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誰會往周恩來臉上打叉?(圖)

(2009-03-15 14:35:54) 下一個


作者不詳

周恩來病重治療期間曾與醫護人員合影。合影後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說,將來不要往我的臉上打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至善者,至真也。周恩來此時所言絕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後的肺腑之言。

那麽誰會往周恩來臉上打叉呢?我們不妨做一個簡單分析:

―― 以鄧小平為首的被解放老幹部不會。盡管周恩來在文革期間按照毛澤東的意圖整過不少人,但是幹種類事情有違於周的本心,他也極不情願。所以隻要一有機會,周恩來就盡可能保護老幹部。林彪死後,他乘機解放了許多老幹部,不少老同誌對周感恩戴德。他保穩定、促生產深為老同誌歡迎,所以他們肯定不會往周恩來臉上打叉。

――靠造反起家的新貴們也不會。這些人政治上很不成熟,隻能給人當槍使。林彪垮台後,周恩來威信如日中天,加之有極強大的人脈基礎和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他們挑戰周無異以卵擊石,所以這些人即使有賊心也沒賊膽。

―― 普通民眾也不會。其時革命小將已上山下鄉化整為零,不能成為政治力量。其它階層在革命委員會的嚴密掌控之下,經過刮十二級台風、清理階級隊伍,個個如驚弓之鳥,生怕說錯話、站錯隊禍從天降。林彪事件發生後,民眾對毛澤東已經產生了懷疑,對周恩來普遍有好感。不過民眾隻是牆頭草,那邊風大往哪邊倒。對此周恩來心知肚明,他對醫護人員說別往我臉上打叉,恐怕正是出於這個考慮。

――唯一能決定周恩來命運的就是毛澤東。按正常邏輯判斷,毛澤東不應把周恩來當成運動對象。因為在毛澤東在與黨內黨外無數對手的角逐中,周恩來鞍前馬後始終站在毛澤東一邊,立下了汗馬功勞。加之周恩來當時癌症已到晚期,與其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周打倒,不如等馬克思在天顯靈。但是正常邏輯對於毛澤東顯然不適用。

孔子曰:七十從心所欲,不愈矩。正常人七十多歲早已心如止水,與世無爭了。可毛澤東雖然年過八旬,卻始終堅持鬥爭哲學不動搖。就在提出批林批孔的同時,又專門發出最高指示:鬥則進,不鬥則退,不鬥則反,不鬥則修。為什麽他已接近生命終點依然積極倡導鬥爭哲學呢?

毛澤東多次說他一生幹了兩件事,一件是趕走了日本人,一件是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對於毛澤東趕走日本人有多大功績姑且不論。但發動文革確是他畢其全部精力導演的作品――然而林彪事件的發生足以證明,這是一場以犧牲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代價,以更大的錯誤維護過去錯誤的鬧劇。由於文革空前殘酷的鬥爭,毛澤東傷害了太多的人,這也成了他的最大心病。否定文革也就否定了自己的後半生,若想保住文革成果,隻有堅持鬥爭哲學持續不斷地鬥下去。

對於周恩來毛澤東始終放心不下。因為他知道,周在大躍進、反右、文革等重大問題上雖然最終站到了自己一邊,但多是不得已而為之。林彪垮台時,周恩來就提出林彪反革命集團搞的是極左路線。毛澤東一眼看出清算極左路線必然要清算到自己頭上,於是一錘定音,說林彪集團是形左實右的極右路線。

周恩來解放老幹部不遺餘力,經常借促生產否定抓革命,對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從不積極支持……這些表現令毛澤東很不滿意。他深知自己百年之後,如果由周恩來掌權很可能否定文革,於是便有了批林批孔批周公。周恩來與毛澤東聯手搞了一輩子政治鬥爭,對此心知肚明。所以才有了將來不要往我臉上打叉的說法。

然而一件事情的發生,使倒周行動不得不暫時偃旗息鼓。1974年9月30日,周恩來抱病主持了國慶二十五周年盛大招待會。與會者包括各界人士達兩千多人。 “當麵容消瘦的周恩來出現在國慶招待會上時,人們都站了起來,使勁鼓掌,不斷地呼喊:周總理!周總理!全場沸騰,掌聲雷動,經久不息。前麵的人一擁而上,爭相向他握手問候;後麵的人則翹足遠望,甚至站在椅子上揮手致意。周在招待會上所作的簡短的官式祝酒詞,被熱烈的掌聲打斷十餘次之多。”如此熱烈的場麵,發生在唯毛獨尊的文革年代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人心所向。在這種情況下,挑戰者不得不暫時收斂。

但是在與對手鬥爭中從未失敗過的毛澤東絕不甘心於此。隨後便借評論《水滸》批判宋江的投降主義。而且把周恩來在上海被捕,以伍豪名義出獄的事情重新翻了出來。九月二十日,周恩來施行了住院後的第四次大手術。這次手術隻是醫療組為了盡量延長他的生命而作的努力。手術前周恩來知道很可能下不了手術台,因而作了最壞準備:特意趕在這次手術前,要來了他在一九七一年中央批林整風匯報會上所作的關於“伍豪啟事”問題專題報告的錄音記錄稿,把該稿從頭到尾又審訂了一遍,然後又提筆給毛澤東寫信,請求把這份報告發給全國各省區的第一、二、三把手,人手一份。在進入手術室前,周恩來突然用力大聲喊道:“我是忠於黨,忠於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

這次手術後,周恩來再也沒有從病床上下來。他的病勢危重後,鄧小平成了替罪羊。1975年底,毛澤東為保衛文革成果,掀起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政治運動。周恩來知道自己生命已不長久,更清楚這場運動對自己意味著什麽。於是和鄧穎超商定了三條: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不保留骨灰。

七十年代,世界上眾多國家選擇了民主製度,用和平方式解決社會矛盾,從而實現了和諧發展經濟繁榮。可是毛澤東卻將自己的鬥爭哲學理論不斷推向新階段。他說“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萬年以後也還是這樣。”“文化大革命七八年就要搞一次”,並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當成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

然而事實勝於雄辯。一次次政治運動之後,中國與世界的距離日益拉大,幾億中國人吃不飽、穿不暖、淪落成為這個星球最貧窮的群體。鬥爭哲學沒有給人民謀來幸福,而是沒完沒了的災難。

1976年元月周恩來去世。民眾自發的悼念周恩來活動,成了壓斷駱駝脊梁的最後一根草。從而觸發了中國社會政治危機的總爆發,聲勢浩大的四五運動,敲響了文革的喪鍾。

周恩來以“臣事君以忠”的虔誠,一次次犧牲原則,屈從極左路線,最後仍然難逃噩運。在他惶惶不安的巨大痛苦中告別人世,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國家的悲劇。其實毛澤東晚年之所以走到自己反麵,除了自身局限和個性,與當時中國社會沒有民主傳統,沒有理性思維的地位,社會普遍存在個人迷信、個人崇拜有直接關係。一個急於擺脫貧窮的民族,一個急於證明自己偉大的領袖,在建國初期的大躍進時期就一起鑄下了大錯,以後更加殘酷激烈運動,不過是那場鬥爭的延續。

周恩來的晚年命運,使我想起了一句古語:覆巢之下無完卵。在鬥爭哲學統治的國度,參與鬥爭的各方都不會有好下場,不過更倒黴的是億萬生於這個時代的國民。

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仍然沒有對鬥爭哲學理論進行係統批判,這是個不小的缺憾。如今建設和諧社會,更需要肅清鬥爭哲學流毒。當然僅僅批判顯然遠遠不夠,要實現和諧須要實現民主,須要確立憲法政治的地位。沒有製度保證,一切都無從談起。

前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在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理論時,把民主放到了第一位,這是個了不起的進步。最近台灣的國民黨、親民黨相繼到大陸訪問,受到高規格接待和空前熱烈歡迎,也表明了不同政黨在中國政治地位的提高。但願這樣的好勢頭持續下去,但願周恩來的悲劇永遠不要重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