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升空一周年,而兩天前,印度首個探月衛星“月船一號”踏上了它的奔月之旅。加上升空稍早於“嫦娥一號”的日本“月亮女神”,亞洲三國針對距離地球最近天體的探測研究計劃已全麵啟動。
地球上新一輪“月球熱”
有人說,這是帶有“奧林匹克意味”的事件。這也許是十分恰當的評價。三國的探月工程競爭意味難免,但這種競爭有益於人類的外太空探索事業。
在“嫦娥”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告訴記者,人類探測月球的次數至今十分有限,包括失敗的發射在內,印度“月船一號”是全世界的第125次。每一次探月飛行,都豐富了人類對月球的了解。為此她非常歡迎印度的此次探月飛行。
中日印三國在一年內集中探月,印證了地球上新一輪的“月球熱”,不過,這一輪的“熱”與冷戰時美蘇競賽已大為不同。當時,美蘇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位太空人、第一次登月等環節的競爭,不僅到了“隻爭朝夕”的地步,而且最重要的目的與促進科技發展無涉,隻關乎政治。而目前,人類重啟奔月之旅,科學意義上升到了第一位。
神七飛船係統副總指揮、副總設計師秦文波告訴記者,現在各國探月的目標更加理智,都把登月看作下一步深空探測中不可跳過的環節,探月的目標在於建立有人長期照料的月球基地,以尋找能源和礦藏。相對而言,各國飛行器升空的“先後問題”遠沒有過去那麽被看重。
印度此次探月自有特色
話雖如此,競爭意味自然也是有的。以專業的眼光審視,印度此次探月有它自己的特色。
葉叔華院士告訴記者,印度“月船一號”的奔月軌跡與“嫦娥一號”總體一致,但它在地球軌道上隻繞行一圈,就變軌飛向月球;而“嫦娥”與日本的“月亮女神”都先繞地飛了兩三圈。“要想隻繞地一圈,‘嫦娥’也能做到,但我國對首次探月飛行更加謹慎。”葉叔華說,減少繞地“熱身圈”的風險在於,如果把握不好,衛星可能會“出軌”——偏離預定路線。
此外,印度衛星繞月軌道的高度是100公裏,而“嫦娥”是200公裏。更低的軌道,意味著探測儀器可以獲得更高精度的數據。葉叔華說,100公裏軌道我們也能做到,但同樣選擇了謹慎。
印度此次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在於它將釋放一個重約30千克的飛行器撞擊月球表麵,據報道,這個撞擊器內部載有印度國旗。這麽做,印度意在成為繼美、俄、日之後,又一個將國旗留在月球的國家。不過,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張玉花看來,此舉或許隻為“動聽”:“根據這個飛行器的重量推測,它應該不具備反推火箭,撞擊月麵後是否會爆炸,國旗是否能保持完好,目前很難說。”
在比較之餘,有必要注意一個事實——中國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完全是以自主技術研發完成,而印度“月船一號”的誕生是國際合作的產物。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舒嶸是“嫦娥一號”激光高度計的主要設計師,他對印度衛星的關注重點是它負載的探測儀器。舒嶸說,印度搭載的11個探測儀器中,5個是自己開發的,其餘則由美、歐提供。舒嶸告訴記者,“月船一號”上的儀器,整體性能優於“嫦娥”,這與其國際合作的“身世”緊密相關。事實上,美印的太空合作渠道暢通,印度可以買到很多技術,而美國至今嚴格控製著對華航天技術出口。“不過,在探月飛行政治意味大幅度淡化的今天,依靠自主研發帶動本國的技術產業,是探月工程很大的價值所在。”舒嶸說。
載人航天為登月做準備
客觀評價中國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不難發現,盡管“嫦娥一號”的實際研發時間比日、印都要短,但我們有一幅謹慎紮實的登月藍圖。
葉叔華說,中國航天技術有三大亮點——火箭推力大、成功實現載人飛行、返回技術可靠。這三點對將來成功登月是相當關鍵的。而在舒嶸看來,盡管探測儀器性能算不上最優秀,但“嫦娥一號”第一位的任務並非探測,而是驗證繞月飛行的可行性。
神七飛船副總指揮秦文波說,中國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實際上是緊密相連的。登月飛行需要舒適可靠的飛行器、需要太空對接、航天員出艙技術作保障;載人航天積累的技術和經驗,為將來載人登月之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印度的航天計劃中,這些步驟如何開展目前尚不明確。張玉花研究員也認為,印度近5年沒有載人飛行的計劃,由此,它要在2025年實現載人登月,難度非常大。
“也許更應該用奧運會的口號——重在參與,來看待國際上的探月工程。”葉叔華說:中印都是東方文化古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大國家先後實現探月,是能讓西方大吃一驚的成就。“中印在航天技術上有競爭,但也有合作的空間和必要。在航天技術上和美俄相比,中印都不敢說是第一流的;雖然‘嫦娥’早升空了1年,但我們不應求一時的先後、得失。”
“過去國內媒體對印度火箭報道不多,實際上它的發射次數也不多,但是印度民用衛星的質量都不錯。”舒嶸說:“我們並沒有把印度當成對手來看待。”
2008年10月24日08:26 東方網-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