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談談大清朝貨幣——銀兩

(2010-02-11 12:58:56) 下一個


潘茂桐

銀兩是清朝的主要貨幣。在當時大到國家的財政經濟各項開支,小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以至於腐敗的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簽訂的各種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無不以銀兩來計價。這裏依據清代的曆史檔案和資料記載,將有關清朝貨幣——銀兩的點滴知識簡介於下。

清朝的貨幣製度,大體上是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在貨幣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清朝最初的一百餘年間,國內大部分地區專用銀塊,將白銀熔化鑄成銀錠,以兩計算。雖然十九世紀時外國的銀元逐漸深入到中國內地,成為一種選用貨幣;到清末中國自己也鑄造了銀元,並賦以法償價格,但銀兩一直還是通行的。

清朝作為貨幣流通的銀錠,形式不一。大體有以下四種:一是元寶,也稱寶銀,因形似馬蹄,故亦稱馬蹄銀,大元寶約重五十兩。二是中錠,約重十兩,多形似秤錘,也有馬蹄形的稱小元寶。三是錁子,亦稱小錠、小錁,重一二兩到三五兩不等,一般作饅頭形,也有別種形式的。四是福珠,又稱滴珠、粒銀,形如珠粒,重量不等,多在一兩以下。那時白銀的形式並沒有法令上的規定,有時輕到一錢或一錢以下的白銀,也有鑄成元寶形的。

由於清朝時全國各地衡製不統一,因此同是所謂兩,種類卻很多。總起來說,可分為官平和市平兩大類。所謂官平,是由政府規定的用以衡量銀兩重量的標準,主要包括庫平、關平及漕平等。庫平是清政府征收租稅、出納銀兩所用的衡量標準,康熙年間製定。1908年農工部和度支部擬訂劃一度量衡製度,規定庫平作為權衡的標準,庫平一兩等於37.301克。關平是舊中國海關收稅時出納銀兩所用的衡量標準。關平之設,起於中外通商,而有正式條約規定,則始於1858年的《中英天津條約》,關平一兩約37.7994克。漕平是清代將漕糧改征白銀時所采用的銀兩衡量標準。後來漸為民間采用,各地標準略有不同,一般常冠以地名,如蘇漕平、申漕平等。申漕平即上海漕平,其一兩約合36.65克。所謂市平,是官平的對稱,指中國民間授受銀兩所通用的衡量標準。各地不同,種類很多,如北京、天津的公碼平,漢口、貴陽的估平,廣東的司馬平等。據資料介紹,當時各地的通用平有170餘種以上。

當時作為貨幣的白銀,還有一個成色的問題。成色是指銀質貨幣、飾品和器物的含銀純度,又稱銀色。銀兩的成色,自古即不統一。清朝民間使用的白銀,成色自很低直至所謂十足都有。各地所鑄的寶銀成色各不相同,如有二四寶、二五寶、二六寶、二七寶等。但銀兩在流通時又必須計算其成色,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清朝政府規定了一種全國性的假想標準即紋銀,其成色是935.374‰,它是清朝法定的一種銀兩的標準成色,僅是一種種標準,實際上並無實銀。民間完納錢糧,即以紋銀為標準,其他銀兩須各按成色折合計算。當時認為紋銀成色很高,故有“十成足紋”之稱,其實其成色比各地流通的寶銀成色為低。所以將寶銀折成紋銀時,例須升水。這種升水是指成色較高的寶銀折合為紋銀時,在比價上的提高。例如,二四寶銀就是說五十兩重的寶銀,在流通時要升水二兩四錢,等於五十二兩四錢的紋銀。換句話說,也就是五十兩重的二四寶銀所含的純銀,等於五十二兩四錢紋銀所含的純銀。

到了清朝末年,除了實際流通的重量成色各地不同的銀錠等實銀兩外,又出現了虛銀兩。它是一種記帳貨幣,有一定的含銀量,並無實物。例如上海商界用作記帳單位的銀兩叫規元,其成色就等於紋銀的98%,所以稱為九八規元;天津的記帳銀兩單位叫行化,成色是992‰;漢口的單位叫洋例。

清朝時作為貨幣流通的寶銀,大錠重約五十兩,多由各地鑄造寶銀的機構銀爐來鑄造。銀錠上鑄有銀匠姓名及鑄造的日期、地點。銀爐有官設和私營之分,官設銀爐多附設於藩庫及關局等機構內;清末後私營銀爐盛行,在上海、漢口、天津等各大城市均有設立。寶銀鑄成後,要送到當地的公估局鑒定。公估局是清朝中葉以後設立在各地的寶銀鑒定機構,它在寶銀上加批重量和成色之後,寶銀才能在當地按批定的重量和成色流通。但是散碎銀子在流通時還是要隨時計較的。因各地寶銀重量成色各有參差,所以各地公估局的批定僅在當地有效。外地流入或流往外地的寶銀,仍須由銀爐改鑄成當地通行的寶銀,並重估之後才能流通。以上海流通的二七寶銀為例,它由當地的銀爐來鑄造,每枚重量以漕平四十九兩八錢為標準,但在實際上常略有出入,習慣稱為五十兩。其成色較紋銀高5.5%,故每枚五十兩的寶銀在流通中折合成紋銀時,可由公估局批升二兩七錢五分;成色略低者,則批升二兩七錢或二兩六錢五分。成色不低於二兩六錢五分的均可通用,低於此數的公估局即不予批估,交由銀爐回爐重鑄。以上三種升水平均為二兩七錢,故稱二七寶銀。如合標準,經批估後一隻二七寶銀就等於五十二兩七錢的紋銀。如果要把二七寶銀折成規元,那麽在經公估局批估合成紋銀後,還要再進行九八升算,即因為規元的成色等於紋銀的98%,所以要將寶銀折合成的紋銀數再除以0.98。經過這樣的升水和換算,一隻漕平五十兩的二七寶銀,就等於規元五十三兩七錢七分五厘半了。

曆史檔案中常提到銀兩的平色。平就是指銀量的輕重,色指銀質的高下,合為銀的質量。銀兩在買賣兌換中,必須兼計平色。而清朝各處所用銀兩,連實銀帶虛銀一並計算,種類不知有多少。中央財政機關用庫平,兩地匯兌用漕平,各地實際收支又有各地的銀兩。由於衡製不一和成色紛繁,銀兩在流通時常需輾轉兌換,不勝其煩,有諸多的不便。當進行大宗買賣時這種情況已難容忍,何況人民日常進行小筆交易時,有的一次買賣便要將各種不同成色的銀子折合計算,這更不知要多費多少心思,加之還要有秤稱的麻煩。辛亥革命之後清朝雖然已被推翻,但銀兩的使用卻沿續到民國時期,直到1933年的廢兩改元幣製改革,才規定所有收付不得再用銀兩,要一律使用銀元。

說明:寫作本文依據的是《中國貨幣史》、《清代貨幣金融史稿》、《中國近代史知識手冊》、《辭海》、《辭源》等資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