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定位第一
5月12日地震以來,十多萬部隊在川西北地區數千平方公裏的地區進行緊急救援,卻麵臨著交通不暢,通信中斷等各種難題。救援指揮中心迫切地需要指派的部隊到達確切位置,救援部隊和救援物資更渴望知道自己如何到達受災地點,而地圖標注的地理圖形,可能早就在8級大地震中隨著山崩地陷蕩然無存了。
救人,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哪裏。
此次大災麵前,我國自主研製的“北鬥一號”衛星導航係統在此次汶川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對總參謀部相關人員公開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在赴川救援部隊中已配備1000餘台“北鬥一號”終端機,不斷從前線發回各類災情報告,為指揮部指揮抗震救災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援。
與美國全球衛星定位係統(GPS)和前蘇聯(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係統(GLONASS)不一樣的是,“北鬥一號”的導航範圍隻在中國境內,但其卻在導航的基礎上另外增加了通信功能,這在目前國際上實屬創舉。
據悉,這些終端機除實現了震區前線各點位之間的信息溝通,且還實現了震區點位至北京間的直線聯絡,確保了信息的及時傳送。在災區通信沒有完全修複、信息傳送不暢的情況下,各救援部隊利用“北鬥一號”及時準確地將各種信息發回。
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開始發射的“北鬥一號”衛星導航定位係統為中國自主研製,總重量約2200公斤。它具有不受通訊信號和空間距離影響的特點,一台主指揮機進行衛星定位後,可連接多部類似手機的“北鬥一號”終端機,終端機每次可編寫40多字的短信發送到指定手機上。
而這個原來看似附加的功能在這次震區救援中發揮了意想不到的重大作用。
在地震發生的第二天,因為“北鬥一號”的強大定位功能,到13日12時,導航定位係統監測到,一支攜帶了“北鬥一號”終端機的部隊,就已經沿著馬爾康、黑水、理縣到汶川的317國道,以每小時6公裏左右的速度一路急進,6個小時前進了近40公裏,已經進入汶川縣境內,離縣城還有40公裏左右的路程。
而記者了解到,因為大山阻隔信號,傳統的手機、無線電台在這時都無法發揮功能了。
5月17日,成都軍區某部救援隊就通過“北鬥一號”通信功能發回信息:北川縣茶坪餘震不斷,海子(湖泊在當地的稱呼-記者注)水位迅速上升,隨時可能發生重大洪災。受災群眾已棄家轉移高處,46名重傷員急需救助。
地麵救災,偵查先行
強大的地震破壞力衍生出泥石流、塌方、堰塞湖等多種地質災害,進行救災首先要將勘測出詳細的受災情況,而傳統的勘測方法在川西北的高山峻嶺和湍急河水麵前顯得毫無辦法。
如何獲得災區大範圍、高清分辨率,且實時的數據呢?隻有依靠衛星了。
地震發生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就展開了“衛星救災”工作,其利用地震前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2B星獲取的高分辨率數據,製作出災區平麵和三維影像圖。
據了解,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2B星5月13日就開始對災區進行監測,已獲取20米分辨率衛星圖片累計16萬平方公裏,並調用災前該地區高分辨率衛星圖片累計29萬平方公裏、20米分辨率衛星圖片84萬平方公裏,經加工處理獲得北川縣、安縣等部分地區災情監測結果。
而以前並不為人所知的“北京一號”小衛星,在13日、15日、16日三次對災區進行監測,獲取4米分辨率衛星圖片累計5.1平方公裏、32米分辨率圖片累計50萬平方公裏。
此外,國防科技工業局還組織利用“風雲一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加強對災區的氣象觀測,及時、準確預報當地天氣狀況。
中國在充分利用國內衛星資源的同時,還於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一小時內,按照“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啟動相應國際減災合作機製,提請包括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印度、歐空局等11個主要航天機構的20顆衛星為中國提供災區圖片。目前,已獲得歐空局ENVISAT環境衛星、日本Alos雷達衛星、美國LANDSAT-7陸地衛星、加拿大RADARSAT衛星、法國SPOT-5資源衛星、印度IRS-P5測繪衛星、意大利COSMO SKYMED雷達衛星等數據。
5月1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向媒體發布消息說,在《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製下,日本航天局已於5月13日14時向中國提供了由其ALOS遙感衛星拍攝到的受災地區雷達衛星遙感圖片,該圖分辨率為100米,而美國、台灣地區提供給我們的衛星照片分辨率也基本為百米級。
就分辨率來看,國內目前衛星偵查能力已經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相關的衛星提供了20米和32米兩種高清分辨率,這說明中國已經掌握了衛星鏡頭變焦這樣的高、精、尖技術,這一發現實在令國人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