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明代十六帝為何隻有十三陵?

(2009-06-27 12:45:12) 下一個


許多人都遊覽過北京十三陵, 都知道這個著名景區是明代皇家陵墓. 明代共有十六位皇帝,這裏安葬了十三位,另外那三位呢?

看史書,我們知道,永樂皇帝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北京後,開始建陵墓的,所以,他前邊的兩個皇帝,當然沒葬在北京十三陵。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是建在南京的鍾山腳下的明孝陵;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製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長達22.5公裏,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鬆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了保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守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撥給司香田若幹。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區成為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麵木結構建築幾乎全毀。

明第二帝朱允紋也沒葬進十三陵.

據說,建文帝朱允紋當皇帝前,他爺爺朱元璋就有點不放心,提醒他,你當了皇帝要當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並給他留下一個包伏,讓他遇危難時打開.

後來,果然,四叔燕王朱棣發難,兵戎相見.從北京殺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進皇城. 建文帝朱允紋不知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爺爺當年交給他的那個包,趕緊拿出來,打開一看,是四套僧衣,還有佛家度諜,並且備有剃刀一把……孫子朱允紋很理解爺爺朱元璋良苦用心.當即,三個身邊跟隨的人同他自己剃光頭發,穿上僧衣,從城角門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進皇城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他逃往哪裏.有人說他乘船逃往海外,所以後來.朱棣派鄭和幾次出洋尋找……然而至今下落不明.

也有人說建文帝朱允紋在某寺廟當了和尚,活了七八十歲才逝去.人們感歎朱元璋早年當和和尚.給孫子留了一條佛家的生路.

再說說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玉:

1435年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1449年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大同,大太監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蔚州有失,鼓動明英宗親征,可是幾場戰役大敗之後,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被也先俘虜,消息傳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玉為監國,於謙為兵部尚書,主持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來威脅明朝.於是就立朱祁玉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在京師抵住了蒙古也先的進攻,也先隻好退兵,皇帝拿在手裏的作用沒有了,他就多次派使說要送回英宗,從這一點看他挺厲害.是個妙著.

朱祁玉年號景泰,史稱明景帝.景帝好生犯難.真是讓英宗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大臣於謙說,如今大位已定,沒有什麽怕的,於情於理還是要接回英宗,於是接回了英宗,尊為太上皇,被軟禁在南宮.看來英宗也就要這樣一生了.可是到了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玉患病,讓大將石亨扶持太子主管朝政,史書上說石亨想擁立英宗複辟以邀功賞,就和宦官曹吉祥等幾千人到了南宮,毀牆破門,救出了英宗,英宗複辟成功..英宗複僻後,石亨,徐有貞,等封爵賜官,兵部尚書於謙,吏部尚書王文被殺.

明英宗皇帝朱祁鎮子的道路太曲折和太複雜了. 明宣宗原以胡氏為皇後,孫氏為妃,後改立孫氏為後,廢胡氏為靜慈仙師。史書記載,胡氏、孫氏兩個皇後都沒生兒子。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一名宮女為宣宗朱瞻基生了個男孩。工於心計的貴妃孫氏偷偷殺死這位連姓名都沒留下來的宮女,抱走她的兒子,謊稱自己所生,取名朱祁鎮。第二年二月六日,不滿三個月的朱祁鎮被正式冊封為皇太子。宣宗突然病逝後,年僅八歲的朱祁鎮於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十日正式登基即位帝,改明年為正統元年,這便是明朝曆史上第一位少年天子英宗朱祁鎮。.他有幾大奇跡,皇帝親臨戰場不多見,親臨戰場而被俘,被俘而沒有被殺,沒有被殺而又被放回.放回而又複位皇帝成功.他如果哪一道程序上出問題都不會成功.

有人說,景帝當時已明確要換皇位給英宗,英宗自己不知道狀況,石亨,徐有貞為了搶擁戴之功,貿然發動兵變,成功之後,為了剪除後患,殺了於謙,殺於謙可以說並不是英宗本意,並且英宗自己也說了:“此人實在有功於社稷!”

而且景帝當時病重,而且他沒有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已死),皇位肯定最後還是會回到英宗的。是英宗自己不了解狀況,而徐有貞等人又希圖邀功請賞,才發動政變的.

也有人說,景帝已經派人去外地找藩王之子準備過繼了,他實在不放心他的哥哥如果上台會怎麽報這8年之仇……..他在位期間,也在十三陵修建了陵寢,當時是壽宮,他的一個皇後杭氏死了之後,就在慶陵所在位置修建了陵寢,當時的杭氏也埋葬了進去。他的哥哥複辟之後,就把景泰帝封為成王,就丟失了皇位, 死後也就不能安皇帝的規模葬進皇家的十三陵. 景帝死於1457年,時年30歲。死後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今頤和園西北的娘娘府附近),

因此,明朝其餘的13帝均葬在位於北京昌平北麵天壽山,因而有今天的北京十三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