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赫魯曉夫:毛同誌,能否派中國工人參加蘇聯共產主義建設

(2010-02-19 14:06:37) 下一個

赫魯曉夫幾次向中國政府提出引進工人

1954年9月29日,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率代表團訪問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周年的國慶慶典。訪問期間,赫魯曉夫向中國領導人提出,由於蘇聯西伯利亞地區缺少勞動力,希望中國派遣100萬工人前往蘇聯參與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

在另一次會談中,赫魯曉夫對毛澤東說:“毛同誌,我們當然不想給你們製造困難,我們當然不堅持我們的建議。如果你們覺得這個建議會損害中國的民族自尊心,那就當作我們沒提過,請不要放在心上。我們用自己的工人也行。”

鑒於蘇聯領導人的一再要求,中國政府開始認真考慮派遣工人到蘇聯工作一事。1954年10月12日,中蘇兩國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協議規定,中國政府將派遣工人去蘇聯參加工作,並協助蘇方進行管理。蘇聯政府為中國工人提供與蘇聯工人相同的薪金與福利待遇。中國工人在蘇聯勞動期間有權將工資總額的 10%匯回中國,在蘇聯工作3年期滿後,回國時每人可將1000盧布以內的工資匯回中國,在蘇聯用自己工資購得的物品,有權帶回本國。

1955年初,中國國務院召開了關於“派遣中國工人參加蘇聯共產主義建設會議”,協調工人出國的具體事宜。會議將工人出國的具體數目規定為8萬人,其中除複員轉業的1萬多名軍人外,其餘工人主要來自河北、山東、河南等北方省份。同時,解決了中蘇雙方對於工人出國前的健康檢查和出國集結地點問題,並責成出席會議的鐵路部門,準備工人出國專列。

實際上,邀請中國工人到蘇聯勞動一事,很可能是赫魯曉夫一時興致所至,信口之言,根本沒經過蘇共中央的研究討論,他很快就後悔了。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甚至有這樣的話語:“他們(中國人)想兵不血刃就占有西伯利亞。他們想滲入並接管西伯利亞的經濟。他們想確保在西伯利亞定居的中國人多過住在那裏的俄羅斯人和其他蘇聯人。簡言之,他們要把西伯利亞變成中國人的而不是俄國人的。”可建議畢竟是自己主動提出的,赫魯曉夫不願公開食言,於是指示手下官員想法擱置該計劃。

1955年4月29日,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在拜會劉少奇時,婉轉地提出推遲中國工人赴蘇。但中方並不了解蘇方的意圖,仍準備按計劃向蘇方提供援助。劉少奇表示,最好先派遣幾百名或1000名工人到蘇聯去,以便取得經驗,為以後大批工人赴蘇做好準備。最終,蘇聯政府同意了中方先派1000名工人的建議。

千名中國工人抵蘇,接待工作令人感動

1955年夏,來自河北省清苑縣的第一批1000名中國工人和3名管理幹部踏上了遠赴蘇聯的漫長旅程。蘇聯方麵將他們分配到了三個企業中:伊爾庫茨克東方重工業建築托拉斯400人,莫洛托夫建築管理局302人,吉達聯合企業298人。

7月7日,第一批赴蘇的中國工人乘火車從保定出發,經滿洲裏前往蘇聯。中國工人進入蘇聯境內後,蘇方給工人發了牛肉大米罐頭、黃豆罐頭、麵包以及糖和雞蛋等食品。由於中國工人吃不慣麵包和罐頭,大部分人連一半都沒有吃完,剩下的食物有的人送給了乘務員,有的人則從火車上扔了下去。此時,工人中開始流傳一種情緒,害怕到工地以後的生活過不下去。

然而這種情緒很快就煙消雲散了,當運送中國工人的專列到達各自的終點站時,當地的蘇聯黨政部門和接收中國工人的企業舉行了歡迎大會。蘇聯工人,工人家屬和兒童們對中國工人極為熱情和友好,各企業還組織他們洗澡、看電影、遊公園,令工人們十分感動。

休息了幾天後,中國工人充滿幹勁地開始了在蘇聯的生產勞動。由於中國工人普遍從事輔助性質的手工勞動,即木工、粉刷工、砌磚工、挖土工等工作,而中國工人來蘇是想學習技術,一些人因此產生了不滿情緒。在正式分配工作時,許多工人都爭先報名做木工,因為木工是有一定技術的。有的小隊甚至用抽簽法來解決誰當木工的問題。

在工作之初,由於工人的技術不夠熟練,許多工人年紀又較小,體力不足,因此部分工人未能完成生產定額。但由於蘇方的勞動定額並不算高,隨著工人熟練程度和翻譯工作的改進,中國工人完成勞動定額的數量逐日增長,蘇方對中國工人的工作情況很滿意。

有收音機、報刊室,中國工人在蘇過得不錯

中國工人剛到蘇聯時,吃西餐很不習慣。蘇方對此事很關心,黨和工會的負責同誌常去檢查。為解決中國工人的生活問題,蘇方特意在中國工人中物色了幾位廚師,解決了飲食問題。在居住方麵,蘇方提供給中國工人的宿舍都是兩層樓房,每四人至六人一屋,屋內有油漆的地板,並裝設有暖氣。中國工人的被套、床單、枕套一周左右換洗一次。每層樓有2個可以自己做飯的廚房,2個洗澡間和2個有抽水馬桶的廁所,還有一個可以烤濕衣服的烘幹室。在伊爾庫茨克和吉達的企業中,每位中國工人床前甚至還有一塊小地毯。在莫洛托夫的企業中每個屋子裏還有一個電熱水壺。

每座中國工人的宿舍樓中都有一個“紅角”(即閱覽室),室內備有桌椅、沙發、樂器、掛圖、棋類,並訂有我國的《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蘇友好報》等報刊。蘇方還給每人發了一個收音機,供業餘消遣用。此外,每個工地均設有醫院、電影院、俱樂部、商店、郵局、修鞋鋪等,對這樣的生活條件,中國工人感到很滿意。

蘇聯女工芳心暗許,中國工人遭遇異國戀情

蘇方各個企業中,宿舍、食堂的服務員和商店的營業員幾乎全是女性,工地的女工也不少。中國工人的勤勞和樸實打動了不少蘇聯女工的芳心,熱情奔放的她們主動出擊,一段段異國戀情就此展開。僅在吉達,就有8名中國工人與蘇聯女工相戀。

在伊爾庫茨克,蘇聯女工經常利用吃飯和休息時間同中國工人接近,還有人把中國工人拉到宿舍去喝酒。蘇方女翻譯也在積極給女工介紹。有些蘇聯女工由於語言不通,就秘密記下自己喜歡的中國工人的號碼,然後向翻譯打聽他的名字。有一個蘇聯女工,每天給中國工人胡蘭三買一盒香煙,胡調動工作後,她還步行十幾裏路去看他。

對於異國戀情,蘇聯官員和企業領導顯得很開明,他們告訴中國工人,結婚原則上是允許的,但要經過批準,因為工地上有些婦女曾犯過罪。由於中國工人的出色工作,伊爾庫茨克東方重工業建築托拉斯總經理伊夫裏可夫甚至半開玩笑地說:“我打算不讓這批工人回去,想辦法使他們全都在蘇聯結婚好了。”

幾乎是在第一批工人抵達蘇聯的同時,一個由8人組成的中國談判組抵達了莫斯科,計劃與蘇方討論繼續派遣工人,幫助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事宜。出乎他們的意料,接見他們的蘇聯勞動後備總局局長捷連利竟稱:蘇方尚無繼續招募中國工人的計劃。在向國內匯報時,中方小組的負責人胡明不禁驚訝道:“此一情形,與我方原先計劃出入頗大。”

此後,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雙方的各項合作逐漸停止,向蘇聯派遣工人的計劃也在無聲無息中停止了。由於目前解密的資料有限,其中的詳情我們還不得而知。但50年前遠赴蘇聯的1000名中國工人,用自己的辛勞與汗水,在蘇聯建設史和中蘇友誼史上都寫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

(人民網-環球時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