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張齊賢:中國曆史上最能吃的宰相

(2009-08-18 12:14:56) 下一個

張齊賢:字師亮,洛陽人,原籍曹州。幼時家貧,飯量特大,一人敵五人,曾一次吃掉5大盤牛肉;進士出身,先後擔任通判、樞密院副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分司西京洛陽太常卿等官職。終年72歲。

畫地十策,兩度拜相,抗擊遼軍,糾正錯案,工作中有建樹。

飯量雖大,度量卻小,與事計較,遭人非議,個性上較另類。

翻閱史書,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張姓人士當皇帝的不多,但當宰相的很多,曆史上共有63個張姓宰相。僅唐宋時期,就有張九齡、張說、張齊賢等好幾個張姓宰相。

其中的張齊賢,是北宋頗有個性的宰相。他的故事,挺有趣。




張齊賢是個很有特點的人,特別能吃。他的胃,好像永遠處於不飽和狀態,一個人的飯量,竟能敵得上五個人。

他幼時家窮,常常沒有飯吃。到了十七八歲,飯量大增,但從來不敢放開肚皮吃,隻有逢年過節殺豬宰牛敬神時,才可大吃一次。有一天,他實在太餓了,看到別人殺牛,就坐在那裏不走,人家同情他,把剝下來的牛皮給了他,他回去不知怎麽弄了弄,就全吃進肚裏去了。

這一天,正趕上宋太祖趙匡胤出巡西京洛陽。張齊賢早早起來,準備來一個毛遂自薦。別人自薦,采取的是“投檔”的辦法,就是把事先寫好的自薦信,恭恭敬敬遞交有關部門,然後轉呈皇帝。但張齊賢自薦,實在太魯莽:直接上路攔駕,麵見皇上。

當時宋太祖正在洛陽巡視,車駕儀仗,十分威嚴。但就在這種氛圍裏,一個人跑過來就擋了駕。隨從官員問他幹什麽,他說要向皇上提一些合理化建議,為國家建言獻策。咦?趙匡胤一聽,這是好事情啊。就對隨從說:“把這個人帶上,回到宮裏再談。”

可到了宮裏,張齊賢卻不抓緊時間匯報方案,而是吸著鼻子到處聞。原來時值中午,該吃飯了。宋太祖說:“讓這個人和侍衛們一起吃飯吧。”

誰知張齊賢鼻子尖,眼睛也管用,看到廚房有一大盤子熟牛肉,抓起來就吃,三口兩口,就把一盤牛肉吃完了。一旁的人看到他的吃相,都驚得目瞪口呆,連宋太祖也感到吃驚,招手對侍衛說:“再給他端些肉,看他能吃多少。”又一盤牛肉端上,張齊賢並不搭話,低頭便吃。

這樣又吃了一盤,他好像還沒吃飽,不看皇帝,隻看廚房。於是又一盤牛肉端了上來,這盤牛肉堆得像小山一樣。宋太祖看張齊賢吃起來沒完,走過來敲敲他的頭。說:“停一下,停一下,我問你幾個問題,看能不能回答上來?”哎呀,這個張齊賢真是出奇,盡管頭被敲得咚咚響,但還是連頭也不抬,一個勁兒往嘴裏塞牛肉,邊塞邊說:“皇上您問吧,我邊吃邊答。”

於是宋太祖一連問了十個問題,張齊賢邊吃邊答,嘴裏忙不過來時,就用腳畫地,進行“圖解”,總之是不耽誤吃肉。就這樣,又一大盤牛肉下了肚,這才回答完皇上的提問,然後抹抹嘴,站在一邊。

宋太祖對他很滿意,連連點頭:“奇人,奇人,飯量大,學問也好。還能吃嗎?”張齊賢有點不好意思,滿嘴油乎乎,低聲說道:“就看皇上讓不讓我吃了。要讓我吃,還能吃三大盤。”此話一出,在場的人轟地大笑起來。宋太祖也憋不住,笑著說:“難道你就吃不飽呀?”轉身對還沒吃上飯的侍衛說:“你們幹脆也別吃了,把熟牛肉都給他帶上,讓他回家再吃。再給他一些金銀,讓他安心讀書,來年好去應試。”

宋太祖回到京城汴梁,對他的弟弟趙匡義說:“我這次巡視西京,最大的收獲是發現了一個奇人,名叫張齊賢,他將來可以做你的宰相。但這個人我現在還不能用,讓他再讀些書,再曆練曆練。”其實,張齊賢飯量大,那是因為窮,從來吃不飽的緣故。宋人筆記《青瑣高議》中有一篇文章,記載張齊賢入仕前,雖然貧窮,但很灑脫,從來不計較別人的看法,就那樣身穿布衣站在洛陽道上,等待路人施舍。一日,十來個盜賊在酒館大吃海喝,人皆避諱,都不來就餐,唯獨張齊賢徑直向前,拱手道:“我實在貧困,想向諸位求一醉飽,不知可否?”群盜大喜,其中一廝說:“秀才能屈尊入席,有啥不可!隻是我輩粗魯,恐為秀才所笑。”

張齊賢說不妨不妨,於是入席。席間談到世象人倫,盜賊中有人自卑,說:“我等為盜為賊,不過是沒有辦法的事,其實內心不安,終日惶惶。”張齊賢說:“為盜之人,也並非碌碌無能之輩,隻是一時無奈,走向歧路罷了。我也是慷慨之士,與諸位有什麽可見外的呢?”於是取來大碗,篩滿酒,一飲而盡。這樣一連飲了三大碗,麵不改色,氣定神閑,群盜大為感慨,都說一個讀書人,能如此放下架子,實在難得。

張齊賢也真是餓極,又取來豬腿,掰為數截,狼吞虎咽,群盜見了,更為驚駭,再感歎道:“真是宰相之才啊!不然的話,怎能這樣不拘小節呢!你將來當了宰相,必定會顧念我們為盜之不得已,我等願意與您結為朋友。”

臨別,群盜以金帛相贈,張齊賢也不推辭,重負而歸。




上麵故事,有案可查。前一個故事,就是典故“畫地十策”的來源。之後張姓人家,都愛用此典。一家張姓祠堂,刻有“西都十策;金鑒千秋”的對聯。這上聯,用的就是“畫地十策”的典故。這下聯,用的是張九齡的典故,此人乃盛唐詩人,當過宰相,著有《千秋金鑒錄》。

但追究起來,洛陽民間版本如此說張齊賢“獻策吃肉”,有些誇張。其實張齊賢攔駕獻策,這是有的,但絕對沒有當著宋太祖的麵大吃牛肉。當時他懷揣十條建議,攔住聖駕。宋太祖把他帶到洛陽行宮,他立即以手畫地,條陳十策。宋太祖聽了,認為其中四條合乎自己的想法,可以采納。但張齊賢非常固執,堅持說十條良策都應采納。太宗不準,他竟然與宋太祖爭執起來,宋太祖氣得要殺他,又被別人勸下了。由此,宋太祖記住了這個人才,本想委以重任,但麵子上卻又下不來,就建議自己的弟弟,繼位後讓張齊賢當宰相,他料定此人幾年後可勘大用。

再查查史書,張齊賢之能吃,確實記載得清清楚楚,不過說的比較文雅一點,稱他“健啖”。又說他“體質豐大,飲食過人”。由於早年家貧,沒有肉吃,所以做官後特別喜歡吃肉,吃得白白胖胖的,模樣很可愛。他到安州(今廣西欽州市)任知州,當地廚師中有好事者,聽說他能吃,想搞清他飯量到底有多大,就在他請客人吃飯時,專門提來一個金漆大桶。看見他吃什麽,就照樣向桶內放上一份。他喝一杯酒,也向桶內倒上一杯。宴會結束,大家過來一看,乖乖!“酒漿浸漬,漲溢滿桶”,隻見一個金漆大桶,已裝得滿滿當當,都是酒菜。消息傳出,全城轟動.哇!張大人真是能吃!

當時汴梁城內,有一座佛寺天壽院,所製風藥黑神丸相當有名,用來祛風活血、疏通經絡甚為見效。這是一種保健丸藥,一般人進服,小小一丸也就足夠,但張齊賢卻以“五七兩為一大劑”,夾在燒餅當中,三口兩口就吃下去了,簡直有點“把藥當飯吃”的意思。

但張齊賢並非“酒囊飯袋”。他很有主見,眼光遠大,遇到大事情,頗有前瞻性。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其弟趙匡義繼位(更名為趙光義,後又更名為趙炅),是為宋太宗。宋太宗上任伊始,四下裏搜羅人才,突然想起哥哥交待的話,就開始提拔張齊賢。時任宰相趙普,也向朝廷推薦張齊賢。後來宋太宗想擢拔張齊賢為進士,因為主考官沒給張齊賢好名次,心裏還有點不高興。

張齊賢任事,敢於擔當,頗有政績。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宋大將曹彬、潘美率軍北伐攻遼,結果大敗而歸,名將楊業戰死在朔州。張齊賢主動請纓,去接管代州軍務。結果旗開得勝,大敗遼軍,斬首數百級,繳獲馬二千匹以及大批器甲。宋軍攻遼戰役中,僅此一勝。所以幾年後,張齊賢就頻頻升官,當了宰相。

張母孫氏,已80多歲了,被封晉國太夫人,經常到皇宮裏做客。宋太宗讚歎她福壽雙全,有個好兒子,賞賜之外,還寫了幾道手詔專門問候,大家都覺得張齊賢很有麵子。老太太去世後,張齊賢七天不吃飯,直到守喪結束。如此能吃之人,此時卻能忍住不吃,足見他的孝心。




但是,“肚量”驚人的張齊賢,“度量”卻不大。有一天在行香所(舉行禮佛儀式的地方),他對副宰相溫仲舒說了一些粗俗的話,禦史中丞張詠認為他有失大臣風度,就上表彈劾他。張齊賢深以為恨。張詠的親家王禹偁是個詩人,也寫文譏諷張齊賢,張就給他安了個罪名,貶謫到地方上去了。王禹偁詩文好,人人皆知,可是張齊賢想把張詠、王禹偁一塊兒搞掉,就向宋太宗打小報告:“張詠本來不會寫文章,他那些章奏都是親家王禹偁代筆。”張詠聽說後,跑到太宗麵前辯白:“我苦心鑽研學術,無人不知,張齊賢這是誣蔑我啊!”太宗讓張詠把平生著述呈上,坐在龍圖閣裏翻看,還沒看完,就下令賜坐,又吩咐黃門太監把自己常用的一把紅綃金龍扇賜給張詠驅暑。這等於間接批評張齊賢。

張齊賢當了宰相,過去為他服務的仆役,都得到了提拔,唯獨有個名叫王富生的,始終沒有升賞。王富生很委屈,找了一個機會,雙膝跪下對張齊賢哭訴:“老爺,我侍奉您多年,那些和我同來的仆人,都提升了。為啥不提升我呢?”說罷哭泣不止。

張齊賢臉一沉,說:“如果不和你說清楚,你還怪我一輩子呢!你記得在江南的時候,一次宴會上,你偷了幾隻銀杯的事嗎?這件事我藏在心中三十年了!我是宰相,任免百官,自然要提拔德才兼備之人。而你是小偷,怎能讓你做官呢?所以隻能讓你留在我身邊,免得危害百姓。”

他說這話也在理,但他接著又說:“我今天指出你的行為,你自然覺得羞慚,這樣一來,你留在我身邊也不合適了。現在給你一筆錢,另謀生計吧!”他擔心對方日後挾恨報複,這就有點小心眼了。

張齊賢退休後回到洛陽,住在唐代宰相裴度留下的午橋莊,此地風景優美,是洛陽八小景“午橋碧草”之所在。他每天看看鬆竹,聽聽琴音,與一幫文人飲酒作詩,優哉遊哉,自得其樂。也就是在這段日子裏,他寫下《洛陽縉紳舊聞記》,共五卷,詳細記述了洛陽縉紳的奇聞軼事。

到了72歲,張齊賢病死洛陽,這位能吃的宰相,臨終還滿滿喝了一碗人參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