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教科書點評中國古代名人:李自成偷農民糧食被打死

(2009-06-15 11:54:56) 下一個

    近年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世界對一個富強的中國越發感興趣,甚至一些國外學者開始預言一個“中國世紀”的到來。那麽,在當今世界強國美國眼中,中國是什麽樣子的?也許,從美國的教科書入手,可以獲得更為直觀的了解。本文摘錄了部分美國教科書中對中國古代名人的點評,來自異域之視角,頗具可讀性。
    
    孔子和老子
    
    在巫婆雪爾的《世界曆史》中,孔子是理想主義的代表,靠自我奮鬥而身懷六藝,欲在政府中求一飯碗卻不可得;而老子在垂暮之年乘羽而去,是一位神秘主義流派的代表。
    
    2000年新千年到來之前,美國的主流媒體評出了在這之前幾千年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過最大影響的100個人物,孔子名列第七,老子也榜上有名;而且老子的《道德經》,據說是在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語言種類最多的著作。關於他們的生平事跡,中外論者也著述如林,不一而足。但是在基礎教育這一層麵上的觀點又是怎麽樣的呢?
    
    在巫婆雪爾的《世界曆史》中,作者講到這兩個人時,先搭起了一個龐大的框架。在她看來,從大約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世界曆史處於一個“古典時期”,而這個古典時期的標誌是大帝國的建立和大文化體係的形成,具體到中國則是秦漢帝國和道儒兩家思想。就道儒這兩家思想而言,言者多注意到它們的差異,但是如果從世界規模的宏觀角度來看,兩者之間卻不乏共同之處。這種相同反映出來的就是共同的社會背景:東周時期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孔子和老子基本生活在同一時期,經受著基本相同的社會風暴的洗禮,所以兩人的思想差異更多地表現在各人對這些共同社會條件的不同反應。
    
    這種不同的反應又跟各人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關。講到孔子時,巫婆雪爾強調他的沒落貴族的家庭出身,自幼失去父親,雖然靠著自我奮鬥而身懷六藝,可是欲在政府中求一飯碗而不可得。不得已求其次,他隻能以收取學生來養家糊口。所以他的思想主張反映了他在當時曆史條件下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渴望;而他本人充滿了挫折的經曆,又使他更加相信隻有自我完善才是達到理想追求的途徑。因此他的主張代表了理想主義的思想流派。
    
    與孔子相對的是老子,巫婆雪爾把老子叫做神秘主義流派的代表。在她看來,連老子本人的生平也是很神秘的:雖然後人說他是楚國宮廷裏的史官,卻沒有旁證可以使人對此確信無疑;後人還說他在垂暮之年決定乘羽而去,最後到了印度,跟釋迦牟尼唾沫四濺地幹了一仗後,把這個佛門老祖也變成了道士雲雲。作者本人很明顯也不相信這些天方夜譚,但是她把這些故事夾雜在課文裏,不但對刺激學生的興趣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同時也生動地表達了她的意思:孔子和老子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
    
    但是巫婆雪爾在這一節中的主要思想,還是要說明這兩個大思想家之間的共同之處。這些共同之處首先表現在關於自然和社會秩序的基本假定上,如他們都認為在一個國家裏應該由聖人來統治,隻不過在誰才是聖人這一點上兩人各持己見。
    
    孔子的看法是聖人應該是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而老子則認為隻有雖可為而無為的人才是聖人。盡管他們闡述著不同的聖人觀和世界觀,卻使用了許多共同或者至少同源的詞匯,諸如“道”、“天”等等。當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孔子和老子這兩人身上做比較時,可能會更多地看到他們之間的不同;但是如果把中原文化圈與印度和地中海文化圈相比時,更突出的就是相同之處了。由於世界其他地方同時期的各種宗教出於不同的假設,提出不同的問題,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方法,於是道儒之間的相同之處就更加令人矚目了。

  陶淵明
    
    麥基的《世界社會的曆史》中,陶淵明是中國人最喜愛的詩人之一,他經受了作為中國農民的所有苦難,卻經常和士大夫一起詩酒唱和。
    
    一般人聽到陶淵明這個名字,就自然而然地跟“世外桃源”的意境聯係起來。麥基的《世界社會的曆史》裏有一段陶淵明小傳,從中頗能看出一些教科書作者對他的看法:
    
    陶淵明是中國人最喜愛的詩人之一。他生活在東晉至南北朝天下大亂的年代。就像許多跟他背景相似的同時代人一樣,他早期也希望進入仕途、博取功名。有好幾年他投奔於一些將軍門下,跟著他們戎馬倥傯,但是他很快就對這樣的生活非常厭倦。
    
    趁著母親去世的機會,他按照儒家的禮製,辭職回家守製。重新出山後,他被任命為彭澤縣令;但是在這個職位他隻呆了82天,據說是因為不願意討上司的歡心,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就掛印而去了。
    
    在40歲上陶淵明徹底放棄了進取官場之心,住在鄉下以農耕自給。此後的22年裏,他經受了作為中國農民的所有苦難:一年四季為了果腹而麵朝黃土背朝天,水旱之虞、病痛之災。但是他不僅僅是一般的中國農民,他跟士大夫階層的人士保持緊密聯係,經常在一起詩酒唱和。
    
    作者在同一頁中還引用了陶淵明的幾首作品,包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但是作為曆史教科書,作者並不限於要學生把陶的作品單純當成文學來欣賞,而是希望學生從中領略那個時代的氣息。
    
    在行文中,作者解釋說,當時政權麵臨的一個大問題是占據著官僚機構上層的世襲貴族。這些世族以祖宗血統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隻和門當戶對的人通婚,並且修撰族譜來維持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鴻溝。他們自命是漢朝上層精英文化的最後堡壘,常常因吟詩作對時別出心裁的句子而名聲在外。其中有些人還建立了大莊園經濟。
    
    最後作者還給學生留下了幾個思考問題,問他們覺得陶淵明是儒家弟子呢,還是道家弟子;問他們從陶的作品裏是否能看出他為什麽受同時代人的歡迎。由此可見,作者要學生從陶淵明的故事裏看到當時的社會新結構與漢朝鼎盛時期的不一樣;以及道家和儒家如何在這種新的曆史條件下的互相競爭

 楊貴妃
    
    斯特恩斯的《世界文明》中,楊貴妃過著富麗堂皇而且精美絕倫的宮廷生活,她和唐玄宗的浪漫史被稱為“最著名也是最不幸”的愛情。
    
    白居易的一首《長恨歌》流傳千古,楊貴妃的大名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也家喻戶曉。有趣的是有的美國教科書作者居然也著迷於貴妃的美色,對她的經曆盡情發揮。斯特恩斯就是一個典型。在他的教科書《世界文明》中,他不但用了兩頁紙的篇幅來講楊貴妃的故事,還加上了一幅插圖,圖上是雍容富貴的楊玉環正在幾個侍者的幫助下費勁兒地爬上一匹同樣肥胖的馬。在旁邊的解說詞裏作者說道:
    
    這一幅畫讓我們對唐代富麗堂皇而且精美絕倫的宮廷生活有了很生動的了解。圖中穿著華麗的楊貴妃正要騎上一匹膘肥體胖的高頭大馬,可能準備在宮廷的後院裏散步。兩個仆人手持大扇子跟隨,好讓貴妃的下午過得愉快些;另外兩個仆人則負責牽馬,即使貴妃的行程範圍不過是宮牆之內的小空地。
    
    在課文中,作者把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浪漫史稱為“最著名也是最不幸”的。大概是從《長恨歌》裏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吧,作者喋喋不休地講到自從貴妃被選在君王側之後,從此玄宗就不早朝了;他還注意到了很具體的細節,如玄宗如何親自教貴妃吹簫。而這段浪漫史之所以不幸,是因為楊家的父兄皆雞犬升天,封疆裂土,最後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唐代由盛轉衰當然不能把賬全算在楊貴妃一個人的頭上,但是美國人對皇家生活的異趣情有獨鍾是人所共知的。不管在世界上出了什麽天翻地覆的大事,電視台總也不會取消對英國皇家花邊新聞的轉播,要不然就會引起忠實觀眾們的抗議;要講到溫莎公爵、查爾斯王子,很多人更是如數家珍。斯特恩斯對楊貴妃故事的渲染,無疑是想迎合讀者們的這種心態。

 李自成
    
    在美國教科書作者筆下的形象,跟國人在小說和電影裏看到的高大形象有較大差異。
    
    農民起義幾乎構成了幾千年中國史的一大主題。但是在美國教科書中,卻極少講到這些起自青萍之末的農民領袖。唯一的例外,是布利耶特的《地球和居住其上的人民》,在這本書中有一段李自成的小傳。其文如下:
    
    李自成是個鐵鋪子裏的徒工,住在一個荒涼的北方省份裏。當萬曆皇帝為了省下軍費開支而下令關閉許多這樣的鐵鋪時,李自成的未來之夢破滅了。1630年他為了生計而當兵吃糧,不久後就因為長官拖欠糧款,跟他的同伍一起揭竿而起。
    
    他是個天生的領袖人物。帶著幾千人走南闖北,到了1635年他和其他幾個同行就有效地控製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趁著明朝忙於對付滿洲人的大好機會,李自成揮兵指向北京。一路上他的軍隊攻城陷地,征集了許多年輕人加入起義隊伍。通過向人們許諾要推翻明朝、恢複和平、均田免糧等,起義軍贏得了廣泛的支持。1644年4月,李自成兵不血刃就占領了北京城,從1368年開始的明朝因此壽終正寢。
    
    但是起義軍的成功隻是短暫的。明朝將領吳三桂相信,跟李自成那樣沒有文化而暴力傾向很強的人在一起很難共事,所以就跟滿洲人結成了聯盟。吳同時還可能因為李搶走了他的愛妾而心懷憤恨。總之吳和滿洲人的聯盟打敗了李自成,並且在同年6月占領了北京。一年以後李死了,死因要麽是自殺,要麽是因為偷吃了鄉農的糧食而被活活打死。
    
    李自成在美國教科書作者筆下的這種形象,跟國人在小說和電影裏看到的高大形象有較大差異。至少從顧炎武開始就有不少論者認為,國人對下層起義領袖人物的這種情有獨鍾,是秦漢以來以世襲為特征的貴族政治日漸衰落,而以改朝換代為特征的皇權政治越來越強大的一種表現。俗話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就是這種心態的另一種表達。但是中世紀以來,歐洲國家的這種改朝換代的現象則很少出現,貴族政治最終雖然也江河日下,卻很少有像中國那樣重新洗牌發牌式的社會改革,其中又以英國最有代表性。正是由於這一點,教科書的作者們更加關注的不是由誰來當皇帝這樣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在結構上是否發生了根本變化。所以如果把中國的改朝換代比作重新洗牌或者換人,玩的卻仍然是同樣的遊戲的話,那麽歐洲國家源遠流長的貴族政治,則是同樣一夥人玩同樣的一副牌,隻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玩法很不一樣罷了。
    
    50年前西方學者看中國時經常提到的一個觀念是“王朝循環”,把西方衝擊以前的中國曆史當做一成不變的。這種觀念早就風光不再了,所以教科書的作者們也不願意在下層起義這個題目上做無用功。那麽,他們是怎麽來解釋由此而導致的改朝換代的呢﹖因為那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的曆史故事。其實這些作者們對每個朝代末的社會動亂也是心中有數的,行文中也不是完全略去不計。比如說講到明朝的滅亡時,幾乎所有的作者都講到了農民起義這個因素,但是在他們看來,這個因素的作用遠遠沒有其他因素重要。他們提出的其他因素包括滿洲人的興起、東南沿海的倭寇、西方人的東來,以及明朝內部的朝綱紊亂、自然災害使得民不聊生,等等。不論什麽時候,也不管政治如何清明,哪裏都會有黃巢式的人物,但是並不是每個黃巢都能得手的,一句話,那叫做“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農民起義隻是改朝換代的外因,帶有很大的偶然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