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非常有趣的新老照片對比:40年前後在天安門的留影(組圖)

(2011-04-03 12:12:15) 下一個

      請那些在天安門前留影的人回到這個“最具有政治意義的”空間來,重新拍照,以呈現時代的變遷。為此,黑明在北京一家晚報上刊登了啟事,尋找100個(組)曾經在天安門廣場留影的人。

照片這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已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給大家看的惟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殼。

——張愛玲

姚元還保留著1969年1月自己在天安門前的一張留影。“那是插隊前幾天拍的。我家有一台德國蔡司的135照相機,和特務用的相機一樣,很小。批準插隊後,我用‘插隊證明’買了一件很多插隊學生都有的藍色棉大衣,然後就帶著相機去了天安門。”


馬惠雲、陳桂苓、周金華、何俊霞1970年攝


對大多數人而言,天安門具有特殊的意義。這組觀念上並不算新鮮的“老照片新拍”,因為天安門而意外地被納入“主流”,在建國60周年前被人關注起來。拍攝者黑明卻毫不掩飾:這跟自己的初衷沒有太大關係。對於一個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外鄉人,或多或少地想要確認自己和這個城市的某種關聯,黑明說他一直在尋找對北京的表達。幾年前,當從相冊裏翻出不同時段在天安門前的留影時,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請那些在天安門前留影的人回到這個“最具有政治意義的”空間來,重新拍照,以呈現時代的變遷。為此,黑明在北京一家晚報上刊登了啟事,尋找100個(組)曾經在天安門廣場留影的人。

馬惠雲、陳桂苓、周金華、何俊霞2009年攝

46歲的劉增榮就是看了報紙主動找上門來的。2009年3月31日上午8時30分,按照約定劉增榮和黑明在天安門西華表前見了麵,根據他事前提供的老照片的角度,經過近半個小時的拍攝,黑明“複製”了劉增榮在1980年9月28日上午九時左右初到北京,在天安門前拍下的那張紀念照。“當初所有在天安門廣場拍照的人們,心情幾乎是一樣的激動。那時惟一能夠代表北京乃至中國的就是天安門。今天每個人的認識開始顯現出差異。有些人仍然認為天安門是神聖的,但也有人認為這裏就是旅遊景點,太擁擠了。”事後在博客上,劉增榮寫道:“昔日重現,此刻我仿佛回到了29年前的那一刻!真的有點激動!”

黑明竭力做到形式上的“像”,選擇同樣的季節,同樣的姿勢、表情,甚至太陽在身前身後投下同樣的影子,畫麵同一角落裏若有若無的鬆枝。在相冊或史冊中所看到的悲歡離合、得失成敗,同曆史一樣是被選擇過的。這些原本被夾在或許掉了皮的老相冊裏、屬於個人私生活的經曆,經過一係列刻意“複製”,進入公眾視野,在一些人看來好像變了味兒,有些不那麽可愛了。

王嬡香、朱榮曾1963年攝

王嬡香、朱榮曾1963年在天安門前相互依偎著拍了張照,她們是好姐妹,也可能是關係要好的同事。老照片中,穿著笨拙的棉衣掩飾不住年輕的張揚,圍巾的不同戴法、兩人故意注視遠方的神情估摸著是當時的流行。在右側站立的姑娘微微卷起的發梢也會讓人猜度一番。這樣的迷人確實和時空的距離有關,但更多的是質樸與真誠。而當年那些身穿軍裝、手捧紅寶書的小姑娘,幾十年後捧著紅色存折、紅色退休證,微笑著齊聚天安門前時,卻不得不讓人感歎什麽叫時過境遷。麵對這樣的新照片,我們好像能聽到照片外有人在喊“嗨,看這裏,笑一個”,卻無法去端詳那些時間留給她們的道道劃痕。

王嬡香、朱榮曾2009年攝
 
 
李曉莉、張寶玲、張寶剛1972年攝

李曉莉、張寶玲、張寶剛2001年攝
 
 
毛聯裕和母親1969年攝
 
1972年,風華正茂的楊浪和母親在天安門東南側的長安街邊拍了張合影。“那時不管誰離開北京,或者從外地回京,肯定都要去天安門照張像。當時我還在部隊,拍這張照片好象是回來探親,還是出差?那時我媽還在河北保定的幹校勞動,她特意請假回來看我,所以我爸就帶我們去了天安門廣場。我爸有一台蘇聯的基輔相機,他喜歡攝影,自己衝洗膠卷和放大照片,所以我對攝影一直也很感興趣。”在楊浪母親的記憶裏:“浪浪當兵走之前,我們特意選擇到天安門廣場,當時帶了水,買了桔子和麵包,一家人坐在紀念碑下吃的飯,就是為了讓兒子記住革命先烈的曆程,到部隊不要怕苦怕累,想讓兒子受受教育。”
 
毛聯裕2009年攝
 
 
▲(前排)段離、段若英(後排)段續、王鳳英1972年攝
段離、段若英2009攝
 
 
應左娃、章錦芳、應代婭、應德毅1958年
 

應左娃、章錦芳、應代婭、應德毅2009年攝
 
 
▲王婷婷1982年攝
 
在一張注明1982年北京天安門留念的老照片上,小姑娘婷婷雙手插兜,腳丫一前一後地擰著,一副得意、可愛的小樣兒。這是一張黑白照片,但透過她誌得意滿的神情,我卻似乎看得見她正穿著一條當年讓我癡迷的粉紅色長褲,那個頑皮的姿勢大約也不是大人教她擺出來的。27年後,婷婷在同樣的位置上,按著老照片擺出近乎同樣的姿勢,臉上卻是一種難以看清的躲閃,好似那一瞬間她不是她。
 
王婷婷2009年攝

在黑明搜集的老照片裏,6歲的東北姑娘耿楚涵有些緊張地背著手站在天安門前,那是1986年她第一次跟爸爸來北京,“那次除了在天安門照了一張像,還在動物園照了一張。”2003年耿楚涵從鞍山師範畢業後,便自作主張地跑到了北京找工作。她現在就職於一家網絡公司,月收入三四千元,除去1000元房租,1000元吃飯,交通、通訊等開銷,所剩無幾。但她從沒打算回老家生活:“我們當地的發展很慢,回去工作更不好找。很多國有企業的職工都下崗了,我爸媽工作了30多年的鍋爐廠,好幾年前就改製賣給了私人,幾千名職工一次性買斷工齡。我爸是1968年上山下鄉的老知青,當年還是生產科的科長,2002年買斷工齡的時候,總共才給了兩萬多塊錢,現在全靠打工謀生,養老和醫療也要靠自己。我媽也是。幸虧我家就我一個孩子,壓力還不是很大。”耿楚涵已經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先生是東北老鄉。“北京的房子實在是太貴了,根本買不起。北京戶口比房子更難實現,房子有錢還可以買到,北京戶口想買都沒地方買。”

如果沒有更多的文字,觀看總是存在誤讀的。也許按照黑明的設想,當跨越時空的兩張照片被並置時,這種對比本身便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觀察方式。黑明相信,當這組照片被規模(數量和體量上)呈現時,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能從中感受到共鳴和力量,就像他一次次從4×5相機的另一端凝視著人物、環境等表象下的變化,一次次所受到的感動與震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注冊筆名: 回複 悄悄話 那麽多空位置
monalisacanada 回複 悄悄話 Quite impressive-make you think about how powerless we are again tim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