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兩岸風雲秘辛:江澤民和李登輝曾計劃到達海峽中線會談

(2011-06-18 12:35:56) 下一個

紀碩鳴

二十年前兩岸打開鐵幕。前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披露,李登輝為拉攏民進黨,拒絕執行“汪辜會談”決議;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後,克林頓主動與江澤民通電話。他也證實兩岸當年考慮在海峽中線的船上會談。

二十年前,台灣“解嚴”,開禁老兵回大陸探親,開啟了台海兩岸交流交往的新一頁,也奠定了兩岸注定要一起走向未來的基礎。

前中國國務院台辦副主任、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就是在這樣一個曆史時刻,於一九八九年從外交部調入台辦,直到二零零零年正式卸下官職。他是至今中共授權到訪台灣最高階層的官員,參與寫下兩岸關係最美好的篇章,也經曆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無論是達成“九二共識”,促成“汪辜會談”,還是麵對李登輝的“兩國論”,唐樹備都站在兩岸交流對話的第一線,成為締造這段曆史的直接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

藉著參加在香港舉辦的“兩岸論壇----在兩岸關係發展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唐樹備接受了亞洲周刊的訪問。他表示,退下來以後主要在休息,但“兩岸問題是經常思考、回憶的事,這段曆史記憶永遠難以抹去”。在兩岸關係的艱難時期,提出“一中各表”、“展開政治性對談”等,唐樹備在兩岸和平發展中功不可沒。

台灣政壇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九十年代初,兩岸關係轉趨和緩,有人建議安排當時的兩岸主要領導江澤民和李登輝見麵,見麵的地點就選擇在海峽中線,由長榮集團張榮發提供一條船,兩岸領導人坐直升機同時到達,以示平等。北京方麵江澤民已經同意,李登輝卻在最後時刻退縮了,也因此改寫了兩岸的曆史。唐樹備證實,曾經有過這樣的意見,“在大陸方麵還沒有到最高層次,有兩岸一些幕僚們及學者們曾經這樣設想,希望兩岸的最高領導見麵,到台灣不方便,到中國大陸他也不願意來,香港又是英國人管治的地方。所以也許在台灣海峽找一艘船是可能的選擇。我所知道,大陸方麵還沒有到高層,因為還沒有正式的談”。

唐樹備介紹,“汪辜會談”,是從九一年當時的國家主席楊尚昆訪問新加坡會見時任總理李光耀時始,當時楊表示,兩岸的政治問題一下子難解決,可以先談經濟。李光耀就說,能不能把這話轉告台灣?楊說可以。後來李到台灣見了李登輝和台行政院長郝柏村。過了一段時間,新加坡方麵找中國大使館,台灣方麵有回應了,李登輝說了,兩岸可以談經濟,由“汪辜”談。唐樹備說:那時“台灣方麵並不想舉行江李會談,而是由汪辜談,有他的意圖,這是他的一個試探”。

九二年,在香港的工作性會談中,海基會會長許惠祐在會上,根據台灣國統會的“一個中國”含義的決議結論,第一次向北京方麵表述,“在追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海峽兩岸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含義認知有所不同”。這一信息報到北京。唐樹備當時就感到:“一個中國的原則得到兩方的共識,可以找到實際操作和解決辦法了。”

唐樹備和海協會的同事研究了一個方案,在追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海峽兩岸建立一個中國的原則沒有分歧,另一句話是,對一個中國的含義,對方提出認知有些不同,我們提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提及。唐樹備說,當時考慮保留“爭取國家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兩方麵共識,是求大同,另外又存了異。“台灣方麵說對一個中國的含義認知不同,我們就表示在事務性商談時不討論,到政治性商談時再來討論,這樣就有回旋的空間。”

當時的台辦主任王兆國、主管台灣工作的副總理吳學謙,都讚成這樣的思路。“這樣共識的形成,既有原則,又保留了雙方間的不同點,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起到極關鍵的作用。”

唐樹備回憶,從八七年開放探親到九三年“汪辜會談”,這一段是兩岸關係最好的時期,“曆史上五十年來第一次兩岸民間授權的領導人見麵,幾百記者見證,一再要求握手,這種經過戰亂後,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握手言歡的場麵,回憶起來,那種歡聲笑語,至今還記憶猶新,很多是熱淚盈眶”。

但“汪辜會談”也成為一個轉捩點。唐樹備說,實際上李登輝是想通過“汪辜會談”,測試大陸到底對台灣的國際空間是一個什麽態度。在“汪辜會談”結束,總結會談成果,唐樹備給汪道涵起草報告,提出汪辜會談四項協議能否實現,還不好說,因為曆史上國共會談的協議往往是沒有很好執行的。唐樹備回憶說:“我們當時判定要看李登輝的政治取向,汪辜會談,民進黨沒有參加,民進黨這股力量實際上是影響著汪辜會談的。當時施明德就帶了一批民進黨的人士在汪辜會談會場外抗議。我們估計李登輝要與民進黨拉開距離,就要執行這個決議,要與大陸對抗,就要向民進黨那裏靠。”這樣一個分析意見,向中共中央報告了。“現在證明,這個估計是對的。”

“汪辜會談”剛結束,一九九三年的六月份,李登輝就提出要加入聯合國,正式在國際上開展兩個中國的活動,直到九五年,李登輝訪美。美國背信棄義,讓李登輝訪美,還讓他在美國發表政治演說,鼓吹兩國論。中國作出強烈反應,召回駐美大使,又實行了軍事演習。唐樹備表示:“我們明確向美國發出信息,保衛領土的完整高於中美關係,這樣一個非常義正詞嚴的說明。我們的軍事演習時,美國派了航空母艦的軍事群到了台灣海峽,中國並沒因此而中斷,我們要堅決捍衛。這就是主要向美國提出警告,你在台灣問題上背信棄義的話,我們是不能容忍的。”這個決心,讓美國第一次感到,中國在台灣問題上不說空話。為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可以把中美關係拋在一邊。

這是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唐樹備說,台灣要在國際上搞兩個中國就非常困難。李登輝當時公開講,要訪問所有的大國,但最後都沒有去成。以後,台灣的領導人在位時都沒有到過重要的國家去訪問過,破碎了台灣領導人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的幻想。

李登輝在一九九九年七月份又拋出“兩國論”,目的之一是阻擋汪道涵十月訪台,阻擋兩岸關係往政治對話發展,其特點是把海協、海基兩會關係中斷了,而且台灣要把“兩國論”入憲,開始法理台獨的步驟。兩國論出台後,北京發表了聲明,強烈反對。七月十五日,美國駐華使館找了外交部,也找了台辦,找了唐樹備,說克林頓總統要與江澤民主席通話。七月十八日,江澤民應邀和克林頓通了電話。唐樹備說,江澤民表達類似的意思是:假如“兩國論”入憲,那麽台灣就是以中華民國名義獨立出去了,這就是法理台獨了,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美國斡旋兩國論危機

不久,美國國安會亞洲部高級主任李凱如正式找中國大使館稱,台灣方麵已明白無誤告訴美國,“兩國論”不入憲。唐認為,九九年是台灣正式推動法理台獨的一年,但也是中美在維護台海和平發展開始合作的一年。“因為重要的基礎是,九五年美國開始了解了中國的立場,美國認為,在此問題上應該與中國合作。”這樣的共識維持至今。

二十年來的兩岸關係,盡管有眾多的波折,唐樹備認為,民間的、社會經濟的關係是在大幅度地往前走,是曆史上沒有的。“政治關係有起伏,是否掉到穀底,還不好說,但我想離開穀底也不是很遠了。”

事實上,兩岸的民間交流、政黨的交往、台灣內部要求穩定的呼聲在增強,法理台獨增加了新的阻礙因素,未來和平發展,統一建國始終是主軸。


  • 唐樹備小檔案

    一九三一年生於上海。曾任《福建日報》、中國新聞社編輯、記者。曾任中國駐美公使。一九八九年至二零零零年,任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常務副會長。現任海峽兩岸法學交流促進會顧問,及多所大學兼職教授。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