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京城梅家傳奇 學富五車名流輩出(組圖)

(2009-08-27 13:25:42) 下一個


1932年攝於旗守衛10號家中。子女媳15人為老母祝70壽辰。
後排左起:梅貽寶、梅貽璠、梅貽琦、梅貽琳、梅貽瑞


梅祖武

大伯是清華大學校長 二伯與石評梅是同事 三伯是雙博士“海歸” 父親是周恩來任命的副局長 五叔是燕京大學代校長———

我的祖父梅曾臣所生我父輩5人中,最常被媒體提及的是我大伯梅貽琦,他曾連任清華大學校長18年,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其實,我們梅家還有許多名人故事。

  
祖上是朱元璋最喜歡的駙馬

我們梅氏家譜上的始祖梅殷,原籍是河南夏邑縣。梅殷上下5代人中,有2人在《明史》立有列傳,有6人被提及姓名事跡。梅殷由其伯父梅思祖撫養長大,梅思祖在明朝滅元的戰爭中屢建戰功。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28人為侯,梅思祖受封為汝南侯。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16個女兒,他與“大腳馬皇後”所生的二女兒寧國公主,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嫁與梅殷。《明史·寧國公主、梅殷列傳》記載,梅殷“天性恭謹,有謀略,便弓馬。太祖十六女諸駙馬中,尤愛(梅)殷”。梅殷做過山東學政,相當於省教育廳長。

永樂三年(1405年),梅殷信守嶽父朱元璋要他保護建文帝的要求,反對妻兄明成祖朱棣篡奪侄兒建文帝的皇位,被人謀害。朱棣封梅殷長子梅順昌為“從一品中軍都督同知”,封梅殷次子梅景福為“正三品旗手衛指揮使”,以作為安慰和補償。

此後明成祖遷都北京,梅殷的重孫梅滿兒受封為天津右衛指揮使,並世代承襲鎮守天津,直到明亡。我們梅氏家族就是從那時起定居天津的。

 
祖父育有5個兒子個個都是人物

我的祖父梅曾臣是清末秀才,原住在天津梅家胡同(在今天津市紅橋區),共育有5子5女。祖父書房裏擺滿了紙張泛黃的線裝書,被親友戲稱為“梅氏旱煙葉”。他著力培養的5個兒子均學業有成,且都在北京就業,全家也於1926年遷居到北京。

1930年祖父去世。1932年祖母張氏70歲大壽時,5子5媳5女齊集北平旗手衛10號院梅宅(今人民大會堂西路,1958年拆遷)祝壽,請照相館的攝影師來家裏拍攝了這張“全家福”合影。那時我才5歲,拍照時我們“祖”字輩的小孩都躲在鏡頭後麵看熱鬧。


1933年梅家五兄弟。左起:梅貽寶、梅貽璠、梅貽琦、梅貽琳、梅貽瑞

 
大伯梅貽琦:當了18年清華大學校長

梅貽琦,1889年生,1962年逝於台北,終年73歲。1908年,大伯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1909年考上清外務部“遊美學務處” 首批留美學生,1922年獲芝加哥大學物理學碩士,1929年任清華留美學生監督。1931年,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的校長,一直連任到1948年。

大伯梅貽琦性格沉靜少語,遇事從不輕率表態,在清華人稱“寡言君子”。有清華學生編過這樣一首打油詩調侃他說:“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以為,恐怕仿佛不見得。”他也不以為忤。

北平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特刑庭在1948年暑假期間發來黑名單,要抓捕32名學生。梅貽琦拖延至8月20日,想出怪招,將“涉案”學生名單在校園公布,還故作正經地要求他們暑假返校後自行投案。結果自然是“涉案”學生全部跑光,一個也沒抓到。  在1942年國統區物價飛漲時,大伯母韓詠華曾帶領教授夫人們製作米粉糕出售以貼補家用。還取“抗戰定能勝利”之意,將米粉糕稱為“定勝糕”,在昆明一時傳為佳話。
  
大伯母1977年從美國回北京定居,由鄧穎超親自安排住進三裏河南沙溝小區,1993年100歲時去世。

大伯有1子4女,抗戰時均在西南聯大讀書。1943年國民黨教育部征調懂英語的大學生配合美軍對日作戰,大伯的長子梅祖彥應征為美軍做翻譯,次女梅祖彤應征為美軍醫院做看護。他們的名字被刻入西南聯大抗戰從軍學生題名碑,此碑原件在昆明西南聯大舊址,複製品立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梅祖彥在解放後任清華大學教授,是我國著名水利機械專家,曾任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2003年79歲時去世。


二伯梅貽瑞:曾與石評梅是同事,竭力倡導白話文  

梅貽瑞,1893年生,1971年逝於北京,終年78歲。二伯畢業於京師高等師範學校(今北師大前身)國文係,在師大附中任教時,曾與著名革命者石評梅及學者林琴南、錢玄同、楊秀峰是同事。

二伯雖然國學功底深厚,卻一向提倡白話文。他針對“用文言文打電報能省字省錢”的說法,在課堂上以胡適舉例:“適兒母病危速返”,“胡適小子你老娘快要病死了,軲轆跟頭快回家”。他說,胡適肯定是見了後一個白話文電報,會往家跑得更快些。他以為若要用文言表達如此著急的效果,用字也不見得就省。

二伯有2子3女,次子梅祖培也曾從西南聯大應征為美軍做翻譯,解放後任駐外使館翻譯,晚年受聘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現已82歲。


三伯梅貽琳:雙博士“海歸”保重慶未發瘟疫

梅貽琳,1896年生,1955年逝於美國,終年59歲。三伯1920年清華畢業,1925年獲芝加哥大學醫學博士,1926年又獲霍布金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是個雙博士“超級海歸”。

回國後,他先任國民黨首都南京市衛生局長,繼任陪都重慶市衛生局長。在抗戰期間,他施展公共衛生學識,令處於難民擁擠、日寇轟炸險境中的重慶始終未發生瘟疫。三伯雖在海外吃過多年洋麵包,但他說平生最難忘的美食是老家天津的“貼餅子熬小魚”。三伯在1932年為祖母70歲大壽定做的梅字款龍鳳呈祥茶具,至今仍收藏在我家。

三伯母江蘭也是留美生,曾任協和醫院護士長。他們有一個女兒梅祖敬。

  
五叔梅貽寶:燕京大學代校長,聘請陳寅恪

梅貽寶,1900年生,1997年逝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終年97歲。五叔1915年與梁實秋、顧毓琇同期考入清華中等科,1927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回國後曆任燕京大學教務主任、文學院長。1942年抗戰期間,在成都重建燕京大學,並任代校長。後為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1942年,五叔聘請著名學者陳寅恪到燕京大學任教。不久陳寅恪雙目失明,住院治療。五叔的學生們輪班前往醫院守護,陳寅恪對五叔感歎道:“不料你們燕京這樣的教會學校,倒也講究尊師敬道。”五叔晚年回憶說,能請動陳公來燕京任教是一大成功。

五嬸倪逢吉也是留美生,曾任燕京大學教授。他們的次子梅祖麟是康奈爾大學東語係終身教授、國際漢語言學會會長,多次來北京大學等處講學,現已72歲。

周恩來任命父親當副局長

我父親梅貽璠在兄弟中行四,1898年生,1967年逝於濟南,終年69歲。我母親孫紹曾1903年生,1986年逝於北京,終年83歲。

我父親早年由清華轉學天津北洋河海工程學院畢業,一生從事郵政事業。1949年4月1日,率國統區通郵代表團與張治中和談代表團同機到達已經和平解放的北平。由於國民黨撕毀了雙方達成的協議,我父親在上海解放時脫離了國民黨政權,後任山東省政協常委。1958年9月5日,周恩來總理任命我父親為山東省郵政管理局副局長。我父親經常用給自己寄信的方式,來檢測信件投遞的速率和準確率。

我是聶榮臻任命的科員,參加申奧遺憾變歡樂

1948年,我在北京大學讀大二時,是中共地下黨員。暑假期間,國民黨北平法院特刑庭抓捕進步學生,我也上了黑名單。後來我奉命轉移去華北解放區工作,北平解放後回來在軍管會工作,於1949年9月由北平市長聶榮臻任命為建設局科員。

我的姐姐梅祖成,1949年是燕京大學學生,參加了南下工作團,隨解放軍一直打到雲南,定居昆明,任《雲南日報》記者,現已80歲。

1989年,我從北京市建委離休。我的老伴孟景宜也於1990年從北京中醫藥學院退休。我有1兒1女,孫子在讀高中,外孫在英國留學。

離休後,我先是受聘到1990年北京亞運會組委會工作,此後又轉入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奧申委工作。那次申辦失利後,我參與編寫了介紹申奧過程、總結經驗的報告書《兩票之差》。2001年,我國再度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努力終獲成功。今年我已78歲,晚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要在2008年親眼目睹奧運會在北京舉行的盛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