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武則天死後,她的侄子武攸緒何以避開殺身之禍

(2010-05-13 11:38:28) 下一個

武攸緒,這個名字想必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的父親武惟良是武則天的哥哥。他要稱武則天為姑姑,是武則天的侄子。不少表現武則天的電視、電影或其他文學作品中,往往會活動著武攸緒的身影。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年號為天授,意思是自己這個帝位是上天賜予的,以示正統,接著就大封武氏諸王。其時,武攸緒也在被封之列。過了十五年,在中宗複唐之後,武氏諸王均在被剪除的黑名單上,惟獨武攸緒得以幸免。不光是幸免,還繼續受中宗、睿宗的重視,恩寵有加。

這其中原因何在呢?恐怕主要得歸功於他的隱居嵩山了。

則天稱帝時,武攸緒也就三十五六歲,正是壯誌萬丈豪情滿懷的時候。當了個殿中監的官,是個從三品的職位,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後來升遷為五大都督府之一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正三品。再後來,被封了個安平郡王的爵位,這在唐代是個僅次於親王的爵位。青年得誌,權高位顯,又有顯赫的家族背景,按理說,是該好好幹一番事業、享受一下生活了。可是,武攸緒不這麽看,他總覺得憂慮重重的。什麽樣的事情讓他這般憂慮呢?正史上沒有留下可資查詢的史料,隻能推測:自己的姑姑當了皇帝當然是好事,可是這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總是一個不正統的事情。把李氏江山就這麽一改,改成了武氏的,就那麽牢靠嗎?中國人做事曆來講究師出有名,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事情本身就隱藏著極大的禍端。再看看那些表哥表弟七大姑八大姨們,一個個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在朝野內外已經引起了眾多怨憤。所以,武攸緒要想一個激流勇退的招數。

武攸緒有這個智慧和能力,因為他從小就聰穎過人。

對武攸緒小時候的表現,《舊唐書》裏就四個字:“少有誌行。”可是其他書裏還能找得著蛛絲馬跡,說他少年時就顯得與眾不同,不願靠著姑姑的權勢過日子,自己編了個假名字在長安街市上給別人算卦,得了錢就離去,從不在一個地方呆的時間過長。這件事,在長安城裏傳得沸沸揚揚。

這個時候的武攸緒當然更加成熟,明哲保身的法子也真的被想出來了,就是韜光養晦。其實韜晦之計,曆代不乏實行之人。三國時的劉備雖有雄心壯誌,但在兵不強馬不壯的時候為了不引起曹操的注意,也隻能天天在自己的小院子裏澆水種菜,可多疑的曹操還是要來試探一下,煮酒縱論天下英雄,最後還點了劉備的名。劉備畢竟不是凡人,總算遮掩過去,還留下了一段“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的佳話流傳下來,為人們耳熟能詳。

聖曆中,武攸緒跟隨武則天一起到嵩山行封禪禮。到嵩山後,他被這裏的青山麗水幽雅靜謐所陶醉,覺得是個隱居的好地方,就開始實施他的計劃。他向武則天提出了辭官的請求。武則天起初不相信他真的能夠拋得下優越奢華的生活,到山裏過清苦的日子,還以為他是不是有別的什麽想法,就聽由他去,並交代人去觀察他。哪知,武攸緒徑直來到一處岩下,搭了個草屋就住了下來。武則天這時才明白他是來真格的了,就叫他的哥哥武攸宜來請他回去,但最終武攸緒還是留在了嵩山。這時的武攸緒真正感到了自由的美妙,除了過著清靜的隱居生活外,就是到少室、太室山中和龍門等地轉悠,而對於武則天賜予的生活用品連看都不看一眼,任由上麵積滿了厚厚的浮塵。過了段時間,他還在山下買了田地,自己和家裏的仆人一起耕作,和當地的老百姓沒有什麽不同。這時的武攸緒,天天種地、治藥、彈琴、讀書,已經全然是一個世外之人,對塵世中事不聞不問。

一份付出就會有一份收獲。結果,到了公元706年,中宗複唐,大唐江山重又歸於李氏之手,武氏諸王等許多外戚都被列進了清理的名單。很快,考驗他的時刻就來到了。先是中宗派人召他進朝,把他的爵位降了一級,封為國公;官職授太子賓客,這是個東宮的署官,三品。對這些,武攸緒早有思想準備,一朝天子一朝臣嘛,何況武氏把李家的江山奪走了這麽多年呢。他隻有一個要求,就是已經不適應城市宮廷的生活了,怎麽著也得還山。中宗同意了。可是,回山後的武攸緒卻仍在小心翼翼的每天重複著自己平民的生活,他知道,中宗對自己的疑慮並沒有打消,他現在惟一要做的就是做一個不折不扣的山野村夫。沒多久,安樂公主下嫁,中宗又召他回來見妹妹一麵。這一次,武攸緒就裝得更像了。本來中宗下旨,按帝王問道的禮節,在兩儀殿外再設一個座位,讓武攸緒穿著在嵩山隱居時的粗衣麻衫入朝,不用自己稱自己的名字,也不用跪拜。可是,武攸緒進殿之後,沒有按負責禮儀的官員的引導去做,而是恭恭敬敬地小跑到辭見班(京官外放、地方官進京,在朝廷之上自行序班,叫做辭見班,不與朝中百官同列)中一拜二拜的,就像一個從來沒進過宮的老百姓似的。結果,原先準備的禮節到底也沒有能夠施行,中宗是哭不得也笑不得。下朝後,諸多的宗室親貴都來拜謁,而武攸緒除了與來人寒喧一下冷暖之外,就木呆呆地坐在那兒,一言不發。不過,武攸緒的這一番表演看來確實打消了中宗的疑慮,中宗多次把他召入內殿之中,還賜予了很多東西,然而他一概不受,還是那個要求:還山。

過了沒多久,中宗誅殺武氏及諸韋,能夠免於殺身之禍的,惟有武攸緒。朝野官民都在議論讚歎武攸緒有超前的眼光,有的甚至懷疑他有特異功能。

到了睿宗及位,又降敕書,先把武攸緒褒獎了一番,說他“興言高尚,有足嘉稱”,“為善有驗,卿之謂與”,就是讚揚他品行高尚,心地善良,還要拜他做太子賓客。這時的武攸緒已經真正習慣了山野隱居生活,當然還是不去就位了,就這樣一直在嵩山隱居,到開元十一年(公元724年)六十九歲時去世。

試想,武攸緒如果不是及早抽身入嵩山之中,而是留連於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之中,即便他不與武則天相親善,想要壽終正寢,恐怕也是很難很難的了。可能是為了吸取教訓,或是為了讓後輩子孫記住這些同族的高人,後來的武氏族人在自己的宗祠處常常把武攸緒寫進對聯之中,如“嵩山高隱,練湖著名”(“練湖”說的是宋代武允蹈,號練湖居士,以寫詩著名);還有太原武姓宗祠的對聯“嵩隱家風遠,太原世澤長”,都是在歌頌武攸緒隱嵩山避禍的事情,稱頌他的高風亮節。其實,武攸緒比別人高明之處隻在於他能夠透過浮華奢靡看到前麵存在的隱憂,果斷地邁出退後的一步。正是這一步,不僅使他與死神擦肩而過,也使他與其他人之間高下立判。

同時,也應了那句老話:退一步海闊天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