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名人談“幸福”——回答樓下《談談毛時代空前的“幸福”》

(2009-03-15 08:21:53) 下一個
海岩談幸福:

  幸福就是幸福感。古代人吃一塊燒焦的肉和現代人吃到一頓滿漢全席得到的幸福是一樣的。人要調整自己、修養自己,才能達到一種幸福。要融入生活、感謝生活,才能永遠生活在幸福的狀態中。我小的時候有個鄰居,是個女孩,她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她老想給自己做吃的,今天煮點紅豆兒啊,明天弄點山裏紅啊,煮啊加糖啊搗成泥啊地弄,我看著就煩,她卻樂此不疲,然後就特別興高采烈,就好吃啊!這種我現在想想呢,太哲學了,她太幸福了,她這樣的心態太健康了,太好了!她把生活已經享受得如此肆意,比我們這種苦大仇深的好多了。我就要以她為偶像!--海岩



星雲大師談幸福

  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我們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

  幸福是一種滿足。超越的欲望不可能幸福。

  “幸福配方”——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激勵自己不要悲傷。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勵自己融入群眾。每天談一些益智的事,激勵自己增長智慧。每天審視聖者的慈像,激勵自己增加內心的善美。

  人生中,感動是一時的,感恩是一世的;榮耀是一時的,影響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時的,成就是一世的。

  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聰明者懂得將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聽西方當代哲學大師談“幸福”

張放

什麽是“幸福”?很多國人已經很不容易找到正兒八經的答案了。人們的內心深處,已經被灌輸了很多山寨版的“幸福”定義。而且,這些定義一直影響著整個浮躁的社會。

讀故去的西方哲學大師談“幸福”等話題的圖書,一直是我這種國人的部分生活內容,我從來沒有放棄過這種閱讀。近幾個月來,我一直關注著生於德國,在英國長大,後紅遍美國的思想家,哲學大師艾克特·托爾的作品及部分采訪錄音。他一直在那裏正兒八經地研究著“幸福”的定義,“幸福”的獲取。

去年底,他接受著名圖書推薦節目主持人奧普拉女士的邀請,在“精神家園”欄目裏,連續三次談了自己對“幸福”的真正含義的理解。這是我聽到的當今活著的最偉大的思想者之一艾克特的“一家之言”。受到很深刻的啟發。至少他從一個深刻思想者的角度,促使我們思考“幸福”,也就是“happiness”(此詞翻譯成漢語時,用一個“幸福”總不能概括,也包括了“快樂、愉悅”,甚至“美妙”等詞的含義)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在國人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似乎擁有了一切物質意義上的東西,但卻一點都不“happy”,或至少是偽“happy”,即所有的“happiness”都停留在感官上麵,從未抵達靈魂深處。因此,在幾乎所有國人聚會並試圖要獲取“幸福”的場合中,總能強烈地感到某種焦慮感,某種不滿足感,某種繼續深入探索感。

艾克特首先說,“Don’t seek happiness, if you seek it, you won’t find it.”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不要刻意尋求幸福,因為一旦刻意找尋,就永遠找不到。”此言一出,振聾發聵。為什麽找不到呢?他接著說,因為“seeking is the antithesis of happiness.”也就是說,“找尋本身就已經違背了幸福的命題。”

如此深刻的話,深深地吸引了我,他進一步說,“happiness is ever elusive”,“所謂幸福,從來都不容易捕捉”。那麽,怎樣才有可能獲得“幸福”呢?艾克特首先提出建議,即先讓自己從“unhappiness”(不幸福)中解脫出來。而這一點是可以辦到的:直接麵對“不幸福”,而不是麵對人們編織的關於“不幸福”的故事。

到底是什麽令人感到“不幸福”呢?這是個好問題。其實每個人都在很多時刻,有“不幸福”的感受。艾克特給英語世界裏的人們指出了人們不幸福的真正原因。他說,“the primary cause of unhappiness is never the situation but your thoughts about it.”就是說,之所以產生“不幸福”感,最基本的原因,並不是周圍環境所致,自己頭腦中的念頭才是真正原凶。所以,要對產生的各種念頭時刻提防。最好把所有相關念頭,與所處的環境分開來。因為,環境永遠是一種客觀事實,屬於中性。隻有圍繞環境產生的念頭,才有好有壞。所以,人的念頭,實際上是一種主觀編織出來的“故事”。所以要遠離“故事”,直麵“中性的客觀事實”。

比如,英語中常說的一句“I am ruined.”(“我完蛋了”),這不過是一個自己編織出來的故事,正因為這故事的存在,才阻擋了一個人采取有效行動的可能性。此外,“我賬戶裏隻有一塊錢了”,這也隻是一種事實。所以,艾克特總結說,“Facing facts is empowering”“麵對事實才能使人產生勇氣。”

對“幸福”的產生,人們都認為,它一定來自將發生的事情上麵。艾克特語重心長地說,這其實是個誤區。因為,“將發生的事情”是最不靠譜的事情。人們之所以這樣看問題,艾克特認為,是因為大家都以為眼前正發生的事情,總有很多這樣或那樣不如意的地方,都以為假如沒有這樣發生事情,而是如自己所想像的那樣發生事情的話,可能一切就會完美。這一切在著名思想家艾克特眼中來看,都是十分害人的誤區。

所謂“幸福”的來源,就是:接受眼前的一切,並從中發掘出“完美”因素。這樣,馬上就會感到某種幸福感。

是啊。當寫到此時,我抬眼看了一下我辦公室外的一切情形時,突然發現,一切真的還都不錯。一切都很美好。

事實上,在人們的內心深處,總認為“過去比眼前好”。它也是扼殺“幸福”的凶手之一。這一點,艾克特提出了解決之道:越是發現過去美好的人,越要想辦法認可眼前。否則的話,就會發現自己活在過去的陰影之中,而不能自拔了。

內心善良也與“幸福”有關。艾克特大師認為,如果想刻意表現出善良一麵,有時不一定會如願以償。相反,人應該試圖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尋善良,因為善良就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不用表現,隻讓它自然而然地從內心深處升騰起來就OK了。當發現自己善良的一麵時,也會產生滿滿的幸福感來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