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崖懸疑:八達嶺長城邊的山崖密室主人是誰?(圖)

(2010-06-27 20:29:24) 下一個

北京八達嶺長城以北,大山裏麵驚現百餘間山崖密室。誰是這裏的主人?種種神秘傳說當中,是否隱藏著真相?在山外,人們意外發現五百多具無名屍骸,他們與密室有沒有關係?山崖上的密室在何時建成?隱藏在長城之外、又有著怎樣的目的?考古、曆史、建築學家*番出擊。

在北京的延慶縣八達嶺長城北麵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一般人們把這個山脈叫做軍都山,實際上,在過去它一直被叫做“北山”。由於北山地處大山深處,因此在這裏流傳著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傳說。傳來傳去,時間久了,當地人也就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但是在這眾多的傳說當中有一個“洞溝”的故事卻特別引人注意。據說,隻要人沿著山溝往裏走不久,就會看到一個有很多很多房子的衙門。但有意思的是這些房子從來沒有人住過,因為它是一個鬼衙門!這個傳說真是神乎其神。那麽這個“洞溝”的故事到底是怎麽回事?這個洞溝的情景和所謂的鬼衙門又是一個什麽樣的情形呢?

1984年,負責文物調查工作的程金龍在走訪北山周圍的村子時,頭回聽老人們說起了“洞溝”。他吃了一驚,就在自己身邊的北山裏頭,會隱藏著什麽秘密呢?

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程金龍:當時他們就帶著俺們上去了。從外邊往裏走,當時沒有道,都是大沙堆,道相當不好走。一出去,哎呀,忽然看見,這麽多大山洞。

程金龍麵前的山崖上,出現了規模龐大、整整齊齊的一排排洞室,看樣子像是用來居住的屋子。從勘察結果來看,洞室分布在兩座山崖上,一共有140多間,樣式很豐富----有單間,有裏外套間,甚至還有上下相通的複式結構。原本遮擋在前麵的山體不知在哪年哪月坍塌了,露出了這些石屋。程金龍覺得很奇怪:什麽人會在這裏造屋子?目的又是什麽?

在曆史文獻中,沒有任何與這些石屋相關的記載。石屋裏幾乎什麽也沒留下,牆壁上隻有鑿痕,沒有文字或圖畫;屋子裏空蕩蕩的,門窗也都成了一個個空洞。考古人員就像是麵對著一座空城,一切與原來主人相關的證據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就在程金龍尋找線索時,附近傳來一個消息。據村民反映,山腳下,到了晚間,地頭上常有火光出現,像是鬼火,甚至有村民聲稱聽到了奇怪的聲響。挖地時,還撿到過好象是銅做的物件。

直覺告訴他,那片地裏可能有文物,興許還是墓葬。老百姓說的鬼火可能就跟墓地有關。如果真是這樣,會不會跟石屋有什麽聯係?

考古隊在距“洞溝”15公裏的山腳下、果然發現了墓葬!單這一處就有二百多座,整個北山一帶總共挖出了571座墓,屍體一律頭朝東方。他們就是山崖石屋的主人嗎?出土的文物越多,考古工作者越感覺不像。

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程金龍:出土的文物、絕大多數,百分之八十,都是青銅的,沒有一件鐵器。

經專家考證,確定這片墓葬屬於山戎部落----那是兩千五六百年前、生活在北京附近的一個原始部族。他們使用的全部是青銅器。專家指出,用青銅器開鑿出“洞溝”這樣大麵積的石屋群是很難想象的。石屋、墓葬,不大可能存在關聯。

剛找到的線索又斷了。程金龍想不出,是誰如此了解這山的構造,能依山勢開鑿出這麽大的一片石屋呢?如果外殼還沒坍塌,也許人們根本注意不到這山裏別有洞天。

2006年初春,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的王昀帶著學生來考察這片建築。這裏已經有了新的名字、叫古崖居。

王昀主要從事人類居住形態的研究,他認為,在居室的構造尺度裏,往往隱藏著人類留下的重要信息。可一進屋,王昀和同學們就覺得不對勁:個子稍高一點的人、站在屋裏不得不彎下腰。這裏的高度實在讓人不舒服。不僅是他們,到過這裏的人也都覺得奇怪。

村民:有時候走這兒就想進去看看、玩玩。那地方確實矮,有時人進去抬不起頭來。

同學們在測量中發現,幾乎所有的房間高度、基本都在一米七到一米八之間,在今天來看普遍偏低。

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王昀:實際上在測繪的過程當中,學生也提出了很多的疑問,就是說,我們發現古崖居這個層高這麽矮,會不會在這裏麵生活的是一群小矮人,他們本身身材就不高。

王昀覺得奇怪:在山體中開鑿這麽多石屋、究竟是不是為了居住?根據以往的研究,他相信,居室的大小、高矮一定與住在裏麵的人密切相關。

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王昀:本來在古崖居裏麵,所剩的東西就不是很多了,那麽,和人之間能夠產生關係的,比如說生活道具就剩下一個炕。

即使在今天,火炕也是我國北方農村在冬天取暖的重要設施。能不能在火炕上麵發現什麽?王昀和同學們開始著重研究屋內現存的火炕遺跡。他們在測量中發現,這裏的炕設計巧妙,內部鑿有“W”型的煙道,如果在炕上搭好石板,煙火由灶台順著鑿出的煙道穿過,最後會由牆壁上的排煙孔排出。在做飯的同時又能取暖,充分利用了熱能。

很快古崖石屋的測繪圖紙製作出來了。大家研究後發現火炕的長度很不一致:有一米多的,也有兩米四的;但是大多數的寬度都在一米六左右。要知道我國北方火炕的睡法特別:它的寬度往往能夠反映出使用者的身高。

由居室的高度與火炕的寬度可以推測:古崖居的主人,平均身高在一米六上下。考古證據表明,火炕起源於我國的東北地區,最早的記錄出現在1600年前。那麽石屋的建造者會不會來自東北?他們在這裏安家又是為了什麽?

與此同時,專家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值得大家深思。那就是古崖居的房間都是坐東向西的,這很不合常理。一般蓋房子肯定要考慮采光良好,所以一般都是麵向平川沒有遮擋;或者是建在向陽的高坡上,擁有更多的采光使房子更暖和。但是古崖居的建造者深處北方這樣一個比較冷的環境之下,他們居然舍棄了陽坡,而把房子蓋在了一個背陰處,的確讓人很難理解。另外,古崖居如果從外邊看,稍不留心就很容易就被忽略過去。綜合種種特點分析,在建造古崖居的時候這些建造者是非常低調的,那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在測量火炕的同時,人們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火炕的分布不平均,前山與後山差別很大。這裏麵是否隱藏著建造古崖居的秘密?

古崖居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吳廣祿:這邊等於說是前山區,這個地方山寨比較裸露,應該說是守備軍住的大部分是在這個地方。洞穴的麵積比較大,這裏邊有部分有火炕的,有沒有火炕的,尤其麵積大的沒有火炕。應該說是聚集一些人,商量一些事情,這樣囤一些人的概念吧。後區應該是明顯的、什麽火炕、馬圈呀,這些都在後區、比較明顯。

前防禦、後生活,分工明確。不僅如此,程金龍曾經發現:傳說的衙門真的存在,它就隱藏在前後山之間!

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程金龍:中區,咱們看有一個鑿得比較大的,老百姓說叫“官堂子”,意思就說是當官的開會的地方吧。這“官堂子”比較大,“官堂子”就是現在塌了,其實它有二層,“官堂子”有柱子,有台階,還有兩邊有炕,中間有一個,現在看著,鑿著跟現代建築那個屋頂似的一個供桌。

位於前後兩山之間的“官堂子”,更像是一處公共場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類似集會、祭祀的地方。地麵上突起的圓石、是原本支撐殿堂的岩柱。一旦風雲突變,危機降臨,首領們可以在此商討對策,運籌帷幄。

古崖居是出於軍事目的而打造的堡壘,還是出於安全考慮而建築的家園?它北麵靠著群山,南麵有一條狹長的小平原。房間向西,明顯是為了躲避山外的視線。有一點可以肯定:前山守護的並不是什麽關口、要道,而正是後山的生活區!專家猜測,古人是想把這裏建成一處進可攻、退可守,集軍事防禦和日常生活功能為一體的隱蔽住所。

最不可思議的是、這裏整個山體都是花崗岩石結構,古人如何能把這一整座石頭山開鑿成一幢‘大樓’?我們在屋內牆壁上可以看見一道道刻痕,專家們疑惑,使用古代的鐵製工具,能完成這樣的工程嗎?

王昀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能不能找來石匠、完全用鐵製工具,在山體上試著開鑿一間同樣的石屋?王昀找到了有著四十多年開石經驗的石匠張明遠,希望用最直白的事實驗證鐵器的效力。

張石匠開鑿過數不清的山石,但在花崗岩山體上打鑿洞穴石門還是頭一遭。他帶著徒弟開始工作,在開鑿過程中,他覺得這活並不輕鬆。

日落而息,日出而做。張石匠二人用了兩天,僅僅打出了一個石門的*廓。但這足以驗證一點:僅憑借簡單的鐵製工具,改造花崗岩的山體並非沒有可能。隻是開鑿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專家估算,這裏的總開鑿量有三千到四千立方米,起碼需要一百人、不間斷地開鑿五年才能把山體變成現在的壯觀洞室群。

石屋各處都體現了主人的智慧:屋內所有的炕、灶與牆壁、地麵之間沒有接縫。這說明建造者在開工前、就已經對整個建築群做了周全的設計。但在測繪石屋時,一個問題卻一直讓王昀感到困惑。

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王昀:按照我們傳統的建築學的角度,力學的概念來理解,如果在一個山裏頭,或者在一個側牆上要挖一個洞穴的時候,往往比較合理的一個力學關係應該是拱頂。可是在這個裏麵,他挖的不是拱頂,他挖的是一個平頂的,挖了一個矩形的一個空間在裏麵,我認為這個事情是值得思考的。

大家都知道我國陝北的窯洞是依山勢開鑿出來的這樣一個拱頂的窯洞。由於黃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質,而拱頂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頂要好,所以窯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頂的方式來保證了它的穩固性。可是為什麽在古崖居人們會選擇方頂而不是拱頂呢?經過研究專家認為,主要是由於土質與石質是完全不同的:黃土是直立不塌,可它的穩固性肯定沒有一些花崗岩之類的岩石堅硬。而古崖居所在的山體又恰恰是粗礪花崗岩,所以它的整體穩固性要比黃土強得多。另外,這些房間是在整塊石頭上開鑿出來的,所以即便是平頂它的穩固性還是有非常大的保證。

堅固這個原因解釋清楚了,那麽古崖居的房間為什麽要選擇方形呢?從整體來看:當時古崖居的建造者們是依山勢而建,一排一排的房子布置的是非常的緊密,而且間間相連。在這種條件下,隻有把它做成方的才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這並不是特別特別大的這麽一個山體。可說到底這神秘的建造者到底是誰呢?

建造者在石屋中沒有留下更多線索,但程金龍堅持在古崖居周圍繼續調查走訪,終於,他又有了一個震驚的發現:形式相同的石屋遠不止古崖居一處!在北山一帶,這樣的石屋至少還有七到八處!不過,它們的規模都要小,有的幾間,有的幾十間。室內同樣也沒有遺留的物證。但如此大麵積的分布,意味著古崖居的建造者人數眾多,在規模上足以構成一個部族----一個神秘的部族。程金龍馬上將新的發現告訴了北京的有關專家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王玲得知消息後,立即開始在史料中尋找線索。翻閱文獻時,一支曾經強大的民族吸引了她的視線:這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奚族,唐朝晚期曾出沒在媯州的北山附近,而媯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延慶一帶。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王玲:奚族它開始在唐代的時候,就相當強大了,所以唐代往往以幽州“壓兩蕃”。所謂兩蕃,一個就是指的契丹,一個就是指的奚族。但是在唐朝中期以後,遭受了兩次重要的打擊,使它逐漸沒落下來。

第一次是唐朝政權對它的打擊,奚族的力量由此開始衰弱。第二次打擊是由於契丹人的興起,也就是遼國即將建立的時候。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王玲:在遼國建國前後,奚人對契丹人經常是時服時叛,有時候服從契丹人,有時候他又不服從他。

王玲了解到,奚族後來背叛了契丹,集體遷往現在的延慶北山一帶,曾在山中居住,但沒人知道確切的位置。可是奚族以遊獵為生,按說對帳篷更熟悉,他們能造出這樣完整的方形石屋嗎?王玲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奚族的居住模式有過相當大的改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王玲:也就是說,它很可能把漢族的房屋形式,加以創造性的發揮,這樣在山地上鑿成了像屋子一樣的東西。

住在這片山崖上的人們曾在石屋裏燒火做飯,在下麵的馬廄喂飽牲畜,到“官堂子”舉行祭祀…可是既然周密規劃、投入心血打造了一個家,這些人又為什麽拋下它,消失得無影無蹤?

如果說這裏是奚族人的家,那麽,曆史文獻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條線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約三十年,之後被契丹發現、強行遣返東北故鄉。

斯人已去,空留下一片設計巧妙的石屋,讓後人去猜想。時光荏苒,一天表層山體坍塌,露出了山崖石屋這一奇觀!

考古學家、曆史學家、還有建築學家都對古崖居的建造者提出了自己合理的推斷。就在我們這期節目播出前又有專家在進行考察之後認為,古崖居很有可能和建造

長城有很大關係。但是大家知道科學上的事情必須要非常的嚴謹,所以眾多專家認為關於古崖居建造者的解釋,還是必須要在找到充分的證據,經過嚴謹的論證之後才能得出一個合理的答案,《走近科學》也將繼續關注古崖居的建造之謎。有這樣一種說法,“人越是在自然條件惡劣的狀況下,越能把自己的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從我們人類的居住空間組合的千變萬化上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點,麵對古崖居人們能充分感受到一種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意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