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5位開國老將軍回憶戎馬生涯最難忘的一仗(組圖)

(2009-07-15 11:40:01) 下一個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誕辰80周年紀念日(2007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忘不了那些為這支軍隊發展壯大屢建功勳的前輩們,為此,我們特別采訪了5位今天仍然健在的老將軍,請他們在自己的戎馬生涯中截取一段最精彩的人生經曆展現給我們。他們中有至今參加南昌起義者惟一健在的老上將肖克;有仍健在的老上將、指揮了“地雷戰”的呂正操;有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李德生將軍;有參加和指揮了上甘嶺戰役的杜義德將軍;有當年鏖戰婁山關的謝振華將軍。讓我們隨著老將軍們的深情講述,走進硝煙彌漫、火光四濺的昨天……

  肖克:“我參加了南昌起義!”

  人物簡介:肖克:1907年生,1927年參加北伐和南昌起義。曆任紅軍31軍軍長,八路軍120師副師長,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參謀長兼華中軍區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共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顧委常委。

  1927年,我19歲,在國民革命軍第11軍24師71團8連任指導員,我們的師長就是北伐名將、共產黨員葉挺。



  國民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中國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麵前,沒有屈服,更沒有被嚇倒。為了挽救革命,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連續召開會議,決定以黨能夠掌握的革命武裝在江西南昌舉行起義,並委派中央常委周恩來組織前敵委員會,負責指揮這次起義。

  參加起義的武裝力量除我所在的葉挺領導的第24師外,還有賀龍領導的第20軍,周士弟領導的第73團,朱德領導的第3軍軍官教育團和南昌公安局的兩個保安隊,共計3萬餘人。

  1927年7月下旬,我們部隊從九江出發,向南昌開進,整整走了3天。於31日下午到達目的地。剛住下,營部通知我們上街看地形。

  吃過晚飯,我帶著十幾名官兵,以逛街為名,搞清楚了敵人的位置。晚上9點多,大家開始做戰鬥準備。那天晚上,我們都沒有睡覺,大家都很興奮。雖然還沒有意識到這次行動對中國曆史將發生具有轉折意義的重大影響,但我們覺得能夠以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高舉紅色旗幟,說明中國共產黨當之無愧地肩負起了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

  8月1日淩晨兩點,一陣槍聲劃破了南昌城夜空的寧靜,戰鬥打響了。我們團駐在城南鬆柏巷天主堂附近。天主堂內和距它不遠的匡廬中學,駐紮著歸附汪精衛集團的第6軍57團,我們的任務就是消滅他們。

  起義本來是準備淩晨3點開始的,但剛到兩點就打起來了。一聽槍響,我們就如下山的猛虎,一下子衝進天主堂和學校裏,敵人撐不住了,倉皇爬上城牆,企圖逃跑。可城牆上早已布置好了工人糾察隊和公安局的警士,他們用輕重武器一起阻擊,敵人又退回原地。我們把敵人團團圍住,天快亮時,一個營的敵人全部繳械。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各路友軍也大獲全勝,我們占領了南昌。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偉大開端。今天,回首往事,感慨萬千:8月1日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日,當之無愧,願八一軍旗高高飄揚,永遠飄揚。

  編輯感言:
  南昌城頭的槍炮聲早已遠去
  人民軍隊的力量已今非昔比
  先輩們揮戈開創曆史新篇
  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獵獵軍旗

呂正操:“地雷戰令敵人聞風喪膽!”

  人物簡介:呂正操:1905年生,1922年參加東北軍,曆任東北武裝抗日救亡先鋒隊總隊長,冀中人民自衛軍司令員,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東北軍區副司令,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鐵道部部長,鐵道兵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共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抗戰時期,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快速發展,引起了日軍的極度恐慌和憂慮,不斷地對我軍民進行合圍掃蕩。而國民黨反動派在敵寇的誘降下,抗戰更加消極,反共更加積極。因此,我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處於日軍主力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包圍和夾擊之中。

  當時,我任冀中軍區司令員。麵對敵人瘋狂的“清剿掃蕩”,我們領導冀中軍區廣大軍民廣泛開展地雷戰,不斷消耗和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在地雷的使用上,蠡縣、無極、定縣、安國、新樂等縣開展較早,收效也最顯著,在一年多的時間內,炸死炸傷敵人400多人。

  剛開始,安國縣東趙、西寇兩村的民兵,把手榴彈埋在大道上,用線拉火,炸死了兩個偽軍。隨後大家競相仿效,用廢炮彈、廢手榴彈,破鐵壺、玻璃瓶子、罐頭作殼,裏麵裝上炸藥,或自己翻砂鑄造地雷外殼,裝上自製硫磺炸藥,製成土地雷。

  隨著戰鬥經驗的不斷豐富,地雷的品種和埋藏的花樣也不斷翻新。有一次,敵人“掃蕩”蠡縣三區,全區民兵在敵人出動前的一個夜間埋了400多顆地雷,還發動小學生挖了無數個小土坑,有埋地雷的,有不埋地雷的,有的埋地雷的地方,還用自行車輪胎輕輕壓上印,表示上麵走過車,底下沒有危險;未埋地雷的地方,則故意搗起新土。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使敵人心驚膽顫,連續上當。

  惱羞成怒的敵人為了減輕傷亡,外出“掃蕩”時,竟抓來一些無辜群眾走在隊伍前麵,讓百姓替他們送死。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製造了一種緩時起爆雷和觸發管在前的地雷,群眾即使踩上去,也不馬上炸,而是延緩一段時間,等群眾走過雷區,敵人正好行至此時發生爆炸,有效地保護了群眾,消滅了敵人。

  不僅如此,我們還采取誘炸的方式,打擊敵人。我們指導軍民把地雷埋在製高點上,誘敵占領,實施爆炸;把地雷移到村莊附近和敵人燒殺奸搶經過的地方,出奇製勝;還在食盒上裝上爆炸物,送到敵人崗樓附近,謊稱慰勞,貪婪的敵人準備飽食一頓,結果食盒爆炸,上了西天。

  冀中軍民的口號是:“來不讓來,走不讓走!”“你一定要來,我就一定打你;你不打我,我也一定打你!”“多時大打,少時小打,沒有時準備打”,這些口號,極大地鼓舞了人民殺敵的勇氣,令日本鬼子和聞風喪膽,潰不成軍。冀中軍民用地雷殲滅敵人的傳奇故事後來被拍成了電影《地雷戰》。

  毛澤東曾表揚冀中軍民是“堅持平原遊擊戰爭的模範,堅持人民武裝鬥爭的模範”。

  編輯感言:
  冀中軍民四處布雷殺敵頑
  “鐵西瓜”令日寇聞風喪膽心膽顫
  村村戶戶牢記不見鬼子不掛弦
  以弱勝強炸得小鬼子人仰馬翻

杜義德:“上甘嶺之戰最難忘!”

  人物簡介:杜義德:1912年生,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曆任紅31軍91師政委,冀魯豫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兼政委,冀南軍區司令員,解放軍第3兵團副司令,瀋陽軍區副政委,海軍第二政委,蘭州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原中顧委委員。



  1952年,我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取得了秋季反擊戰的重大勝利。敵人為了扭轉其所處的被動局麵和謀求在談判中的有利地位,發動了以上甘嶺地區為主要進攻目標的“金化攻勢”,企圖改善金化地區的防禦態勢。

  我當時是誌願軍第三兵團主要領導之一,與王近山副司令、王蘊瑞參謀長等軍團領導和12軍曾紹山、李德生、尤太忠和15軍的秦基偉、穀景生同誌一起,指揮所屬部隊共4.3萬人與6萬餘敵人作戰。

  上甘嶺位於金化以北3公裏,其北麵的王聖山是朝鮮中部的門戶和戰略要地,在誌願軍的正麵防線中處於重要地位。前沿的兩個戰術要點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是誌願軍防禦陣地的突出部,楔入敵人陣地,可鉗製金化,控製南北交通。為此,敵我雙方在這片麵積3.7平方公裏的陣地上,反複爭奪了43天。敵軍每天集中優勢兵力和猛烈的火力進行輪番攻擊,共發射炮彈190餘萬發,投擲炸彈5000多枚,將兩個山頂的土石炸飛了近2米。

  在爭奪表麵陣地的第一階段,敵人先後投入17個步兵營,每天都在大量飛機、火炮的支援下,進行多路多批、持續不斷的攻擊。僅開戰的第一天裏,敵人就向兩個高地傾瀉了30萬發炮彈、500多顆重型炸彈。陣地上碎石橫飛,火焰衝天,空氣都窒息了。我誌願軍在少量炮火的支援下,被迫轉入坑道作戰。

  在堅持坑道作戰的第二階段,英勇的誌願軍在坑道同敵人展開了圍攻與反圍攻,破壞與反破壞的鬥爭。我們或在坑道口修築工事,或衝出坑道阻擊敵人,或開展冷槍冷炮活動,克服坑道空氣汙染,氣溫炎熱,缺水缺糧等困難,積極主動打擊表麵陣地敵人,使敵人不能占領高地。

  在進行反擊的第三階段,誌願軍坑道內外部隊在大量炮火的支援下,進行了決定性反擊,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擊退了敵人50餘次衝鋒。

  在上甘嶺戰鬥中,誌願軍共殲敵2.5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70餘架,擊毀大口徑火炮60門,坦克14輛。上甘嶺之戰,也成為世界戰爭史上作戰地幅小、投入兵力多、持續時間長、戰鬥激烈程度之罕見的一次經典戰例,湧現出了一批以孫占元、黃繼光、胡修道為代表的誌願軍英雄模範人物。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上將無可奈何地說,金化攻勢發展成為一場殘忍的挽回麵子的惡性賭博。電影《上甘嶺》就是根據這次戰役拍攝的。

  編輯感言:
  跨過鴨綠江 鏖戰在朝鮮
  誌願軍戰鬥在陣地最前沿
  《上甘嶺》上炮火烈焰映紅天
  戰士深情唱起“一條大河波浪寬”

李德生:“隨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

  人物簡介:李德生:1916年生,1930年參加紅軍,曆任紅軍師交通員,八路軍團長,誌願軍副軍長,12軍軍長,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總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瀋陽軍區司令員,國防大學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47年,我擔任晉冀魯豫軍區6縱17旅旅長,親曆了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偉大軍事行動。



  這次軍事行動,顯示了毛主席運籌帷幄的智慧和膽略。主席要求劉鄧大軍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插大別山,占領以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與華東陳粟大軍及陳謝兵團向南作“品”字形展開,問鼎中原,威逼長江,虎視南京,與蔣介石作戰略決戰,從而揭開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

  從魯西南到大別山有千裏之遙,我們在躍進路上要經過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淮河等重重障礙。我們的行動方向是絕對保密的,一開始敵人並沒有發覺我軍的戰略意圖。

  8月12日,我劉鄧大軍跨越隴海鐵路,殲敵地方部隊數千人,這時,敵人仍誤判我們“不能北渡而向南流竄”,布兵堵我南進,妄圖把我們消滅在黃泛區。

  時值雨季,道路泥濘,黃泛區又是有名的沼澤地帶,大部隊行動極其困難。但廣大指戰員聽說躍進大別山是執行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計劃,創造更大的勝利局麵,群情激昂,士氣高漲,不顧連續作戰的疲勞和日曬雨淋,不畏敵機的頻繁騷擾,不顧齊腰深的泥潭,以每日40公裏的速度,向南疾進,終於通過了黃泛區,粉碎了敵人迫我於黃泛區作戰的企圖。

  直到這時,敵人才從空中偵察和沿途城鎮的種種跡象悟出端倪,我大部隊並非“被迫南竄”,而是挺進大別山。蔣介石如夢初醒,緊急抽調十幾個師圍追堵截。在這危急關頭,劉鄧首長下令殺出一條血路,進入大別山。

  “狹路相逢勇者勝!”各旅團經過激烈戰鬥,終於衝出重圍。

  我軍一路馬不停蹄,英勇拚殺,於8月26日抵達淮河。淮河是我們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最後一道險關。根據原來的水文調查,淮河是可以徒涉的,但當時上遊突然漲水,敵人又將船隻劫走、破壞,隻找到十幾隻小船,一天也難以渡過一個旅。

  前有淮河,後有追兵,情況十分危急,當晚,劉鄧首長趕到現場,尋找渡河辦法,劉伯承司令員親自下河,用竹竿探測水深,勘查水情,終於發現上遊洪水尚未下來,有些河段可以徒涉。

  真是天助我也。我軍迅速在淺水河段,沿著水標,分成多路縱隊,在寬闊的淮河上,浩浩蕩蕩,一夜之間,渡過了淮河,把進軍大別山的最後一道險關踏在腳下,我軍剛渡過不到半小時,上遊洪水奔騰而下,淮河水位急速上漲,把敵人的大批追兵擋在淮河北岸。敵軍得知我們是徒步過河的,也紛紛效仿,豈料未到河心,大批人馬就被洪水衝走,隻能望河興歎。當地群眾都說,我軍是天助的神兵!

  毛主席後來高度評價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勝利,認為這是推動革命車輪,使之走向勝利道路的曆史轉捩點,是一個偉大的轉變。

  編輯感言:
  劉鄧大軍揮師挺進大別山
  解放軍跨隴海渡淮河一馬當先
  千裏之遙行軍殺敵兩不誤
  一步到位奪取勝利轉捩點

謝振華:“印象最深的是婁山關那一仗!”

  人物簡介:謝振華:1916年生,1929年參加革命,曆任紅軍三軍團五師十四團政委,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政委,解放軍30軍軍長,誌願軍21軍軍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山西省委第一書記,昆明軍區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共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黨的十四、十五、十六大特邀代表。



  仗打了幾百場,印象最深的是婁山關那一仗。那是1935年2月的一天,遵義會議後的毛澤東指揮紅軍二渡赤水河。為了給軍團主力二渡赤水河開辟通道,上級派時任紅三軍團十二團二營教導員的我和營長鄧克明為先頭部隊,乘3隻小木筏,到達赤水河東岸。

  我們的部隊到達赤水河東岸後,足智多謀的彭德懷又命令十三團為前衛,率軍團主力急奔桐梓,實施奪取婁山關,再占遵義城的戰略計劃。

  部隊接到命令後,以最快的速度向目的地長驅直入。幾乎就在同一時刻,貴州軍閥王家烈也奉命率部隊從遵義出發,妄圖將紅軍堵截在婁山關之前。此時,雙方都在搶速度、拚意誌。如果紅軍不最先到達婁山關,就會遭遇兩麵夾擊、腹背受敵的險況。

  婁山關,地處桐梓與遵義之間,海拔1440多米,是大婁山脈的最高峰。周圍地勢險要,群峰聳立,山脊陡峭,雜草叢生。婁山穀底,有一條連接川南與黔北的公路直通關口,故婁山關被稱為大婁山的鎖匙,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紅軍緊趕慢趕,終於先敵到達婁山關。隨著彭德懷的一聲令下,紅三軍團向婁山關發起了攻擊。我們以十三團為主攻,十團和十一團兩翼迂回,十二團則展開預備隊陣形。

  這一仗關係到紅軍能否趕在敵中央軍到來之前消滅守關的黔軍,並再占遵義,把握戰局。因此,敵我雙方爭奪十分激烈。經過3個多小時的激戰,紅軍攻占了婁山關口兩側的製高點———點金山和大小尖山。

  王家烈守關的黔軍被我們稱之為“雙槍兵”,他們除了每個人配備槍支外,還有一杆煙槍。過足了煙癮的黔軍,不甘心失敗,又嗷嗷地向紅軍撲來。

  等到敵人快到山頭陣地時,我和營長鄧克明指揮部隊用一陣猛烈的機槍和手榴彈迎頭痛擊,敵人被打得死傷大片,很快敗下陣來。潰不成軍的敵人垂死掙紮,很快糾集起來,在半山彎道處設置障礙和火力點,繼續往上衝。我和鄧克明立即調整兵力部署打擊敵人。經過一番廝殺,我們摧毀了敵人的障礙,拔除了火力點,隨後衝下關口,追擊敵人。剛衝過關口不遠,部隊在一個名叫黑神廟的地方,遭到敵人大隊人馬的反擊,紅軍寡不敵眾,傷亡很大。

  關鍵時刻,我帶領一隊紅軍戰士頑強地阻擊敵人,用密集的手榴彈砸向敵人,打亂了他們的陣腳。並趁機端上上了刺刀的步槍,揮舞著馬刀,衝向混亂的敵群,橫劈豎砍,殺得敵人丟槍棄甲,狼狽逃竄。

  這次戰鬥,紅軍擊潰了敵人的兩個團,婁山關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

  婁山關一仗是遵義會議後,毛主席指揮紅軍取得的第一大勝仗,也是一場決定紅軍命運的關鍵之仗,其政治和軍事意義十分重大。

  編輯感言:
  紅軍將士奉命重創王家烈
  顯示毛澤東指揮英明與正確
  婁山關,敵人棄甲丟煙槍
  鼓鬥誌,雄關漫道真如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