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醜聞纏身的性學大師們

(2010-09-07 18:02:52) 下一個

性學大師 薩德

十八世紀法國學者狄狄薩德是一位有名的性虐待者,而沙德也因“性虐待”罪名入獄,真是“身體力行”。現在性學研究裏所說的“虐待狂”名詞,就是為紀念薩德。

由於薩德具有性虐待者的傾向,當時的科學家、醫生和淑女看了,薩德的著作裏钜細靡遺地描寫各種他想得到的性變態行為的細節,都不免臉紅,紛紛指責他。但薩德也勇敢回擊,猶如另一位勇敢的作家盧梭。因為他忠於自己的本性,所以隻求誠實而不求成為一家之言。

由家族安排,薩德曾經與一位中產階級家庭的女子結為夫妻,但同時也爆發多樁性醜聞。

他被有些妓女指控,在交易時從事沒有經協商的性虐待行為,為此薩德入獄數周。更大的醜聞還在後頭,薩德在二十六歲時,被有些妓女指控他,逼迫她們吃一種西班牙蒼蠅(含有劇毒的春藥);另一位妓女宣稱沙德用一把小刀割她,鞭打她,並且用熱蠟灌入傷口。當時庭宣判其死刑,但在此同時薩德和一名共犯一起逃亡,直到1776年才返回法國,但他狂歡的惡性依然如故。

1777年薩德再次入獄,入獄後他被關了20年之久,在獄中,也就是1782年他寫出驚世駭俗的《教士和垂死者的對話》。因此他被轉到惡名昭彰的巴士底獄,1785年他又寫了名著《索多瑪一百二十日》,由於獄方不供應他紙張,這本書是寫在一卷長達39尺的紙捲上。在巴黎革命爆發前幾天,薩德對著獄窗大喊:“他們在屠殺犯人,趕快來救我們。”不堪其擾的獄方趕緊將他送進精神病院,雖然薩德逃過了巴士底獄大災難,但是據說他的後半生是在病院裏度過的一直到去逝。

沙契馬叟區

“虐待狂”這幾個符號成為了薩德的代名詞。而性學大師艾來夫特特艾賓則把沙契馬叟區的名字引用成為“被虐狂”的代名詞,“虐待狂”和“被虐狂”在邏輯上恰好相反,因此,人們把他們稱為理想的性伴侶。

沙契馬叟區出生在奧匈帝國,當初為何會有被侮辱和需要痛苦的性慾呢?但一般人都認為和他當警官的父親有關係。

據沙契馬叟區的第二任妻子回憶,沙契馬叟區有喜歡被處罰和戀皮草成癖的習性,這可能和他童年時愛戀姑媽蓮諾琵雅的情緒有關係。據說沙契馬叟區常躲在姑媽滿是皮草的衣櫥裏,偷看姑媽和男朋友做愛,這就帶給他很大的性滿足感。他的成年性生活,就像是和一堆願意虐待他的女人發生的關係,他要求這些女人演他童年的性幻想,綁住他,侮辱他,他要求她們和別的男人做愛,好讓他躲起來觀察,鞭打會使他特別興奮。

閱讀了沙契馬叟區著作的的人都會發現,他的書都是關於揮舞皮鞭,穿著皮革的女人的性幻想的稱讚,但人們不得不承認他確有文學天份。1886年他出版了自傳體小說《皮衣裏的維納斯》,由此沙契馬叟區受法國贈勳,他聲望達到顛峰。幾乎同一年,在艾來夫特艾賓出版《性變態心理》一書中,首次把“被虐待狂”和“虐待狂”視為同一個現象的兩極,常會存在同一個人身上。這個主張對沙契馬叟區而言不算什麽新鮮事,就在《皮衣裏的維納斯》一書中的高潮處,主角史維林就由被虐狂轉變成虐待狂。

沙契馬叟區是如何避開牢獄之災的呢?可能是因為,當時沙契馬叟區的作品較不驚世駭俗,他同時避免在小說裏寫入太多身體的細節,並且他在小說結尾時,提供了一個“被虐狂”道德上的理由:“女人無論先天或後天,都是他的敵人。她隻能是他的奴隸或暴君,但絕不會是他的同伴,除非她擁有和他一樣的權利,同樣受教育和工作。”

佛洛依德

1856年佛洛依德生於現今捷克地方,四歲時隨父母遷往維也納;在父親的堅持下,他選擇研究醫學。他先是研讀精神病學,興趣慢慢地集中在“歇斯底裏症”上來,當時“催眠”還是新興的技術,用來讓歇斯底裏症患者吐露真情。但是,佛洛依德不太相信“催眠”的效應,因此他發明出一套“談話技術”來替代 “催眠” 。那張出名的“躺椅”就是這時出現的:佛洛依德會讓當事人放鬆心情躺在“精神分析的躺椅”下來。而他因為害羞,不想整天被人注視著,所以他坐在病人背後。直到1896年這套“談話技術”才由佛洛依德正式命名為“精神分析”,他同時也大量採用“自由聯想”法瞭解病人。

佛洛依德發展出的人格有“原我”、“自我”和“超我”三型的架構,是從“自由聯想”搜集到的資料裏,發現病人往往都從他們記得的夢境開始聯想到。但這個架構等到1923年,也就是30年後,佛洛依德才正式提出這個理論。同時佛洛依德還發現,所有的歇斯底裏症案例,都找得到“性”方麵的原因。每個女病人都說她們在兒時曾被大人驚嚇過,或調戲、引誘。但是正當佛洛依德要接受一個革命性的想法“那些女人也有過性慾感覺”時,他才又發現,很多女病人都說了謊。

當時,佛洛依德反而重新檢驗由他提出的理論,想瞭解為什麽所有的女病人都會提到兒時的性經驗創痛,並不為此放棄研究工作。1886年,他與瑪莎莎柏奈絲為妻,這段婚姻雖給佛洛依德造成了許多痛苦,但他因此有機會從自己孩子身上,研究所謂的“兒童性誘惑”。這同時,那時他也學著從自己身上找答案,因為當時幾乎沒有人會告訴他真話。他回想自己小時候偶而看到母親換衣服時,內心的性激奮。他確信那些女病人記得童年性誘惑是“幻想”並非“謊言” ,由此獲得“兒童也有性慾感覺”的驚人結論,這個結論徹底推翻“兒童是天真無邪的”這種人人共鳴的說法,可想而知,當時佛洛依德受到社會人們多大的攻擊。其實一開始,佛洛依德也很抗拒這個結論,但他一旦接受了自己的理論,就再也不顧社會壓力繼續研究下去。

佛洛依德還指出,人類所做的事如果不是為了“保護自己”,就是為了“享樂”,而這些追求享樂的活動,廣義來說,都跟性慾有關。佛洛依德把這種性慾的原動力稱為“力比多”,他指出如果性慾動力受社會世俗限製,無法直接表達,就會尋找其他途徑發洩,幸運的話這股動力會轉到有創造性的活動上“昇華”;要不然,就會侵擾心理和生理,出現種種身心症狀。

佛洛依德強調“性”對人格的重要性,當時成為心理研究一次翻天複地的革命。從此臨床治療和精神分析多少都脫離不了這個範疇。雖然西方社會曾被佛洛依德坦率的研究驚嚇到,但即使最反對的人士也不得不承認,佛洛依德為後世開啟了一扇觀心的法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