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南京保衛戰——不敢直麵的曆史真相(組圖)

(2011-03-28 12:24:52) 下一個

  1937年12月,日軍發動南京大屠殺,三十萬人被無辜奪去生命,這其中也包括有數萬曾手握武器的中國軍人。這些軍人沒有在戰場上陣亡,卻死於屠刀之下,緣何如此?這一切都應歸因於1937年12月12日南京保衛戰最後那場失敗的撤退行動。此次撤退由於大批國軍高級將領提前逃跑,守軍司令唐生智撤退安排懷有私心以及部分部隊提前撤退,導致守軍在撤退中幾乎完全喪失指揮,陷入極度混亂。10萬守軍大部因此也沒有成功突圍,而是在徹底絕望後被日軍成批俘虜。首都保衛戰最後以這樣的方式落下帷幕。

  本專題絕大部份文字出自由郭汝瑰和黃玉章主編的《中國抗日戰爭正麵戰場作戰記》。郭汝瑰(1907年9月15日-1997年10月23日),又名郭汝桂,中國重慶銅梁縣人,曾為民國時期國軍中將。郭汝瑰1926年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此後他曆經十年先後在黃埔軍校、日本士官學校、陸軍大學學習,接受了全麵的軍事教育。1937年5月郭汝瑰擔任國民革命軍第18軍第14師參謀長。抗戰爆發後,郭汝瑰隨所在部隊參加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經曆了南京戰役全過程,並在前線與日軍的戰鬥中表現較為優秀。此後他又參加武漢會戰和長沙第三次會戰,因表現優秀逐步升遷。抗戰結束後他又曆任國軍徐州司令部參謀長、國軍第22兵團司令、並兩次出任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廳長。1949年12月,郭汝瑰在宜賓率領第72軍起義。1997年郭汝瑰因車禍去世。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大陸命第八號命令》:
“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占敵國首都南京”
(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1937 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領。中國方麵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了《大陸命令第八號》“命令: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克敵國首都南京”,這標誌著南京保衛戰正式開始。南京保衛戰打響後,蔣介石先後調集15個師10餘萬人參與南京守城戰。然而此時參與南京作戰的國軍各部隊不管是兵員素質還是士氣已與淞滬會戰之時不能相提並論,部隊戰鬥力嚴重下滑。南京保衛戰開始後,日軍三路進攻勢如破竹,南京外圍戰略要地相繼失陷。很快日軍就突破南京外圍一線防禦陣地。12月9日,日軍進抵南京城下,並用飛機向城中投撒日“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鬆井石根致中國守軍的最後通牒,進行勸降。(以下開始除圖片的文字圖注和評論部分文字外,其它皆為《中國抗日戰爭正麵戰場作戰記》中原文

  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對對鬆井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並於當日下達了“衛參作字第36號”命令作為回答。內容為:

  “本軍目下占領複廓陣地為固守南京之最後戰鬥,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土、搖動全軍,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後移,定遵委座命令,按連坐法從嚴辦理。(2) 各軍所得船隻,一律繳交運輸司令部保管,不準私自扣留,著派第78軍軍長宋希濂負責指揮。沿江憲、警嚴禁部隊散兵私自乘船渡江,違者即行拘捕嚴辦。倘敢抗拒,以武力製止。”企圖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戰。

  12月10日,日軍見中國軍隊拒絕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濟門、光華門、紫金山第3峰等陣地發起全麵進攻,戰況較9日更為激烈。特別是城東南方麵,因複廓陣地已基本喪失,日軍直接進攻城垣,所以形勢尤為嚴峻。衛戍司令部急令第83軍的第156師增援光華門、通濟門城垣的守備,並於城內各要點趕築準備巷戰的預備工事,同時將第66軍由大水關、燕子磯調入城內,部署於中山門及玄武門內構築工事,準備巷戰;另以剛剛由鎮江撤入南京城內的第103師及第112師由教導總隊總隊長桂永清指揮,負責中山門附近城垣及紫金山陣地的守備。當夜,第156師選派小分隊墜城而下,將潛伏城門洞中的少數日軍全部殲滅。雨花台方麵,日軍2個師團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協同攻擊,將第88師右翼第一線陣地全部摧毀。殘部退守第二線陣地。當晚,日軍第18師團占領了蕪湖。

  12月11日,日軍第16師團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國軍隊陣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區,教導總隊堅決抗擊。激戰終日,日軍毫無進展,惟其右翼部隊攻占了第2軍團防守的楊坊山、銀孔山陣地,進至堯化門附近。日“上海派遣軍”為使其第16師團進攻容易及適時切斷守軍的東退道路,又從正在鎮江等船渡江的第13師團中調山田支隊(第13師團兵步第103旅團長山田指揮的步兵3個大隊、山炮兵1個大隊),從第16師團右翼加入戰鬥,向烏龍山、幕府山炮台進攻。日軍第10軍的第114師團及第6師團主力繼續攻擊雨花台。第88師的第二線陣地又被摧毀,守軍被迫據守核心陣地。日軍第114師團右翼部隊開始攻擊中華門,城門被炮火擊毀。少數日軍一度突入城內,但被第88師據守城垣的部隊殲滅。日軍第6師團左翼部隊之一部沿長江東岸北進,在上新河擊退憲兵教導2團的1個營,占領了水西門外的棉花堤陣地。日軍國崎支隊在當塗北慈湖附近渡過長江,沿西岸北進,向浦口運動。占領蕪湖的日軍第18師團因轉用於杭州方麵,不再參加進攻南京的作戰。

  南京保衛戰期間,蔣介石所在的武漢大本營對南京的戰況也極為關注,每日均有詢問及指示的電報,當蔣介石發現撤至南京部隊的戰鬥力及士氣已遠不如淞滬作戰,南京外圍主陣地帶僅防守兩三天即告失守,而複廓陣地立足未穩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敵突破、迫逼城垣時深感形勢嚴峻;當得知當塗附近已有日軍渡江時,更感局勢危急。

  為避免南京守軍被敵圍殲,蔣介石於11日中午考慮令南京守軍撤退,遂令時在江北的顧祝同以電話轉告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顧要唐當晚渡江北上,令守軍相機突圍。唐生智由於自己曾力主固守,現在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後責任難負,因而要求必須先向守軍將領傳達清楚最高統帥的意圖後方能撤離。當晚,蔣介石致電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於當夜與羅卓英、劉興兩副司令長官及周參謀長研究後,決定於14日夜開始撤退。遂於12日淩晨2時許召集參謀人員製訂撤退計劃及命令。

  


侵入南京郊外的日軍坦克車隊
(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日軍炮兵炮轟光華門
(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1937年12月12日,日軍第六師團先頭部隊長穀川部隊在南京中華門外準備總攻擊的一刻。

  


首次參戰的川軍5個師為保衛南京外圍,在廣德、泗安一線集結,準備阻擊日軍。
(選自傅潤華:《抗戰建國大畫史》,中國文化信托服務社)

  


到達泗安的川軍第23軍軍長潘文華(左一站立者)正在前線陣地指揮作戰。
(選自傅潤華:《抗戰建國大畫史》,中國文化信托服務社)

  


日軍進攻南京東郊紫金山,此地海拔較高可俯瞰南京城,中日雙方曾在此激烈交戰。
(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編者語:南京保衛戰從一開始就已是一場悲劇。國軍高層在關鍵決策上前後反反複複,最初蔣介石決定是要固守南京,待後來發覺戰況不如人意,又迅速轉變為在12月11日晚電令唐生智“相機撤退”(蔣介石致電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國軍高層在關鍵決策上出現如此之大的反複,讓唐生智很難決定是否繼續堅持固守。另外唐生智之所以在南京保衛戰中,始終都沒有預先製定出一個有周密安排的撤退計劃,受高層決策反複的影響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1937年12月12日,日軍第47聯隊敢死隊偷襲中華門。
在這一天,日軍5個師團對南京複廓陣地及城垣發動了最後的猛攻。
(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12 月12日日軍5個師團對南京複廓陣地及城垣發動猛攻。中午前後,在日軍猛烈炮火轟擊下,日軍攻破中華門,防守此處的第88師遂即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當時大批逃難居民與潰退的散兵擁擠在街道上,城中秩序開始陷於混亂。南京守軍已開始呈動搖態勢。唐生智等決定改在當夜撤退。2月12日17時,衛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軍中師以上將領開會,布置撤退行動。唐生智首先簡要地說明當前戰況,詢問大家是否還能繼續堅守。與會將領無一人發言。唐生智遂出示蔣介石命守軍相機撤退的電令(蔣介石曾在12月11日致電守軍司令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即由參謀長周斕分發了參謀處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圍計劃。命令及計劃原文如下:

  衛戍作戰命特字第一號(地名參看三十萬分一圖)命令

  12月12日15時於首都鐵道部衛戍司令部

  一、 敵情如貴官所知。

  二、 首都衛戍部隊決於本日(12日)晚衝破當麵之敵,向浙、皖邊區轉進。我第七戰區各部隊刻據守安吉柏墊(寧國東北)、孫家鋪(宣城東南)、楊柳鋪(宣城西南)之線,牽製當麵之敵,並準備接應我首都各部隊之轉進。蕪湖有我第76師、其南石炮鎮有我第6師占領陣地,正與敵抗戰中。

  三、 本日晚各部隊行動開始時機、經過區域及集結地區,如另紙附表規定。

  四、 要塞炮及運動困難之各種火炮並彈藥,應徹底自行炸毀,不使為敵利用。

  五、 通信兵團,除配屬外部隊者應隨所屬部隊行動,其餘固定而笨重之通信器材及城內外既設一切通信網,應協同地方通信機關徹底破壞之。

  六、 各部隊突圍後運動務避開公路,並須酌派部隊破壞重要公路橋梁,阻止敵之運動為要。

  七、 各部隊官兵應攜帶4日炒米及食鹽。

  八、 予刻在衛戍司令部,爾後到浦鎮。

  右令。

  計附表第一、第二兩紙。

  附表第一為“南京衛戍軍突圍計劃”,其內容為:

  (一) 74軍由鐵心橋、穀裏村、陸郎橋以右地區突圍,向祁門附近集結。

  (二) 71軍、72軍自飛機場東側高橋門、淳化鎮,溧水以右地區向敵突圍,向黟縣附近集結。

  (三) 教導總隊、66軍、103師、112師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門、土橋鎮、天王寺以南地區向敵突圍。教導部隊向昌化附近集結,66軍向休寧附近集結,103師、112師向於潛附近集結。

  (四) 83軍於紫金山、麒麟門、土橋鎮東北地區突圍,向歙縣附近集結。

  以上各部隊突擊時機為12日晚11時後開始,但83軍為13日晨6時。

  (五) 第2軍團應極力固守烏龍山要塞,掩護封鎖線,於不得已時渡江,向六合集結。

  (六) 36師、憲兵部隊及直屬諸隊依次渡江(另有渡江計劃表),先向花旗營、烏衣附近集結,但36師應掩護各部隊渡江(後),然後渡江。

  衛戍司令部突圍計劃的基本精神是大部由正麵突圍,一部隨司令部由下關渡江。但在書麵命令分發後,唐生智又下達了口頭指示,規定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及教導總隊(南京守軍中的中央嫡係部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嚴肅性,也為不執行命令製造了借口,以致計劃中規定的由正麵突圍的部隊,除廣東部隊第66軍及第83軍之大部按命令實施突圍外,其餘各軍、師均未按命令執行。有口頭指示為依據的部隊,必然一起擁向敵人尚未到達的下關,以便迅速、安全地渡江北撤;許多未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隊因發現友軍撤退而撤退。雖接到命令而並不知道撤退計劃詳情的旅、團長們也都認為上級既然要軍隊撤退,在下關必然已準備好大量渡江工具,因而亦皆擁向下關。

  


1937年12月12日,日軍第六師團衝破南京中華門防線,坦克駛進城內,
城牆上中國軍隊所書“誓複國仇”的標語仍清晰可見。
(選自傅潤華:《抗戰建國大畫史》,中國文化信托服務社)

  


日本華中方麵軍司令鬆井石根,他當時積極主張日軍必須進攻南京。

  


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他的口頭撤退指示大大加重了後來撤退的無序。

  


日軍坦克爬上了被炸毀的南京城牆。(美)約翰·馬吉攝影

  


日軍用火焰發射器攻擊南京光華門
(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南京光華門被日軍炸開。
(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編者語:唐生智一再對蔣嫡係部隊“特殊照顧”,甚至還視軍令如兒戲臨時給予口頭撤退指示,更加重突圍的混亂無序。參與南京保衛戰的國軍各部隊除中央軍蔣介石嫡係外,也有非蔣嫡係部隊。在布置撤退突圍計劃時,為避免蔣介石嫡係部隊損失過大,唐特意安排非蔣嫡係的第83軍和第2軍團擔任南京撤退突圍的殿後任務。撤退命令下達後,唐生智還是不放心,於是再次對蔣介石嫡係部隊給予“特殊照顧”,口頭指示他們也可以渡江北撤,更加重了撤退時的混亂(規定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及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

  

  


國軍將領脫離部隊先行逃跑後不久,南京守軍隨即就陷入一片混亂。
這時的國軍官兵臉上充滿著茫然,驚慌和恐懼。(選自電影《南京南京》劇照)

  自行決定由下關渡江的軍、師長大多未按命令規定的時間開始撤退,而是在散會後立即部署部隊撤退。有的單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如衛戍司令部第2軍團負責固守烏龍山要塞以掩護其他部隊撤退和突圍,應最後撤退,但徐源泉於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師和第48師從周家沙和黃泥蕩碼頭乘坐其預先控製於該處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經安徽去江西整頓。烏龍山要塞部隊在徐源泉部撤走後,也於當晚毀炮撤去江北。有的將領隻向所屬部隊打撤退電話,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脫離部隊,先行到達下關,隨同衛戍司令部及第36師乘渡船先到江北。如第71軍軍長王敬久、該軍第87師師長沈發藻等根本未回指揮所;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回到富貴山地下室指揮所後告知幕僚撤退任務,即留參謀長邱清泉處理文件等,自己單獨先去下關;其第2旅旅長胡啟儒得知撤退消息較早,不等會議結束,即以奉命去下關與第36師聯係為由,電話通知其第3團團長代行旅長職責,獨自先去下關。

  由於城中各部隊多沿中山路向下關撤退,而挹江門左右兩門洞已經堵塞,僅中間一門可以通行,各部爭先掄過,互不相讓,不少人因擠倒而被踩死。如教導總隊第1旅第2團團長謝承瑞,在光華門陣地上曾英勇地抗擊日軍多次衝擊,卻在挹江門門洞內被擁擠的人群踩死。有的將領,如第83軍第156師師長李江見城門無法擠過,就從門東側用綁腿布懸吊下城出走。

  下關情況更為混亂,各部隊均已失去掌握,各自爭先搶渡。由於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載而沉沒。大部官兵無船可乘,紛紛拆取門板等物製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勢洶湧、不善駕馭而喪生。

  因烏龍山要塞守軍撤走,原停泊於草鞋峽、三台洞(燕子磯南)的“文天祥”魚雷快艇中隊(4艘)也於12日夜馳去大通,12月13日拂曉,日軍山田支隊未經戰鬥即占領了烏龍山;日海軍艦艇通過封鎖線到達下關江麵,日軍第16師團一部亦乘舟艇進至八卦洲附近江麵。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國軍隊官兵被日海軍及第16師團的火力和艦艇的衝撞所殺傷。憲兵副司令蕭山令即死於半渡之中。與此同時,日軍各師已分由中山門、光華門、中華門、水西門等處進入南京城內;原在鎮江的天穀支隊已渡過長江,正向揚州前進中;國崎支隊已至江浦,正向浦口前進中。已渡至江北的中國軍隊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12月14日,根據中國大本營的指示,唐生智在臨淮關宣布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撤銷,撤至江北的衛戍軍部隊改隸第三戰區。南京保衛戰基本結束。

  


與參謀長簡單交待後,先行“撤離”的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

  


與敵曾激烈交戰,最後卻被自己人踩死的謝承瑞。

  編者語:國軍高級將領先行逃跑和不辭而別,導致自己的部署和手下官兵失去指揮陷入混亂,是導致南京大潰敗的最重要原因。唐生智布置突圍撤退計劃後,很多國軍將領並沒有回所在部隊布置撤退,而是紛紛脫離部隊提前逃跑。(第71軍軍長王敬久、該軍第87師師長沈發藻等根本未回指揮所;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回到富貴山地下室指揮所後告知幕僚撤退任務,即留參謀長邱清泉處理文件等,自己單獨先去下關。)這些將領幸運的躲過了後來的屠殺,卻讓自己的部署和手下官兵自此失去指揮陷入混亂,成為毫無組織的潰兵,乃至最後被日軍俘虜而無情屠殺。

  

  


1937年12月14日,日本《東京日日新聞》以頭條新聞報道日本侵略軍占領南京。
(選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藏片)

  
  從12月12日下午開始,南京衛戍軍各部隊撤退及突圍的情況大致如下:

  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及長官部官兵,12日晚從下關煤炭港乘預備的小火輪渡江至浦口,得到日軍已至江浦附近、正向浦口包圍的情報,遂徒步向揚州顧祝同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靠攏;13日7時到達揚州時,顧祝同及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已移駐臨淮關,臨行時留下6輛卡車。唐生智等主要官員及衛隊乘汽車至滁州轉火車,於當晚到達臨淮關。

  在司令部渡江後,第78軍、第36師亦於煤炭港分批乘船渡江,至烏衣集結,爾後乘車去蚌埠,又轉信陽去江西萍鄉整頓。

  在葉肇及鄧龍光兩軍長參加會議後,第66軍及第83軍(均為廣東部隊)共同研究決定:不遵守唐生智令第83軍掩護其他部隊突圍後再於次日晨6時突圍的命令,兩軍由葉肇統一指揮,按計劃由正麵突圍,向指定地點轉進(當時兩軍所屬的4個師大部均在城內水西門、玄武門及光華門附近),當即下令各師“按160、159、156、154師之順序,由太平門突圍,經湯山、句容向安徽寧國集中”。12日20時前後,除156師因未接到命令外,其他3個師先後通過太平門。途經岔路口、仙鶴門、東流等地時,均遭日軍阻擊,第159師代師長羅策群率隊衝擊時陣亡。拂曉前到達湯山附近時,又遭日軍第16師團主力的猛烈攻擊。部隊逐漸失去掌握,各自為戰,數百人或數十人一隊,分頭向指定地點轉進。葉肇、鄧龍光與各自的部隊失散,均換著便衣突過日軍包圍圈。20日前後,各師大部分別到達南陵、歙縣。第66軍參謀處處長郭永鑣在九華山一帶收容失散的官兵約1300餘人,臨時編為3個營。1938年1月上旬,他們到達寧國附近歸隊。未接到命令的第156師師長李江率隊與教導總隊等一同撤至下關,部分官兵渡過長江,輾轉歸隊。

  南京衛戍軍的其他各部均於12日下午和夜間擁至下關。第74軍組織較好,又掌握有一艘小火輪,約有5000人渡過江北。其餘部隊僅有一部得以渡江,大多留在江南,遭日軍殺害。

  



日軍在長江邊俘獲被國軍遺棄的德製1號坦克。
作為南京保衛戰的主力之一的德式坦克連,最後卻是以這樣的方式宣告結束。

  


1937年12月國軍最終也沒能守護住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
日軍侵占中山陵後,正在高呼萬歲。
(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日軍侵占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
圖中“檢閱濟”,是當年日本新聞審查當局審查同意發表使用而加蓋的印記。
(選自[日]每日新聞秘藏《不許可寫真》)

  


憲兵部隊副司令蕭山令少將在下關犧牲。
(選自廣東旅遊出版社:《中國抗日戰爭圖誌》)

  
  編者語:國軍派係林立,各派都有本屬於自己的帳。在唐生智對蔣介石嫡係部隊給予“特殊照顧”後,非蔣嫡係部隊就開始了提前撤退,徹底將整個撤退的部署打亂。這導致的是沒有撤退的部隊看到友軍撤退也跟著撤退,一窩蜂全部湧向南京下關渡口,由於通往下關的挹江門左右兩門洞已經堵塞,僅中間一門可以通行,各部爭先掄過,互不相讓,最終使城內完全陷入混亂。如徐源泉的第2軍團負責固守烏龍山要塞以掩護其他部隊撤退和突圍,應最後撤退。但12日下午他們就坐船提前渡江至長江北岸;廣東的第66軍及第83軍也是未按照指示的撤退時間而提前進行突圍。

  


  



日軍侵占南京後,12月17日舉行入城式。
圖為侵華日軍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鬆井石根(照片左一騎馬者),從中山門進入市區。
(選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藏片)

  12月14日,日軍山田支隊占領了南京最後一個支撐點——幕府山;天穀支隊占領了揚州,切斷了大運河;第6師團一部進至下關;國崎支隊占領了浦口,切斷了南京守軍的一切退路。麇集於燕子磯、下關沿江一帶及八卦洲、江心洲中未撤至江北的大量中國官兵都成為日軍的俘虜。日“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朝香宮鳩彥曾簽署了一道囑“閱後銷毀”的機密命令,要所屬部隊“殺掉全部俘虜”。第16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在12月13日的日記中記載說:“由於方針是大體不要俘虜,故決定將其全部解決。”第6師團師團長穀壽夫更向士兵宣布“解除軍紀三天”。在占領南京城的前6個星期內,日軍野蠻地屠殺了放下武器的俘虜數萬人、平民20餘萬人,總數達30萬人以上。

  日軍進入南京以後,就開始以集體屠殺的方式消滅放下武器的中國軍隊;13日,第6師團槍殺了從水西門至下關途中俘虜的1500餘人,第114師團刺殺了在雨花台俘虜的1354人;14日,第16師團在中華門外槍殺了在中華門內俘虜的1500餘人;在此前後,國崎支隊在浦口和江心洲槍殺了俘虜的3000餘人;17日,山田支隊竟在上元門以北江岸,將在幕府山及八卦洲一帶俘虜的14777人分兩個場所一次槍殺。由於這種屠殺是由日本“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鬆井石根示意、由“上海派遣軍”及第10軍司令官下令執行的,所以參加進攻南京的各部隊都犯有集體槍殺放下武器軍人的罪行。因此,被殺害的中國軍人在感到死難臨頭的時候,無不深悔放下了武器、停止了抵抗,以致慘遭殺害。也有的軍人不甘心俯首受殺而進行了反抗,如山田支隊屠殺幕府山的俘虜時,有的俘虜大喊快跑,有的俘虜奪取押解日軍的槍支進行反抗,曾打死日軍官1人、士兵8人。可惜他們的覺悟已經晚了。

  殘暴的日軍不僅殺害放下武器的俘虜,而且毫無人性地集體殺害手無寸鐵、並未戰鬥的平民:12月14日,在中山碼頭槍殺難民及非武裝軍警7000餘人;16日,又在中山碼頭屠殺難民5000餘人;就在鬆井石根舉行入城式的第2天——18日夜間,在草鞋峽一次槍殺男女老幼及部分俘虜共57418人。至於任意亂殺平民以及強奸、搶掠等罪行,更是罄竹難書。日本隨軍記者小俁行男在其《日本隨軍記者見聞錄》中較詳細地記錄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采訪見聞。其中有一段著者與《讀賣新聞》上海分社聯絡員武田和畦崎的談話:“俘虜有10萬之多,剛進城的部隊曾問軍司令部這些俘虜怎麽辦?回答是‘適當處分’。這個命令是事實,山田旅團長(即在上元門屠殺萬餘名俘虜的山田支隊長)……12月15日就處理俘虜一事,派本間少尉去師團,得到‘收拾掉’的命令。所謂‘適當處分’,就是如無法處理就予以處決。這是軍隊裏一開始就確定了的方針。”“不僅殘殺俘虜,還殺害無數平民百姓。聯絡員說他們看見路上躺滿了百姓的屍體。問究竟殺了多少人?回答是這個數字既未發表,也無法統計,總之是滿目死屍。留在市內沒有住進難民區的百姓,都被一掃而光。”當時在南京的外國記者都目睹和報道了日軍的暴行。如美國《紐約時報》駐南京特派記者杜廷在報道中說:“日軍占領後三天內……大規模的搶劫,奸淫婦女,屠殺普通居民,將居民從家中逐出,成批地處決俘虜,抓走成年男子,使南京成為一座恐怖的城市。”連傾向於日本的德國駐華官員在給其政府的報告中也認為:“犯罪的不是這個日本人或那個日本人,而是整個的日本皇軍……它是一部正在開動的野獸機器。”

  


南京市民被日軍慘殺後,日軍又將半截香煙插在被砍下頭顱的嘴裏。
(選自美國時代公司《生活在戰爭中》)

  


日軍將被俘的已解除武裝的中國軍人,用繩捆綁後,押赴郊外集體槍殺。
(選自1938年2月26日上海《密勒氏評論報》)

  


  南京保衛戰可謂國軍自成立後遭遇的最慘重失敗。日軍用極低的交換比讓10餘萬國軍在南京損失殆盡。虛弱的南京城製造了太多無謂犧牲。72年後的現在,盡管各類“南京”題材的影視和文學作品層出不窮,但遺憾的是很多作品都沒有去真正反映曆史。在這些作品中,為了去體現南京城中所謂的抵抗意誌,充斥著各種經過人為杜撰和放大的“積極”抵抗,卻集體將這段真實曆史“選擇性”遺忘。這樣的“南京”並不是真正的“南京”。

  曆史不應被回避,否則隻是懦弱和膽怯。正視曆史,才會讓國民真正平添一份勇氣。真正認識“南京”,需要知恥而後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albert88 回複 悄悄話 南京保衛戰是喪失了戰鬥意誌的國軍的奇恥大辱!
wxsmile 回複 悄悄話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應該直麵慘烈的真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