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以少勝多之戰】晉陽之戰——敗中取勝的城市防禦戰

(2008-06-11 08:17:42) 下一個


周定王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前455—前453年),晉國趙氏軍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營)與知氏、韓氏、魏氏聯軍進行的城邑攻守戰。

晉國知氏、趙氏、韓氏、魏氏四卿,於十一年,在內部兼並之戰中消滅中行氏和範氏並驅逐晉出公後,掌握了晉國大權。其中知氏勢力最大,其主知伯(即知瑤)在朝專權。十四年,知伯仗權勢向韓氏、魏氏索地。韓康子、魏桓子懼其以武力相加,被迫各送一萬戶之邑。知伯又向趙氏索取皋狼(今山西離石西北)及藺(今山西離石西)。趙襄子(即趙無恤)因過去曾受知伯侮辱而予以拒絕。知伯聯合韓、魏兩軍,組成三族聯軍攻趙。趙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簡陋不能禦敵,令延陵生率車,騎部隊先行,自率大軍隨後,到人心向趙的大城晉陽防守。晉陽城牆完整,府庫器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而且,宮殿四周茂密環生可用來造箭杆的“荻蒿”、“楮楚”,高十餘丈。趙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積極備戰。知伯率聯軍到晉陽後,即發動強攻。趙軍依托城牆工事,堅守三月,聯軍始終未能攻克。知伯見強攻無效,便改用圍困及水攻的戰術,切斷所有出入通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大水淹沒城內“三版”(六尺),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城內生活非常困難,糧食即將斷絕。人們懸釜(炊具)做飯,搭棚居住,士兵體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與日俱增;晉陽形勢極為嚴峻。十六年,趙襄子在危機之時,果斷采取分化瓦解聯軍,策反還擊的對策;他派丞相張孟同暗地去見韓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則齒寒”(《戰國策·趙策一》)的道理說服他們與趙聯合,共同對付知伯。知伯屬臣知過遇張孟同,發覺韓、趙兩氏可能倒戈,馬上報告知伯,建議速殺韓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賄收買二人身邊謀臣。但知伯並不重視,未采納知過的建議。趙襄子擔心事情有變,連忙通知韓、魏當即行動。三月丙午日夜,韓、魏軍秘密出動,殺死守河堤的知吏,突然決堤放水反灌知軍。知軍因忙於救水而陷於混亂。韓、魏軍急從兩翼進攻。趙襄子則親率精銳從正麵出城反擊,大敗知軍,擒獲知伯,遂解晉陽之圍。趙、韓、魏三卿殺知伯而三分其地,滅亡知氏族,壯大了三族的力囂扒從此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麵。

點評:晉陽之戰從規模上說,在戰國時期算不上什麽大戰,但卻是一次很有特色、意義深遠的戰爭,它既是戰國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封建兼並戰爭出現的標誌,又是一場以弱勝強、敗中取勝的城市防禦戰。趙襄子善於利用民心,激發士氣,挫敗了知伯圍攻孤城、速戰速決的企圖;當知伯以水灌城,守城鬥爭進入最艱巨的階段時,趙襄子及守城軍民又臨危不懼,誓死抵抗,並利用韓、魏與知伯的矛盾,加以爭取,瓦解智伯的戰線,使其陷於徹底的孤立,為爾後的決戰創造了有利的態勢。當“伐交”鬥爭取得成功後,趙襄子又能製定正確的破敵之策,巧妙利用水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水倒灌知伯軍營,予敵以出其不意的打擊。並及時把握戰機,迅速全麵出擊,取得了聚殲敵人的徹底勝利。由此可見,趙襄子在晉陽之戰中表現出卓越的政治、外交、軍事才能,不愧為當時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知伯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咎由自取。他恃強淩弱,一味迷信武力,失卻民心,在政治上陷入了孤立。四麵出擊,到處樹敵,在外交上陷入了被動。在作戰中,他長年頓兵於堅城之下,白白損耗許多實力;他昧於對“同盟者”動向的了解,以至為敵所乘。當對方用水攻轉而對付自己時,又驚恐失措,未能隨機應變,組織有效的抵禦,終於身死族滅,一敗塗地。...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