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當上中科院院士的袁隆平談起
(2007-10-23 13:15:22)
下一個
注:實際上,袁隆平早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但是不能被中國科學院所接納,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本文質疑袁隆平沒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轉貼者
作者:王華
【XXX7月7日訊】前不久大陸報紙、電視、網站、廣播頻繁報導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的事跡。一個至少幫助養活了4000萬人口,獲得數十項國際科技獎的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卻至今沒資格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到底袁隆平哪點不夠格呢?
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1994年美國一位科學家按照中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土地的快速縮減,擔憂未來的中國人可能會把全世界的糧食吃光,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呢?然而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改變了曆史。據統計,中國水稻平均畝產約420公斤,但袁隆平等研製成功的一期雜交水稻畝產510公斤,二期雜交水稻畝產560公斤。自1976年大麵積推廣以來,中國雜交水稻累計增產約6000億公斤。隨著二期雜交水稻的推廣,預計能因此多養活4000萬中國人。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不但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在國際上也獲得舉世讚歎,從而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後獲得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的“讓克獎”、美國的“拯救世界饑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糧食安全保障獎”、日本的“日經亞洲大獎”等十多項知名國際大獎,在國內也獲得中國科技界最高金獎。
比如, 2004年5月總部設在以色列的沃爾夫獎稱袁隆平是“現代農業研究史上的科學巨人之一,對世界範圍內的糧食生產做出了震撼性的衝擊(dramatic impact)。在他的領導下,與眾多科研院所和大學的數百位水稻科學家一起,致力於長達十年的合作研究,水稻產量一般都提高了20%,而中國的水稻生產則提高了50%。為了幫助增加世界糧食的供應,他已經與世界範圍的科學家分享了他的知識,技術和培植材料。”
2006年4月,袁隆平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評審委員會稱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據了解,現在全世界的水稻種植麵積22億萬畝,但平均單產每畝隻有250公斤。按照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如果有2億萬畝推廣雜交水稻的話,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10億人口。
目前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在兩畝試驗田裏已達到畝產900公斤,他希望繼續探索有望突破1000公斤。有網友表示,不管是四千萬人口,七千萬人口,還是十億人口,總歸都是天文數字。佛家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能在全球饑餓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為七千萬人提供維持生命的口糧,這該是多大的善舉,積多大的功德啊!
據今年5月剛出版的新書《不再饑餓--世界的袁隆平》介紹,袁隆平這個中國科技界獲得國際科技獎項最高、獲得世界科技獎項最多的世界著名科學家, 1995年在經曆了湖南省第四次推薦後,才艱難的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而至今這位76歲的老人仍然不能被中國科學院所接納,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同樣在2007年5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李愛珍女士,在國內更是沒有一項院士頭銜。71歲的李愛珍曾表示:“1863年美國國內戰爭處於高峰之際,林肯總統簽署成立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在31個學科6個學部共擁有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院士,其中200多位是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這個頂尖群體中的一員,是我一生科研生涯的榮譽,以及與我共同奮鬥的群體的榮譽……”
盡管當事人本人對自我榮譽和名分早已看淡,但作為體現國家科技實力和發展方向,匯集國家一流專家的中國科學院,為什麽會拒絕袁隆平、李愛珍等人的申請呢?有民眾質問說,中科院到底是誰的俱樂部?在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1411多名院士名單中,袁隆平為什麽會落選呢?推薦選舉評定的依據是什麽呢?
“鬥士”學部委員
互聯網上有不少知情人透露的信息。有人稱,原主管中科院生物學部院士評定工作的鄒承魯院士,是阻止袁隆平當選中科院院士的主要責任人。也有人表示,是農學組的人反對袁,從而對袁的討論從未進入生物學部層麵,也有人質疑說,問題的根源還是鄒承魯認為湖南農科院的袁隆平不夠資格當選,否則這個埋沒人才的評審機製說明了什麽?
鄒承魯1948年與李四光的女兒李林結婚,1951年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生化博士學位後回中國,曾參與胰島素人工合成工作。1980年擔任中科院生物領域的學部委員,2006年11月去世。中科院在其訃告裏稱罕見地評價他是“剛直不阿的鬥士”。
然而大陸科技界民間流傳很多鄒承魯借“反偽科學、反學術腐敗”製造的冤假錯案。在題為“鄒承魯留下的教訓”一文中,作者例舉了被鄒承魯以“學術腐敗”為名封殺光經典中藥“生脈散”的DNA研究,而在2003年薩斯病泛濫時,生脈散救了很多人的命;鄒封殺了中國科學家試圖從DNA水平向RNA水平轉變的研究;並與無業人員一起稱其為“偽科學”,直到2006年10月諾貝爾獎頒給了該領域;鄒借貶低和詆毀袁隆平的科研成果;還有“核酸風波”等等。
民間呼聲最高的鄒承魯打假冤案可能就是山東大學的張穎清提出的生物全息理論。張穎清認為,生物體每一個相對獨立的部份都包含有整體的全部信息。比如自然界中存在一片樹葉的形狀和整棵樹的形狀一樣的情況,中醫針灸中在耳朵處紮針卻能對身體的其他部份產生作用等。外界稱張穎清1985年創立的全息胚學說,為12年後克隆技術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然而,鄒承魯、何祚庥、卻以“偽科學”的名義在全國範圍內批判張穎清,並取消其科研經費,張最後在2004年病逝。
近來網絡上也有很多知情人透露中國科學院評審院士中的腐敗行為,由於院士能給所在單位帶來巨大的名譽和實際的好處,很多單位專門撥出巨額公關費去為本單位候選人拉關係拉選票,各類不正之風越演越烈,而各類學霸學痞也相繼粉墨登場。相反,像袁隆平、李愛珍那樣埋頭苦幹的人,卻被遺忘在角落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