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之音對華廣播在嘈雜聲中的65年(圖)

(2009-05-13 15:51:14) 下一個

從對納粹占領區的廣播,到整個冷戰期間針對蘇聯的宣傳,再到上世紀80年代對中國的“噪聲不斷”、“9·11”後的“反恐使命”以及近來把重心調整到中東、朝鮮、古巴,成立65年的美國之音國際廣播電台,一直是美國政府外交政策的“晴雨表”與“總體宣傳”的重要工具。

美國之音隨白宮“發聲”

美國之音65年來的變化,實際上是和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心聯係在一起的。美國之音日前(2007年)宣布,從今年10月起將取消廣東話、泰語、烏茲別克語等的廣播,並將相關資源用於增加對中東、朝鮮和古巴的廣播。有關改變是布什2008年財政預算案一部分,這也是美國政府對外宣傳重心再次作重要調整的標誌。美國廣播事業委員會發言人拉裏·哈特對取消上述廣播表示遺憾,並表示所取消的大體上是聽眾日益萎縮的節目。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周慶安發自北京

而在去年通過的2007年度財政預算中,美國之音的俄語廣播從2007年1月1日起也被取消。這一天距離冷戰鐵幕拉開已經整整60年了。即便是距離冷戰結束,也過去16年了。

美國外交政策“晴雨表”

美國之音之所以受到關注,不僅因為它是由美國政府出資、禁止對國內廣播的國際廣播電台,更因為它是美國外交政策調整的“晴雨表”。

美國之音開播於炮火紛飛的1942年2月24日,最初以英語和德語進行廣播,隨後又開播了日語廣播。美國之音的聲音迅速傳遍了整個歐洲和太平洋戰場。

1946年,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美國之音也在1947年2月17日迅速開播了對蘇聯地區,並輻射整個東歐的俄語廣播。美國之音在顛覆蘇聯和東歐政權的輿論鬥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較典型的是1962年豬灣危機發生後,美國之音對古巴、蘇聯和東歐地區的廣播,受到了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的肯定。

美國之音曆來視亞洲為其工作重點。東歐劇變後,美國之音加強了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廣播。1990年,美國之音不同頻段的單日普通話廣播累計達到32.5小時,90年代中還開通了藏語廣播。

在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之後,美國之音於1993年2月21日迅速開播了克羅地亞語節目和塞爾維亞語節目,以宣傳美國的巴爾幹半島政策。911事件之後,美國之音迅速增加了其阿拉伯語的廣播,隨後又加大了波斯語的廣播。

美國之音播音室

逐步走向“沒落”

對於美國之音的宣傳投入,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曾經很直率地說,“在宣傳上花一個美元,就等於在國防上花五個美元”。而在冷戰結束後,美國許多公共外交部門都受到了裁減,唯獨美國之音的生存空間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還有所加強。

這也應了美國蒙默斯大學助理教授張巨岩的發現。他認為,在近幾年的國際鬥爭中,美國人已成功摸索出了集媒體、外交、公關、廣告、軍事和人道主義援助等各種手段於一體的“總體宣傳”(integrated propaganda)模式。美國之音就是公共外交的“總體宣傳”重要工具。

作為美國政府出資並且履行一定宣傳使命的媒體,美國之音新聞時事類節目約占總體內容的60%,重點介紹的是對象國發生的危機和負麵新聞,這也使得它所標榜的“真實客觀”大打折扣。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之音播出布什講話的同時,也播出了本·拉丹的講話,這直接引發了當時的美國之音主席被免職。2005年4月,美國之音宣布將其總部的部分職能轉移至香港辦公室,並招募8名員工。對此,14名國會議員聯名給美國之音總裁寫信,反對這項決定。信中說,“我們很難相信,雇傭了非美國國籍員工後,美國之音還能履行其傳播美國價值的使命。”據了解,各界的反對使美國之音的決定至今沒有下文。

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美國之音的變化,實際上是和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心聯係在一起的。然而美國國際廣播局的主席肯尼斯卻在2006年的一次國會聽證會上說,目前發展中國家收聽美國之音的人越來越少。這就意味著,如果美國不及時調整自身的外交政策,單純依靠大投入的意識形態輸出,美國之音的命運也會和美國公共外交的命運一樣麵臨尷尬境地。

中美關係中的“美國之音”

對幾代中國聽眾而言,美國之音的腔調屢有轉折,其背後折射的則是中美關係的變化 “哪裏是美國的外交重點,美國之音就會廣播到哪裏。”65年來,美國之音的宣傳對象從蘇聯至中國,從中東至朝鮮古巴,幾經變遷與興衰。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胡宇廷發自北京

而對幾代中國聽眾而言,美國之音的腔調屢有轉折,其背後則是中美關係的變化。

量身定做“糖衣炮彈”

“記得小的時候,對那些反革命分子,在宣判他們的罪狀時,有一個常用的詞——偷聽敵台廣播。”

一位老人回憶說,五六十年代時,家裏買了台熊貓牌半導體收音機,他好奇地將滑鍵打到短波上,一個聲音把他嚇了一跳:“莫斯科廣播電台……”天呀,這不是“蘇修”的反華廣播嘛!他像隻受驚的兔子,刷地一下就跳了過去。驚魂未定的他還未在一個新頻段上站穩,就聽到一首好聽的音樂。正暗自高興,更大的驚嚇又來了:“後來才知道,那是美國之音的開始曲。”

那個時期,曆經在朝鮮的對抗,接著是圍繞西藏、台灣的分離與反分離,中美兩個沒有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上方,幾乎始終盤旋著緊張的空氣。其時的美國之音,廣播重點雖以蘇聯為首,但新中國也是其重要的滲透對象。

當時中國聽眾用短波收聽得到的海外廣播中,美國之音的“功力”首屈一指,頻道最多,而且普通話時間也最長。在眾多回憶者的印象中,這個“敵台”節目語言頗具煽動力、播音員發音充滿磁性,音樂也很好聽,但在“糖衣炮彈”下麵,裹著“惡毒攻擊我們的社會主義”的內容。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之音在中國的名氣要比在其本國大得多。它自1942年由美國戰時情報局成立起,即專司對外工作,禁止向美國民眾廣播,“以防止政府壟斷某個新聞媒體而向民眾發聲。”它的中文部初時以普通話和廣州話播放一小時,後來擴大,並加入閩南話、潮州話等方言的播音,針對不同“需要”量身定做。

翻開1950年11月中下旬的《人民日報》,集中了一批對美國之音的批判文章,有國營十七棉紡廠的蕭達榮表示“今後決心不再收聽反動造謠的美國之音”的,有天津五金工會的於浪痛斥“聽反動造謠的美國之音可恥”的,有的報道“上海公安局根據群眾檢舉逮捕美國之音情報員”,還有的報道“燕大教員座談會致函政務院建議取締收聽美國之音”,等等。

一度令收音機脫銷

當年在工廠當維修電工的餘影清楚地記得,1974年8月8日,美國總統尼克鬆發表了短短3分鍾的辭職講話,“以哽咽的聲音結束”。

那時很少有電視,他是從廣播中聽來的——善揭他國之醜的美國之音,直播了母國的這一因水門事件醜聞而導致的總統下台事件。

這位電工當時的感覺是,“這老頭真可憐!”正是這可憐的老頭,讓美國之音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走紅中國,得到無幹擾的收聽。1972年的尼克鬆訪華,開啟了中美關係改善的新篇章,他下台四年後的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現任鳳凰網副總裁的喬海燕在他的博客上回憶到,1976年10月8日的半夜,他的百泉牌收音機裏傳來美國之音的聲音:“據北京消息靈通人士提供”的消息,“江青、王洪文、張春橋等已經被逮捕。”他既驚且疑,直到10月16日有了確切消息,才敢放開議論。

美國之音在大陸的影響達到最高點,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當時一度出現半導體收音機脫銷情況。

當然,即使在此時期,美國之音也並非完全“友善”。同樣在1979年建交後不久,美國國會違反《中美建交公報》,通過幹涉中國內政的《與台灣關係法》,到1982年,中美發表第三個聯合公報,美方承諾逐步減少並最終停止售台武器。兩麵的做法一直延續至今,而美國之音也一直在為他的“出資人”積極辯護。

公信力一落千丈

1999年5月,當一位中國青年收聽美國之音後,他的憤怒有如火上澆油: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美國導彈轟炸,三名中國記者犧牲,美國之音卻宣稱“美國導彈的‘誤炸’是可以理解的,中國方麵在炒作和擴大事態,缺乏合作和解精神”雲雲。

從1989年的政治風波、最惠國待遇、銀河號事件、人權鬥爭、李登輝訪美、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李文和事件、考克斯報告、南海撞機事件、美國對台軍售……一係列不負責任的報道與評論,使美國之音本已不多的公信力一落千丈。

絕大部分中國聽眾在此間都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美國之音受到來自其上層嚴格的政治指導,毫不猶豫地為美國辯護,美國之音的“客觀公正”一定不能和美國利益發生衝突,對中國則是吹毛求疵的批評,包括講假話和攪混水。

新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古老”的廣播越來越失去受眾,缺乏公信力的美國之音也逐漸走下坡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