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第三次印巴戰爭——誕生了孟加拉國(組圖)

(2009-05-22 08:22:59) 下一個





  一、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爆發及經過

  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又製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與此同時,印度積極進行大國外交,為發動戰爭做好充分準備。1971年8月9日,印度與蘇聯簽定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這一條約的簽定既表明這次戰爭得到了蘇聯的積極配合,又限製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幹涉行動。與此同時,印度總理英•甘地夫人於10月23日啟程開始對美、法、英、西德、比利時、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

  進行為期三周的訪問,以摸清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底牌。對於美國總統尼克鬆提出的印巴雙方都從共同邊界撤軍並由聯合國觀察員小組予以監督的建議,印度表麵上說可以考慮是為了穩住美國,但內心是絕對不會接受的,因為這樣以來就失去了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機。而對於中國,印度更是進行了精密的分析:當時中國正處在進入聯合國的關鍵時期,還有國內的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極小。這樣以來,排除了外界的幹擾,單憑印巴雙方各自的力量進行較量,印度獲勝的希望極大。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占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占優勢。

  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總統被迫宣布對印度的不宣而戰發動反擊。對於印度來說,這一宣戰正中下懷。印度總理英•甘地夫人興高采烈地向全國宣布:“孟加拉的戰爭已經變成對印度的戰爭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戰爭全麵爆發了。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

  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準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30公裏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係。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

  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係,阻止巴地麵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製西巴地麵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製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製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麵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麵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占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裏的領土。此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麵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



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向東巴基斯坦腹地推進的印軍T-55坦克


  二、 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的原因

  短期原因:巴基斯坦建國之後,其國土被分為東西兩塊。東巴與西巴之間隔著印度的國土,相距兩千多公裏,雖然兩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但在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麵存在很大差異。巴獨立之後,雖然東巴孟加拉族人數占全巴的人口56%,但其中央政權基本上掌握在西巴人手中。因此,東孟加拉人認為在國家機構中受到排擠和歧視。而在經濟方麵,東巴的農產品為巴基斯坦創造大量外匯收入,而東西巴之間在國民收入分配上長期嚴重不均,東巴的大量收入主要用於西巴建設,東巴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農業發展速度4倍於東巴。東西巴之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矛盾也隨之加深。在文化上,盡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講孟加拉語,中央政府卻堅持將西巴人使用的烏爾都語作為國語。長期以來,東巴孟加拉人為爭取自的權利而進行鬥爭。

  1970年巴基斯坦大選,這一鬥爭達到了頂峰。大選中,在東巴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人民聯盟”以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獲得勝利,在國民議會中占多數席位。其提出的《六點綱領》主張東巴自治,遭到了巴中央政府的拒絕。這一分歧使巴國內政治局勢日益緊張。1971年3月,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以東巴法律和秩序失控為由,派軍隊進入東巴鎮壓。孟加拉人出於對巴軍隊及政府當局的憤恨和恐懼,紛紛背井離鄉,逃亡印度。人民聯盟被宣布為非法,其領導人被監禁,人民聯盟有一些成員逃往印度,於1971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國臨時政府”,東、西巴分裂了。巴基斯坦內亂本來是一國的內政,與印度毫無關係。但印度借口巴總統葉海亞•汗對東巴孟加拉人的軍事鎮壓以及大量東巴難民流入印度,預謀武裝幹涉巴基斯坦內政。

  長期原因:

  首先,印巴分治遺留下來的領土爭端後患無窮,使兩國關係難以有實質性的改善。印巴獨立不久就因為三個較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納加爾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大打出手。由於在朱納加爾和海德拉巴連續失守,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繼續在克什米爾土邦得勢,因而采取了強硬立場,不惜多次兵戎相見。

  其次,宗教衝突頻頻發生,矛盾難以調和。按照宗教因素實行的分治並未能解決次大陸的宗教矛盾和衝突。建立單一宗教成分的國家目的還是沒有實現。在印度仍然有三千八百多萬伊斯蘭教徒,而在巴基斯坦留下的印度教徒不止一千萬人。巴基斯坦或是印度國內發生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衝突都立即會在對方國內引起反應,並上升為兩國關係問題。

  第三,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加劇了印巴間的矛盾。印度自獨立後,一直同蘇聯保持著良好關係,南亞是蘇聯向第三世界滲透與擴張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美蘇爭奪的重要地區之一。蘇聯打著支持民族獨立運動的旗號,指望通過加強與印度的關係來擴大自己在第三世界和不結盟運動中的影響,蘇聯領導人曾聲稱:“當各種各樣的外部勢力向捍衛切身利益的印度施加壓力的時候,蘇聯總是和印度站在一起。蘇印關係是兩個不同社會製度國家之間關係的典範。”在印度同鄰國的爭端中,蘇聯明顯袒護印度。這一點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麵對印蘇的準同盟關係,美國曾經設想過同印度結盟,但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未能使美國如願以償,於是美國將南亞政策的重心從印度轉向巴基斯坦,密切同巴的關係以其作為南亞戰略的平衡力量。從1954年起,美國開始對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這一決定長期損害了美印關係的發展。隨後,美國又把巴基斯坦拉入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美國“重巴輕印”的南亞政策使印度認為,其政策和舉動威脅了自己的國家安全。美蘇在背後各自支持一家,這樣就為印巴矛盾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三次印巴戰爭停戰協議在達卡簽署


  三、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後果

  首先,這場不到一個月的戰爭將巴基斯坦一分為二,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麵積16%的東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孟加拉國。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願望得以實現。從此,南亞次大陸上各國力量對比發生明顯的變化,被肢解後的巴基斯坦進一步拉大了與印度的實力差距。印度成為南亞唯一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具有明顯優勢的地區大國。

  其次,在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美國擔心蘇聯在南亞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戰爭中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盡管美軍並未直接參與戰爭,但戰後印度同美國的關係還是降到了最低點。由於印度逐漸成為蘇聯推行南下戰略的前哨基地和對抗中國的戰略夥伴,印蘇關係持續升溫。美國清楚的看到,蘇聯正在利用同印度的關係進入南亞次大陸,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影響和勢力。美國在南亞的戰略收縮態勢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蘇聯實施南下印度洋戰略,為蘇軍進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筆。

  第三,孟印巴三國關係的曲折變化。孟加拉國建立兩年多後,1974年4月,印、巴、孟三國外長就遣返戰俘問題達成協議,三國關係趨於正常化。1975年10月孟巴兩國正式建交。1975年,孟加拉國發生軍事政變。新政府一反對印度的親密態度,大力發展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並開始恢複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之後孟印兩國之間又相繼發生了關於法拉卡河水分配糾紛、印度停止對孟軍援、兩國邊界衝突、非法移民問題等一係列事端,孟印關係發生嚴重逆轉。

  四,揭密

  第三次印巴戰爭,史稱"孟加拉戰爭"。這場戰爭,險些升級成大國軍事戰爭,更差一點演變成中國軍隊攻占新德裏之戰。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的進程更是驚心動魄。

  戰爭的導火索,是一批受印度唆使的孟加拉人要求脫離巴基斯坦。這對於伊斯蘭堡來說,是個奇恥大辱,巴不容忍印度明目張膽幹涉自己內政;但對於新德裏來說,肢解巴基斯坦,可以稱霸南亞,做地區一流大國。為此,由印度英甘地政府在前蘇聯支持下,發動了向巴基斯坦入侵戰爭。

  戰爭伊始,全球嘩然。西方國家紛紛指責印度粗暴入侵,而蘇聯等國家支持印度"解放孟加拉"。身為巴基斯坦的堅定夥伴,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印度蠻橫幹涉巴基斯坦內政,呼籲印度軍隊立即停止入侵行動;美國總統尼克鬆直接抨擊印度是個狂妄無知的國家,聲言以無力進行幹預。

  根據美國情報機構解密的政府檔案透露,1971年的印巴戰爭,尼克鬆和國務卿基辛格對印度借機吞並巴控克什米爾行動憂慮忡忡。擔心前蘇聯勢力勢必染指南亞,對美國全球戰略部署構成極大的威脅。

  為此,白宮多次派密使遊說伊斯蘭堡,讓其勸說中國直接派兵參戰,以打擊印蘇囂張的沙文主義氣焰。由於巴基斯坦是美國抗衡蘇聯的戰略盟國,且巴基斯坦又是中國的軍事同盟夥伴。美國從孟加拉邦的起義那一刻起,一直認為巴基斯坦鎮壓孟加拉完全是巴的內政,因而極力反對印度肢解巴國。在尼克鬆看來,印度是個難纏的好戰分子,有必要通過武力給以教訓。

  於是,尼克鬆下令將"企業"號航空母艦開到孟加拉灣進行軍事演習,並對負責亞洲事務的國務卿基辛格說:

  "我們要幫助巴基斯坦,印度人沒一個是好東西!"

  但新德裏似乎並不買美國的帳。它一麵宣布支持東巴斯坦建立"孟加拉國",一麵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製定了"解放孟加拉"的周密作戰計劃。同時印度總理英甘地還特與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從蘇聯手中獲得了坦克、地空導彈等大量先進武器裝備。得知消息後,尼克鬆一方麵向蘇聯官員聯係,警告蘇聯不要鼓勵印度清洗巴基斯坦,另一方麵向印度施壓,提出如果印度向巴基斯坦開戰,美國將協同中國進攻印度!

  當時中美尚未建交,但麵對共同的敵人蘇聯,中美找到了共同語言。這種情勢的發展最終導致,在巴基斯坦的牽線下,中美兩大國由過去的夙敵到後來的握手言和。

  大國政治搏殺,曆來都是這麽讓人不可思議。

  有人說,女人翻臉如翻書.筆者認為:大國翻書如"翻臉"。基辛格帶給中國駐聯合國大使的信息,溫情脈脈:

  "如果北京出兵支援伊斯蘭堡軍事行動,遭到莫斯科的軍事打擊,美軍將全力支援中國與蘇聯直接作戰。直到中美的最後勝利。

  當時,白宮認為,由中國教訓印度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因為中印在領土爭端上曾經大打出手過,何況中巴關係固若金湯。尼克鬆把印度描述為"一個陰險狡詐的民族",而美國人普遍對印度沒好感,認為印度人"自大得讓人受不了"。美國議員們認為:"用中國人教訓印度人,是蘇聯最害怕不過的事了。"

  箭在弦,不由不發。但北京也有自己的想法。1962年的一場中印戰爭,已經讓印度人深為苦恨,但中國的領土依然在印度的占領中

  1971年,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寫給中國政府的求援信在北京炸開了鍋。晚年的毛澤東第一個反應:火速召開會議,準備馳援西巴。把大批軍隊集結在印巴邊境與中印邊境,觀察時局,以靜止動。

  當時,雖然中國因自身的政局問題,陷入困境。但在聲援巴國時,中國高層取得一致的意見:如果戰火蔓延中印邊境,一定要給新德裏狠命地打擊。為此,中國各大軍區相繼交換意見,大批武器運往巴境。毛澤東與周恩來主張調和失敗時,再決定用軍事逼迫印度退兵。最壞的打算,如果印度在深入東巴腹地時借機顛覆葉海亞•汗政權,中國將對印度采取炮級行動;如果印度叫囂蘇聯出兵,中國則直接向新德裏戰區挺進,以行動支持巴基斯坦對東巴軍事進攻,左右結合,消弱印度軍事力量。

  事實上,毛澤東等高層沒指望美國參加戰爭。中國顧慮的是,美國出兵勢必造成美蘇核戰升級,這對當時的印巴會構成更大的生存威脅,損失最大的當是伊斯蘭堡。況且孟加拉的獨立訴求本身存在爭議性,中國出戰在策略上存在顧慮。

  當印軍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鎮拉合爾,即將突破巴軍防禦的情況下,身患重病的周恩來總理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政府保留采取一切措施的權力。正是這道聲明迫使印度政府放棄了以武力徹底解決印巴科什米爾問題的想法,挽救了即將垮台的巴基斯坦政府。

  這次的北京終於豁出去了,中國領導人所表現誓與巴國患難與共的精神,使中印關係再度處於冰凍狀態。乃至新德裏驚呼:"中國,為了巴基斯坦,什麽事都能做了出來。"

  印度就此見好就收,當西巴基斯坦釋放了孟加拉國和印度聯軍俘虜時,新德裏決定撤軍。一場中、美、蘇裹入的戰爭烏雲,遂消失在東巴上空。

  坦率地說,中國高層對葉海亞•汗承認孟加拉國獨立一事,是心態複雜的。如果中國國內沒發生文革,相信當時的曆史一定改寫。但中國,畢竟,對巴基斯坦的聲援,使新德裏開始避戰北京。

  接下來,發生的事,更令人噓唏不已:

  孟加拉國的獨立,巴基斯坦人民痛心疾首。他們再也不能容忍葉海亞•汗的對印度先硬後軟的行動,憤怒的群眾把總統趕下了台;

  而獨立的孟加拉國,沒有感激印度政府,反而與新德裏拉開距離,靠攏伊斯蘭堡;

  美國則率先承認孟加拉國獨立,轉而尋求與印度改善關係,離間印蘇同盟;

  而蘇聯則感覺自己才是這場戰爭的真正贏家,不久,便把目光盯緊了阿富汗;

  惟有中國看不慣蘇聯的霸權行經,以"五常"之一的身份,一票否決了莫斯科提議的關於孟加拉國加入聯合國的決議草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