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抗美援朝戰爭的深遠影響及偉大曆史意義

(2010-06-28 06:34:14) 下一個

  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場具有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上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最為典型的一場戰爭。

  危局與決策

  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朝鮮國內政治鬥爭的繼續,是兩種政治勢力鬥爭的必然結果,而且,這種鬥爭還帶有國際性質。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是關於朝鮮統一問題、統一於誰的問題。這種鬥爭從朝鮮解放那天起便開始了,而且還緊緊地同國際間的政治鬥爭相聯係著。

  朝鮮南北局麵的形成。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投降。為了在朝鮮受降,美蘇商定以“三八線”為蘇美兩軍占領區域的分界線,蘇軍進入北半部,美軍進入南半部。這條線把朝鮮人為的分割成了南北兩部分,並逐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政治體製”。兩種勢力就圍繞著國家的獨立、統一開展了尖銳鬥爭。開始,雙方都在謀求政治解決,但是,達不成協議,也不可能達成協議。以後,美國便采取了暫時維持分裂現狀,以待時機進行武裝統一的政策。1948年8月15日,美國扶植李承晚上台,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接著,9月9日朝鮮北半部也成立了自己的政府———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且雙方都建立了自己的軍隊。這樣,朝鮮局勢便由此正式發展成為兩種社會製度的對抗。南朝鮮(韓國)政府成立不久,李承晚就公開打出了“北進統一”的旗號,叫嚷“南北分割必須用戰爭來解決”。於是,積極地進行戰爭準備,並不斷地進行武裝挑釁。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反對美國和李承晚集團的戰爭政策。但是,麵對李承晚集團不斷武裝挑釁和全麵戰爭的威脅,也做了充分準備。由於雙方經常發生武裝衝突,終於於1950年6月25日全麵爆發戰爭。朝鮮戰爭爆發的原因,是朝鮮的統一問題,爆發的過程是,武裝對峙、武裝衝突,並由小到大,逐漸升級,最後發展到全麵戰爭。然而,朝鮮戰爭爆發時,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是國內戰爭。美國出兵幹涉之後,朝鮮戰爭由國內戰爭轉化為以反對外來幹涉、反對外來侵略為主的戰爭。

  戰爭爆發的第2天,即6月26日,美國就以其空軍開始進行武裝幹涉了,並以其第七艦隊侵占我國領土台灣。6月30日,派出了地麵部隊。戰爭第7天之後(7月2日)美步兵第24師加入作戰,7月7日,又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組成侵朝“聯合國軍”的決議,隨後是美25師、美騎兵第1師、美第2師、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美第7師及英軍第27旅、菲律賓的部隊投入戰爭。到9月中旬,美、英等國侵朝軍隊共達10萬多人。這樣,朝鮮戰爭一下便發展成為以反對外來幹涉、外來侵略為主的戰爭。也就在這時,戰爭打成了僵局,相持在洛東江地區。

  美國武裝幹涉朝鮮之後,中共中央及時地分析了世界戰略格局,認為朝鮮戰爭趨於複雜化,遠遠超出了南北朝鮮之間的範圍,已成為國際鬥爭的焦點,至少是東方鬥爭的焦點。對戰局的發展作了兩種可能的估計:一是速決,即朝鮮人民很快取得勝利;二是持久,即美國不會輕易認輸,必將進行反撲,擴大侵略戰爭的規模。據此中共中央認為:我國人民不能不有所準備。為防患於未然,在朝鮮軍隊戰鬥發展順利,美國侵略軍節節敗退之際,於7月7日和10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召開了兩次軍委會議,討論了保衛東北邊防問題,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立即從廣東、廣西、湖南、河南、黑龍江等地,抽調第13兵團之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炮兵第1、第2、第8師和一個高射炮兵團、一個工兵團、一個運輸兵(汽車)團,共25萬餘人,於7月底至8月初,集結於鴨綠江北岸一帶,準備保衛我國東北地區安全和在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者。8月下旬,中央軍委根據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的建議,又決定將上海地區的第9兵團和西北地區的第19兵團,分別調到津浦、隴海兩鐵路沿線,以策應東北邊防軍。9月上旬,中央軍委為加強東北邊防軍的力量,又決定將湖北荊沙的第50軍編入東北邊防軍序列,集結於吉林西南遼源地區。

  9月中旬,朝鮮戰局發生急劇變化。美國不甘心最初的失敗,於9月15日集中美軍7.5萬餘人,在260餘艘艦艇,500餘架飛機配合下,在朝鮮仁川登陸。9月27日攻占漢城,29日進抵“三八線”。10月1日和7日,南朝鮮軍和美軍先後越過“三八線”,兵分東、中、西三路,瘋狂地向朝中邊境進犯。同時,美軍飛機更加頻繁地轟炸東北邊境地區的城鎮和鄉村,公然將戰火燒到我國東北大門口。中國的國防安全已受到了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麽辦,具體說,要不要起而抗美援朝,要不要出兵參戰,就非常嚴肅地擺在了中國人民麵前。

  根據上述嚴重形勢,及朝鮮勞動黨和政府出兵援助的請求,10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澤東主席主持下,連續多次召開會議,討論出兵參戰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從全球戰略格局的高度分析世界形勢。認為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力量最強的國家,擁有第一流的現代化技術裝備的軍隊,它想稱霸世界,企圖以武力撲滅朝鮮人民革命力量,進而威脅和侵略中國。而中國革命勝利剛剛一年,長期戰爭創傷尚未恢複,財政經濟狀況相當困難,整個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亟待進行,軍隊裝備相當落後。同時國民黨殘餘部隊和土匪還在新解放區為患。要與美國這個最強大的帝國主義進行戰爭較量,存在著許多困難,我國麵臨的戰略形勢十分嚴峻。在這重大的危急關頭怎麽辦?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認為朝鮮是我們的友好鄰邦,不僅與東北相連接,有利害關係的問題,而且關乎整個東方和世界反帝鬥爭和人民解放事業的重大問題。如果讓整個朝鮮被美國占去了,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敗,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狂,於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東北主要工業基地也將直接處於侵略威脅之下,國家就不可能安安穩穩地進行和平建設。從朝鮮人民利益和中華民族當前和長遠利益的需要,我們盡管有很多困難,國內建設暫時要受到損失。但是,我們決不能坐視不管。黨中央審慎地權衡利弊,從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立場出發,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立即將東北邊防軍改組為中國人民誌願軍,開赴朝鮮,同朝鮮人民一道,抗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侵略。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事實證明,黨中央和毛澤東對當時世界戰略格局的深刻分析和對朝鮮戰局的戰略預見,及其采取的應變措施和果斷出兵參戰的戰略決策,是非常英明正確的。

  影響遠東及世界格局的輝煌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幾點基本情況:①戰爭的起止時間,抗美援朝戰爭於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止,共打了兩年零九個月。如果加上朝鮮人民軍獨立作戰的時間,則為三年零三十三天。②作戰地區:北起鴨綠江,南至“三七線”,以後轉到“三八線”附近。③作戰兵力:對方是以美國為首的打著聯合國旗號的侵略軍,共16個國家的軍隊。除了美國以外,還有它的15個仆從國:英國、法國、加拿大、荷蘭、菲律賓、泰國、土耳其、新西蘭、澳大利亞、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希臘、南非聯邦,通稱16國,還沒有把南朝鮮算為一個國家。如算在內,即為17個。另外,還有5個派有醫療隊的國家,即丹麥、印度、意大利、挪威、瑞典。這些國家的軍隊,都有著現代化的技術裝備,特別是美國,除了有現代化技術裝備的陸、海、空軍以外,手裏還握有原子彈。對方在朝鮮戰場上的最大兵力達111萬餘人,其中美軍54萬餘人,南朝鮮軍51萬餘人,仆從國軍隊4.8萬餘人;美國侵朝兵力占它全部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近半數;我方參戰為,中國、蘇聯(出動了一些空軍)、北朝鮮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最大兵力180餘萬人,其中誌願軍134萬人,朝鮮人民軍45萬人。誌願軍先後入朝的部隊共有:步兵27個軍、空軍12個師、炮兵15個師、?鐵道兵10個師、坦克3個師、公安軍2個師、工兵14個團。先後入朝部隊占全軍陸軍的70%、空軍的41%、炮兵的73%、防空軍的60%、坦克兵的30%、工兵的57%、公安軍的11%、鐵道兵的100%。在戰爭期間敵我雙方陸續投入到戰場上的總兵力:敵我雙方均已達300多萬人。敵我總兵力對比為1∶1.4,地麵部隊則為1∶1.7,我優於敵人。④作戰的武器裝備,我則遠遠劣於敵人,對方戰爭開始時(1950年10月),有飛機785架、艦艇106艘、坦克886輛、火炮10388門,對方最多坦克達1543輛,最多火炮達19530門,最多艦艇達310艘(其中美軍210艘,南朝鮮軍67艘,仆從國33艘),最多飛機達2082架(其中美軍1823架,南朝鮮軍146架,仆從國軍113架)。戰爭中,對方共出動飛機104萬架次,平均每天出動800架次,最多一天出動達2400架次。我方沒有海軍,戰爭開始時也沒有坦克和空軍,隻有火炮3510門;後期我方第一線和二線飛機最多達1043架(其中誌願軍366架,朝鮮人民軍397架,蘇軍280架),火炮最多19702門(其中誌願軍14986門,朝鮮人民軍4716門),坦克最多達792輛(其中誌願軍430輛,朝鮮人民軍362輛)。美國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裝備。16個國家的軍隊、現代化的技術裝備,這樣的作戰對象,在人民解放軍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抗美援朝戰爭基本戰況。戰爭的進程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戰略反攻階段(運動戰);第二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陣地戰)。

  戰略反攻階段(運動戰)。這一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到1951年6月10日結束。解放軍的作戰方針是“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的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作戰的性質,基本上屬於戰略反攻性質,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一共打了5仗,即5個戰役。這5次戰役,雖然比解放戰爭時期在作戰規模上要小,但基本上都屬於戰略性質的戰役。因為每個戰役都關乎著整個戰爭的全局,決定著戰爭進程。這5次戰役的特點和簡要經過是:

  第一次戰役,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12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敵我雙方在運動中由遭遇進入交戰。我之基本意圖為穩定局勢,站住腳跟,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頓,為爾後作戰創造條件。誌願軍參戰部隊共6個軍18個師,敵方參戰部隊為4個軍10個師另1個旅1個團。敵我兵力為1∶1.2(敵海空軍未計在內)。10月19日,誌願軍在緊急情況下入朝,原準備搶占龜城、泰川、球場洞、德川、寧遠、五老裏一線,組織防禦。後因敵人已越過誌願軍預定組織防禦的地區,並繼續分兵冒進,誌願軍即采取了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方針,利用敵未估計到誌願軍參戰這一戰略上的突然性和敵分兵冒進的弱點,以一部兵力(第42軍之第125師)於東線黃草嶺地區進行防禦,阻敵前進。同時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軍、第50、第66軍和第42軍之第125師)於西線之宣川、龜城、博川、雲山、溫井、熙川等地區,在運動中將敵各個殲滅。此役於10月25日打響,誌願軍實施大膽的戰役迂回,配合正麵主力堅決勇猛地進攻,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贏得了初戰勝利,殲敵1.5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妄圖於“感恩節”(11月23日)以前吞並朝鮮、結束戰爭的計劃。

  第二次戰役,從1950年11月6日開始,至12月24日結束,共29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誘敵深入、正麵突擊與戰役迂回相結合。第一次戰役後,敵雖遭誌願軍沉重打擊,仍錯誤地判斷誌願軍兵力不大,輕視誌願軍力量,發動了所謂“聖誕節”(12月25日)攻勢,妄圖占領整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此,誌願軍決定采取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和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爭取將戰線推進到平壤、元山地區。在戰役布勢上,誌願軍以剛入朝之第9兵團(轄第20、第26、第27軍)於東線長津湖地區爭取在運動中殲敵一部;同時,集中主力於西線博川、價川、德川、寧遠地區,向敵實施反突擊。根據第一次戰役的教訓,西線采取雙層戰役迂回,以兩個軍(第38、第42軍)從敵翼側薄弱部(德川、寧遠地區)突破,向敵縱深猛插,斷敵退路,主力四個軍(第39、第40、第50、第66軍)由正麵配合,實施戰術上的分割合圍,各個殲滅敵人。東線采取分割包圍的戰法。西線和東線參戰部隊在缺乏冬裝的情況下,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氣溫,艱苦戰鬥,戰勝了敵人,殲敵3.6萬餘人,收複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全部領土,迫敵於“三八線”以南轉入防禦,基本上扭轉了戰局。

  第三次戰役,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1951年1月8日結束,共8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主要從政治上考慮必須打過三八線,中朝部隊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發起進攻。戰役企圖為粉碎敵人利用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的防禦,不給敵以喘息機會。中朝兩軍以5個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和人民第1軍團)於西線向東豆川、漢城實施主要突擊;以4個軍(第42軍、第66軍和人民軍第2、第5軍團)分別向濟寧裏、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隱裏、洪川方向實施突擊。作戰中,經短促炮火準備後即全線發起進攻,突破敵防禦後,迅速投入第二梯隊,向敵縱深實施穿插迂回,切斷敵人退路。全線進至“三七線”附近時,即停止了追擊,轉入積極防禦作戰。此役,是誌願軍入朝後首次大規模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的進攻。誌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連續作戰7晝夜,殲敵1.9萬餘人,向前推進80至110公裏。

  第四次戰役,從1951年1月25日開始,至4月21日結束,曆時87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一翼進行堅守防禦,從側翼實施反突擊和作頑強的機動防禦作戰。在三次戰役中,敵遭中朝部隊連續打擊,損失慘重,被迫退至“三七線”,將兵力集中後稍事整頓,即趁誌願軍轉入休整之際,向北發起進攻。誌願軍因連續進行了3次戰役,減員甚大,極度疲勞,部隊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補充,又值嚴寒季節,工事構築不易,糧食缺乏,且運輸線延長,補給十分困難,在戰役第一階段,以3個軍(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在西線漢江南北地區進行堅守防禦,箝製敵主要進攻集團;在東線橫城地區誘敵深入,集中主力6個軍(第39、第40、第42、第66軍和人民軍第3、第5軍團)實施反突擊。東線反突擊取得了勝利,但進攻砥平裏受挫,未能打破敵全線進攻。戰役第二階段,誌願軍全線轉為機動防禦,節節阻擊敵人。經過艱苦奮戰,製止了敵人的進攻,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此役共殲敵7.8萬餘人,敵每天前進不到1.5公裏,誌願軍贏得了掩護戰略預備隊集結的時間。

  第五次戰役,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至6月10日結束,共50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為粉碎敵軍登陸計劃,提前發起進攻戰役。參戰部隊共15個軍,即除使用原有的誌願軍第9兵團和第39、第40軍,人民軍第1、第2、第3、第5軍團外,還投入了剛入朝的2個兵團6個軍(即第3兵團的第12、第15、第60軍,第19兵團的第63、第64、第65軍)。戰役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一部分兵力突破敵防禦後,直向戰役縱深發展進攻,割裂敵整個防禦體係,集中主力對預期殲滅之敵實施兩翼迂回,配合正麵突擊,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敵人。戰役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解放軍集中3個兵團12個軍(內人民軍一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經7天激戰,推進50餘公裏,殲敵2.3萬餘人,造成東線之敵翼側暴露,迫敵主力退至春川、漢城地區組織防禦。第二階段,敵為破壞誌願軍的進攻,繼續北犯,誌願軍迅速調整部署,轉移主力,以第3、第9兵團和人民軍金雄集團向東線之敵實施主要突擊。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軍和南朝鮮軍的聯係,殲滅縣裏地區之敵,爾後向縱深發展。以第19兵團在西線箝製美軍主力,積極配合行動。此階段殲滅南朝鮮軍第3師、第9師大部,將第5師、第7師擊潰。第三階段,實行戰略轉移。敵及時以戰役預備隊堵塞了缺口,形成東西相連的防禦體係。解放軍經連續作戰,糧彈基本用完,繼續進攻亦有困難,決定停止進攻,以一部兵力進行機動防禦,掩護主力轉移休整。轉移中,誌願軍第180師遭受了嚴重損失。此役共殲敵8.2萬餘人,消耗與繳獲了敵大量物資裝備,鍛煉了剛入朝參戰的部隊。

  通過上述運動戰五次戰役作戰的重大收獲,主要有兩點:一是殲敵23萬餘人,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並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二是迫使敵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了停戰談判。

  戰略相持階段(陣地戰階段)。這個階段從1951年6月11日開始直到停戰。為什麽出現了這樣一個階段呢?這是敵我力量消長的結果,是戰爭形勢的發展所決定的。朝鮮戰爭進行到1951年6月,敵我雙方經過5次戰役的較量,力量綜合對比已趨於均勢(敵44萬,我80萬,1∶1.8)。美國已被迫承認單純依靠軍事手段難以解決朝鮮問題,而戰爭的持久又對其全球戰略不利,因此采取了兩手策略,除了加強其作戰活動外,提出了停戰談判。從我方來說,雖然已取得了很大勝利,但從曆次戰役中可以看出:“敵人不被大部殲滅是不會退出朝鮮的,而要大部殲滅這些敵人,則需要時間。”當時,軍委指示“至少要準備兩年”。其次,從曆次戰役中還可以看出:由於諸多條件的限製,“軍隊實行戰略和戰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次整團,都難以達到殲滅任務”。如要達到這樣的任務,在誌願軍來說,還需要有個由打小殲滅戰到打大殲滅戰的過程。戰爭的持久性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麵,形勢的發展,亦可看出,隻有軍事鬥爭沒有政治鬥爭的配合也是不行的。所以,在五次戰役後,黨中央和毛主席便明確地提出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這一總的戰爭指導方針,以及“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戰略方針,在作戰指導上還提出了由小殲滅戰,逐漸向打大殲滅戰過渡“零敲牛皮糖”的方針,在力量使用上提出了“輪番作戰”的方針。就這樣,由於敵我力量對比的均勢,再加上停戰談判(7月10日開始)這個因素,戰爭就形成了相持局麵。

  這個階段,作戰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交織進行,打談結合,以打促談;第二,戰線相對穩定,沒有運動戰時期那樣大的進退,敵我雙方的作戰行動大多是局部性質,而且都是以陣地作依托;第三,在長期對峙中,敵我雙方都為奪取主動,想方設法打破對方防禦。敵人耍盡了招數(除了原子彈,所有現代化武器都用上了,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如什麽“絞殺戰”、“細菌戰”等),誌願軍也動用了相當力量,采取了許多措施,無論在技術上或戰術上都有不少新的創造(如“地下長城”、“鋼鐵運輸線”等)。第四,隨著戰爭的發展軍隊技術裝備逐漸得到改善,軍隊愈戰愈強,日益主動。

  在這個階段,大的軍事行動有六個:

  第一,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從1951年8月開始,至11月底結束,共約4個月。敵被迫於1951年7月10日在開城與我方進行停戰談判。在談判中,敵方毫無誠意,狂妄地提出將軍事分界線劃在誌願軍陣地後方,企圖攫取我方12000平方公裏土地。在遭到我方嚴詞駁斥後,敵即施行“軍事壓力”,相繼向誌願軍東線之麟蹄、楊口以北及鐵原以西天德山、馬良山和北漢江東西地區發動夏、秋季攻勢。誌願軍一麵堅持談判,一麵爭取軍事勝利。為粉碎敵人進攻,誌願軍除第20兵團(轄第67、第68軍)入朝參戰外,並有一些部隊陸續入朝輪番作戰。當時,朝鮮遭受罕見的水災,加之敵機晝夜封鎖和破壞我方交通運輸線,參戰部隊在後勤保障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依托野戰築城陣地進行堅守防禦,粉碎了敵之攻勢,並進行了有限目的的反擊和進攻。這次防禦作戰,共殲敵25萬餘人,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取得了陣地防禦和對敵堅固陣地進攻的初步經驗。

  第二,反“絞殺戰”鬥爭。從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聯合國軍”依賴其航空兵實施戰略轟炸,以我方鐵路幹線為主要目標,先普遍轟炸鐵路橋梁,再重點封鎖鐵路樞紐,最後突擊轟炸鐵路兩頭。針對敵之行動,誌願軍除以航空兵在清川江以北上空參戰外,還以高炮部隊機動作戰,重點保衛目標,同時組織部隊搶修、搶運,加強偽裝等。從而粉碎了敵之企圖,建成了一條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使後方供應進一步得到改善。

  第三,1952年春、夏季鞏固陣地和反細菌戰鬥爭。從1951年12月開始,至1952年8月基本結束,共8個月。敵為破壞誌願軍防禦的穩定性,打破相持局麵,以大量航空兵實施轟炸,妄圖切斷誌願軍的後方補給線;在前線,進行頻繁的襲擾活動,同時實施了細菌戰。為粉碎敵之陰謀,誌願軍一方麵發動群眾在全戰線加強構築坑道工事,逐步完善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另一方麵則采取積極手段,開展小分隊戰鬥以及狙擊和遊動火炮活動,擠占敵我中間地帶,攻占敵突出的連、排支撐點,把鬥爭焦點推向敵人陣地。這次作戰,共殲敵11萬餘人,使陣地得到空前的鞏固,並初步取得了依托坑道工事進行攻防戰鬥的經驗,還戰勝了美國於1952年初在朝鮮前後方實施的細菌戰。

  第四,1952年秋季舉行全線性的戰術反擊作戰和上甘嶺防禦戰役,從1952年9月18日開始,至11月25日結束,共77天。當時的戰場局勢是:經過1952年春、夏季的一係列鬥爭,誌願軍陣地更趨鞏固,東西海岸也重點構築了坑道工事,增強了翼側防禦;後方供應進一步改善,兵員充實,特種兵逐漸加強,不僅可以堅守防禦作戰,而且具備了依托陣地實施進攻的有利條件。此時,敵防禦工事亦有較大加強,其基本陣地已形成環形支撐點式的防禦陣地,並加強了防守力量。戰役企圖:為了粉碎敵軍可能的局部進攻計劃,主動打擊與大量殺傷敵人,鍛煉部隊,取得經驗,為爾後進攻創造條件,在誌願軍司令部統一組織指揮下,舉行了全線性的戰術反擊作戰。此次作戰共44天,先後對敵連、排支撐點和個別營陣地60個目標發動了77次進攻,殲敵2.7萬餘人,並在反複爭奪中鞏固了17個陣地。這期間,還進行了上甘嶺防禦戰役(即粉碎敵“金化攻勢”作戰)。此役從10月14日起至11月25日止,分為抗擊敵連續衝擊與反衝擊、堅持坑道鬥爭和恢複與鞏固陣地3個階段。敵我雙方在上甘嶺這個不到3.7平方公裏的狹窄地段上,先後投入10萬餘人的兵力(敵6萬餘,我4萬餘),反複爭奪43天。敵軍共發射炮彈190萬發(最多一天達30萬發),投擲炸彈5000枚(最多一天500枚),最後以傷亡2.5萬餘人的代價僅占去兩個班的陣地。

  第五,1953年春季反登陸作戰的組織與準備,從1952年12月中旬開始,至1953年4月底結束,4個多月。由於防禦陣地日趨鞏固,敵已不可能從正麵突破,乃企圖利用其海空優勢,從側後實施登陸作戰,並為此進行了一連串的活動與準備。為粉碎敵之登陸企圖,誌願軍進行了大規模抗登陸的組織與準備,如研究和製定了周密的抗登陸作戰計劃,訓練了大批幹部;增調了部隊,使誌願軍陸軍總兵力達到20個軍;組織了東西兩個海岸指揮部,加強了海防部署,西海指轄陸軍7個軍(含人民軍),東海指轄陸軍4個軍(含人民軍);加強了戰場建設,僅西海岸即增築坑道總長200公裏,縱深增修了兩條鐵路,加修4條公路;搶運儲備作戰物資,全軍共儲存了7個月的主副食。與此同時,正麵戰場亦以積極的戰鬥行動進行配合,僅1至4月即在全線組織大小戰鬥760餘次,殲敵5萬餘人,並先後攻占上浦防東山、馬踏裏西山等戰術要點。由於充分準備和戰場上的積極配合,最後迫使敵人不得不放棄登陸企圖。

  第六,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從1953年5月13日開始,至7月27日結束,共75天。戰役企圖是:配合停戰談判,促進停戰早日實現;改善陣地,以便在鬥爭中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鍛煉剛入朝部隊,吸取作戰經驗。在作戰指導上采取“穩紮穩打”、“由小到大”的方針。為了增大戰役的持續性與主動性,整個戰役分3個步驟進行,每一步驟大體上以一個兵團為單位,對當麵之敵選擇數點進行反擊,時間在7至10天,然後看情況再動。如果敵不進行大的反撲,則以另一兵團在另一地段上進行反擊;敵若進行大的反撲,則趁敵反撲機會,集中優勢火力大量殲滅和消耗敵人。整個戰役,經過充分準備,連續對敵實施了3次進攻。第一次由東線之4個軍在統一計劃下,分散攻殲敵20個連排支撐點;第二次仍以東線為重點,先後攻殲了敵團以下防禦陣地51處,給南朝鮮軍第5、第8師以殲滅性打擊;第三次主要是為了打擊李承晚集團妄圖破壞停戰談判的實現,並拉平金城以南戰線,以6個軍(第21、第24、第54、第60、第67、第68軍)在1000多門火炮支援下,迅速突破了敵人4個師正麵25公裏的防禦陣地,突入敵縱深達15公裏,拉平了金城以南戰線。整個夏季戰役,參戰兵力先後為12個軍(含人民軍2個軍團),在寬達200公裏的正麵上進行了大小進攻戰鬥139次,共殲敵12.3萬餘人,收複了240平方公裏的土地,改善了陣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

  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一道,團結奮戰,抵抗侵略,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總計中朝人民軍隊在戰爭中共殲滅敵軍1093839人(內美國軍397543人、英澳軍21099人、法國軍368人、加拿大軍3660人、土耳其軍3060人、菲律賓軍419人、荷蘭軍110人、泰國軍406人、希臘軍89人、比利時軍344人、哥倫比亞軍448人、南朝鮮軍667293人)。美軍的傷亡數比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要多3萬餘人,比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44個月的太平洋戰爭中的傷亡要多1倍多;還擊落擊傷敵人飛機10162架,擊毀擊傷敵人坦克2006輛、裝甲車44輛、汽車3165輛、各種火炮588門、船隻14艘;繳獲敵人各種火炮4037門、槍73262支、汽車5256輛、坦克245輛、裝甲車51輛、飛機11架、船12艘、火焰噴射器109具、通信器材5128件、各種炮彈381214發、槍彈18960095發、地雷12862枚、手榴彈134927枚。美國在戰爭中消耗各種作戰物資7300多萬噸,開支戰費830多億美元。美國在軍事、政治和道義上遭到嚴重挫敗以後,不得不簽訂停戰協定。侵朝美軍總司令克拉克在簽字後頗有感觸地說:我是美國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司令官。

  誌願軍為奪取戰爭勝利也付出了相當代價,在戰爭中壯烈犧牲和光榮負傷及失足被俘的共36萬餘人(其中亡11萬餘人),損失火炮4351門、槍87559支、汽車12916輛、坦克44輛、飛機382架(毀231、傷151),消耗各種物資560多萬噸,開支戰費人民幣62億元。

  抗美援朝戰爭的輝煌勝利,對遠東及世界局勢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具有重大的國際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彭德懷在1953年12月全國軍事係統黨的高幹會議上說:“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不論從國際或國內來說,也不論從政治、軍事或經濟上來說,其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其重大意義主要有如下4個方麵:

  第一,粉碎了美國妄圖征服全部朝鮮、進而擴大侵略的計劃,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保衛了我國的安全,而且打出了國威軍威,我國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第二,減殺了美國的威風,打破了它“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特別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帝反殖鬥爭,為世界的和平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三,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政治覺悟,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同時,也促進了全國正在進行的民主改革和經濟恢複工作,加快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到來。

  第四,取得了進行現代化戰爭的經驗,造就了一大批適應現代作戰需要的軍事指揮人才,軍隊作戰能力、軍事學術思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促進了我國的國防建設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現代化戰爭的寶貴經驗

  抗美援朝,是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冊上的光輝篇章,有豐富而寶貴的現代化戰爭的經驗。認真研究其經驗,特別是毛澤東、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卓絕的軍事戰略指導經驗,對於加強人民解放軍建設和奪取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根據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製定戰略指導方針,適時進行戰略轉變,爭取和掌握戰爭主動權。毛澤東曾指出:一切戰爭的敵我雙方,都力爭在戰場、戰地、戰區以至整個戰爭中的主動權,這種主動權即是軍隊的自由權。抗美援朝戰爭中,麵臨著新的敵人、新的戰場,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美軍將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海軍近半數投入朝鮮戰場,實施陸、海、空聯合作戰,火力強,運動速度快,戰場激烈緊張,變化急速。中央軍委、毛澤東從朝鮮戰場上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著眼於朝鮮戰爭的特點和發展,及時製定戰略指導方針,並適時進行戰略轉變,實行正確的戰略、戰役指導,因而爭取和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毛澤東根據參加的這一場國際性局部戰爭的特殊的曆史條件,在誌願軍作戰之初,於1950年10月23日,即提出“我們應當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的戰略指導方針。毛澤東之所以提出“穩”和“爭”的戰略方針,是因為這場戰爭比人民解放軍曆史上進行的曆次戰爭更為複雜和艱巨。不打冒失仗,不做那些辦不到的事,避免大的失誤和風險。這一方針是正確的,誌願軍的作戰始終遵循了這個戰略指導方針。
 
  誌願軍入朝參戰之初,中央軍委曾估計敵人占領平壤、元山線後繼續向北推進時,尚需一定時間,並根據誌願軍初次出國作戰,情況不明、人地兩生、裝備落後等情況,決定誌願軍入朝後采取以積極防禦、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以反擊、襲擊、伏擊來殲滅與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作戰指導方針,即先在北朝鮮的龜城、泰川、球場、德川、寧遠、五老裏一線,利用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組織防禦,製止敵人進攻,穩定戰局,以爭取時間,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頓,為爾後作戰創造條件。在入朝之前,根據朝鮮敵我情況的地理環境,確定第一個時期采用上述作戰方針和作戰形式,無疑是穩妥的。但是,在誌願軍10月19日入朝後,敵人前進甚速。10月20日,西線南朝鮮第2軍團已進到順川、成川和破邑之線,距離軍隊預定防禦地區隻有70~100公裏;東線南朝鮮軍首都師已進占預定防禦地區五老裏、洪原等地。而誌願軍已過江的5個師剛剛到鴨綠江南岸,距離預定防禦地區還有120~270公裏,已不可能先敵到達預定地區。此時,敵軍尚未發現誌願軍入朝,正大膽冒進,兵力分散,而且中路南朝鮮軍3個師態勢突出,其東西線之間敞開一個80餘公裏的大缺口,利於誌願軍利用突然性,從運動中各個殲滅。根據戰場情況的新變化,毛澤東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於10月21日電示誌願軍改變原定先組織防禦的計劃,決定利用戰略上突然性采取在運動中各個殲敵的作戰方針,迅速實施戰略反攻。彭德懷遵照其電令,迅即於21日21時改變部署,決定以一部分兵力阻擊東線之敵,而集中主力於西線,誘敵深入,從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先打南朝鮮軍,後打美、英軍。誌願軍在開進中及時變更部署,捕捉戰機,先機製敵。10月25日,誌願軍一部在溫井與敵遭遇,初戰獲勝,揭開了入朝作戰的序幕。交戰後誌願軍采取了分途殲敵、逐步擴大戰果的戰法,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經過連續13個晝夜的艱苦作戰,首戰告捷,殲滅敵1.5萬餘人,使軍隊在朝鮮站穩了腳跟,把瘋狂進犯的敵人從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後,彭德懷及時總結了初戰勝利的經驗,提出了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敵後遊擊戰相結合的戰略方針。誌願軍照此方針,於11月下旬至1951年6月初,又連續實施了4次戰役,連戰連捷,將戰線推進並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為奪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1951年6月上旬,經過5次戰役,殲滅敵軍23萬餘人,給敵以沉重打擊,剝奪了敵人的戰爭主動權,迫使敵人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接受停戰談判。這時,從軍事上看,中朝在兵力數量上雖占優勢,總兵力共達112萬人,敵我兵力對比1∶1.6,但在技術裝備上仍處於異常懸殊的劣勢,敵人有輕迫擊炮以上火炮3560餘門,坦克1130餘輛、飛機1670餘架,艦艇270餘艘。誌願軍僅有少量的坦克和飛機,火炮的數量、質量亦遠不如敵人。製空權、製海權完全握在敵人手裏。敵我裝備懸殊,暫時還不可能圍殲敵軍重兵集團,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全部消滅或將敵人趕下大海去;而且朝鮮地形狹長,回旋餘地不大,打運動戰受到一定限製;特別是第五次戰役後,敵退守三八線,利用朝鮮地勢狹窄的條件,收縮戰線、調整部署,兵力、火力更趨集中。在這種情況下,如按前一時期的方針打下去,顯然是不利的。根據戰場出現的新的情況,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及時提出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略指導方針,和采取“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作戰指導思想。由過去的運動戰轉為實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陣地戰。這一戰略轉變,在戰爭指導上正確地解決了是持久還是速決的這個重大問題。在這個戰略方針指導下,就能利用朝鮮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構築堅固工事,更有效地發揮作戰特長,打小殲滅戰,成排、成連、成營地殲滅敵人。陣地戰時期,誌願軍依托堅固的坑道攻勢,既可以同具有現代化裝備的敵人屹然對峙,不斷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粉碎敵人的瘋狂進攻,又可以積極反擊敵人,大大減少傷亡(每天傷亡減少41.6%),把戰線步步向前推進。連侵朝美軍總司令克拉克和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裏特也不得不承認:“敵人的防禦工事實在太鞏固了。原子彈在朝鮮作戰術性的使用,大概也不會發生效力。”陣地戰,使誌願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達到了最後戰勝敵人的目的。

  2、軍事鬥爭與政治、外交鬥爭融為一體。戰爭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武裝力量的對抗,它包含了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以至文化的各個方麵的鬥爭。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大的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它帶有國家集團和國家集團間的戰爭性質。所以受政治、外交因素的製約更為明顯。聶榮臻元帥指出:抗美援朝戰爭是軍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種鬥爭的總體戰。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一方麵極力企圖扼殺朝鮮人民的革命力量,進而為擴大戰爭作準備;另一方麵,在當時兩個陣營(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對壘的狀況下,它進行這場戰爭又不能不受其全球戰略的製約,自然便出現了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打與談交織進行的現象。其鬥爭的特點是:政治、外交鬥爭不但表現在戰爭之前,而且貫穿於戰爭全過程。其表現形式亦隨著戰爭的發展而發展,而每一形式又有著各種不同的新內容。戰爭的前一階段,主要表現在國際外交方麵的鬥爭,而後一階段,主要表現在曆時兩年多的談判與戰鬥同時較量。但是政治、外交鬥爭的勝利要以軍事鬥爭為後盾,必須有作戰行動相配合。

  抗美援朝戰爭,麵對強大而蠻橫的對手,同它進行政治、外交鬥爭,無疑是非常困難的,經過尖銳的軍事較量,它才講一點理。所以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過程中,中共中央始終貫徹了“能戰方能言和”的思想,堅持了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雙管齊下的方針。誌願軍參戰之前,采取“先禮後兵”的原則。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即以陸、海、空軍大舉侵入朝鮮,同時用武力霸占了我國的領土台灣。在美軍入侵朝鮮的第3天,毛澤東即向全世界表明了我國的嚴正立場,指出:“全世界各國的事物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能由美國來管。美國對亞洲的侵略,隻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和堅決的反抗。”中國人民“既不受帝國主義的利誘,也不怕帝國主義的威脅”。他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在表明了我國的政治立場以後,立即在軍事上作了應變的準備。9月中旬,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並加速向北推進時,周恩來對美國發出了嚴正警告: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為爭取避免出現中國被迫出兵的情況,中國決定通過外交途徑向美國再一次提出警告。10月2日深夜,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印度轉告美國: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一定要管。但是,美國無視中國的警告,於10月7日越過三八線,並向中朝邊境瘋狂冒進。麵對美國的瘋狂挑釁,中國人民忍無可忍,隻好舉起反侵略的旗幟來製止美國的侵略,用戰爭來保衛和平。

  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之後,同敵人在軍事和外交兩條戰線上進行了尖銳的較量。誌願軍進入朝鮮後及時地捕捉戰機,第一仗就把敵人由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敵人遭到第一次軍事打擊後,美國在聯合國誣蔑中國人民誌願軍是幹涉朝鮮,是侵略。這樣,我國又在聯合國與美國進行了第一次較量。為了闡明中國抗美援朝行動的正義性,我國又派伍修權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表演說,控訴美國侵略我國台灣和武裝幹涉朝鮮的罪行,指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行動是完全合理的和正義的,同時再次重申了中國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主張。我國代表在聯合國講壇上義正辭嚴的發言,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使美國完全處於被告地位。這是我國在聯合國第一次與美國交鋒。這次外交較量,我國獲得了重大的勝利。誌願軍入朝至1951年6月,連續發動了5次戰役,把敵人打退到三八線,敵人付出了重大傷亡,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在敗退中喪命,總司令麥克阿瑟被撤職。美國統治集團承認:朝鮮戰爭是個“無底洞”,“看不到聯合國軍有勝利的希望”,隻好接受停戰談判。當時《美國新聞與世界導報》不禁慨歎地說:“一個美國司令官,在美國政府的命令下揮起白旗前去和敵人談判,在美國立國175年的曆史中,這是第一次。”停戰談判的局麵,是軍事鬥爭的勝利造成的。

  1951年7月,敵我雙方在三八線上開城進行停戰談判後,美國並不甘心在朝鮮戰場上的失敗,因此談判一開始,它便采取了拖延和訛詐的政策,不肯公平合理地解決朝鮮問題,企圖用談判來掩護軍事進攻,以軍事壓力來迫使誌願軍屈服。因而戰場上便出現了邊打邊談、軍事鬥爭與談判鬥爭交織進行的複雜局麵。針對這種情況,彭德懷提出了“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雙管齊下”的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誌願軍又以新的形式同敵人在兩條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即麵對麵的桌上談判和槍對槍、刀對刀的戰場較量。

  當談判進入軍事分界線這一實質問題的討論時,美國以所謂的“謀求海空優勢的補償”為借口,妄圖將軍事分界線劃入誌願軍陣地後方,不戰而獲得1.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這一無理要求遭到我方駁斥和拒絕後,美方便狂妄地發出了“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的叫囂,連續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誌願軍堅決地粉碎進攻後,它回到了談判桌上來。之後,又以沿海島嶼不受軍事分界線限製為由,企圖強占朝鮮北部沿海島嶼。針對這一情況,誌願軍以軍事進攻收複了這些島嶼,粉碎了敵之無理要求。1952年,美方又在戰俘遣返問題上進行訛詐,拖延將近一年。為了配合這一談判鬥爭,誌願軍於1952年秋進行了全線性的戰術反擊作戰和上甘嶺戰役。接著於1953年春迅速做好反登陸作戰準備,粉碎了敵人的登陸冒險。敵人又被迫於1953年4月回到談判桌上來,恢複了停戰談判。可是,當停戰談判接近成功之時,敵人又進行阻撓,李承晚集團竟公然強行扣留我方被俘人員,破壞停戰協議的簽字。為了促進停戰的實現,誌願軍又發動了1953年夏季攻勢,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美方被迫於7月27日同我方簽訂了停戰協議。

  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證明,談判的局麵是軍事鬥爭勝利造成的,同樣,停戰的實現也要靠軍事鬥爭的勝利來爭取。但是,軍事鬥爭必須服從政治鬥爭,政治鬥爭必須靠軍事鬥爭來配合。

  3、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抑製敵人技術裝備優勢的發揮。抗美援朝戰爭,在武器裝備上敵優我劣相差較以往所進行的任何一次戰爭都要懸殊。對此,如何充分地發揮優勢和特長,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想方設法抑製或減少對方現代化武器裝備的威力和作用,有效地進行作戰,是中央軍委在軍事戰略指導上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戰爭中,中央軍委、毛澤東和彭德懷等,特別強調發揮夜戰、近戰、速決戰的特長和政治工作的優勢,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輪番作戰的戰略指導方針。

  以劣勢裝備戰勝高度現代化的敵人,在戰役、戰術指導上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就必須根據敵我情況及主客觀條件來想辦法,即如何削弱敵人的優勢,抓住敵人的弱點;如何發揮優點,克服弱點;如何利用客觀的有利條件等。當決定出兵抗美援朝以後,麵臨的首要問題是采取何種戰法,能避開敵人強大的空軍優勢。因此,誌願軍剛一入朝,尚未同敵人進入交戰時,中央軍委就把敵人殺傷我之人員、妨礙我之活動究竟有多大,以及利用夜間行軍作戰之熟練程度,作為爭取轉變朝鮮戰局的先決條件,指示誌願軍要廣泛地進行夜間作戰。夜戰、近戰和速決戰,是人民解放軍在20年國內革命戰爭中慣用的作戰原則,是擅長的傳統戰法。而朝鮮戰場上最突出的問題是,敵人有大量空軍掌握了製空權,步兵機械化程度高。如:美軍步兵一個師就有坦克144輛,火炮230餘門、飛機18架、車輛4100餘輛,機動快,火力突擊力強;但其步兵戰鬥力不強,怕近戰、夜戰和被包圍切斷退路。誌願軍步兵一個師隻有火炮100餘門,但作戰勇敢、有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擅長夜戰。夜間作戰,對敵人飛機、火炮和坦克威力的發揮有一定的限製。故充分地利用夜間作戰,敵我相較,對我有利。所以在朝鮮戰場上,誌願軍的作戰基本上采取了夜戰,不僅用於戰術範圍,而且發展到戰役規模,貫穿著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過程,形成抗美援朝戰爭中作戰的特點之一。即:進攻通常在白天準備,黃昏出動,一般是利用一兩個夜間,從戰役上大膽實施穿插迂回,割裂敵戰役布勢後,再用幾個夜間在戰術上分割包圍,各個殲敵,完成戰役任務;防禦時,主要是利用夜間實施反衝擊,殲滅敵人,恢複陣地,並組織增援和補給,增強防禦力量。朝鮮戰場的經驗證明,夜間作戰是劣勢裝備的軍隊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有效方法之一。

  與此同時,誌願軍還運用了近戰和速決戰的作戰方針,朝鮮戰爭中,敵人步兵作戰,對其空軍、炮兵的依賴性很大,所以千方百計地使敵人飛機、大炮、坦克的火力難以發揮作用,這是誌願軍戰役、戰鬥上的關鍵問題。針對美軍“鐵多氣少”的特點,彭德懷在誌願軍出國之前即提出:要“敢於近戰、用炸藥,拚刺刀,投手榴彈,這些都是敵人害怕的”。在運動戰的條件下,力求調動敵人,充分利用夜間的條件,在運動中迅速分割、包圍、殲滅敵人;在陣地戰利用坑道工事避開敵人的火力殺傷,抓住時機與敵步兵戰鬥。在戰役、戰鬥中力爭速戰、速決,防止蠻幹,避免與敵人久戰不決拚消耗。特別強調戰術上的分割合圍,口子不要開得過大,多頭、分口吃掉。一般不企圖求戰役的合圍,聚而殲之。這樣大大發揮了傳統戰法的威力,極大抑製了敵人技術裝備優勢的發揮。敵人驚呼:“這種前麵攔住、後麵堵住的打法,是從未見過的。”

  為了發揮兵員雄厚的優勢,中央軍委提出了輪番作戰的戰略指導方針。根據朝鮮戰場狹小,三麵環海,不便於大兵團進行廣泛機動,戰線隻一條,使用兵力的規模受到限製,以及美國兵員不足、兵力少、難於堅持持久作戰等弱點,充分利用我國兵員資源雄厚、兵力充足、利於持久作戰的長處,周恩來於1951年2月7日提出了輪番作戰的方針。指出:從目前正在進行的戰役中,可以看出,敵人不被大部消滅,是不會退出朝鮮的。為堅持長期作戰以達逐步消滅之目的,擬在朝鮮采取輪番作戰的方針。同時,他對誌願軍輪番作戰的部隊亦做出了具體的部署,說明輪番作戰的好處:如此輪番作戰,我現有生力軍,又能得到切實整補,即不致陷於被動,且能保持旺盛的機動性和持久性。誌願軍遵照上述指示精神,從1951年4月起,廣泛地實行了輪番作戰的方針,先後輪流到朝鮮作戰的部隊達到步兵27個軍又1個師、炮兵15個師,坦克兵3個師,工程兵15個團,鐵道兵10個師,公安軍2個軍又1個師,空軍12個師等。入朝的人數近300萬。在戰役、戰鬥中,亦實行了輪番作戰、輪番攻擊和輪番休整的方針。這樣,不僅使誌願軍始終保持了第一線作戰部隊具有堅強的戰鬥力,有效地解決了作戰與休整的矛盾和堅持長期作戰問題,而且,使國內更多的部隊獲得了入朝與現代化裝備的美軍進行實戰鍛煉的機會,有利於鍛煉與提高戰鬥能力。毛澤東讚揚說:抗美援朝戰爭是大學校,在那裏實行大演習,這個演習比辦軍事學校好。輪番作戰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是在現代化局部戰爭中兵力運用上的一種創新。

  4、建立與現代戰爭相適應的後勤體製,組織現代化的後勤保障。後方勤務工作在現代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彭德懷曾指出:朝鮮戰爭的經驗證明,現代戰爭如果沒有後方充分的物資保證,是不可能進行的;後方有充分物資,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後勤組織工作,以保證第一線的充分供應,是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現代戰爭的後勤組織與工作,不僅單純組織物資和傷病人員的運輸和分配,而且要與敵人的空降、轟炸作嚴重的鬥爭,要指揮防空兵、鐵道兵、工兵和步兵的活動和作戰。如果沒有精幹的、通曉戰爭知識、科學知識和有戰鬥經驗的幹部,是不能擔任和完成這種嚴重指揮任務和補給任務的。這段話,既是對抗美援朝戰爭後勤工作的高度概括,又為軍隊後勤工作指出了方向。

  抗美援朝戰爭中由於作戰對象是具有現代化裝備的美軍,所以後勤工作出現了與國內戰爭許多不同的新問題。主要有:一是戰爭物資消耗大大超過了國內任何一次戰爭,在整個戰爭中,物資消耗達260萬噸,品種達9600多種。僅金城反擊戰,一次火力急襲就消耗彈藥1900餘噸。二是敵人擁有絕對優勢的空軍,不分晝夜地空襲對我交通運輸的破壞非常嚴重,給後勤供應造成了嚴重困難。三是所需的作戰物資既不能就地供給,又難取之於敵,幾乎全部靠國內供應。據此,誌願軍必須由過去“小米加步槍,倉庫在前方”的時代轉變到彭德懷提出的指揮戰鬥、組織供應、保證戰爭勝利的更高階段,才能適應朝鮮戰爭的客觀需要。抗美援朝戰爭中,周恩來、聶榮臻等中央軍委首長和誌願軍首長對誌願軍的後勤建設、後勤保障供應傾注了大量的精力,作了多次指示,想了很多辦法,使誌願軍的後勤建設實現了向現代化後勤的曆史性轉變,從而較好地保障了戰爭的勝利。主要經驗有:

  第一,建立與抗美援朝戰爭要求相適應的後勤體製。為了改變抗美援朝戰爭前期,誌願軍的後勤工作與作戰不相適應的狀況,1951年5月19日中央軍委做出了《關於加強誌願軍後方勤務工作的決定》。《決定》提出:成立誌願軍後方司令部,負責管理在朝鮮境內之一切後勤組織與設施;誌願軍後方司令部直接受誌願軍首長領導;加強各大站及軍、師、團各級後勤工作的領導。各分部副部長兼任各大站站長,軍、師、團後勤部(處)長,由各級副職兼任;凡配屬誌願軍後方勤務部之各部隊,統歸誌願軍後勤的建製序列。根據此決定,誌願軍即成立了後方勤務司令部,由誌願軍副司令洪學智兼任司令員;誌願軍從上到下各級後勤組織機構迅速建立起來。誌後直屬部隊發展到18萬餘人。這樣,誌願軍不僅有了與作戰指揮相適應的後勤供應機構,而且形成了上下貫通的指揮體係,從而有效地組織後勤供應工作。

  第二,實現後勤工作戰鬥化。在現代條件下作戰,後方供應有著特殊的戰略地位。而後方供應能否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其中心問題是要有暢通無阻的交通運輸線。而建成這樣的運輸線的關鍵又在於組織好對空防禦。為此,中央軍委提出:配屬誌願軍後勤部之各部隊(如工兵、炮兵、公安、通信、運輸、鐵道兵、工程部隊等),統一由誌願軍後勤司令部指揮。同時,加強了後方交通運輸線上的防空力量,組成了嚴密的對敵機鬥爭的整體,形成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裏特曾供認:雖然聯軍的空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仍然以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送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跡。

  第三,實行分區供應與建製供應相結合的供應辦法。抗美援朝戰爭,誌願軍作戰是在一個三麵臨海的狹長半島上,又處於敵空軍嚴重封鎖破壞的情況下進行,要能源源不斷把物資送往前線,保障部隊的需要,這是誌願軍後勤工作麵臨的一個新課題。根據運動戰時期供應的經驗教訓,轉入陣地戰後,誌願軍的後勤供應采取了分區供應和建製供應相結合的辦法,即把整個戰區後方地域劃分為戰役的、戰術的兩個層次,從祖國口岸至一線各軍後勤之間為戰役後方,從軍隊後勤至前沿陣地之間為戰術後方。把這兩個供應層次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既減少了物資轉運和發放層次,又減少了物資的損失,提高了供應效率。這種分區供應與建製供應相結合的供應辦法,是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新發展。

  第四,建設兵站運輸網。把整個戰區後方建設成為統一的四通八達的兵站運輸網,是兵團聯合作戰、組織後勤供應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措施。抗美援朝作戰轉入陣地戰以後,後勤工作在“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指導下,在誌願軍司令部統一組織指揮下,以鐵道兵、工兵為骨幹,發動全軍修複和新辟道路,改變道路布局,使整個戰區後方逐步形成了網狀道路布局。建設了縱橫交錯的交通道路,把各供應區聯絡成網。並沿主要交通道路線上配置兵站、醫院、汽車團以及高射炮兵、工兵、防空哨所等部隊,形成分區供應的整體部署。通過科學的組織指揮,把後勤各種力量組成一個強有力的對敵鬥爭、物資供應和醫療後送的統一體係。實踐證明,建設兵站運輸網,對於戰勝敵人破壞、搞好分區供應、保證作戰任務的完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葉劍英在一首詩裏所寫的:苦戰三年依後勤,敵機攔阻且投菌。組成網狀交通站,保證彈糧給軍隊。

  在中央軍委的指導下,誌願軍的後勤工作逐步實現了向現代化後勤的轉變,即:由單一的陸軍後勤轉變為各軍兵種的合成軍隊後勤;由主要組織物資、衛生保障,轉變為既要組織物資、衛生、技術等保障,又要組織指揮後方的對敵鬥爭;由少數業務部門和勤務分隊組成的保障部門,轉變為既包括多勤務部門和部隊,又包括防空軍、鐵道兵、工程、公安警衛部隊等組成的聯合部隊。這些曆史性的重大轉變是軍隊現代化後勤建設的重大進步和飛躍。

  5、正確處置正麵戰場與側麵戰場的關係,使兩個戰場密切配合。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共中央和彭德懷密切關注正麵戰場,處置十分英明。在朝鮮正麵戰場是主要戰場,對整個戰局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重視正麵戰場的同時,還必須要確保軍隊側後的安全,方才不出大的閃失。朝鮮戰爭中,敵人有絕對優勢的海、空軍,製空權、製海權完全掌握在敵人手中,並且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曾經有過數次登陸成功的經驗。朝鮮半島地形條件特殊,三麵環海,地幅狹長,而蜂腰部寬隻有170公裏,海岸線長1.7萬多公裏,便於登陸作戰。鑒於便於敵登陸的有利條件,中共中央在指揮抗美援朝戰爭中,在重視正麵戰場的同時,始終充分重視側後海岸防禦,嚴防敵人的登陸,使正麵戰場得到了可靠保障。

  毛澤東和彭德懷無論在前期、中期或後期,均把防止敵人從側後登陸作為戰爭指導的一個重要問題。毛澤東早在戰爭初期,就指出要防止敵人從我側後登陸。第3次戰役後,1951年1月15日,彭德懷在中朝高級幹部會議上指出:“考慮到朝鮮是一個狹長半島,東西海岸到處可以登陸,海岸必須防禦。海岸暴露,無海軍保護,一旦敵人乘我後方空虛登陸,那就重複了過去的教訓,所以,以上三個戰役均未取猛追和連續進攻的作戰,而采取有階段的作戰,隻相機追至適當位置而停止。”在第四次戰役中,敵人又計劃從側後登陸,以配合其正麵進攻,企圖在朝鮮蜂腰部(即元山至平壤一線)建立新防線。為粉碎敵之陰謀,誌願軍決定,在敵人登陸之前軍隊實施反攻。為此於4月22日開始發起了第5次進攻戰役,集中了15個軍的兵力,連續奮戰50天,殲滅敵8萬餘人,粉碎其妄圖從側後登陸的計劃。轉入陣地戰以後,敵常在日本保持有一至兩個步兵師的預備隊,進行兩棲登陸訓練。為此,誌願軍更加提防敵人在側後登陸進攻這一著,利用正麵戰場比較穩定的機會,加強了東西海岸的防禦。1951年9月17日,中央軍委決定:分別成立東、西海岸指揮所,並調集部隊加強了東、西海岸的防禦力量。1952年夏,正麵戰線基本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陣地體係後,即從正麵戰線又抽出一部分兵力,加強東、西海岸的防禦,並構築永久性的防禦工事。1952年冬,艾森豪威爾上台後,美軍又企圖以側後登陸方式,打開戰爭僵局。中共中央立即給誌願軍下達了《準備一切必要條件,堅決粉碎敵人登陸冒險、爭取戰爭更大勝利》的指示。指出:美帝國主義采用了很多辦法和我們鬥爭,沒有一樣不遭到失敗。現在剩下從我們側後登陸的一手,它想用這一手來打擊我們。隻要我們能把它這一手打下去,使它的冒險歸於失敗,它的最後失敗的局麵就確定下來了。誌願軍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動員全軍迅速地展開了大規模的反登陸作戰準備工作,在東、西海岸設置了兩道防禦陣地,縱深達10公裏;在東、西海岸和正麵綿亙1130多公裏的弧形防線上,已形成了以坑道或鋼筋水泥工事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物資囤運任務已超額完成;擔任海岸防禦的部隊進行了緊張的反登陸訓練和演習,製定了反登陸的作戰方案。到1953年4月勝利地完成了反登陸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這次反登陸作戰準備時間之長,規模之大,遠勝於任何一次戰役準備,使誌願軍從根本上處於主動地位。敵人見正麵戰場攻不動,兩翼海岸森嚴壁壘,未敢登陸。1953年4月26日,恢複停戰談判。從而,為爾後朝鮮停戰的實現鋪平了道路。由於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在指揮整個抗美援朝戰爭過程中始終把防止敵人側後登陸作為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問題來對待,在兵力部署、工事構築等方麵有了充分的注意和準備,致使敵人的登陸陰謀始終未能得逞,從而使誌願軍立於不敗之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