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秦始皇陵暗藏世界最大土木金字塔(組圖)

(2009-12-03 12:12:00) 下一個

■秦始皇陵是一座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

2002年,一項針對秦始皇陵的國家“863計劃”項目《考古遙感和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開始進行,工作人員利用遙感和物探等最新科學技術對這座埋藏在地下的神秘建築進行了探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學數據。

與此同時,楊鴻勳先生也從三十多年搜集有關秦始皇陵的曆史文獻證據和最新考古證據中,整理出自己關於秦始皇陵的完整觀點,並完成了對秦始皇陵的初步的複原設想草圖。

“秦始皇陵不是簡單的三層台階的‘覆鬥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楊鴻勳說,“隻不過後來被項羽的軍隊和阿房宮一起燒毀了,現在能看到的土堆隻不過是當時的建築遺跡。”



九層台榭及地宮剖麵圖




秦陵地上九層台榭立麵圖




秦始皇九層之台的陵上享堂複原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我國建築考古學的創始人、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顧問、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董事長,曾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

楊鴻勳先生判斷,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的外觀是木構廊廡環繞的台榭形式(如圖),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根據秦始皇陵考古發掘的結果,楊鴻勳先生初步計算出這座土木結構金字塔的規模:底座的邊長是500米的正方形,其占地麵積約25萬平方米,建築的高度是115米。

對照一直被公認的世界上占地麵積最大的建築———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的塔底邊長230米、占地5.29萬平方米,楊鴻勳先生發現,即使放到現在,中華土木大金字塔也是占地麵積最大的建築,堪稱世界之最的人類奇跡!


■墓上修享堂的做法在中國曆史上由來已久

這種設想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紮實的史料基礎。

除了前期在秦始皇陵的“封土”堆裏發現秦代瓦當的考古證據外,楊鴻勳先生在搜集民族學材料時找到了原始社會就有的佐證,他發現,“墓上修建築”的做法由來已久,現在仍處於原始氏族社會晚期形態的諾基族,就有墓而不墳、而在墓上設置祭享建築的習俗。這種建築被稱為“享堂”。

考古學也提供了墓上建築的實證材料———牛河梁紅山文化積石塚上發現建築遺跡,可以證明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就有在“墓上建享堂”的做法。

在“墓上建享堂”的習俗延續至文字出現的曆史之後,殷商晚期小屯婦好墓上享堂、山東前掌大遺址發現更多遺跡。“周承殷製”,周天子和諸侯陵墓都有定製,應基本是繼承殷商的製度。


■在對西漢中期帝王陵墓發掘中,也發現了陵上享堂的遺跡

另外一些考古發掘的證據也支持了楊鴻勳先生的觀點。在東周列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諸侯國,都是在墓上建享堂。已知春秋時期秦公陵墓上也有享堂遺跡;戰國時期中山國、魏國也是這樣的製度。東周是西周的延續,西周時期一定也是在陵墓上建享堂的。

因此,楊鴻勳先生推斷在秦建國之初,即戰國末期,秦始皇創建陵墓時,應該也是按照墓上建享堂的傳統製度行事,並且隨著他的野心更加發揚光大了。

不僅如此,先秦陵墓的所謂“封土”,都是陵上享堂的遺址。秦以後,“漢承秦製”,西漢初期的皇陵“封土”也是階梯金字塔狀,文獻提供了漢高祖陵墓上有享堂建築的線索。而且,早在20世紀50年代漢高祖陵墓上麵曾發現“柱礎”的遺址,四周由於水土流失而呈坡狀處,殘留有屋瓦。這如果屬實,則可以證實當年確實在陵墓之上原有建築。

史料記載,直到大約西漢中期以後的帝陵墓才被簡化成隻是台榭的夯土核心,即所謂“覆鬥形”的封土。

所以,從秦朝前、後墓上享堂的發展邏輯,楊鴻勳先生得出秦始皇陵上應該是有建築的結論。

楊鴻勳先生發現,《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說,可見春秋時期,就已有“九層之台”的建築。至今考古發掘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跡。

據了解,20世紀50年代《文物參考資料》曾有一則消息:四川發現東周七層台遺跡,可惜報道過於簡單,而且再也沒有下文了。

楊鴻勳先生同時推測,秦始皇建造享堂的目的是方便後世子孫進行祭祀活動。但是,由於秦始皇的殘暴的統治,致使各地起義不斷,秦的統治隻是持續了兩代。後來,項羽軍隊攻陷鹹陽城後,不光燒毀了“覆壓三百裏”的阿房宮,還一把大火把建造在秦始皇陵墓之上的中國土木大金字塔付之一炬,隻剩下了帶有幾個階梯的所謂“封土”。



地宮示意圖


■在秦始皇陵“封土”上的堆積土內發現紅燒土、木炭和柱洞的遺跡

2004年,一個神秘的電話打到了楊鴻勳先生的家裏。

電話是秦始皇陵考古隊的工作人員打來的,他說:“楊先生,在電視上看到了您關於秦始皇陵有九層台享堂的推測後,按照您的觀點,我們對秦始皇陵進行探測,在‘封土’之上的堆積土裏,我們發現了紅燒土、秦代瓦當、木炭以及柱洞的遺跡。”

這說明楊鴻勳先生對於秦皇陵的設想找到了進一步的考古證據。

同時,秦始皇陵考古隊還確認了秦始皇陵的九層台以及環繞九層台的九圈殘瓦、木炭、紅燒土,並發現了柱洞。這樣便完全證實了楊鴻勳先生對秦始皇陵原狀以及毀於項羽一炬的推斷。

這次,陝西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上發現有秦代瓦當,對於楊鴻勳先生的“秦始皇陵是一座建在九層台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的觀點無疑是一個有力的考古發掘證據。

楊鴻勳先生還呼籲國家文物保護部門批準對秦始皇陵上的土層進行考古勘探,從而證明在秦始皇陵之上是否存在一座中華土木大金字塔。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