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溫家寶家族史:書香門第 教育世家(組圖)

(2010-10-24 01:45:54) 下一個

“爺爺親手辦的那座小學”恢複建成溫氏“教育世家”風貌首次展示

天津曆史名校——北辰區宜興埠鎮的普育學校恢複建成,2008年12月29日,天津市政協主席邢元敏、該校創辦人溫瀛士的次子溫強為新校剪彩。

溫家寶2003年3月在當選國務院總理後,第一次與采訪“兩會”的中外記者見麵,開場說,“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農村的一個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親和母親都是教員。我的孩提時代是在戰亂中度過的。戰火燒毀了我的全家,包括爺爺親手辦的那座小學。舊中國的苦難在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爺爺親手辦的那座小學”即宜興埠普育學校。

複建的新普育學校為中式仿清建築,走進校門,建有一座按學校老人記憶複原的四百餘平方米小院,內設三間房,青磚青瓦,雕梁畫棟,酷似當年的學堂,用於校史陳列。



溫家寶爺爺溫瀛士的留影(戴鏡者)



溫家寶的父親溫剛



溫氏“教育世家”示意圖


校史展出了溫家寶總理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的開場白,記述了他幼年跳級插班的故事,稱道他是這所普育學校的傑出校友。

這裏第一次展示了“普育”的精神,第一次展示了農村的一個“普通”但又極不平凡的教育世家風貌。

篳路藍縷創“普育”

展覽告訴人們,溫家寶的爺爺溫瀛士,字閬仙,世居天津城郊宜興埠,生於1895年2月,卒於1960年2月。



冬日夕陽下的普育學校



士範小學校旗

1919年2月至1929年7月,溫瀛士被薦擔任民立第五小學校長。在辦學中,為幫助更多的農家孩子特別是貧困女童就學,溫瀛士減免學雜費,想方設法救助。1929年7月,溫瀛士為讓學生受到良好教育,籌劃將村中娘娘廟改為校舍,因遭反對憤而辭職。

1930年9月,溫瀛士受同鄉、教育界前輩溫世霖的影響,爭取女性求學的權利,成立溫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學。此即普育學校。

溫世霖一家係宜興埠的教育世家,與溫瀛士並無血緣族親關係,但有形式上的“認戶”、“認宗”。1905年,溫世霖開風氣之先,創辦位於天津老城內的北方最早的私立女子學校之一——“普育女學堂”。所以,天津近代有兩所普育學校,先有天津城裏的“普育”,後有城郊宜興埠的“普育”,而宜興埠亦有兩個溫氏教育世家。

“普”,即普適和普及;“育”,即教育、培育。

1933年,溫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學改稱私立普育小學。溫瀛士親自題寫了校訓“勤勞真實”,設計校旗、製作校徽、統一校服、教唱校歌。“勤勞真實”,言簡意賅,勤奮、辛勞,又追求本真、務實。

普育小學的校歌唱道:“美哉,宜興,地廣,民眾,南接金埠臨新河,前途日益紅。巍巍我校兮,北鄉之先聲,學業務真實,養成勤勞風,學生學生好自為,有誌事竟成。”

良師育良才

新普育學校副校長丁靜介紹,溫瀛士本著“勤勞真實”的校訓,要求學生衣著不怕舊,但必須整潔;每天早睡早起,先刷牙後洗臉,運動過後再吃飯。還親自教學生唱健康向上的歌曲。校園內外,《背著書包上學去》、《早睡早起身體好》、《茶樹青青生嫩芽》、《母雞下蛋》等兒歌嘹亮。

1936年,普育小學因正式招收男生而改名私立士範小學。士範學校,即培養才智之士的典範學校,蘊涵著溫瀛士用普育精神培育品學兼優人才的良苦用心。士範小學雖然是私立學校,但仍有超過20%的學生免交學費,體現了對貧困兒童的體貼關懷。

溫瀛士辦普育,至今受到宜興埠父老鄉親的讚譽。

鄉親們回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溫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養全家,因此生活極為儉樸。平時穿的是洗得發白的中式服裝,吃的多是餑餑鹹菜就白開水,遇有學生在全縣會考得了好名次等高興的事才稍加改善,也不過是加一包花生米。

60分,這是當時各個學校通用的及格線。但在普育,溫瀛士卻將及格線定為70分,為的是激勵自己的教師和學生特別是女生,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學得比別人更多的知識。正因為此,普育的成績在全區統考中始終名列前茅。

宜興埠馬金甲8歲喪父,因家境貧寒12歲還沒入學,溫瀛士了解到他是個好學上進的孩子,親自上門說服馬金甲母親讓他讀書,並免除馬金甲的一切學雜費用。馬金甲也爭氣,多年擔任班長職務,在初小4年、高小2年連續考出12個第一名,名聞鄉裏。

良師育良才,桃李滿天下。宜興埠普育學校的校友在各自的崗位上迸發出聰明才智,不少人成為國家棟梁。



校服

楊學通(1909—1987),南開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後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楊學涵(1912—1999),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曾為兩屆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督學。

馬伯義(1913—),台北藝術學院教授。

林鬆年(1914—),上海師範學院副教授。

溫士琨(1918—1999),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曾任中國致公黨天津工委副主委,享受教授研究員待遇及早期回國定居專家政府特種津貼。

蘇寶琮(1925—),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曾任中國民主建國會天津市委主委和名譽主委,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戰火阻擋不住讀書聲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戰役中的國民黨守軍以“掃除射界”為名,縱火焚燒宜興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戶3.8萬多人無家可歸。溫瀛士在宜興埠溫家胡同二號的家連同他親手創辦的士範小學全部葬身火海。

眼看傾注心血的學校化為灰燼,溫瀛士最初每天用毛筆追寫學校被燒的物品清單以發泄悲憤。但他很快振作起來。在一家老小居無定所、啼饑號寒的艱難條件下,他一邊安排學生繼續學業,一邊加緊謀劃:重請校董、再籌經費、修造桌椅,先後租用村中楊家下場倉庫和妻妹家燒剩的一間倉房做校舍,使士範學校獲得重生,簡陋的教室裏重新響起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當時學校有教室3間,學生97人。

1948年9月,溫瀛士的長孫、6歲的溫家寶入士範小學就讀,後因校舍被國民黨軍隊燒毀,翌年秋到城裏火神廟小學(後更名為鼓樓西小學)求學,因成績優秀被準直上三年級。小學畢業後報考南開中學,每所小學僅有一個名額,他被順利錄取。溫家寶在南開中學攻讀初、高中,共六年。

共和國成立後,溫瀛士將士範小學交給了政府,並入宜興埠第十八小學,改為公辦。溫瀛士先後任教天津市私立建華和慈鐸中學,1952年8月後任教崇化中學,直至病逝。從1913年2月至1960年2月,溫瀛士從教47年,任小學校長33年,為國家培育了成千上萬的人才。

教育世家“最了不起”之處

溫瀛士終身從教,培育了一支忠誠於教育的園丁隊伍,其中包括他的長子、長子媳、次子和5個女兒。其第三代中,又有1個外孫女從事教育工作,幾乎都默默奉獻在基礎教育。溫家是令人敬仰的教育世家。

1955年,溫瀛士在自傳中寫道:“我對弟弟、子女的入學希望是為了使他們進入教育工作,不求做官發財,因為教育是救國的根本大計。後他們開始服務,大多數都是教育工作,今天還是那樣。”



當年學校使用過的搖鈴

溫瀛士的弟弟溫瀛舉(後稱“溫朋久”)、弟媳劉絳雯都曾出任普育小學的校董。劉絳雯還擔任過天津城內普育女子中學校長,溫瀛舉後來是新中國外交部的初創者之一。

溫瀛士的長子、溫家寶的父親溫剛出生於1916年,1942年3月畢業於國立北京師範大學,先後在宜興埠公立第二小學、私立士範小學、市立二中、私立育青中學、私立普育女中、含光女中任教。1952年2月後在天津市女四中、三十二中、九十六中任教。

溫瀛士的長子媳、溫家寶的母親楊秀安生於1921年,曾用名楊誌雲。1928年入宜興埠民立第五小學,1930年轉入私立普育女子小學,後來在私立士範小學、天津市城廂區補習學校、廣播自學分校、南開區東門裏小學任教。

此外,溫瀛士的長女溫克勤、二女兒溫克儉、三女兒溫克讓、六女兒溫克良、八女兒溫克莊都是以教育為職業。

溫瀛士的次子溫強1960年8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並留校任教。翌年1月,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工作,1984年5月任自治區檔案局副局長,1992年9月任局長。2008年8月退休。現為廣西大學兼職教授,廣西民族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8年12月29日,回到父親創辦、自己幼年也曾就讀的學校,溫強很激動,他一邊看陳列,一邊回憶往昔的時光。他沿著新校園走著,本欲離開,又返回,再走一遍。

1946年,溫瀛士受聘來到鄉賢溫世霖在天津城內創辦的普育女子學校任小學部主任。長子溫剛同往,在中學部教授語文、曆史、地理。溫家寶一家後居住在距普育女校小學部不遠的南開區西門內達摩庵前胡同。

去年9月28日,溫家寶總理到天津南開區欣苑社區考察,遇到曾居住在達摩庵胡同的居民,問及“普育學校”。足見,“普育學校”在總理的心目中感情很深。

2006年7月,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召開座談會,聽取教育專家的意見,他向專家們保證,“我能做到四條:第一,我有使命感,在我這一任政府要把教育擺在重要位置。第二,我對教育有熱情。這種熱情不僅基於我對它的認識,而且基於我一種特殊的情感。我的父親母親都做教師,幾乎一家人都是教師。所以我說我有熱情。第三,我有意誌。我們問題存在很多,但是我們能夠克服困難,把中國的教育一步一步地推向前進。第四,我對我們的教育家充滿信任。”

2004年9月5日,溫家寶看望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退休教師霍懋征時說,“我對教師很有感情,我的爺爺、父親、母親都是教師。”他回憶說:“那時家裏很小,夜裏我睡醒了還看到他們在備課,我很敬重教師這個職業。”

新普育學校按照天津市恢複建設一批曆史名校的規劃,於2007年11月開工,在宜興埠第二小學原址恢複重建,為九年一貫製學校,總建築麵積3.92萬平方米,是一所教育教學設施先進、具有曆史文化特色、校園功能臻於完善的新型學校。

新校及校史展也向宜興埠的鄉親開放,溫家在當地口碑甚好。“溫瀛士一家最了不起的,是教人們讀書,增長智慧,去除愚昧!”宜興埠人、小學曾受教於溫剛先生的老新聞工作者王慰增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