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報導,1949年,盡管撤守台灣,但蔣介石仍然部署重兵在大陸沿岸的舟山群島,希望能當作前進基地,舉兵反攻大陸。但時不我予,中共海空兵力增強,孤島反被困守,這時蔣介石決定將這批3個軍10個師約6萬人的國軍從舟山轉進,於是在1949年初派了蔣經國運行撤退任務。但天候不良,甚至還發生船艦毛病,讓所有人憂心不已。
資深媒體人張友驊在東森新聞台晚間的「關鍵時刻」節目中表示,舟山群島位於江浙外海由4百多個島嶼組成,是中國海上要衝,撤退展開後,其中一艘船艦突然毛病,「那個時候防衛司令希望經國先生先走,蔣經國就說你先走,這些人我一定要帶回台灣,結果在那邊等船的過程當中,一看看到了一尊關公的浮像,那個浮雕像順水而下漂過來,蔣經國就命令他們去把關公像把它弄起來.
拿起關公像一看,蔣經國就說國家複興有望。那個時候,舟山群島下雨已經下了五天五夜,蔣經國拿了關公像一拜以後,結果一個小時雨就停了。所以蔣經國終生都信奉關公。蔣家還有台灣的第一尊關公像,那就是蔣經國帶回台灣的。」
盡管出現這樣的神跡,但是仍然無法挽回頹敗的局勢,舟山島退守,共軍也把攻擊矛頭轉向另一個孤島大陳。已經擁有米格十五戰機的中共空軍,天天轟炸大陳島,再加上1955年1月18日中共華東軍區共軍海陸空叁棲進犯,激戰一晝夜,僅有一個團駐守的一江山島陷落,大陳島進入火炮的射擊量程。
台灣當局見到一江山島也失守,決定展開大規模的大陳島撤退行動,張友驊表示,「美國逼得台灣撤退,蔣介石於是也命令蔣經國去辦理,要他看看情況,回來報告能否守得住。蔣經國回來也是說,上下大陳絕對守不住,那守不住的狀況之下,美國派了六艘航空母艦,就是運行金剛計劃。」而這樣的行動宣告封鎖大陸沿岸的島練潰散瓦解,這時蔣經國心有定數,反攻大陸已經大勢已去。
當時蔣介石內心旁徨,即使身為基督徒,也隻好選擇相信中國神明的力量。資深媒體人張友驊:「他離開定海的那一天,到普陀山,真的去抽了一根簽,這個簽是下下簽,他說這一支簽已經命中注定,你不可能再回中國大陸了,隻能夠向海外發展。」
一支下下簽蔣介石決定撤退,不過究竟該到哪裏?進可攻退可守的台灣很適合。民俗專家林正義:「台灣這一塊地理是彎背,跟大陸,大陸是一個背對的背,也就是說他是背向,所以這一塊是背向,在地理上不容易被中國大陸統治。」
高人指點,蔣介石銘記在心,而一句「勝不離川,敗不離灣」這八字箴言,更注定蔣介石將撤退到台灣的事實。資深媒體人張友驊:「勝不離川的川,就是指今天兩川,就是四川,就是川東和川西,敗不離灣的灣,那他們有人講像黃浦,像黃浦江口,那一些都有很多灣,大鵬灣大亞灣等等,但是沒有人想過,這個灣居然是代表台灣。」
其實當年選擇台灣作為撤退據點,蔣介石是經過多方考量,甚至故布疑陣,誤導共軍的戰略,而其中包括軍隊、故宮國寶、國庫黃金甚至是兩百萬軍民的遷移,都是經過焦心布局的策略。
1949年共產黨席卷中國大陸,蔣介石帶領的國民政府重演八年抗戰的曆史,一路退到四川重慶和成都,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嶺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再退守,頂多也隻到海南島,但蔣介石已經有了另一番盤算,剛光複沒多久的台灣,將成為國民政府的複興基地。文史工作者王豐:「台灣是全中國唯一沒有共產黨的一個地方,包括海南島,在這一個五指山的山區,瓊崖山區都有共產黨遊擊隊,那唯一台灣是沒有。
資深媒體人劉寶傑:「蔣介石選擇台灣,據說是中國文化大學的創辦人張其昀跟他建議的,因為張其昀是地質學者,他就告訴蔣介石說,台灣物產豐富,而且它可以收叁期稻作,最重要是它的稻作可以收到叁期,同時它有台灣海峽的天險,如果你要打回去的話,這個地方有天險幫你擋著,同時你有物資可以讓你供養軍隊,這一點後來讓蔣介石覺得,聽到裏麵,這是他選擇台灣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台灣有豐富的資源,而且海峽相隔,當時缺乏海空兵力的共軍難以渡海攻擊,但這個決定隻有極少部分的人知道,就連他的兒子蔣經國一時也摸不清他的想法,除了陸陸續續將兵力轉移台灣,有鑒於當時大陸經濟崩潰,蔣介石作的最重要決定,就是在台灣重構財政體係,斬斷和大陸舊政權的經濟相連。
文史工作者翁燦--:「就是在1949年6月10號,4萬換1塊錢,他把那個新台幣跟這個大陸的金圓券,把它分割,那這個金圓券那個病毒,不要感染到台灣,新台幣就獨立了!」盡管已經是殘兵敗將,但退守台灣國軍爭取到寶貴的時間空間,休養生息站穩腳步,而當初蔣介石退守台灣的決定,也改變了未來的中國曆史。
(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