘軍的存在是中緬邊境“金三角”極大的隱患

就在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叛亂武裝的清剿接近尾聲之際,一場中國軍隊從未經曆過的山地叢林戰,悄悄地在中緬邊境孕育著。從1957年開始,緬甸邊防軍就幾次明求或暗示,希望中國邊防部隊在緬軍對盤踞在“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殘軍攻擊時。進入緬甸境內給予協助。但這跨國界的軍事行動,地方部隊是不能定奪的,隻能等待雙方最高決策層的決斷。

1960年4月末,周恩來結束對緬甸、印度、尼泊爾的國事訪問,在前往柬埔寨、越南之前,曾在昆明短暫停留。在此期間,他和陳毅副總理召見昆明軍區副司令員魯瑞林,詳細了解了逃入緬甸的國民黨殘軍情況。

1953年國軍殘兵撤離“金三角”

為什麽逃入緬甸的國民黨殘軍會引起周恩來如此高度關注?原來就在周恩來訪問緬甸期間,緬甸國會剛剛批準了中緬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中緬關於兩國邊境問題的協定,並依此協定兩國將共同勘界,而勘界過程中有可能會遭到國民黨殘軍的騷擾。在1959年5月4日,毛澤東就曾在昆明軍區呈送的內參文件上作了批示:“應引起警惕,派得力人員去調查並研究對策,中央軍委亦應派員去雲南具體落實。”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便對盤踞緬甸“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殘軍更加關注。

這批國民黨殘軍原屬國民黨第八軍九十三師二七八團,是在人民解放軍追擊打擊下,於1950年3月逃入緬甸“金三角”地區的。由於這一地區重巒疊嶂,民居寥落,大部分處於原始森林覆蓋之下,緬甸軍隊在此幾乎沒有設防,這千餘敗兵便紮下腳跟。得以喘息。緬甸軍方發現這支國民黨軍後,勒令其撤離緬甸國土。但這支走投無路的潰敗之師。似乎除了盤踞“金三角”之外,難覓立足之地。於是緬甸政府決定以武力驅趕,可絕境求生的國民黨殘軍,竟頂住了萬餘緬甸正規軍的攻擊。

此情形傳到台灣,蔣介石驚喜異常,中緬邊界居然還有如此能打的國軍。蔣立即召見原國民黨第八軍軍長李彌,命他赴金三角統率舊部。後經李彌的苦心經營,該地區國民黨殘軍數量漸漸擴充近2萬人,占據了比台灣麵積還大的地盤。

作為主權國家的緬甸。難以容忍自己國土被異國軍隊長期盤踞。1953年春,緬甸調集了8000名剽悍驍勇的刻欽族士兵,近4000名用重金招募的國際軍團印度兵。對“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殘兵發起了新一輪清剿,可作戰又一次失利。

然而軍事上的勝利並沒有使李彌在“金三角”站穩,緬甸政府將國民黨殘軍侵犯緬甸主權的照片、文件、實物,以及新聞媒體的各種報道,統統搬到了聯合國桌麵上。世界為之震驚,紛紛譴責台灣當局和美國粗暴幹涉緬甸主權的行徑。美、蔣迫於國際輿論,決定將國民黨殘軍全部撤往台灣。

1953年11月18日,美機開始運送國民黨殘軍赴台。大部分殘軍被運走了。但仍然有一部分人潛留了下來。兩年後。蔣介石再次想利用中緬邊境一帶的國民黨殘軍,企圖從雲南進犯大陸。蔣委派號稱“遊擊戰專家”的國民黨原第八軍副軍長柳元麟秘密潛入緬北,搜羅殘部,使該地國民黨殘軍再次發展到3000餘人。1959年,蔣介石指示柳元麟,命他設法策應雲南、西藏等地匪特暴亂,並許諾增加經費和補給供應,以鞏固擴充其實力。柳元麟返緬後積極招兵買馬並聲稱:“不僅緬敵找上門來要打,而且要打進雲南,以擊引暴,以暴致亂。”柳親自擬定了襲擾雲南的“突擊計劃”。

1960年春,台灣向緬北殘軍駐地空投了400人的“特種部隊”,柳元麟也加緊了竄擾雲南的準備,並培訓2000餘名作戰骨幹。

緬北國民黨殘軍的存在,嚴重威脅著我國西南邊境的安全與穩定。周恩來、陳毅正是在這個時候出訪緬甸後,來到雲南,聽取昆明軍區介紹緬甸境內國民黨殘軍情況的。顯然,中緬兩國都認為國民黨軍殘部的存在是極大的隱患。

中國軍隊出境作戰。毛澤東說:誰越過紅線就殺誰的頭

中國和緬甸邊境線長達2000多公裏。由於曆史上兩國關係十分友好,中緬之間沒有十分明確的疆界。1955年底。在中緬邊界南段未定界的黃果園附近,雙方的前哨部隊由於誤會而發生了一次武裝衝突。那天清晨,邊境線上大霧彌漫,幾步外什麽都看不清。中國軍隊巡邏到黃果園附近時,同緬甸部隊相遇,由於弄不清情況,互相開了槍。由此,中緬邊境局勢一下子變得異常緊張。更嚴重的是,黃果同事件發生後,緬甸《民族報》歪曲事實,攻擊中國軍隊侵入緬甸,並且把兩國正在協商中的邊界問題全部公開。與此同時,美國借黃果同事件大做文章,極力渲染中國對外進行“擴張”。並且支持馬尼拉條約國搞軍事演習,製造緊張空氣,威脅東南亞地區的和平。

黃果園事件的發生,不得不促使中緬雙方進一步加快邊界的勘察工作。1960年6月27日至7月5日,根據中緬邊界問題協定成立的中緬邊界聯合委員會。在緬甸首都仰光舉行第一次會議,就中緬邊界進行必要的勘察、豎立新界樁和修訂、改立舊界樁等事宜,商討具體細節,確定日程安排。談判中方首席代表是中同駐緬甸大使姚仲明,雲南軍區副司令員丁榮昌任談判首席顧問。緬方由緬甸國防軍副總參謀長昂季任首席代表,緬北軍區司令官山友準將任首席顧問。

中緬雙方在談到勘界警衛問題時,姚仲明大使根據周恩來的授意向緬方表示:雲南解放之際,國民黨殘部千餘人竄逃至緬甸,盤踞撣邦地區。他們不時騷擾中國邊境,對緬甸居民為非作歹,還可能在帝國主義唆使下破壞中緬聯合勘界。為保護勘界人員的安全,必須對國民黨殘部給予必要的打擊。

緬方代表聽了姚仲明這番話,非常受感動,他們認為周恩來把問題看透了,緬甸政府對國民黨殘軍幹擾破壞勘界也深感憂慮。雙方一致認為,中緬應攜手打擊緬甸境內的國民黨殘軍,以絕後患。

為部署中央軍委就中緬聯合作戰的指示。11月初總參作戰部長王尚榮派總參作戰部邊防處處長成學俞前往昆明,與雲南軍區副司令員丁榮昌一起。同緬軍代表舉行中緬邊界聯合委員會警衛問題專門小組會議,並聯合簽署了勘界警衛問題協議。協議規定:為執行警衛作戰任務,中方部隊根據需要可進入緬甸境內20公裏。清剿國民黨殘軍的行動,雙方應在同一時間進行,暫定於1960年11月22日左右。

協議簽訂後,昆明軍區立即製定警衛作戰方案,確定以3個戰群22個突擊隊。奔襲國民黨殘軍的16個據點。雖說此次軍事行動是針對國民黨幾千名殘軍作戰,但畢竟是中國軍隊首次出境緬甸與緬甸軍隊協同作戰,而且是從未經曆過以突擊隊方式進行的山地叢林作戰。為做到萬無一失,中央軍委與總參領導多次交換意見,總參作戰部還將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及幾位老帥的意見,及時傳達給坐鎮昆明指揮的昆明軍區司令員秦基偉。

中國軍隊出境作戰,在國際上會產生什麽樣的政治影響?會不會引起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驚恐與不安?使他們以為中國借口打擊國民黨殘軍炫耀武力?會不會給國際上反華勢力詆毀中國提供口實?毛澤東、周恩來對此次行動所造成的影響與後果十分關注。中央軍委對參戰部隊的要求十分明確,強調將衝擊強度壓低,把20公裏的出擊縱深用紅線標出,發給突擊隊。毛澤東的話,分量相當重:“誰越過紅線就殺誰的頭!”同時,擔任國防部部長的林彪則幾度重複他的作戰原則:“斷退路,先圍而後殲。”

在作戰方案審議過程中,中央軍委和總參確定了周民黨殘部設在孟瓦、陣馬、孟育、踏板賣的據點作為重點打擊對象,並擬訂了重點捕獲的敵6名軍、師級軍官的名單。

應緬方請求中國部隊越過紅線解救緬軍

按預定的作戰方案,戰鬥應在11月22日打響。然而20日,總參接到中央軍委的指示,通知王尚榮,要他向秦基偉轉告毛澤東、周恩來在看到最新材料後所產生的一些擔憂:毛澤東今晨看了昆明軍區報送的材料,發現紅線南側的緬軍兵力過於單薄,難於履行堵截配合作戰的任務。要秦基偉趕快同負責與緬軍聯絡的丁榮昌商議。在適當的場合,以妥善的方式,把中方的關注與擔憂轉告緬方。

21日晚21點30分,我軍22支突擊隊迅速向國民黨殘軍的16個據點移動。據偵察,總參要求重點捕殲的敵軍、師級軍官,有5名在紅線附近,而周恩來“誰活捉柳元麟誰就可以當將軍”一句玩笑中說的敵首柳元麟,卻不在紅線區域內。坐鎮昆明前線指揮部的秦基偉發出新的命令:“戰鬥打響後,如敵逃跑,命令部隊,馬不停蹄,跟蹤追擊!”

按預定計劃。戰鬥應在22日淩晨6點30分打響,然而,這次對中國軍隊來說十分新鮮的山地叢林戰,卻沒有完全按計劃進行。撲擊的16個據點,最早的4點50分就開始了,最晚的7點50分才交火。由於中國軍隊的撲擊實出殘軍意外,16個撲擊點,隻有兩個撲空。最早打響的踏板賣據點,戰績最佳,全殲守敵。國民黨殘軍第一軍二師師長蒙寶業被擊斃:5點40分打響的曼俄乃。雖然據點撲空,但在追擊中,擊斃了殘軍四軍五師師長李泰。但我軍傷亡也較大。

國民黨殘軍不敢與解放軍戀戰。稍一接觸就向密林深處潰逃,很快都退離到紅線區域以外。由於中央軍委隻在紅線內作戰的命令規定得很死。參戰部隊隻好在紅線處停止追擊。秦基偉得到戰報後,命令突擊隊在紅線內清剿殘軍,鞏固戰果;同時向總參請求與緬方協商,同意參戰部隊越過紅線追擊敵四軍主力,但中央軍委的決定依然如故,攻擊不得不在紅線處終止。

直到1961年新春,緬甸軍方才開始實施打擊國民黨殘軍的“湄公河戰役”。緬軍調集了9個營約1萬人,沿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東北推進。柳元麟采取以“引蛇出洞,將緬軍誘入王南昆狹窄低窪地帶伏擊”的策略,瓦解緬軍的攻勢。柳部先佯裝節節敗退,來迷惑緬軍,誘使緬軍一步步落入其圈套。

1961年1月2日至9日,周恩來、陳毅、羅瑞卿等率代表團在仰光參加緬甸聯邦獨立13周年慶典時,聽到的還是緬方捷報頻傳,可沒過幾天,緬軍就落入柳元麟圈套,被國民黨殘軍擠壓在王南昆至芒林的狹長山道間。緬軍的遠程大炮與飛機難以施展威力,緬軍陷入孤立無援境地。

此時,周恩來、羅瑞卿等已離開緬甸,隻有陳毅副總理還在緬甸繼續訪問,緬方向陳毅提出:請中國軍隊越過紅線,南下百餘公裏,協助緬軍作戰。19日,緬方得到周恩來來自北京的回複:我們願意參加這一聯合作戰的討論。與此同時,中央軍委商討入緬作戰中存在的問題。軍委副主席賀龍、聶榮臻認為:我軍在緬甸作戰展開得過寬,兵力分散。從整體上看,參戰部隊過於單薄。

問題是在短期內,緬方要求中方在中緬邊界地區集結更多的兵力,是相當困難的。再加上1961年中國正處在中蘇關係交惡,以及經濟困難的重重困厄之中,難以滿足緬方的請求。

然而,緬軍的求援之聲越來越急迫。1月21日下午,緬軍方代表飛抵中國軍隊前線指揮郝,請求中同軍隊越過紅線,攻擊國民黨殘軍的夢百了、江拉重要據點。殲滅國民黨殘軍第三軍與第五軍主力,以解救王南昆、芒林的被困緬軍。

緬方的要求迅速傳往北京,總參隨即就緬方的請求進行商議。總參謀長羅瑞卿說:“我們在緬甸訪問期間。緬甸向我們介紹的都是勝利的情況,現在幾次三番催促我們參戰。可見他們現在處境困難。我以為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如果緬方吃大虧,受到國民黨殘軍重創,就會對我方有意見。在國際上,緬方不怕。我們怕什麽?馬上通知前方部隊抓緊準備。”

就在羅瑞卿的意見報中央定奪的同時,總參作戰部長王尚榮打電話向昆明軍區傳達了羅瑞卿的部署:按照緬方提供的情況準備。敵約4000人。我們使用8個營、2個便衣隊。夢百了2個營2個便衣隊,夢百了以西2個營,索永2個營,重點夢百了。

22日下午,周恩來批準了中國部隊越過紅線,解救緬軍的計劃。總參同時通知昆明軍區:夢百了以西2個營不去了,以免口張得過大。爭取25日打響。總參再次強調了作戰紀律:一切行動一定要按雙方協定的範圍實施;力求不傷害居民:一定不要到老撾邊境作戰;槍、炮彈不能過湄公河,湄公河的汽艇不能打,靠岸的確係國民黨殘軍的可以打。

自25日開始的第二次戰役,不如第一次順利。因為中國軍隊對縱深地段的地形不熟。容易迷失方位,原始森林阻礙了參戰部隊的奔襲速度,而國民黨殘軍則正相反。經受了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打擊的國民黨殘軍,在逃出紅線時,便製定了遇解放軍攻擊就逃。在逃跑中抵抗,以抵抗掩護逃脫的策略。如果解放軍窮追不舍,就退入老撾境內暫避,以保存實力。因此,當國民黨殘軍獲悉解放軍繼續南下進擊的情報後,便主動放棄了對王南昆緬軍的圍網,倉促渡過湄公河,向老撾境內逃竄。柳元麟的總部,在此後被迫遷往台灣。

人民解放軍前後兩次出國作戰,取得了擊斃敵師長2名、活捉副師長1名、共殲敵740人的戰績,搗毀了緬北國民黨殘軍經營10多年的巢穴,協助緬方收回了擁有30多萬人口、3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

中央軍委非常重視中國軍隊此次跨國界軍事行動。周恩來聽取了有關作戰情況的匯報,並親自主持中央軍委對此次作戰經驗教訓的總結會。1960--1961年的中緬聯合軍事行動,是中國軍隊所經曆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山地叢林突擊戰。這次跨國界軍事行動保障了中緬聯合勘界順利進行,為穩定和平安寧的中緬邊境掃清了障礙,更在共和國曆史上寫下了鮮亮的一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icelook' 的評論 :

----是不是吹牛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能丟失。某黨要麵子不要裏子,拿國土當禮包送人,太賣國!
dicelook 回複 悄悄話 基本是吹牛


ZT)中國所謂的大捷基本是吹牛

20) 中越戰爭

中國兵力60萬(建立2個大軍區前指(許世友, 楊得誌)), 越軍兵力10萬。
諒山離中國邊境18公裏,
諒山離河內130公裏。
據說快打到河內了

越軍攻占中國羅家坪大山, 扣林山, 法卡山, 老山, 者陰山, 八裏河東山。
--十年輪戰的“勝利”
1981年中國收複羅家坪大山, 扣林山, 法卡山。 1984年中國收複老山, 者陰山, 八裏河東山。


劉亞洲:《老山作戰應當立即停止》
自1979年以來,我在對越作戰中並未打過大量殲敵的戰役。
我方消耗要超出敵人許多倍。

dicelook 回複 悄悄話 基本是吹牛


ZT)中國所謂的大捷基本是吹牛

3) 中國遠征軍
英軍消滅日軍16萬。 英帕爾戰役消滅日軍5萬。
中國遠征軍傷亡20萬。消滅日軍1萬。
鬆山大捷, 中國軍隊2萬打日軍1300人。傷亡8000。
杜聿明將軍的《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一敗塗地,喪師辱國。”
仁安羌"大捷"
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由美軍將領史迪威指揮, 史迪威由英軍將領亞曆山大指揮。
“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卑躬屈膝於亞曆山大之前。”-杜聿明將軍
在仁安羌,英軍指揮國軍打日軍,說成了國軍解救英軍的奇跡。
羅卓英:“敵死傷約500餘名。”
dicelook 回複 悄悄話 基本是吹牛


ZT)中國所謂的大捷基本是吹牛
1) 鎮南關大捷,
所謂"法國不勝而勝, 中國不敗而敗"
清軍32,000人, 法軍1,600人。
清軍陣亡一千六百餘人“傷敵不足百" 。
"大捷"後賠款。
johniewalker 回複 悄悄話 唉!不能不佩服GCD打內戰的高強本領!就是搞不懂為什麽當年他們麵對日本鬼子的時候跑得比兔子還快!如今回過頭來看,幸虧戰死了一位左權將軍,否則8年抗戰都數不出一位戰死在抗日戰場的老共將軍(楊靖宇將軍所屬的抗聯成份太複雜,實在說不上是GCD領導的抗日武裝)!
明明32 回複 悄悄話 黨內優秀如總理者也是家天下的思路拿著國家土地送人
可見土共的統治一開始就不是以民以國為中心的,而是以黨以私人利益為理念,就是個封建朝廷,隻要不下台割讓什麽都行
這也就解釋了其現在很多動作
都是實話 回複 悄悄話 可惜啊,他們被斬盡殺絕!那些都是抗日有功的遠征軍將士!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周恩來就是這樣把緬北贈送給緬甸的!

當年緬甸之所以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取得緬北“麥克馬洪線”廣大地區,很大程度上責任完全在於周恩來的輕率與愚蠢!緬甸前宗主國 英國是第一個承認中共政權的歐洲國家,而緬甸是第一個承認中共政權的亞洲國家,加之緬甸前馬屁和尚總理吳努一句句根本就不存的“胞波”等因素是促成周恩來大度且無恥地把緬北“麥克馬洪線”廣大地區這塊中華民族的土地和人民無償贈送給緬甸的關鍵因素,而並非是緬北“麥克馬洪線”廣大地區願意歸順緬甸!這也是本人一直強調的:中國政府已經拋棄和對不起緬北這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因此中國政府就算不幫助緬北華人同胞,也不應該再來傷害緬北華人同胞,更不應該默認甚至幫助緬甸政府軍借由來打擊佤邦、果敢、四特區和克欽軍等緬北麥克馬洪線”廣大地區華人民族武裝組織,以免再愚蠢地幫助緬甸政府軍實現實際控製緬北麥克 馬洪線”廣大地區,讓緬北麥克馬洪線”廣大地區和華人同胞從此徹底落入緬甸政府軍的實際控製之魔掌!

緬甸跟中國雲南接壤,兩國邊界線有2700多公裏長。建國初期,中緬邊界大部分已經劃定,隻有三段邊界未決。這三段有爭議的邊界是曆史遺留問題,英國在緬殖民時入侵西南邊疆的給中緬邊界所造成的。

南部阿佤山區一段,英國劃定“1941年線”作為邊界,國民政府未提出異議

第一段爭議邊界是阿佤山區的一段,即所謂“1941年線”問題。1941年,英國與國民政府在佧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英方有利的邊界,這就是" 1941年線”。該線將班洪部落的一部分和班老部落的全部劃入英屬緬甸。但是,國民政府始終未與英國進行實地勘界樹樁。

為何當年國民政府與英國簽訂1941年線?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英國要挾說。1941年正值中國抗日,英國以封閉中國戰略物資的交通要道—滇緬公路為要挾,迫使民國政府同意以換文的形式在南段未定界劃了一條片麵利於英國的邊界線,即“1941年線”。

另一種是朱昭華的觀點。朱昭華認為,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封鎖了中國整個海岸線,滇緬國際交通線變成了一條重要的運輸通道。為了增強運輸能力,國民政府下定決心修築一條滇緬鐵路。然而,要修通此條鐵路,中國必須得到英國的大力支持。中國政府就此問題多次向英國提出請求,但英國政府卻以此為條件,強迫中國政府 劃定了中緬南段未定界,即“1941年線”。劃定後,國民政府未就此段邊界提出過異議。

緬甸獨立後,全盤接受了英國殖民時代的權益。不過僅在地圖上,把這兩個部落轄區劃入緬甸的撣邦,但並沒有實際控製。1951年,國民黨軍李彌殘部長期盤踞緬甸撣邦,人民解放軍追擊到此,當時這裏沒有緬甸軍隊,中國軍隊當時並沒有承認1941年線。

中部猛卯三角地區:英國以“永租”得管轄權,緬甸獨立後繼承“永租”關係取得實際控製權

第二段未定邊界是在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猛卯三角地區,麵積約250平方公裏。這一地區的邊界問題又稱“南坎問題”。這個地區是中國的領土,1894年,清政府與英國談判時,英國也承認這一點。但是,在1894年中英兩國簽訂《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以前,英國借口勘察兩國邊界,不經中國的同意,擅自通過這個地區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

1897 年,中英兩國再一次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的時候,英國又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中國這塊領土的管轄權。緬甸獨立後繼承了對此地區的“永租”關係。當時的國民政府忙於國內戰爭,無暇提出廢止永租關係、收回領土的要求,但是拒絕接受緬甸政府的租金。因此緬甸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經取得了這一地區的實際管轄權。

北部尖高山以北一段:英國曾承認片馬以及崗房,古浪三地屬於中國

第三段未定邊界是尖高山以北的一段。長期以來這段邊界大部分區域是當時中緬兩國政府沒有能力管轄的。1891年清政府直隸候補道姚文棟稱這一段“即未屬華, 亦不屬緬”。在1894年的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中載明,這條邊界需要兩國最後進行勘察測量再進行劃分。可見,在當時的條約中也並沒有劃定。因此,尖高山以北的大片地區從清末以來就一直是中緬兩國之間的未定界。

1926 年,英國侵入位於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之間的江心坡地區,但遭到當地人民反抗。這後來史稱“片馬事件”。“片馬事件”事件發生後,英國被迫撤軍。1911年4月10日,英國向中國政府發出照會,承認片馬以及崗房,古浪三地屬於中國。但是,在此之後,英國軍隊又再一次入侵這一地區,並長期占領,實施管轄。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後,英國退兵,緬甸憲法把尖高山以北中緬未定界地區劃入緬甸克欽邦。



中緬邊界談判過程

建國初期領導層並不急於解決中緬邊界問題,而是希望維持現狀,待到適當時機才解決的。相比之下,緬甸則迫切希望解決邊界問題。因為1952年中國軍隊為追擊敗退到緬甸的國民黨黨軍已經越過“1941年線”,並在當地駐紮下來。緬甸擔心中國借狙擊國民黨軍隊入侵緬甸。所以,緬軍也在南北兩段未定邊界向前推進,搶占了有爭議的地區。開始時,雙方都保持沉默。1955年兩軍在果敢黃果園擦槍走火,黃果園事件讓雙方明白解決邊界問題已迫在眉睫。因此,從1956年初起,中緬開始談判邊界問題。

緬甸要求中國承認“1941線”並從“1941年線”撤軍作為談判基礎,但雲南省委不接受

中方在“1941年線”駐軍讓緬甸深感壓力,因此“1941線”雙方駐軍的問題成為邊界談判重要問題。1956年6月7日,緬外交部白靈頓大使對中國大使姚仲明大使提出“1941年線”問題的看法:緬甸認為“1941年線”是緬甸自英國繼承的邊界條約,希望中國政府能夠接受,並目,在中緬邊界談判進行之前, 雖然了解到中國對這條線存在看法,但在對以往條約進行審查之前,希望中國軍隊不要越過“1941年線”。如果中國方麵希望修改該條邊界線,緬甸政府願意以和平友好的原則加以考慮。

1956 年8月16日,姚仲民大使跟白靈頓溝通時,認為中緬雙方的政治地位已然不同,中國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而緬甸則擺脫殖民統治,成為新生的民族國家,若繼承英國殖民時代的“1941線”是不符合中緬目前的國情。於是他向外交部提出建議,稱中國方麵暫不撤軍,並目指出緬甸繼承英國與國民黨簽下的“1941年線”並不合理,一是不符合兩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不符合兩國平等友好的交往原則。雲南省委領導也讚同姚的觀點,認為從“1941年線”以西撤出等於承認了這條線,於談判不利,並將此觀點呈報國務院。

中方讓步:承認“1941線”並撤軍,也要求三段未定邊界應作為一個整體一攬子解決

中緬在“1941年線”問題僵持不下,眼看談判就陷入僵局。此後,緬甸方麵有多次要求中國撤出“1941線”以西,認為這是雙方邊界談判的基礎。1956年8月25日,緬甸駐華大使吳拉茂再度向周恩來提出希望中國撤出。緬甸之所以要求撤軍,是因為中國軍隊如果繼續駐紮在這一地區,緬甸會有來自中國的壓力。

1956 年8月27日,周恩來召集會議研究對策。會議認為“1941年線”是兩國邊界談判最大分歧,也是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關鍵。根據國際法,假如一國政權發生更迭,政治條約等其他性質的條約可以不承認或者進行修改,但是劃分邊界的相關條約應給予承認。“1941年線”雖然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沒有打下界樁,但當時中英政府以換文方式劃定邊界,按照一般國際慣例英國尊重約文,由此,中國政府沒有否認“1941年線”的法理根據。最終,會議原則上接受“1941年 線”。

1956 年10月22日——11月8日,中緬雙方在北京進行會談,緬甸建議中方接受緬甸獨立時邊界的實際情況,中國答複:“1、北段邊界傳統習慣線包括麥克馬洪線可以接受;2、1941年線有效,3、廢除三角地租約,4、中國收回片馬、崗房、古浪三個地方。但是,中國同時也要求三段未定邊界應作為一個整體一攬子解決。最後雙方發表聯合公報,到1956年底,中國完成撤軍,緬也從片馬、崗房、古浪撤軍,“但緬甸政府工作人員可以進入這一地區”。1956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議會議通過上述建議。在同一個月內,吳努在仰光的記者會上表示:“周恩來建議鑒於日前中緬的友好關係,邊界問題不應該依靠曆史,而在現實基礎上全麵解決。”“周恩來己經接受了1914年麥克馬洪線和佤邦境內的1941年線。”

談判結果中國吃虧:承認“1941年線”沒收回猛卯三角地區,收回片馬、古浪、崗房

1960 年,中緬雙方簽訂了邊界條約,解決了中緬邊界問題。最終,中國承認“1941年線”並撤軍,隻收回了南段班洪、班老轄區內“1941年線”分割出來以東的一塊地區,大約為189平方公裏。在中國沒有收回的租借給緬甸的猛卯三角地區,麵積為220平方公裏。尖高山以北的一段未定邊界,最後隻收回原本屬於中國 的了片馬、古浪、崗房等地區,約為153平方公裏。總之,中國收回約342平方公裏,失去220平方公裏,也就是隻收回約122平方公裏左右。對於此次邊界談判,學界基本都承認,中方作出了很大的讓步。



國內有意見反對“讓步”

對於此次讓步,中國駐緬使館、雲南、軍方和中緬邊界地區開始時均有意見的。例如,在佤邦未定界地區,當地少數民族上層在得知他們統治的大部分地區劃給緬甸的情況下,要求脫離中緬自行獨立,“幹部、戰士在該地區進行了幾年的工作,與當地人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加之過去一段時期片麵宣傳‘佤山是中國領土’、‘佤山不可分割’、‘不能以領土換和平’等等,一旦把‘一九四一年線’以西劃給緬甸,大家會感到思想轉不過彎來,更不好對群眾做工作。”



中央解釋為何要“讓步”

當然中央也明白吃了虧。“1957年3月,周恩來先後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在昆明召集的雲南省各界和少數民族代表參加的座談會上做了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主要針對一些人認為中央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方針‘吃虧太大’的問題,從解決該問題的目的、國際意義方麵,進行了說服工作,‘進一步統一了全國各方麵在中緬邊界問題上的看法。’中央指示雲南省委在開展未定界地區的工作時,“不要強調國民黨政府簽訂1941年協定是賣國行為,也不要稱1941年協定是賣國協定。否則,不僅不能解釋清楚,反而使群眾思想更加混亂”。對“1941年線兩側的頭人和民眾要進行說服和勸導。”(《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過程與影響》,範宏偉,南洋問題研究,2010年第3期)

1956年12月,中方舉行“中緬邊民聯歡大會”,緩和兩國關係緊張,同時也爭取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對邊界問題的理解和支持。周恩來在聯歡大會上講話稱,為了發展兩國邊境人民友好合作關係,中國的“邊境人民應該比緬甸的邊境人民做出更大的努力。由於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們應該采取更多的主動措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對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的一貫信守不渝……堅決反對大國沙文主義。”顯然,領導要把緬甸問題作為示範效應,力圖向世界證明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真實性。正如1957年周恩來所說“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當然不擴張,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實際行動使它們慢慢相信,爭取和平共處。在十年內要努力解決同鄰國的邊界問題,先從緬甸開始,解決後它們就放心了。”

當然,中共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在冷戰時代一大主因是出於反製美國的封鎖意圖,盡可能保持和平環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正如1957年7月周恩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稱:“我們的國家自從開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一貫奉行的政策,就是爭取世界局勢的和緩,爭取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同我們的鄰國和平共處。這個政策有利於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也符合於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我國政府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時所根據的,也正是這個基本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專題參考:《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過程與影響》,範宏偉,南洋問題研究,2010年第3期;《中緬邊界談判研究》,康超

曆來我國處理邊界問題慣常做法是,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從整體上謀求邊界問題的解決,以獲取和平的周邊環境。正如1960年周恩來與吳努會談時表示:“關於邊界問題,通過多年努力,雙方的觀點一天天接近了,現在剩下的隻是麵積大小的問題,已經不重要了。”中緬邊界問題解決的確一時把中緬關係推向了頂峰,但蜜月期很短,親密狀態很快就被1962年奈溫軍人政變所打斷。奈溫上台後推行的各項政策,令中緬關係波折迭現。再者,中緬之間的“友好”關係,經濟利益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邊界問題的解決究竟有多大的功勞,有待重新評估。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幫助外國人屠殺中國人?!為緬甸的獨立完整做貢獻?緩衝區就不要了?!
少林商僧 回複 悄悄話 第一次聽說。精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