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岸青的戀母情結(組圖)

(2009-06-02 12:51:27) 下一個

  通過毛澤東次子毛岸青的簡曆,人們可知,毛岸青還有一個化名——楊永壽,這是他在戰爭時代的另外稱呼。但鮮為人知的是,由於毛岸青與父親長年流散,而且在童年時代就對母親楊開慧有很深的眷戀,以致於他十分鍾情於這個名字。當他在幾十年後祭拜母親時,所用的名字是“楊岸青”而非“毛岸青”。



楊開慧與兒子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


  幼年喪母 舅母為三兄弟改名

  1927年8月7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後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從武漢動身,前往部署並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而楊開慧則帶著三個孩子留在長沙板倉堅持地下活動,當時毛岸青隻有四歲。

  1930年10月中旬,楊開慧被國民政府湖南當局抓捕,同時被捕入獄的還有毛岸英、保姆陳玉英。同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殺,毛岸英、陳玉英則被保釋出獄。毛岸英出獄後,被送到板倉的舅舅楊開智家,跟舅父母、外祖母還有弟弟毛岸青、毛岸龍一道生活。

  毛岸青兄弟來到舅舅楊開智家後,楊家就時常被許多神秘人物所監視。有一天,毛岸青的舅母李崇德收到一個神秘紙包,裏麵是毛澤東的大弟毛澤民的信件。信件要求親屬將毛岸英三兄弟按信上規定的時間、地點和接頭方法盡快送到上海,以防國民政府以孩子要挾毛澤東。

  李崇德開始籌措路費,並打聽去上海的路線及沿途有關情況,事先去了一趟長沙。在長沙,李崇德拜訪了幾位楊懷中(楊開慧之父)的生前好友,並得到了他們的積極讚助。回到板倉後,李崇德為了安全起見,為三位外甥改名:毛岸英改名為楊永福,毛岸青改為楊永壽,毛岸龍改為楊永泰,並讓孩子改口叫她為媽媽,並不能輕易暴露自己是毛澤東的孩子。

  入學大同幼稚園

  1931年春節前的一天,李崇德領著毛岸英三兄弟前往上海。他照著毛澤民信上所講的接頭地點,找到辣斐德路(現為複興中路)天生祥酒行,於當晚與毛澤民夫婦見麵。

  毛澤民回去後,即向當時在上海負責中共中央機關工作的周恩來匯報情況。周恩來要求將三個孩子送到中共在戈登路主辦的大同幼稚園撫養。但毛岸英三兄弟被送進大同幼稚園後,李崇德也就回湖南了,時值1931年2月底,當時毛岸英九歲,毛岸青八歲,毛岸龍則不足五歲(1931年5月失蹤)。

  以“楊岸青”之名紀念母親

  大同幼稚園的創辦人是當時上海中共中央機關特科工作人員董健吾,他1921年畢業於美國聖公會開辦的上海聖約翰大學,192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公開身份是上海聖彼得教堂主持牧師。毛岸英與毛岸青兩兄弟在那裏生活了五年。

  1936年底,在董健吾的策劃下,由張學良派遣國民政府將領李杜將毛岸英兄弟秘密帶往蘇聯,並由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主要負責人康生安排進了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諾爾第二國際兒童院。

  毛岸青在蘇聯呆了十年,在莫斯科留學期間,他也曾沿用“楊永壽”的化名,似乎要用這個名字紀念母親楊開慧。

  1947年9月,毛岸青留學蘇聯歸國後,來到了黑龍江克山縣。當時的縣委書記汪滔將他領到學校後,向師生作介紹時不知道是處於保秘原因還是毛岸青的要求,他說:“這位是楊永壽同誌,給大家講講留蘇見聞。”不難看出,“楊永壽”之名對於當時的毛岸青很常用。

  據《大地》雜誌(1997年9月1日版)文章《老人走好——在毛岸青、邵華(毛岸青之妻)家做客》中,臧克家(劉吾魁)這樣寫到:母親,在他(毛岸青)心中的印象深多了,幼年時代,他一直在幵慧媽媽的身邊成長,曾用名叫“楊永壽”。當幾十年後,他含著熱淚來為媽媽掃墓,來到板倉舊居,他在簽名簿上寫下了“楊岸青”三個字,大夥都以為他寫錯了,哪裏知道他是打幵了幼年時感情的閘門!可見,對母親的愛戀在毛岸青心中遠比父親還強烈。



毛岸青夫婦一家,中間為毛新宇(小時候真可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