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國青年廣西窮鄉義教6載入籍被拒,黯然離華

(2007-10-10 11:29:37) 下一個
一個實踐者的鍥而不舍
  ——在廣西偏僻山區做教育實驗的德國青年盧安克
  
  
他最怕別人這樣描述他:“一個外國誌願者,不遠萬裏來到中國貧困的山村,願意吃苦,具有崇高的精神。”這不是他謙虛,而是他非常擔心媒體誤讀。在他看來,一旦成為公式化的先進人物,很容易把許多標簽貼上身,活生生真實的自己反而消失了,那肯定不是他——盧安克。
  
從廣西首府南寧往西北方向前行約308公裏,就到了一個叫東蘭的縣城。新的公路剛剛修好,如果沒有碰上下雨塌方的話,坐中午12時的中巴車,隻要1個小時,就能到達一個叫板烈的村莊。
  
盧安克(EckartLoewe),這個來自德國的青年人,就住在板烈小學簡陋的教具管理室裏。床是上下鋪,上鋪放著一大堆書。小偷總以為這個老外身上一定有錢可偷,於是瞅準盧安克不在時撬窗而入。小偷挺惱火,根本見不到什麽錢,隻好拿走了手電筒。
  
這個滿頭金發、高大而瘦弱的青年人,說話時的語氣平和舒緩,不急不躁;當你和他說話時,他整個身體向你前傾過來,那一雙銀灰色的眸子專注地望著你。他穿一件寬大的假冒名牌運動服,顯得瘦削,也許是缺少營養所致。
  
一年前,盧安克剛從林廣屯搬到這裏,繼續教書(他負責教五年級的美術課)、研究和翻譯,通過小學教育實驗來進行研究,並把研究成果寫成書。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出自:時空網論壇
 “成熟不意味著理想的放棄”
  
盧安克,德國漢堡人,今年32歲。畢業於漢堡美術學院工業設計係。
  
1990年夏天的那次為期3個月的中國之旅,改變了這個德國青年的人生——從此中國廣西的這片鄉村成了盧安克實現理想的熱土。1992年夏,他來中國東南大學留學,1993年2月轉學到廣西農業大學,與一群來自廣西農村的中國同學朝夕相處。
  
盧安克從1999年開始在中國農村義務教書。他發現了中國家長在教育觀念上的普遍問題,比如出於望子成龍的心理,壓抑孩子的天性和興趣;又比如過於注重應試,忽視了素質的培養。他想告訴天下的家長:一個人的生存,如果隻是為了迎合別人的理念,他就永遠找不到自我的力量。父母應當讓孩子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
  
之所以選擇去農村,是因為盧安克覺得,山區農村的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
  
一個學生曾對他說:“我一方麵覺得你像大人,另一方麵又像小孩。”盧安克說:“如果成熟意味著對理想的放棄,我不願成熟。”

經過努力,盧安克到廣西陽朔中學教初一、初二。學校還同意他自由選擇上課方式,但盧安克不能接受學校發的500元工資,隻接受了免費食宿。因為他做的是義務教育。後來,盧安克又先後找到了廣西陽朔縣興坪鎮大坪子八一初中和東蘭縣隘洞鎮的初中教書,教授地理、美術和英文。
“僅僅為錢工作,是可惜的”
  
很多人不能理解盧安克為什麽不去掙錢。來中國前,他的父親,一個退休老師,也很擔心兒子今後不能賺到錢。
  
為了尊重父親,盧安克找了一份能賺錢卻並不適合他的工作——卡車裝卸工。他每天要扛3000個包。因為累,回到家倒頭就睡。他把賺到的錢全部交給了父親。他告訴父親一個道理:僅僅為了錢去工作,是可惜的。
  
後來,盧安克的父母理解他了,還資助他現在的工作。盧安克眼下用的錢,都是父親從退休金裏省出來的。不過也不多,一年5000元人民幣,直到今年因為歐元升值和德國銀行利息增加的原因,才變成了1萬元。即使這些不多的錢,大部分也是用在複印資料和捐款上,還用於學生的醫療費,剩下的歸他和學生一起用。他在中國出版的第一本書《與孩子的天性合作》,花費了數年的心血,可是他對出版社的要求是:稿費多少不計較,但希望把書價定低一點,讓更多讀者能買得起。出版社後來給的4000元稿費,他直接讓出版社捐給成都一所學校了。在德國,有不少人欽佩盧安克,便捐錢給他,他很快把錢轉捐給了香港的一個教育基金會。
  
盧安克在各地奔走,總是坐慢車、買最便宜的硬座票甚至是站票。到了鄉下,他盡量搭乘農民的拖拉機。他說,看見農民辛苦而自己坐轎車,心裏不舒坦。他在廣西幾個地方教書,人家多半免費提供食宿,他每月的花費一般不到100元。
  
盧安克不是沒有辦法掙錢。以他的知名度,到處都有學校想跟他“合作”,或請他去講課。可盧安克知道,一些學校在乎的不是他的教育方法,而是想借他做廣告。他們看重的是賺錢,根本不敢給他一個真正的實驗機會。盧安克說:“一個人其實用不了那麽多錢。如果一個人利用他的所謂名氣去掙錢,今後人們就不會相信他了。”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我滿足不了學校標準”
  
2001年7月,盧安克離開隘洞中學,來到了更偏僻的東蘭縣坡拉鄉廣拉村。他住在一個學生家裏,簽了兩年的租房合同,每月租金10元。
  
經常有人對他說:“你為什麽要去那麽偏僻的地方?”他說:“我的選擇是對的,以升學為目標的學校怎麽敢讓我做實驗呢?”
  
他的教育觀點是:“學生成績不能說明一個人的價值,隻能說明一個人能否適應考試。根據應試標準教出來的學生,在畢業之後的簡曆也是標準的,他們很難做出特殊的有創造性的事情。”他在自己的《與孩子的天性合作》一書裏也寫道:“標準的考試方法是考察一個人犯多少錯誤,而不是考察他的才能或者表達能力。考試成績的標準是:一個人的‘才能’不可能超過100%,不能超標。如果一個學生的才能超過標準(主要是創造方麵),他應該得到比100分高的成績。可是,應試教育並不承認這種才能。”

盧安克對“學校”的設想是:“最理想的學校是沒有什麽固定模式的學校。學生必須自己考慮需要什麽,怎麽實踐,怎麽發明,要自己做出來。沒有這種實踐過程的學習,學到的常常是死板的概念。”
  
盧安克的學生在聽了他的課後,驚喜地說:“我們從來沒上過這麽精彩的課,老師讓我們有了發現的眼睛。”
  
但是他的學生仍必須參加考試,在升學時對付不了考試,就會被淘汰。因此,盧安克最後不得不離開學校。雖然教育實驗困難重重,但他並不悲觀。他說,失敗,未必不是收獲,從中可以找到成功的啟示。
  和孩子一起設計鄉村小路
  
可是,離開正規學校後,該怎樣繼續從事教育?從哪裏入手呢?
  
他決定從培養那些沒有機會上學的孩子著手,於是辦了一個學習班。他一直強調:他想帶給學生的,隻是“他們完成任務需要的才能和力量”。至於“什麽才是任務,應由每個人自己去尋找”。
  
盧安克招的學生,基本上是因經濟條件差、沒上過學的14歲到18歲的青少年。他們隻會方言,連普通話也不會說。所以盧安克還得先教他們說普通話(他的普通話很流利)。
  
盧安克不想布置“任務”。他把學生召集起來,通過集體的合作慢慢尋找屬於他們的“任務”。村裏人希望盧安克幫他們找到資金造一座橋,他覺得這是一個學生學設計的機會,便帶著他們一起做模型、做實驗。雖然這座橋尚未修建,但通過設計,盧安克的學生得到了很多鍛煉。又有一天,盧安克帶著學生畫了第一張反映全村麵貌的地圖,在修改地圖時,他跟學生一起對著圖紙上商量怎麽改造村裏的環境。學生說,村裏的小路下雨時泥濘得簡直沒法走;太陽曬的時候,因為路旁沒有樹又太熱。於是,盧安克因勢利導,跟學生們一起設計了三條路,並通過做實驗來充分論證怎麽修路,人走著才能舒服,怎樣才能滿足人和牲畜行走的實際需要,以及在哪個位置需要種上樹來遮擋強烈的陽光……
  
盧安克的孿生哥哥盧安思知道學生們的方案後被感動了,馬上決定出錢資助來實現他們的計劃。2002年11月20日,在盧安克和學生們的發動下,全村幾乎每一戶人家都出動來參加修路。十幾天後,這條230多米長的小路修成了。盧安克的學生們,都為此感到驕傲。
  
盧安克推廣的華德福教育,是一種著名的教育模式,它起源於德國,全世界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所學校、1000多所幼兒園及60多所教師培訓機構應用了這一教育模式。華德福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華德福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不一定很好,但進入社會後,無論身處何地,都極容易適應環境。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我想住在半山腰的村莊”
  
盧安克在東蘭教書的事情經過部分媒體報道,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些人給他寫信甚至跑到東蘭找他,要求跟他一起住。可是,這些人卻看不起這裏的農民,這很讓盧安克難過。盧安克想的是:如果我跟他們好,就會隔斷我與農民的關係。我要做農民的朋友,那就不能理會這些外來客人。
  
盧安克不能理解的是:“他們為什麽不報道東蘭縣350個每月隻領150元工資的代課老師呢?”本來,盧安克還打算在城市開展一些教育活動,可是由於媒體報道產生的影響,使得他不願意再公開搞活動,覺得不如躲藏在別人找不到他的地方。他對我們說,真想搬到半山腰的村莊去。

盧安克在中國學習、生活、工作了7年,除了教書,還把教書的體會和他的觀察寫成了《與孩子的天性合作》一書。接著他又寫了第二本書,目前正在修改之中。2005年春節前夕,盧安克又用父親寄來的1萬元中的一部分,自費印了3000冊他翻譯的書。
“我覺得無法離開這個地方”
  
盧安克在中國多年,有人知道他隻是在農村義務教書時,欽佩之餘,這樣說:“你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還去管別人,這太不現實了。”
  
也許,盧安克的生活方式對大多數人不合適,可是正如他所說:“人生的路,是由每個人自己找到的。”
  
盧安克說:“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麽有的人一方麵說佩服我,把我神化了,一方麵卻又對我說‘你應該掙錢’,要求我像他們一樣呢?這不是很矛盾嗎?”
  
2004年,他坐農用拖拉機出了車禍,在山村口受了傷。他沒有一點怨言。後來,盧安克應成都一所學校的邀請,前往交流。可是就在那一天,當經過那個出車禍的村莊的時候,盧安克竟然湧出了一種深深的眷戀,他說:“我覺得已經無法離開這個地方。”
  
他已經活脫脫成了一個“農村青年”。隻要村裏人喊一聲,愛幹農活的盧安克馬上就跑去幫人家幹活,犁田、割禾、打穀子,什麽都幹。盧安克不光喜歡幹農活,而且是個幹活的好把式。到現在,盧安克幫村民打穀子已經打了5年了。有一年,他看到農民們使用的腳踩式脫粒機很笨重,效率不高,便運用他的工業設計知識,設計了一個新型的脫粒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現在村民們使用的是盧安克設計的脫粒機。
  
在記者準備發表本文的時候,盧安克發來一份電子郵件:
  
我無法阻擋記者的報道。但是要聲明,千萬不要太關注我。一個人如果要老是惦著“自我”,那麽他就不可能為社會做出一份事業來。


盧安克和他的學生在為村裏修路


盧安克的行為初時一直不獲理解。他曾因未辦“就業證”而在內地義務教德文,被公安罰款3000元人民幣﹔他借住的村屋房東偷走他的錢﹔他教孩子的方式被官方斥為“不入流”﹔甚至有人指他是“負有特別使命的間諜”。不過,他都不為所動,終贏得民眾和輿論尊敬。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不久前,協助盧安克進入中國的德國“華德福教育基金”廣西辦事處因到期未獲當局延續而關門,他為能繼續留在中國,於是向中國駐德大使館申請加入中國籍。不過,按中國法例,隻有在國家一級機構工作4年以上,或為中國作出特殊貢獻的外國人,才合乎入籍條件,官方表示“愛莫能助”。今年8月,簽證到期的他隻好暫返德國。
出自:時空網論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