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朝與阿拉伯的戰爭真相:造紙術是這樣傳播的

(2010-10-09 07:48:11) 下一個

作者不詳

看到一個文章,題目是“真相唐朝中國軍隊與阿拉伯軍隊中亞戰史 ”,裏麵內容有很多是不符合史實的,比如“中國人在曆史上從來就沒有擴張、侵略性。”,這完全是瞎扯,否則,怎麽解釋中國自秦朝到目前的版圖變化?古代開疆擴土是光榮的事,哪個時代就那個樣子麽,為什麽作者開頭就撒謊?最後作者的結論也是錯誤的,“關於唐朝最後退出中亞的爭奪,個人比較同意白壽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為怛羅斯之戰,而是因為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即使是怛羅斯之戰獲勝,唐朝依然會退出中亞,這是必然的結果。”,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前,不但是被阿拉伯打敗,導致隋朝時期開創的“絲綢之路”被唐朝中斷,還有在東北和南方的失敗。這三次大的失敗之後的安史之亂是李隆基的昏庸和楊國忠的貪財,安祿山是被逼反的,不要把責任都推給別人。此外,造紙術傳播給阿拉伯和西方是被動的,因為唐朝當時被俘虜的人員中有會造紙術的。對於世界文明,促進文化交流是好事,但對中國敵人的強大則無疑是一個大大的壞事。

唐朝是強盛的時候發生的安史之亂,後果是藩鎮割據,而辛亥革命後的狀況比這個還慘,外國人把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定義為中國最黑暗的時期。安史之亂反映了唐朝對地方軍閥控製不利,這個禍根要往上查,不能隻怪唐玄宗。安史之亂造成的人口損失在三千萬以上,之後的唐朝人口一直沒有完全恢複。其實,安史之亂之前, 唐朝就已經有了一係列的失敗,比如,南詔王國的獨立建國,唐朝曾經發動一連串攻擊,但每次都在萬山叢中被擊敗,前後共死二十餘萬人。在雲南的南詔王國建國的同時,在遙遠的中亞荒漠草原上,唐帝國也受到同樣打擊。有人說,戰爭的起因是"高仙芝私自作主貿然出擊",或者說,"為了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以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其實這場戰爭的實質是為了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但事實是,引起那場戰爭不是這麽簡單的。怛邏斯戰役,西方人叫做 The Battle of Talas. 安西戰區(新疆庫車)司令官高仙芝攻陷石國(烏孜別克塔什幹布),俘虜了它的國王和王子。但王子在途中逃走,告訴中亞諸國,高仙芝如何偽訂和約,如何乘石國不備發動奇襲,以及如何屠殺老弱和劫掠財物。中亞諸國被高仙芝的卑鄙行為所激怒,但中亞諸國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唐朝為敵,就向西方的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求援。阿拉伯帝國於七五一年,與高仙芝的三萬餘人的洋華混合兵團開戰。高仙芝所屬的葛羅祿部落派遣軍叛變,與阿拉伯內外夾攻,唐帝國洋華混合兵團崩潰。高仙芝狼狽逃回死傷二萬餘人。 這是一次重要的戰役,唐朝的衰敗從這個時候就開始了,而不是通常人們認為的安史之亂.

怛邏斯戰役的失敗,主要原因是高仙芝的愚蠢,他的行為導致阿拉伯等國形成了聯合陣線,也許可以說高仙芝是個名將,但這個戰役至少說明這個名將有一大汙點。關於雙方的軍力,雙方的主將都是厲害角色,軍隊數目雙方有分歧,中國方麵的學者說阿拉伯聯軍是10萬,15萬,甚至是20萬,唐朝則是3萬。西方學者認為阿拉伯聯軍是7萬,唐朝聯軍是3萬。實際上,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事先並沒有開戰的意圖,導致怛邏斯戰役完全是偶然的,是高仙芝的背信和殘暴引來了阿拉伯聯軍,因此,雙方的軍隊數目都不應該超過10萬的。唐朝兵力為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葛邏祿部一萬人叛變,唐朝最後損失兩萬,也就是說,唐朝幾乎全軍覆沒。葛邏祿部的叛變是因為戰爭在5天後,唐朝已經顯露敗相,所以叛變。而國內學者卻把阿拉伯軍隊說成是15~20萬,或者,把戰敗責任推給了葛邏祿部的叛變, 給唐朝遮羞,正如那些所謂曆史學者貶低隋朝,醜化清朝,以"創造"出唐朝的偉大一樣。

為了給唐朝的失敗遮羞,有人是這樣說的:“唐與大食七次有記載的較大戰役,打了個6:1,大食人撞得個頭破血流。很多人總是拿怛羅斯說事,那戰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安史之亂緊接其後,大唐抽調西域兵力回去鎮壓叛軍,連高仙芝都被抽調而去,後被老年昏庸的玄宗斬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 對此作者真的佩服,最後是誰丟了那麽多的土地啊?人家失敗1000次但最後得到土地也是勝利啊,作者竟然還在意淫。據國外史學記載,怛羅斯之戰(The Battle of Talas River ,751 AD),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唯一的一次主要戰爭。此戰在西方是出名的,但出名的不是那場勝利,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都沒怎麽記載這個戰役,可是,這個戰鬥中,阿拉伯人俘虜了會造紙的工匠,造紙術就這樣傳到阿拉伯,再由阿拉伯帝國傳給羅馬帝國,造紙術加速了西方的文明進程,唐朝的軍事失敗不算什麽,但卻為中國後來造就了強大的敵人,唐朝的罪孽深重。在中國,此戰根本談不上什麽出名,因為,中國的曆史學家或者不提或者淡化 。

在東北,雲南,西北的三次重大失敗,導致唐朝衰落.而安史之亂徹底的摧毀了唐朝,首都被占,宮殿被毀。總之,唐朝是不錯的,但遠沒有教科書上吹的那麽厲害,唐朝的黃金時代到此結束。

關於安史兵變,唐王朝第九任皇帝李隆基本來是一個英明人物,但他卻在位四十五年,任何英明人物掌握無限權力如此之久,都會墮落。他六十歲時,把他一個兒子的妻子,二十六歲的楊玉環召喚進宮陪他上床,封為貴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弄權,楊國忠向範陽戰區的節度使安祿山索取巨賄,他一口拒絕。楊國忠不能忍受這種輕蔑,遂決心打擊他,誣蔑安祿山謀反,向李隆基一再告密,後來,楊國忠派遣警備部隊包圍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逮捕他的賓客,全部處死。安祿山憤怒,他知道向皇帝申訴沒有用,所有的奏章都不能越過宰相這一關,他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叛變,他決定叛變。率領洋華混合兵團十七萬人南下,宣稱討伐楊國忠。楊國忠得到消息,大為興奮,因為事情終於證明他料事如神,可以順理成章地把安祿山緝拿歸案。不過安祿山的洋華混合兵團卻一路勢如破竹,深入六百公裏,渡過黃河,攻陷洛陽。七五六年再向西進擊,攻陷潼關。李隆基從長安倉促逃出,逃到了距長安隻六十公裏的馬嵬坡(陝西興平西),憤怒的禁衛軍包圍行宮,把楊國忠殺掉,屠滅他的全家,包括他的兒女和楊玉環兩位擁有極大權力的美麗姐妹。為了防備複仇,禁衛軍要求李隆基處置楊玉環,李隆基隻好把她絞死。但李隆基仍然貪婪不肯放棄寶座,他的兒子李亨不能忍受,徑行奔向西北五百公裏外的靈武郡(寧夏永寧西南),宣布即位,遙尊逃到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

在開元三年和開元五年阿拉伯對中國的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阿拉伯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為唐軍這個時期在青海和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無暇顧及西域,阿拉伯的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軍事加上宗教的影響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屬國栗特諸國紛紛倒向了阿拉伯一邊。為了對抗阿拉伯在西域擴張,唐朝利用突騎施給了阿拉伯相當沉重的打擊。(突騎施是一個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蘇祿,在中國很有名。中國以前拍過一個電影。這突騎施受了唐朝的安撫,一心一意為唐朝打了好多仗)

如:

開元六年(718 年)大食將加拉赫統兵北征,於“河中北部得勝,並己準備侵入中國領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圍,經過償付贖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開元十―年(723 年)大食呼羅珊已易將穆斯棱,往任之初即興兵攻東拔汗那,突騎施奉詔出征,大破之。

開元十二年(724 年)葉齊德二世歿,希沙木繼為哈利發,再遣穆斯林攻東拔汗那,圍其都渴塞城,爆發渴水日之戰,大食軍大敗,後衛主將戰死,導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諸國複歸於唐,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東的擴張中止了約50年。

從724 至727 年,突騎施深深地滲入粟特國境,遠至康國(撒馬爾罕)本土。726 年,突騎施為防衛骨咄(帕米爾以西)而與阿拉伯人交戰。這一段時間,突騎施在中亞是作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的。

突騎施敗亡之後,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終於在此時登場了。

高仙芝本是高麗人,出身於將門之家。二十餘歲時即拜為將軍(跟他爹的官職一樣大(班秩相同))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爾吉特)與之聯姻,由於小勃律地處西域要衝,小勃律的轉向使得西域諸國向唐朝進貢的通道被堵死,於是“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吐蕃重兵駐紮於此,當時的四鎮節度使田仁琬曾3 次討伐均未成功(“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於是在天寶六載(747 ),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征。高仙芝行軍百餘日,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東北),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最後會師於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連雲堡南麵依山,北臨婆勒川。此時吐蕃連雲堡有萬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戰中,唐軍,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於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仙芝隻好留下三千兵,讓邊令誠領著守城,自己率兵繼續深入,進逼坦駒嶺。坦駒嶺山口,海拔4688 米,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之一。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它蹊徑。最後終於以千餘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

天寶八載(749 )十一月,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裏伽羅(來自梵文Sri Man- gala )上表唐廷說,?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此王切斷了小勃律與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所以失裏伽羅欲發兵擊破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遂於翌年二月擊破?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這兩次艱難的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勝利也標誌著唐朝中國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裏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占有人和塔什幹的宗主,她控製了帕米爾山穀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在庫車駐地上,其行為儼然是中國在中亞的總督。

就在高仙芝忙於對付吐蕃的時候,阿拉伯的國內發生革命,在750 年4 月26日攻陷首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國稱之為黑衣大食)建立了。

在初步解決了吐蕃方麵的問題之後,高仙芝開始采取手段對抗阿拉伯的勢力,

前文已經提到,在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之下,中亞諸國均臣服於阿拉伯,雖然有突騎施曾經和阿拉伯對抗過一陣子,但是突騎施敗亡之後,阿拉伯迅速的恢複了在中亞的統治地位。為了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以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其實這場戰爭的實質是為了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

攻其國實乃同大食重新爭奪河中。誌在利用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亂的幹載難逢良機。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規複唐朝在嶺外地區的政治主權。天寶十載(751 )正月,“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突厥酋長、石國王、師王,加仙芝開府儀同三司。可見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確已取得了初期的勝利。

高仙芝旨在恢複唐朝在河中地區勢力的行動自然會遭到阿拉伯帝國的反擊,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戰役終於在天寶10年(公元751 年)爆發。這是一場遲早要打的戰役,唐朝要恢複在中亞的霸權就必須擊敗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製中亞則必須擊敗唐朝。

戰役前的實力對比

唐朝方麵,主將是高仙芝,副將為李嗣業,別將為段秀實,兵力為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高仙芝時代“凡鎮兵四十九萬,安西節度兵二萬四千”怛羅斯之戰居然出動安西都護府八成以上的兵馬,說明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對即將和阿拉伯的大戰有心裏準備的。唐軍雖說是馬步混合部隊,但是唐軍的步兵均有馬匹,平時以馬代步,作戰的時候才下馬作戰,戰鬥力極為強大。阿拉伯方麵的主將是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Abu Muslim),手下大將為齊雅德。伊本。薩裏(Ziyad ibn Salih ),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ghazi )四萬人,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製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幾乎所有屬國的兵力十餘萬,總兵力當在十五萬至二十萬之間。在兵力方麵,阿拉伯聯軍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的。在素質方麵,呼羅珊是是阿拉伯曆代經營的軍事重鎮,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羅珊騎兵的素質在阿拉伯帝國中當屬翹楚,都是精銳。

地理方麵

地理方麵,觀察地圖以及結合史書我們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深入七百餘裏”,其實已經在阿拉伯的地盤上作戰,阿拉伯在補給,情報等方麵占了絕對的優勢。

兵器方麵

唐軍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極大,列陣而出則“如牆而進”,肉搏時候威力不減,史載李嗣業用陌刀肉搏“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騎兵方麵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在近身肉搏時候則是用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樣大刀”。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加輕,但是防禦力卻大大的提升。唐朝軍隊在武器上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成熟的弩,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 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 米)在不同範圍均可以形成威脅。阿拉伯軍隊在這方麵顯然遜色不少。由於高仙芝在與阿拉伯大軍對戰之前曾經圍攻怛邏斯城,我們有理由推測高仙芝還使用了車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床弩。

馬匹方麵阿拉伯人占了絕對的優勢,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這是唐軍所不能相比的。

戰役過程

高仙芝消滅石國之後,中國在中亞的勢力有所恢複,為了對抗高仙芝的進攻活動,阿拉伯聯合河中所有屬國準備進行反擊,高仙芝得到這個情報之後於天寶10年四月(公元751 年),從安西出發,準備先發製人。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製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 阿塔(Aulie-Ata 今江布爾)附近展開了決戰。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中國人是極其善戰的,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高仙芝曾經占有很大的優勢,中國騎兵一度完全壓製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中國軍隊戰鬥到傍晚之後,葛邏祿(Qarluq)雇傭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中國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係。而阿拉伯聯軍乘中國軍隊由於葛邏祿雇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中國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隻剩下數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但是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由於對中國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的驚人的戰鬥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隻是鞏固了他們在中亞的霸權而已。再後來因為阿拉伯軍的主將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謀殺,手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裏也被處死,其餘部於是叛亂,呼羅珊陷入混亂,阿拉伯忙於平亂,對於遙遠的中國已經是有心無力了。而中國方麵由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也隻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

總結

怛羅斯中葛邏祿部族是極其關鍵的角色,他們的叛變成為了怛羅斯之戰的轉折點,關於葛邏祿部反叛的原因,我認為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後果,葛邏祿人幫助阿拉伯人打敗唐朝軍隊,而阿拉伯則默許葛邏祿人在兩河流域附近的擴張。

安西都護府在怛羅斯之戰後損失慘重,精銳損失殆盡,但是盛唐時期的恢複能力是驚人的,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 年)進攻受吐蕃控製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這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複,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的。

怛羅斯之戰的後果是阿拉伯帝國完全控製了中亞,中亞開始了整體伊斯蘭化的過程。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後果就是中國的造紙術由是西傳,撒馬爾罕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造紙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關於唐朝最後退出中亞的爭奪,個人比較同意白壽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為怛羅斯之戰,而是因為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即使是怛羅斯之戰獲勝,唐朝依然會退出中亞,這是必然的結果。

天寶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安祿山叛反於範陽,天下大亂,唐朝在西域的輝煌也隨著盛唐的崩潰而隨風消逝,隻留下那些不朽的詩篇還在被後人傳唱…

參考書目:

唐朝在中亞南部暨阿富汗地區的行政區劃

安西與北庭――唐代西陲邊政研究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

新舊唐書

資治通鑒庫

庫車曆史大事記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範文瀾《中國通史》

中國古代史草原帝國[ 法] 勒內.格魯塞著

阿拉伯通史-希提(Philip K. Hitti )

伊斯蘭教法學史(波蘭)博茲娜。蓋亞娜。斯奇金烏斯卡著

全史―阿西爾

蒙古入侵前的突厥斯坦―巴爾托裏德

人類與大地母親(Mankind and Mother Earth)作者:阿諾德.湯因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