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看日本油畫中的我抗日健兒(組圖)

(2010-01-25 12:40:48) 下一個

這是一張三十年前日本曆史圖書的插頁,題名叫做《袖珍戰車的拚死之鬥》畫家顯然是想表現日軍戰車的“神勇無畏”,然而,不自覺中,卻留下了那個時代中國軍人用血肉築成長城,寧死不屈的戰魂。也許因為這張作品太逼真了,我不由得仔細觀看它,而這一觀察,竟讓我發現它記錄了六十年多前那場惡戰極多的真實的影子。如果我們對畫麵上的場景進行分析,竟有一種重回抗日戰場的感受。

圖:袖珍戰車的拚死之鬥

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那輛被擊毀的日軍戰車。日軍中是真有這種戰車呢?還是畫家的杜撰?

這輛戰車造型獨特,前車體長,後車體短,頂部有一個丘形炮塔,上覆圓形裝甲艙蓋,前車蓋上左側有一具探照燈。全車造型矮小,到處有凸出的鉚釘,顯示依然沒有采用焊接車體。這種戰車,正是日軍在侵華前期大舉使用的九四式輕型坦克。

七七事變後,日軍侵華部隊大量使用戰車,給裝備簡陋的中國軍隊造成極大的傷亡,其中,裝備最為廣泛的,就是八九式中型坦克,和九四式輕型坦克。九四式輕型坦克,三菱重工製造,這種戰車重3.5噸,裝備37毫米戰車炮一門,機槍一挺(後期型兩挺),裝甲厚12毫米,乘員兩人(後期型三人),時速40公裏。因為這種戰車體型矮小,被日軍稱為“豆戰車”,就是袖珍坦克的意思,這種戰車確實很小。

圖:日本畫家預計的主角日本九四式“豆戰車”。

如果在世界範圍來看,對比德國,英國,美國的各種戰車,這種袖珍坦克戰鬥力相當差,尤其是裝甲薄弱,幾乎在任何反戰車炮麵前都不堪一擊。

但是,在中國戰場,它卻橫行一時,因為中國軍隊裝備太差,前線部隊普遍裝備的最重型武器就是迫擊炮,如果有防戰車炮,那簡直就是寶貝(在淞滬,南京,徐州,武漢,太原諸戰役,被中國戰防炮擊毀的九四式坦克相當多,可惜大多數時候中國軍隊手中沒有這種武器)。中國軍隊最普遍裝備的捷克式7.7毫米機槍,隻能在它的裝甲板上擊出5-6毫米深度的凹坑,無法將其擊穿。因此,麵對幾乎隻有步兵武器的中國軍隊,這種九四式輕型坦克還是有很大的威力。此外,它的越野能力不錯,比八九式中型坦克更活躍。

徐州會戰中的九四式戰車,可見這種輕便的戰車在中國地形複雜的地理條件下,確有獨到之處。說來令人慨歎,如果3.5噸的九四式隻能叫豆戰車,那中國軍隊頗為自豪的第一種戰車,1.5噸的維克斯水陸兩用戰車,又該叫什麽呢?

從畫麵上,可以看到這輛坦克的履帶被毀,九四式的履帶纖細,正是它的薄弱之處,中國軍隊的地雷,迫擊炮,集束手榴彈等都能夠對它構成威脅,事實上,對畫麵上這一戰的考證證明,這輛日軍坦克,正是被中國軍隊的集束手榴彈所摧毀。

我們看一下畫麵上中國軍隊的情況。

坦克的側麵,可以看到衝開的鹿砦和鐵絲網,顯然這次戰鬥發生在日軍坦克突擊中國軍隊陣地的過程中。中國戰場兩軍對戰車的使用都沒有達到閃電戰,坦克決戰這樣先進的水平,戰車的指標也較為落後,雙方都將坦克用於掩護步兵的衝擊,算是亞洲戰場的一種地方特色。

畫麵上共有十四名中國軍人,可以看到其中兩人已經戰死,四人正在遭到日軍射擊而或死或傷,而其餘戰士雖然裝備簡陋,卻無一人退卻,都是麵向日軍的炮火,向敵人的坦克猛撲

真我中華好男兒本色。

第一個感覺,我曾經認為這支剽悍勇猛的軍隊是八路軍,因為他們那種打扮,太符合對八路軍的一貫引向了。然而,很快我就打消了這種看法。這支部隊服裝整齊,裝備精良,如果是八路軍,必然是八路軍的主力部隊,但他們卻沒有八路軍必備的臂章,而從他們的服裝來看,這些戰士穿的上衣較長,正是國民黨軍抗戰前期普遍穿著的冬季軍裝式樣。

大多數戰士手中的武器,正是國民黨軍典型的漢陽造步槍。倒在地上已經戰死的那名戰士的步槍,槍托帶著漢陽造典型的特征。

那名從正麵撲向敵人坦克,不幸正被敵軍擊中的戰士,手中掉落的槍更比較特別。這支槍沒有刺刀,長度較短,形狀很象一支衝鋒槍,而又比較怪異。我的分析,這正是一支富有中國軍隊特色的德國造毛瑟衝鋒手槍!德國毛瑟手槍,就是我們常說的駁殼槍,中國曾大批從德國進口這種槍支,這種槍的一部分使用奇特的槍套盒,與槍組合後可以作為槍托,從而把手槍作為衝鋒槍使用。這種毛瑟衝鋒手槍(又叫手提機槍),隻有中國廣泛使用。


畫麵右下方,可以看到一名中國戰士正準備向日軍坦克投擲手榴彈,注意手榴彈的形狀,這是一顆木柄手榴彈,本來是用來對付步兵的,裝備不足的中國軍隊卻不得不用它來對付坦克!中國軍隊當時普遍裝備兩種手榴彈,一種是鞏縣兵工廠設計製造的卵形手榴彈,一種就是這種仿德國式樣的木柄手榴彈。

中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時,即使最精銳的德械師,也僅僅在輕武器水平上,所以不得不用手榴彈一類對付步兵的武器攻擊敵人的坦克。

德國毛瑟衝鋒手槍和德國式樣的手榴彈,表現了抗戰前期中國軍隊受到德國軍事思想和裝備的影響。

而仰麵倒下的那名烈士後背上背的紅綢砍刀,又讓我們想到那首著名的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中國軍隊因為火力不足,當時普遍裝備冷兵器以利近戰,但是,用大刀對抗坦克,反映了當時中日國力的巨大差異。

因為畫麵太逼真,使我忍不住作進一步的查詢,總覺得這太像一次真實戰鬥的寫照。

功夫不負有心人,果然,日本史料表明,這張畫,的確是為了紀念一次真實的戰鬥而作,這場戰鬥,發生在1939年南昌戰役,地點為修水河畔鳳棲山魏家營。

南昌戰役,是日軍在武漢戰役後為了割斷第三戰區和第九戰區聯絡進行的一次戰役,這一仗,日軍指揮官為岡村寧次,他創造性地將戰車編組成集團向中國軍隊側背發動奔襲,根據史料,因為中國軍隊準備不夠充分,倉促應戰,不敵日軍的猛攻而被迫棄守重鎮南昌。按說,這一仗中國軍隊打得不能說漂亮。

然而,在這張畫麵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即便是不漂亮的戰鬥,中國軍人也曾怎樣無畏的用生命來捍衛自己的國土,以至於連敵人的圖畫中,都不得不留下他們的英勇。日軍紀錄,南昌戰役中,單日軍戰車,就損失達二十餘輛。

這場戰鬥,日軍記載發生在3月21日(這很符合畫麵的情景,當時春寒料峭,中國軍隊還沒有更換夏季軍服),當時,日軍突破修水中國軍隊防線後,猛攻鳳棲山製高點,中國軍隊則憑借即設工事拚命抵抗。在鳳棲山主陣地失守後,日軍用炮火猛轟二線的魏家營陣地,用戰車掩護步兵發起衝擊。

根據日軍記載,投入這場戰鬥的戰車,是森田部隊(第三十六旅團獨立戰車第一大隊)的鬆本輕戰車中隊。其中一輛九四式戰車突破中國軍隊的鐵絲網塹壕陣地時,忽然發生大爆炸(日軍認為是地雷),左側履帶被炸開,車體騰空兩米而後落下。這時周圍的中國士兵紛紛呐喊撲向日軍坦克和隨行的日軍步兵,隨行的日本步兵猝不及防,由於中國軍隊的動作迅猛,人數眾多,日軍眼看要遭到滅頂之災。

就在此時,被擊毀的九四式戰車上,炮塔和機槍射口忽然噴出火焰,沒有死的日本戰車兵猛烈射擊衝鋒的中國軍隊,日軍步兵乘機逃回出發陣地。

中國軍隊圍住這輛日軍戰車猛烈攻擊。

日軍戰車兵奮力頑抗,遠處的日軍可以聽到他們用手槍從戰車側麵的開口射擊的聲音。最後,隨著手榴彈的爆炸聲,一切歸於沉寂。

等日軍增援部隊趕到,經過激烈戰鬥占領中國軍隊陣地,他們發現這輛戰車已經被徹底摧毀,中國士兵撬開了坦克的艙蓋,向裏麵投入了手榴彈,日軍車長川村,駕駛員中村都被擊斃在車中。在日軍這輛九四式戰車的周圍,共有十二具中國士兵的屍體。

這幅畫,就是為了紀念川村和中村的“英勇行為”而被收入書中的。

而中國軍隊的記載中,雖然簡單,卻也能夠找到這一戰的影子。

堅守魏家營陣地的,是中國陸軍第49軍第105師315旅第一團。

這是一支東北軍出身的部隊,105師的前身,就是張學良的衛隊旅,是東北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315旅旅長趙鎮藩,九一八事變時在北大營擔任邊防第七旅參謀長,而且那天正是值班指揮官,就是他最早向總部報告了日軍進攻北大營的消息!

堅守魏家營的趙鎮藩旅長,可記得當年九一八的炮聲?

麵對日軍戰車的衝擊,趙鎮藩親臨第一線指揮,率領官兵拚死堵塞突破口,戰鬥記載,鏖戰三個小時,擊斃日軍數十人,擊毀戰車一輛。唯一與日軍記載不同的是,破壞日軍戰車的,並不是地雷,而是中國軍隊的敢死隊員,把集束手榴彈,塞進了日軍戰車的履帶裏。


麵對日軍的坦克,沒有多少重武器的中國士兵就用血肉之軀攜帶炸藥包、集束手榴彈等武器攻擊日軍坦克。圖為台兒莊戰役中的中國敢死隊。而油畫中的坦克,也並非日本認為的地雷炸毀,而是中國敢死隊員將集束手榴彈塞進了日軍坦克下。

這一戰,突襲敵坦克的敢死隊員,全部陣亡。

沒有想到,從一幅畫,引出了一場惡戰的紀錄,這樣的惡戰,在八年血戰中,還有多少。

(編輯網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世界邊緣人 回複 悄悄話 國軍弟兄好樣的!就是智商低。
犬友 回複 悄悄話 還曆史的本來麵目,若無國軍的犧牲,中國早亡國矣。
關於盒子炮加上槍托當衝鋒槍使的分析完全正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