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沈陽故宮之謎(組圖)

(2009-07-31 13:36:24) 下一個


清朝定都沈陽超過380年了,已經成為世界遺產之一的沈陽故宮仍然流傳著未解的謎。

380年前的農曆三月初三(1625年),努爾哈赤率部眾從遼陽遷都沈陽。從此,沈陽城從一個邊陲小城發展為一代帝王都城。從此,沈陽城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變化。今天的中街還保留著當年的格局,故宮依然是沈陽最具吸引力的建築。

幾天前,古老的故宮宣布將恢複戲台和嘉蔭堂的原貌,這將是故宮成為世界遺產之後最大規模的古建築修繕工程。在戲台和嘉蔭堂恢複之後,故宮幾乎所有的古建築都將恢複曆史的原貌。

在清朝統治的200多年中,這裏發生過太多的事件,也因此產生了許多傳說故事。即使在今天,故宮仍然有許多史料中沒有記載的謎團。


謎團之一:故宮是什麽時候修建的?

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沈陽城築城定都。然而,作為都城象征的皇宮是什麽時候開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沒有記載。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解釋,這可能是因為修建皇宮是勞民傷財的舉動,尤其在當年戰亂紛爭、百姓生活困難,剛剛定都沈陽就修建皇宮不像是明君所為。所以,史官對建皇宮的大事件采取了回避態度。

有人推測故宮是老罕王遷都之前就已經開始建設。佟悅認為這種說法不太可能。因為努爾哈赤是早上決定遷都,當日下午就動身的。決定沒有定下遷都之前不可能開始建宮殿。佟悅說,史料對故宮的最早記載是,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極在大政殿舉行典禮儀式。按照沈陽的天氣,說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應該完工。

據介紹,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八旗兵橫掃遼東,不到十天攻克70餘座城池,包括沈陽和遼陽。打下遼陽之後,老罕王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撫順老家,胸懷大略的努爾哈赤力排眾議決定從薩爾滸遷居遼陽。1625年,努爾哈赤再次提出遷都沈陽,努爾哈赤認為,沈陽進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薩爾滸老家,離開重鎮遼陽還可以避開明朝的風頭。

三月三日(農曆)上午決定出發,下午數十萬八旗子弟開始啟程,當晚到達沈陽遼陽交界的虎皮驛。四日清晨,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沈陽。定都沈陽後,努爾哈赤加固明朝城牆,建造八門,改城內十字形大街為井字形格局,並在城北建造罕王宮居住。


謎團之二:皇太極王府就是故宮?

定都沈陽之後,親王們都在城內興建王府。康熙年間成圖的《盛京城闕圖》上記載了當時十一個親王的王府,地位遠不如四大貝勒的親王府邸都有記載,而當時權傾一時的皇太極等四大貝勒隻有代善的府邸有記載。佟悅分析,這是因為四大貝勒中,除代善和皇太極外,另兩個貝勒後來都犯下大罪,按照清朝的製度,他們的府邸自然不被記錄在案。

專家們認為,皇太極的王府沒有記載恰恰說明了故宮是在他的王府基礎上建造的。故宮的大政殿在過去不屬於皇宮的一部分,佟悅介紹,大政殿在解放前還是沒有圍牆的開放狀態,它與故宮中路居住宮殿之間是一條公共道路,大政殿廣場就像現在的市府廣場一樣,大政殿也是重大事件的集會場所。建國後,為保護故宮古建築,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周邊砌上了圍牆。所以,現在故宮中路的建築才是傳統意義的皇宮。專家們推測,這裏原來應該是皇太極的王府,皇太極登基之後,沒有入住努爾哈赤位於城北的罕王宮,而是利用自己的王府修建了皇宮。沒有新修王宮也是擔心勞民傷財,而且簡單的擴建也持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1632年主體建築才完工。


謎團之三:莊妃招降洪承疇?

莊妃即孝莊皇太後在清朝曆史上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幫助年僅六歲的福臨戰勝多爾袞等強大對手登上帝位,又幫助康熙消滅了鼇拜。在清朝入關之前,莊妃最具傳奇的傳說就是她勸降了曾誓死不降的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

鬆錦戰役失敗被俘後,洪承疇被關押在故宮裏邊的三關廟內,皇太極多次派人勸降,洪承疇不予理睬,甚至絕食求死。後來降清的漢官範文程前去勸降,他發現洪承疇幾次將落在衣服上的灰塵撣去,於是他回去告訴皇太極,說洪承疇“必不死”,美女勸降的計劃開始展開。在夜深人靜之時,洪承疇臥在床上,這時一個楚楚動人的少婦走到麵前,輕聲軟語地叫聲“大人”,然後表示了對洪承疇誓死如歸氣節的仰慕。洪承疇立刻感覺到被人關心的溫暖,世上竟有這樣了解他的美女,不禁想到自己統率千軍萬馬的威風和家中的嬌妻美妾,求死之心立即動搖。美女見機送上一杯香茶,多日未進食的洪承疇喝下後立刻精神了許多。美女走後,洪承疇覺得人間美好,決定降清。

傳說中,這位美女就是莊妃。佟悅介紹,這些都是野史中的傳說,沒有文字作證。曆史資料記載,皇太極親自到三關廟看望洪承疇,並親手將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疇身上,洪承疇於是跪地稱臣。佟悅分析,在皇太極勸降之前,可能已經有美女做好了招降的前期工作,莊妃勸降也有可能。


謎團之四:罕王倉促遷都隻為保江山龍脈?

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以銳不可擋之勢挺進遼東,並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至遼東重鎮遼陽,大興土木,修築宮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時,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眾臣和貝勒議事,提出要遷都盛京(今沈陽),諸親王、臣子當即強烈反對,但努爾哈赤堅持自己的主張。

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遷都”?民間一直流傳:努爾哈赤深信“傳統風水”,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他在當時的東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裏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王氣。

但是,三座廟宇隻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裏的龍脊梁並沒被壓住。於是龍一拱腰,就要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罕王以為龍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龍潛之地再修造城池,於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並將此命名為“奉天”。又因為渾河古稱沈水,而河的北岸為陽(風水中有關陰陽的規定為:山的南麵為陽、北麵為陰,水的南邊為陰、北邊為陽),所以又稱“沈陽”。

當然,傳說似乎過於神奇,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亭教授和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表示,曆來建都建城,風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陽在渾河之陽,上通遼河,遼河又通大海,可謂是一塊“風水寶地”。

但是兩位專家同時又指出,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更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出於戰略進取上的考慮。首先,沈陽乃四通八達之處,其地理位置對當時的滿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鮮,進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遼陽滿漢民族矛盾衝突嚴重,而沈陽當時還隻是個中等城市,人口少,便於管理,這樣可以避免滿漢矛盾的激化。

  
這些清代宮殿建築到底是誰設計的?又是由誰建造的?這一次,同樣是《侯氏宗譜》掀開了冰山一角。
  
宗譜中記錄了這麽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興師吊伐以得遼陽,即建都東京,於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龍磚彩瓦,即命餘曾祖振舉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總之職。後於天命九年間遷至沈陽,複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賜予壯丁六百餘名以應運夫差役驅使之用也。餘曾祖公竭力報效,大工於是乎興。選擇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報效。……”
  
佟悅認為,這段文字說明,侯振舉這個人與沈陽皇宮的營造關係很大。從以上文字可以判斷,侯振舉應該是建造故宮的負責人之一,但是考慮到沈陽故宮中有許多建築是滿蒙風格,侯振舉作為一個漢人,不可能設計出來,所以除了侯振舉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設計者和建造者。
  
對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有專家認為,侯振舉隻是“燒製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沈陽故宮的“工程師”,因為侯振舉是從海城遷至沈陽的,根據《海城縣誌》載:“城東南三十五裏,在岩山山麓有黃瓦窖,製黃琉璃瓦。清時工部派五品官監製黃瓦。以備陵寢宮殿之用。”其卷2《民族》中有這樣的記載:“侯氏,原籍山西明福縣,後徙本境。清初隸漢軍旗,世襲盛京五品官,監製黃瓦,族繁戶眾,世居城東南析木城。”該縣誌又在《重修缸窖嶺伯靈廟碑記並序》中說:“清初修理陵寢宮殿,需用龍磚彩瓦,因賞侯振舉盛京工部五品官……”
  
所以,究竟是幾個人一同修築了這座清代宮殿,還是由某位大師具體設計,這個問題也一直是未解之謎。



謎團之五:誰才是沈陽故宮的“總工程師”?

附錄:關於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又稱後金故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建造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稱帝。沈陽故宮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築群之一,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準中國的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它以獨特的曆史、地理條件和濃鬱的滿族特色而迥異於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台建築,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那極富滿族情調的“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更是“別無分號”。這座占地6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始建於1625年(後金天命十年),建成於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築90餘所,300餘間。

  沈陽老城內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114座。沈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雎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