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李世民後裔現身江蘇高淳 20本破損家譜代代相傳(組圖)

(2009-08-26 12:04:17) 下一個



李氏家族成員正在翻看厚厚的族譜


“那是一個從諫如流、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看著家譜上的祖先李世民的名字,高淳縣淳溪鎮李家村的李建峰不止一次想起這句話。

李建峰,今年41歲,是高淳縣淳溪廣播電視站站長,他家的祖傳寶物是已有些破損的家譜,“一共20本,爺爺傳給了父親,父親傳給了我,我已經精心保存了許多年。”家譜的名稱叫“蓮溪李氏宗譜”,按照家譜記錄,他應該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48代子孫,是皇室後裔。

十多本家譜保存較完整

高淳縣淳溪鎮有一個村落,這裏聚居了一部分唐太宗的後人,因為家家都姓李,久而久之形成“李家村”。從第一代李氏家族成員定居在此開始,距今已有千年曆史。村民中許多人都知道自己是皇室後裔,唐朝的故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績,讓他們津津樂道。

李建峰,身高一米八左右,瘦削的臉龐棱角分明。由於老家麵臨拆遷,他把家譜保存在了辦公室的櫃子裏。據稱,李建峰保存的這部家譜,極有可能是李家村這一家族分支最後一套家譜。見到記者到來,李建峰拿鑰匙打開密封的櫃門,一摞陳舊的線裝書出現在眼前,一本又一本,20本家譜封麵上都寫著:“蓮溪李氏宗譜”。

書長約40厘米、寬20厘米左右,淡棕色,書從左向右翻頁,裏麵的紙張酷似現在的油畫紙,感覺很古老。其中有3本家譜已破爛不堪,還有十多本保存比較完整,隻是紙張上有明顯水漬。家譜裏麵是從上至下工整的字,對李氏每一代都有詳細的記載和劃分。

家譜是由李建峰的祖上傳下來的。“我爺爺和我父親都是農民,不識什麽字,隻知道這些祖宗留下的家譜很重要,一直作為傳家之寶相傳。”李建峰告訴記者,他父親去世的時候鄭重地對他說,其他的可以不管,但是這些家譜一定要保存好。“文革”“破四舊”期間,家譜麵臨被毀,李建峰的爺爺李維化冒著危險,千方百計把這部家譜保存了下來。

李世民後裔避難到高淳

李姓的來源有頗多典故,傳說是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根據宗譜的記載,漢景帝時李家就出了個驃騎都尉李廣,李廣一生戍守邊關,與匈奴七十餘戰,因為李廣行動快,箭法精,忽來忽去,叫人摸不準他的路子,匈奴人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飛將軍”。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也是這套家譜中記錄的李家第24世子孫。宗譜中記載:“諱淵,字叔德,襲封唐公,隋末起兵,受恭帝禪國號大唐,廟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高祖在位9年後,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得以立為太子,而後繼帝位。

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他勵精圖治,出現了天下升平的景象,史稱貞觀之治。這套族譜對李世民的情況也進行了詳細記錄,宗譜記載:“諱世民,高祖次子,初封秦王。唐得天下,勘定禍亂,削平偕偽,皆其功也。高祖因傳位焉,廟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懿宗去世後,太子李儼即位,是為僖宗,在位15年,後唐昭宗李曄即位。李曄也是懿宗的兒子,僖宗排行老三,昭宗第七。唐昭宗是一個悲劇性的皇帝,此時的唐朝已經積重難返,回天無力。昭宗所做的,隻能是勉強使大唐多存在了幾年而已。

而高淳李家村人就是唐昭宗的子孫。



珍藏了500多年的官傘依舊完好


想把這些家譜傳下去

從家譜記錄來看,唐昭宗的重孫就是李德鵬。而現在高淳李家村人是以李茂學為始祖的,李茂學的祖先從家譜中可以清楚地查閱到,李茂學的祖宗是唐昭宗的重孫李德鵬。李茂學是李氏家族的第54代子孫,也是高淳李家的第一代,屬李世民一脈相傳的正統後代分支。

宗譜記載中有這樣的文字:“茂學,行區入遷溧水俞家灘,即今分隸高淳縣老莘圩蓮溪村。”據李建峰解釋,唐滅亡後,李氏家族許多子孫被迫分散,到處都有李家後人。其中李茂學這一支流落到溧水俞家灘,當時高淳和溧水還沒有分開,俞家灘也就是後來的高淳縣老莘圩蓮溪村,因此他們這一支被稱為“蓮溪李氏”,修的宗譜也被命名為“蓮溪李氏宗譜”。他還解釋,蓮溪村也就是現在的高淳李家村。

李建峰的爺爺李維化在家譜中亦有記載,是作為最終的輩分名單出現的。李維化是第71世,由此算來,李建峰應當為李氏家族第73世。若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算起,李建峰就是李世民的第48代子孫。

從家譜上的記錄看,這套家譜在清朝和民國都曾經重修過。但從民國以後,家譜就沒有重修過,時間長了,由於紙質問題,已經損毀不少。李建峰覺得,他還想把這些家譜傳下去,但怕這些破舊的家譜保存不了,因此他打算盡快修複這些家譜,並重新複印一份,讓這套家譜一直保存下去。

瀏東李氏三門人才輩出

“瀏東李氏三門”遷瀏始祖貴斌公入瀏境始居千秋段,後旋徙黃泥坳,就黃泥坳“巨門土星”之地築室而居。經三代艱辛創業,家業日大。遂派分華四公於濠溪坑口,芳六公於黃花洞,嶽八公於黃泥坳創立門戶,始有“瀏東李氏三門”。

數百年來,瀏東李氏重教尚武,愛土愛國,人才輩出。明嘉靖年間,宗伯公以文章致通,授翰林院編修;明永樂年間,襄敏公抗擊倭寇戰功卓著,官拜南京兵部侍郎;清代以來,瀏東李氏家族以文治武功致仕者不可勝數。

李氏宗族聚集地與湘贛交界的橫山、上莊毗鄰,這裏山多隘險,素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明清時期的許多戰事,都留下李氏宗族活動的相關遺跡。族譜上記載:清鹹豐二年秋(1852年),江西義寧州發生匪亂,明雲公李從瓏奉邑侯趙諭辦鄉族團練,以禦鄉亂。三、四年,粵匪陷江西義寧之銅鼓,幸邑侯袁檄諭從瓏飭練千秋團勇防守橫山界解嚴,敘功賞給六品頂戴。六年春,粵匪由銅鼓兵犯瀏陽。從瓏再守橫山界,二月至四月屢戰屢捷,斬首十餘級,威震瀏東,後功加五品藍翎。今處湘贛交界的橫山關門、上莊古城牆都留下了瀏東李氏子孫鎮邦建功的印跡。

特別是上世紀20年代的大革命時期,瀏東李氏一族為追求革命真理,積極投入愛國救亡運動,為支持中國革命並最終取得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據《白沙鄉誌》記載:1926年3月,共產黨員李玖銘、李鴻翼等李氏宗族子弟在大圍山書院成立了中共瀏陽第一個黨小組,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9月11日,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團自江西銅鼓出發,沿千秋段、黃泥坳、黃花洞到達濠溪,李氏家廟成為當時秋收起義中華蘇維埃的臨時駐地。

進一步查證發現,其間參加秋收起義部隊的李正玖還擔任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副師長,後來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的李同文(原名李承烈),同是當年參加工農紅軍的老戰士。僅大革命時期有稽可考的,瀏東李氏宗族子弟就為中國革命事業犧牲了102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