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以少勝多之戰】井陘之戰——韓信背水一戰的經典戰例

(2008-06-15 09:28:44) 下一個

井陘之戰——撥開曆史雲霧看經典之戰
  韓信是中國戰爭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很多人把他視為中國第一名將。想我中華泱泱千年,名將如雲,何以韓信獨得其大名乎?無疑其經典戰役受到後人的無限追憶,而其背水之戰更是讓無數後輩效放者身敗名裂,徒為人笑!
  
   關於韓信背水一戰的經典戰例井陘之戰(“背水一戰”之成語由此而生),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為無數風流誌士所探討。期間有認為韓信背水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精神作用;有用李德哈特的“間接路線”來解釋韓信的騎兵襲營為關鍵;更有人認為韓信擺的背水之陣巧妙無雙;當然更多人都以為韓信此戰無疑完美的闡述了運用了中國哲學的奇正思想  ......
  
   井陘之戰無疑為曆史的雲霧所掩蓋,使人忽略其關鍵部分,而這也是後世效放者身敗名裂的主因。由於後世忽略其關鍵之處,一致人人無限拔高其地位,用它來闡述自己的完美戰術構想,這裡韓信成了一個曆史  符號來迎合後人的寄託,此"韓信"以非彼"韓信"。讓我們來撥開曆史雲霧來探討經典戰役!
  
   一、楚漢之爭的戰略  背景
  
   劉邦在彭城之敗後,退守滎陽,成皋與項羽拉開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劉邦依託有利地形,親自在此組織戰略防禦體係,利用關中漢中之資,以及遊擊大師彭越在項羽必經之路騷擾糧道來打一場持久站!
  
   此時河北之地的諸侯皆背漢就楚,不但給劉邦的左翼造成巨大的威脅,而且嚴重的阻礙漢軍迂迴到項羽側翼夾擊的戰略構想。韓信趁機請命北上掃蕩諸侯,開闢另外一處新戰場!劉邦雖然給蕭何麵子拜韓信為大將,但是對韓信的忠心以及帶兵能力  有所懷疑,所以一直未授予韓信兵權。此次攻魏,由於魏之主帥,將領都是平庸之悲,所以決定以韓信為主帥,帶領手下重要大將曹參,灌嬰擊魏。韓信首戰採用聲東擊西,避實攻虛,以木罌渡河,漂亮的贏得攻魏之戰。
  
   由於此戰之功劉邦對韓信的作戰能力滿意,命韓信和張耳繼續北上攻進攻趙國。韓信兵貴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代軍,殺代相夏說,斷趙國一臂!
  
   這個時候滎陽戰況危機,劉邦收韓信之精兵以距楚軍威脅。而命韓信張耳帶數萬新兵攻趙,趙國顯然比魏,代強大  ,又擁有地利,韓信處於從未有的危機中......
  
   二、井陘之戰前韓信部署
  
   很多人都對井陘之戰前韓信的軍事  部署以及冒險出擊井陘忽略,大多數人被韓信頭上神聖的光環所迷惑,而忽視其當前形式以及韓信的前期佈置。
  
   大多人認為劉邦對韓信此戰有很大的製衡的作用,不但收其精兵,而且掉離其大將,要不是韓信出色  的軍事能力此戰必為敗局。其實不然,劉邦收其韓信精兵是因為滎陽危機,如果主戰場失利,次戰場怎麼樣輝煌都無法挽回其敗局,所以有主要次要之分。而劉邦對此戰並未忽視,不但派熟悉趙國實情的張耳輔助韓信,亦有常山守張蒼加入,後來張蒼擒殺趙國主帥陳餘,立下赫赫戰功!而劉邦的親信頭號大將曹參亦帶領自己的軍隊參加  對趙作戰。
  
   麵對數量的差距以及進攻地理險惡,為何韓信還要強行深入敵境進攻趙國呢?韓信有不得已的苦衷,此時大環境下,劉邦依靠地利苦苦抵抗項羽的一波又一波攻勢,而劉邦所寄以厚望的英布,難擋項羽的圍剿,漸漸到了尾聲。此時如果不迅速拿下趙國,等項羽滅英布緩過兵力後,派軍隊  與趙國合擊韓信,韓信難逃兩麵夾擊的局勢。而韓信在平定趙國後不久,果然遭到項羽的奇兵渡河偷襲。
  
   韓信麵對如此險峻的形式必然要冒險進入趙國境內和趙國的主力進攻決戰,而持久戰或是擊潰戰都極大的對自己不利,韓信要做的是一戰擊潰趙國主力,使趙國在無能力抵抗漢軍。 韓信此時麵臨第一次也是一生中最危機的形式:
  
  ( 一)、兵力的懸殊
  
   韓信在擊敗代軍後,精兵給劉邦帶走,此時韓信張耳隻有兵力數萬,至於韓信兵力確切的數目不詳,但是從後麵戰爭中韓信派萬餘人背水成陣,自己帶軍誘敵,又埋伏兩千騎兵,可以推測韓信當時應該有3萬人左右的軍隊,一般後世者都認為是3萬。這個數字  遠遠少於陳餘趙軍。韓信如何利用有限兵力擊敗對方的優勢兵力,成了問題。

   (二)、軍隊戰鬥力嚴重不足
  
   韓信此時軍隊大多是新兵,可以說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軍隊有多少戰鬥力,韓信沒有任何把握。而且軍隊缺乏冷靜,對勝利對主將都抱有懷疑。而這種懷疑必然使韓信指揮起來無法得心應手,韓信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安撫軍心,如何激發士氣。

   (三)、長途深入敵境,麵臨險惡地勢
  
   韓信此時是進入趙國找趙國主力決戰,必然麵臨孤軍作戰,遭遇敵方難以克服的地理優勢。陳餘謀士李左車曾描述井陘的地勢險要:“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裏。其勢糧食必在其後。”如何不讓對方利用優勢的地理條件也是擺在頭上的重要問題。
  
   (四)、速戰速決
  
   韓信麵臨的第四個問題是,迫於“國際”環境和自身條件,韓信要速戰速決,用最快的速度一戰擊潰趙國主力,使其無法在對漢軍形成威脅。所以韓信不但要勝而且要速勝。

   (五)、側翼的威脅
  
   韓信要主動東進進攻趙國,但是卻麵臨北方的牽製和威脅,雖然韓信擊敗代軍,殺主將夏說。但是趙別將戚將軍依然守鄔城,從側麵威脅韓信,韓信東進,很容易受到夾擊。
  
   韓信麵臨種種威脅,首先解決第五條威脅,史記曹相國世家:“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君,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將軍於鄔城中。戚將軍出走,追斬之。”

   解決側翼的威脅後,韓信立刻揮兵東進,此時他以胸有成竹,關鍵之處在於助手張耳......
  
   三、陳餘——成就名將的“法羅”
  
   陳餘大梁人,少時父事張耳,兩人刎頸之交。後來陳勝起義,跟隨陳勝,和張耳在北方開闢戰線,共立趙王。後來因為巨鹿之戰結怨,竟成仇家。項羽分封天下,因為陳餘未隨入關,以至封張耳常山王,而封陳餘南皮旁三縣為侯。陳餘借田榮之卒,發南皮之士,偷襲張耳,一戰而敗張耳。張耳逃奔劉邦,陳餘迎立趙王歇,派屬下夏說守代地,自己親自輔助趙王。
  
   陳餘聽說韓信和張耳攻趙,立刻派夏說南下牽製韓信,自己聚兵井陘。但是韓信首先攻破夏說,命曹參圍其趙別將戚將軍,解決側翼威脅後,東進進攻井陘。
  
   陳餘此時號稱兵力20萬,注意是號稱20萬,不知道曆代研究者老是忽略此點,以為韓信3萬破20萬。按當時慣例號稱20萬最多10萬兵力。從陳餘話中認為韓信隻有數千,十倍圍之,五倍攻之的意思,估計陳餘連10萬都勉強。陳餘巨鹿戰後把兵權給了張耳,後來借兵擊敗張耳,又經曆彭城之敗,兵力確實不多。也就是韓信兵力要遠少於陳餘,但是差距並沒有這麼大。陳餘麵臨的另一個問題也是士兵為新兵組織紀律戰鬥力都不足,很多研究者把陳餘之軍說成精兵,不知道有何根據,陳餘之軍大多也是新招之兵,才勉強湊10萬餘,後來因為大營被奪就全軍崩潰,"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陳餘和韓信一樣有新兵之苦!
  
   但是陳餘卻不是韓信那樣高明的軍事家,懂得揚長避短,自稱儒者,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憑藉自己兵力上的優勢驕傲自大,為自己埋下兵敗身死之獲!
  
   麵對優勢局麵,陳餘謀士廣武君李左車獻計:“......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原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這個計策無益毒辣有效,如果以此計而行之,就算不大勝易不會戰敗,而拖延下去,隻會對自己有利。但是陳餘是宋襄公似的隻知道仁義而不知審時度勢。選擇最愚蠢的戰術,全軍在平野和韓信決戰,而且怕韓信逃跑不見韓信全軍前來不肯出戰。
  
   從上麵看出,陳餘有好的計策不用;有好的地勢不依,偏偏用了最失敗的時間最失敗的地點和最不應該打的敵人打了一場最失敗的戰爭,而且妄想一戰成名全殲漢軍。他卻不知道韓信早已作好完全之備......
  
   四、韓信作戰計劃勝利關鍵探討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史記《淮陰侯列傳》。關鍵出來了,很多後世研究者都把此段忽略,偏偏這點才是韓信的製勝之道。優勢的將領是不把勝利寄託在對方的愚蠢上的(實際上大多名將都是成就於對方的愚蠢)。韓信是名將中的名將,自然不會把勝利寄託在陳餘的愚蠢,他早以掌握局勢。李左車的計策應該是軍事機密,想陳餘也不會四處宣傳自己的“義舉”。但是韓信立刻就知道“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這句話可以理解韓信派人探地形,發現沒有奇兵斷自己後路,才敢進攻。我們如果聯繫下文:“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這可以證明韓信是早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才會在追擊的時候發此令。

   這裡就有疑問了,韓信何以知道的如此清楚?把這個搞清楚,勝利的關鍵就得出一半了。這時我們重要的人物出場:陳餘刎頸之交張耳。
  
   井陘之戰的勝利,很多人把他完全歸功於韓信,雖然韓信的謀劃佈局成就此戰無疑為最大功臣,但是張耳的作用同樣不能忽視,張耳的兒子張敖名列漢初18功臣,當時張耳已死無疑是繼承其父功勞,而張耳幾乎除井陘之戰外沒有參與  各個戰爭,想必此戰功勞不小,是此戰的關鍵人物。
  
   張耳和陳餘曾經是好朋友,共伺一主,後來才鬧翻,但是人脈不會一下俱斷,想必趙軍中必有其高級  將領被張耳策反或則本就是張耳的人“身在曹營,心在漢”。此戰出擊,有高級間諜通風報信加上裏應外合,使韓信完全可以知己知彼,從容佈局!
  
   知道陳餘的計劃  和用心後,韓信對症下藥,佈置一個完美的陷阱等著陳餘跳下去。第一步韓信派兩千輕騎持赤幟,埋伏在山道中,韓信授予錦囊:明天作戰的時候,我誘敵撤退,趙軍肯定空壁追我,你們快速衝到大營拔掉趙幟還上漢赤幟。這裡我們可以推測:韓信為何這麼肯定趙大營空壁?是早就清楚趙軍的佈置  還是深信自己的誘敵政策可以讓趙軍全部追擊?我想以韓信的名將風格必然不會把勝利寄託對方的愚蠢上,而陳餘出戰連大營都不顧亦覺得過分愚蠢。我以為是韓信早有安排,或則大營中有其內應,奇兵到趙營後,立即裏應外合。
  
   第二天,韓信胸有成竹的告訴手下:“今日破趙會食!”屬下不知道其奧妙,半信半疑,詳應曰:“諾”。韓信和張耳帶士兵親自誘敵(知道陳餘要一戰而擊潰之,非自己親自出麵不可)。而派萬餘人至水東岸背水而陣,背水成陣可以保護自己的後翼和側翼不受攻擊  ,全力正麵抵抗敵軍的進攻,而且使對方的軍隊無法展開,優勢數量無用武之地。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新兵軍心不齊,而背水則無法逃跑,惟有奮力做戰,才可死裏求生,這樣極大的激勵  士氣。背水之戰讓人想起不久前項羽的巨鹿之戰,同樣是軍心不齊,而破釜沉舟。都是屬於"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不過項羽是激發求戰欲主動進攻,而韓信則是激發士氣拖住敵人。韓信早年曾經投靠項梁為兵,項梁死後歸屬項羽,項羽提拔為郎中,作為近臣,隨在項羽左右。韓信在霸上亡楚歸漢,按行蹤應該參加  了巨鹿之戰!想必其破釜沉舟的效用使韓信身有體會,韓信把他拿來活學活用可見高明;而另一個也經曆巨鹿之戰的陳餘見此卻沒有任何警覺,以為韓信不會用兵而輕視之,如此無長進乎,亦讓人感歎!
  
   待趙軍出戰後,韓信先是佯作迎敵,後主動撤退,把旗鼓丟在地上,退之背水陣中。趙軍一麵搶旗鼓,一麵進攻背水陣,而漢軍無路可退,死戰當場。而韓信的兩千騎兵迂迴到趙軍大營,拔趙旗幟  ,換上漢軍赤色旗幟。
  
   趙軍一時擊敗不了漢軍就想回營(可見素質之差,沒有老兵的堅韌性,全憑一時之氣作戰,典型的沒有訓練的新兵),此時發現大營的旗幟變成漢軍旗幟,立刻軍心崩潰,四處逃散,主將連殺數人都無法維持紀律,漢軍趁機反攻一舉破漢軍,接著追殺陳餘殘軍,張蒼追殺陳餘於汦水上,漢軍又擒拿趙王歇,趙國被韓信一舉平定。
  
   此戰讓人想起後世的淝水之戰,秦軍退兵的時候因為軍中高級間諜高喊戰敗,而軍中各個勢力早想搞垮符堅,帶兵逃跑,而不知道情況指揮又混亂的士兵四處逃散,全軍崩潰!而此戰有不少相識之處,趙軍也是在退後的時候全軍崩潰,不知道是不是韓信的間諜起了混亂軍心的作用?或則騎兵從大營殺來高喊趙軍被圍了,使軍心混亂而崩潰?由於史料沒有記載而無從考證了。
  
   後記:撥開雲霧見真諦 
 
   井陘之戰作為用名的以少勝多之戰,被後世研究者無限的拔高,使之神化!而關鍵的製勝之道卻往往被忽視。後人往往糾纏於"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或者是探討背水之戰的神奇!
  
   戰後,諸將迷惑不解,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韓信的解釋無疑說出了此戰的一個關鍵,但是遠遠不是全部,以至後人研究的時候走了不少彎路,此戰關鍵之處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知己知彼。作為掌握孫子精髓的韓信無疑很好的繼承了這種兵權謀,把它和巧妙的戰術配合在一起構成完美戰役。
  
   軍事的佈局不在於你有多麼完美的戰術設計  ,有多麼精妙的奇思異想。關鍵在於你如何把握戰術的節奏,把每個環節都絲絲入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去完善它,而不至於一步錯,滿盤輸!而韓信運用高級間諜巧妙背水破敵殊成絕響,井陘之戰製勝之道不在於背水之陣有多奧妙,在於韓信知道敵軍實際的情況,對症下藥!井陘之戰製勝之道不在於韓信的奇兵正兵配合的如何神奇如何“哲學”,在於韓信有把握取得敵軍大營,故做疑雲!井陘之戰製勝之道也在於不但一方麵有了"漢尼拔",另一方麵還有了一個“法羅”。
  
   後世無數風流誌士不解井陘之戰之真諦,而競相模放欲以一舉成名,結果戰敗身死,聲名倒地!徒為後世者笑,戒之戒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