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曆史上看,卡紮菲並非“中國老朋友”
(2011-08-24 12:54:38)
下一個
由於卡紮菲長期抨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所以被很自然的視為是“中國的老朋友”。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20世紀中期之前,利比亞曾受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意大利和英國等外國統治,1951年才獲得獨立。因此,古代和近代史上利比亞與中國沒有官方關係。1959年,利比亞親西方的伊德裏斯王朝政府與台灣當局“建交”。 一直到1971年6月,利比亞才在外交上完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但又同時告訴台當局“中華民國大使館”不必撤離,事實上實施了“兩個中國”政策。到了1978年8月,利比亞才與台灣當局斷交,同中國建交。但卡紮菲不顧中國抗議,仍允許台灣駐利機構使用“中華民國商務辦事處”頭銜,這在台灣的“非邦交國”中獨一無二,直到1997年該代表處才關閉。
1988年洛克比空難後,利比亞被指責為元凶,受到國際製裁。在多國製裁下,利比亞在台灣問題上向中國示好。1996年1月,利比亞時任“外長”表示,利比亞一貫支持中國的統一事業,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利用台灣問題幹涉中國內政。利比亞決不與台灣發展任何官方關係。2000年重申利比亞將繼續堅持一個中國、不與台灣當局發生官方關係的原則和立場。然而,卡紮菲隨後又開始和台灣當局“眉來眼去”,並再未訪華。
2006年1月18日,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會見了到訪的卡紮菲的二兒子賽義夫。隨後,在同年5月,陳水扁出訪中南美期間進行所謂的“迷航之旅”,返程時專機突然降落利比亞,與卡紮菲會麵,後來台灣又恢複在利比亞設立“代表處”。並且,據台灣外交部網站顯示,2008年2月13日,“台灣駐的黎波裏商務代表處”掛牌運作。台灣在“非邦交國”的機構名稱中一般隻能稱為“台北”,而不稱“台灣”,隻有駐利比亞等4國的機構例外。
此外,多家媒體曾披露,卡紮菲在上台前,曾到台灣外交部設立的“遠朋國建班”中接受“政戰”訓練。在冷戰的大背景下,台灣當局“遠朋班”的任務,主要是專門代訓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級軍官,使他們回國後成為反共中堅,巴拿馬獨裁者諾列加等政治強人,都出自遠朋班門下。
卡紮菲時期,雖然中利經貿關係曾穩步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互利合作不斷加強。 然而,卡紮非對中國持戒備心理,重要石油合同大多交給西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