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梁漱溟談及毛澤東: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組圖)

(2011-03-07 09:08:06) 下一個


1976年,“四人幫”垮台,在“兩個凡是”籠罩的氣氛中,梁漱溟在政協會議上一針見血地說:“文革”搞糟了,“文革”的禍因是治國不靠法治而靠人治。此時,真理標準大討論還沒有開始,梁漱溟的話可謂先聲奪人。

梁漱溟與毛澤東同歲。1918年,兩人在楊懷中(楊開慧的父親)先生的家裏初識,當時梁漱溟是北大哲學係講師,毛澤東則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20年後,梁漱溟到延安,在16天裏與毛澤東有過多次交談,有兩次是通宵達旦,梁漱溟回憶說:“彼此交談都很有興趣。”

1950年1月,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再三邀請下,梁漱溟由重慶來到北京,毛澤東請他到自己家裏做客,還專門派車接他,招待吃飯,由於梁漱溟吃素,毛澤東大聲囑咐:“我們也統統吃素,因為今天是統一戰線嘛!”當毛澤東得知他還借住在親戚家裏時,馬上派人安排,讓他住進頤和園內的一處小院裏。

在這段時間裏,梁漱溟與毛澤東的關係十分融洽,經常來往,兩人之間有時談得興高采烈,有時又不歡而散。也許正是不分上下的朋友關係,使梁漱溟一時忘乎所以,才惹出1953年的那段公案。在1953年9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上(後來轉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擴大會議),周恩來總理作了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報告,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梁漱溟的發言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波。



老年的梁漱溟資料圖


梁漱溟說道:過去中國將近30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農民而以鄉村為根據地的,但自進入城市之後,工作重點轉移於城市,從農民成長起的幹部亦都轉入城市,鄉村便不免空虛。特別是近幾年來,城裏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往城裏跑,城裏不能容,又趕他們回去,形成矛盾。

對於梁漱溟的發言,毛澤東很不以為然,他在講話中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以仁政的意思吧?但須知仁政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笑話!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此後幾天,會議對梁漱溟的言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梁漱溟震驚不已。他的牛脾氣又犯了,不顧一切地要求發言,並與毛澤東激烈爭吵,直到有人在會場上大喊“梁漱溟滾下台來!”這場驚心動魄的爭吵才匆匆結束。隨後,毛澤東給梁漱溟的問題定下了基調:雖“反動”,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給“出路”。

30年後,90歲高齡的梁漱溟談及此事,意味深長地說:“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指毛澤東)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的話有些與事實不太相合,正像我的發言也有與事實不符之處,這些都是難免的,可以理解的,沒有什麽。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與毛澤東爭吵之後,梁漱溟開始深居簡出,很少開口。1956年11月,在“大鳴大放”的高潮中,許多朋友認為梁漱溟應當出來說說話,出出氣,但梁漱溟沉住氣,決定旁觀一段時間,結果,在隨之而來的“反右”鬥爭中,那些朋友當中的許多人被戴上了“右派”帽子,而梁漱溟卻僥幸躲過一劫。1966年,“文革”浪潮席卷全國,梁漱溟也在劫難逃,他的家被抄,不得不棲身於北京鼓樓鑄鍾廠兩間小破屋中,政治上更是莫名其妙地被補戴了一頂“右派”帽子。

1972年底,全國掀起“批林批孔運動”。梁漱溟參加政協學習組織學習近一個月,卻一言不發。於是,有人說梁漱溟與孔子有著割不斷的“階級感情”。梁漱溟終於開口了,他花了兩個半天時間,講自己對“批林批孔”的意見。他說,我隻批林,不批孔。批孔是從批林引起的,我看不出林彪與孔子有什麽關係,所以我不批孔,至於批林,我認為林彪談不上有什麽政治路線,不過一心要搞政變奪權而已。

梁漱溟這番話一出口,政協學習組立即開始批判梁漱溟。從1974年2月到9月,先後6個月地分小組批判,然後是兩個月的批判大會。然而,當組織者詢問梁漱溟有何感想時,他卻一字一句地回答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1976年,“四人幫”垮台,在“兩個凡是”籠罩的氣氛中,梁漱溟在政協會議上一針見血地說:“文革”搞糟了,“文革”的禍因是治國不靠法治而靠人治。此時,真理標準大討論還沒有開始,梁漱溟的話可謂先聲奪人。

1979年初,全國第五屆政協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當選全國政協主席,梁漱溟當選為政協常委。升了“官”的梁漱溟在這次會議上再次向“文革”開了火,時年他已85歲。當時,盡管一批老幹部在私下場合對“文革”已經開始否定,對“兩個凡是”也表示了不同意見,但公開講話否定“文革”的還沒有,梁漱溟是第一個。

10個月之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梁漱溟擔任了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1988年6月23日,95歲高齡的梁先生坦然告別人世。有人慨歎,一個入世的知識分子是很難保持自己的心境平和的,他會呐喊、激憤、憂傷、痛苦,而這常常不免傷及他們的身心,影響他們的個人生活,甚至使他們短壽。像梁漱溟這樣,一輩子都直道而行,卻又能活到95歲的高齡,不能不說是一個生存的奇跡。



梁漱溟到延安,毛澤東拉著他的手徹夜長談

(網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unzi888 回複 悄悄話 人有時候是要有對手的。。。尤其是曆史偉人:諸葛亮要有周瑜和司馬懿作對手,毛澤東要有蔣介石作對手,丘吉爾要有希特勒作對手,諸如此類。。。去了一個,另一個也自然寂寞。。。少有安然自處的。。。君不見在如今的商場上、官場上也是如此嗎?

-逸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