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親曆七七事變的最後七個老兵(組圖)

(2009-08-12 11:17:41) 下一個

時值“七七事變”70周年來臨之際(2007年,編者注),本報尋訪了國內最後7位“七七事變”老兵以及著名“七七”將領宋哲元、佟麟閣、趙登禹的後人,意在記住他們的名字,留下他們的記憶,緬懷那段英雄的曆史。

南都周刊記者 葉偉民 南京、河南項城、西平綜合報道

70年前的7月7日,日本人在盧溝橋旁的一聲槍響,劃破了一座城的寧靜,激起一支憤怒的軍隊,更喚醒了一個沉睡的民族。“七七事變”,一個耳熟能詳的事件,中華民族自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8年。

70年過去了,那些曆史的親曆者和見證者,都已逐漸走向時光深處。當年在盧溝橋的石獅注視下與日軍浴血奮戰的10萬國民革命第二十九軍將士,如今在全國也僅剩下7名,而這7部已屆耄耋之年的“活曆史”,也在漸漸消逝。

時值“七七事變”70周年來臨之際,本報尋訪了國內最後7位“七七事變”老兵以及著名“七七”將領宋哲元、佟麟閣、趙登禹的後人,意在記住他們的名字,留下他們的記憶,緬懷那段英雄的曆史。

李鴻斌

87歲,祖籍山東樂陵縣,現居住於南京建鄴區文體西村。

1936年年底,初中畢業的他投筆從戎,加入了29軍軍事訓練團。1937年7月28日,侵華日軍進攻南苑軍營。由於29軍對戰事形勢的錯誤估計,調動不及,作為寶貴軍事後備人才的軍訓團也被拉上戰場,李鴻斌的1700多名同學戰友折損過半。

李鴻斌

南苑失守後,17歲的李鴻斌跟著隊伍往河北固安縣撤退。此後,李鴻斌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7期步科,兩年畢業後成為國民黨軍西北軍中的一名基層軍官。淮海戰役時,隨部隊起義,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員。李鴻斌一共育有4名子女,現在和老伴生活在一起。


崔金品

90歲,祖籍河南項城,出生於破落的地主家庭,讀過8年私塾。1935年加入29軍37師特務團,因槍法出眾,成為團長張振華的隨從副官。“七七事變”爆發後,他曾冒著炮火開 摩托車到盧溝橋上給鎮守其上的219團團長吉星文傳達師部命令。後隨軍撤退到河北保定。

崔金品

此後,崔金品先後當過77軍(由原29軍37師改編而成)參謀處徐廷璣處長和77軍副軍長田春芳的隨行副官,還參加過“台兒莊會戰”、“徐州會戰”、“棗莊會戰”等戰役,是目前仍在世的7名29軍老兵中官階最高的。

1948年崔金品隨軍投誠起義參加陳毅的華東野戰軍,但終因腿疾而退役返鄉,務農謀生,共育有1子4女,現在與九旬老伴生活在一起。


趙金典

88歲,祖籍河南西平。1935年他隨鄉親北上參加了29軍37師特務團手槍營,負責在師部所在地頤和園大門站崗守衛。“七七事變”中,他曾兩次隨手槍營護送師長馮治安到盧溝橋督戰。29軍撤出平津地區後,趙金典先後轉戰河北、山東、湖北等地。

趙金典

解放戰爭時期,不願幫蔣介石打內戰的趙金典卸甲歸田。1949年建國後在老家譚店鄉和張村當會計,上世紀80年代退休,共育有3子1女。去年一次腦溢血使得趙金典目前行動不便,記憶也漸趨模糊。


張可宗

87歲,祖籍河北南皮,現住重慶市九龍坡區。1934年5月參加29軍132師特務團工兵營。“七七事變”爆發後,張可宗隨軍從河間府急行軍奔赴南苑支援。7月28日南苑失守,張可宗所在部隊撤退至大紅門附近時遭到日軍伏擊,29軍副軍長佟麟閣及132師師長趙登禹也在此役殉國。其中,趙登禹犧牲前,張可宗一直陪伴身邊,並聽他留下了“盡忠不能盡孝”的遺言。後來,張可宗在撤退中腹部中流彈受傷。

張可宗

張可宗隨後參加了徐州戰役、台兒莊會戰等。1949年6月,張可宗從國民黨軍隊退役後輾轉到重慶,1949年建國後靠做一些小買賣為生。改革開放後做過個體戶,開過小工廠。共育有3子2女,現在生活貧困,和老伴靠低保過活,且體弱多病。

孫敬生

93歲,祖籍河北槁城,現住天津市河西區。參加29軍前曾是一名小學教員。1935年,孫敬生投筆從戎,加入29軍37師109旅 217團機槍連,駐紮在保定。“七七事變”爆發後,孫敬生隨217團奔往長辛店支援正與日軍激戰的219團。敵軍用大炮攻擊29軍陣地,而孫敬生所在部隊 隻能以機槍和迫擊炮還擊。孫敬生和戰友死守陣地達半個多月,後終南撤至保定。


孫敬生

後來,孫敬生還參加過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等戰役。1949年淮海戰役中,隨隊伍投誠起義參加解放軍。解放後在南京軍區某團當參謀長,1955年評中校軍銜,後來到天津市工作,共育有3子1女,現和老伴生活在一起,曾患有冠心病。


馬步先

87歲,曾用名馬勝雲,祖籍河北冀縣,現住北京市朝陽區。17歲時來到北平加入29軍37師110旅219團3營12連。“七七事變”時,他曾在盧溝橋上阻擊敵人進攻。僅靠步槍和大刀,馬步先和戰友死守盧溝橋達20天之久,7月27日後撤到良鄉。


馬步先

之後,馬步先隨軍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1949年脫離國民黨軍隊退伍,後來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誌願軍中從事後勤 工作。戰爭結束後,馬步先一直在人大附中當財務人員,“文革”期間挨過批鬥。馬步先共育有1子1女,近年來心髒一直不好,耳朵也接近全聾,生活全靠女兒照 料,但他仍堅持資助兩名華北的貧困大學生和上海一名孤寡老人。
 

馬玉槐

90歲,河北任丘人,原29軍109旅217團1營4連7班戰士,現住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37年7月初,平津形勢緊張,馬玉槐 隨部隊開赴宛平駐防。“七七事變”爆發後,馬玉槐在宛平城外擔當前哨,他和來犯敵人展開白刃戰,大顯“大刀軍”神威。29軍撤退後,馬玉槐留在冀中地區抗戰,後參加解放軍。



馬玉槐

解放後,馬玉槐一直在北京工作,後來成為一名機關幹部,中間曾支援過寧夏建設。共育有7名子女,現在和老伴生活在一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callmesir 回複 悄悄話 “70年前的7月7日,日本人在盧溝橋旁的一聲槍響,劃破了一座城的寧靜,激起一支憤怒的軍隊,更喚醒了一個沉睡的民族。“七七事變”,一個耳熟能詳的事件,中華民族自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8年。”

1931年9月18號,日軍侵略的就不是中國了?1931年開始中華民族如果沒有艱苦卓絕,那同年的11月4日齊齊哈爾江橋保衛戰是怎麽回事?
zerabook.com 回複 悄悄話 good article
青蛙智商 回複 悄悄話 Oh, man, the word is "heroes"
freeguard 回複 悄悄話 Our hero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