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和平的中國何以有廣大的領土?

(2009-02-21 17:44:08) 下一個

作者:落英/九派神州

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人民,在中國民眾中較早地形成了中華一統(對內)和世界大同(對外)的理念。在這種思維的框架中,殖民主義沒有任何市場。所以鄭和雖然七次下西洋,但並不想趁機建立中國的世界霸權。

1582年—1610年,意大利的傳教士利馬竇曾定居中國(明朝),對此感到難以索解。他說:

“這一點似乎很出人意外,在一個幾乎可以說疆域廣闊無邊、人口不計其數、物產多種多樣而且極其豐富的王國裏,盡管他們擁有裝備精良、可輕而易舉征服鄰近國家的陸軍和海軍,但不論是國王還是他的人民,竟然都從未想到去進行一場侵略戰爭。他們完全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並不熱望著征服。在這一方麵他們截然不同於歐洲人;歐洲人常常對自己的政府不滿,垂涎別人所享有的東西。現在,西方諸國似乎被稱霸世界的念頭消磨得筋疲力盡,它們不能象中國人那樣在長達數千年的時期裏所做的那樣,保持其祖先留下來的遺產”。  

在利馬竇說這番話的時候,西班牙的無敵大艦隊剛剛被英國人消滅(1588年),而再過一些年,長時間蹂躪歐洲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就開始了。難怪這個熱愛和平的教士要發出這樣的慨歎。

可是經常有一些不熟悉曆史的青年朋友做這樣的推論:中國的國土怎麽會這樣大,肯定是侵略其他國家得來的,否則沒門!當別人給他們解釋的時候,他們又缺乏聽取的耐心,隻是一個勁喊“不懂”。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曆史。

在大約4000年前,夏和商開始建立國家的時候,是在黃河流域。夏的始祖大禹都陽翟,是在山西南部,後來又遷到河南登封。商朝遷都很多,開始在亳,後來遷殷,最後是朝歌,基本在河南境內。由此可以推斷,那時的華夏族占據的地麵就比較大,而其他的古文明占地小得多。古埃及文明沿著尼羅河,麵積不超過4萬平方公裏。巴比倫在兩河之間,算上整個“肥沃新月” 地帶,不超過10萬平方公裏。古印度文明先是沿印度河,後來沿恒河,麵積也不大。希臘古文明隻有幾千平方公裏。而中國古文明占地上百萬平方公裏。據餘秋雨教授的推算,中華文明的麵積比其他四個古文明的麵積加在一起還大20倍。這是其他古文明都滅亡而中國文明沒有滅亡中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從一開始就大,而且大得多。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這塊土地上存在過許多國家,有華夏族建立的,也有夷族建立的。但是,這些國家和現代意義的國家不同,他們都承認周天子是共主,盡管周天子沒有什麽權。各國在征戰中互相搶奪土地人口,但他們一旦搶到一塊土地,就把土地上的人民算作自己的人民。基本沒有聽說有把敵國人民掠為奴隸的事情發生。孔子雖是魯國人,但他周遊列國,哪裏的國君用他,他就要在那裏施展“治國平天下” 的抱負。有的人說,台灣和大陸明明彼此獨立,為什麽說是隻有一個中國,理解不了。其實雖分立而仍為一國是中國人的老概念了。戰國七雄互相獨立,彼此征戰不已,但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他們征戰是為了統一。如果秦始皇的運氣沒有那麽好,那楚國、齊國也可能統一中國。

秦統一中國以後,中國的幅員就基本確定了。北邊是長城(也就是燕山山脈),西邊是四川境內的大雪山一線,南麵是南嶺,這個範圍就是當時的農耕區域,大約3、4百萬平方公裏,跟現在的印度麵積相當。直到明朝,疆界與此變化不大,還是以長城為北界,西邊到大雪山。但是,隨著新農業區域的開墾,國界有某些擴展,如河西走廊,河套地區,南嶺以南地區等,擴展並不算大,包括的還是農耕地區。我們考察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宋等統一的大朝代,其版圖都是相似的。唐朝國勢強盛,在西域方麵控製得多一些。注意是控製,當地人仍是十分自治的。較大的版圖出現在元朝和清朝,由於統治民族是少數民族,他們控製了大麵積的少數民族地區,但這些地區,並不是中國用武力奪來。

中國人民是和平的人民,但哪朝哪代都有戰爭,這些戰爭大致可分為三類:農民起義的戰爭,各派軍閥之間的戰爭,中央政府與割據勢力之間的戰爭。這割據勢力包括中國內部軍閥的割據勢力和少數民族割據勢力。現在專論這類戰爭。

這些少數民族割據勢力跟現代的國家不同,他們多半是一些遊牧民族,在勢力弱時,他們就受中央政府的管轄和冊封,在勢力強時,他們就闖進內地攻城掠地,甚至推翻中央政府取而代之。這種割據勢力在當今世界也存在,如緬甸的撣邦、克欽邦的部族武裝,印度東北部的那加和米佐族武裝都是這樣的例子。伊拉克、土耳其邊境上的庫爾德人武裝也是類似的例子。

中國曆代政府,都與這種少數民族割據勢力進行了長期的鬥爭。秦朝,始皇派蒙恬驅逐匈奴;漢朝,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驅逐匈奴;三國時,曹操曾經東擊烏桓,諸葛亮曾經在南方七擒孟獲;南北朝時的北魏曾與柔然長期交戰;隋煬帝曾經三次東征高句麗;唐太宗曾經驅逐突厥,東征高句麗;宋朝的邊患最為嚴重,曾經與遼、金、西夏、蒙古進行長期的鬥爭;明朝為了防備蒙古瓦剌部的侵擾,在北方邊境大築長城。

這種民族間的戰爭,不是簡單的國家之間的戰爭。中國中央政府在受到侵擾時不得不使用武力製止侵擾,而一旦製止了侵擾,就回到原來的邊界,是一種“維持秩序” 的戰爭。當少數民族武裝特別強大,占了中國的一半,如金的情況,那種戰爭就帶有中國內戰的性質。總之,無論那種情況,中國政府進行的,都不是侵略戰爭或征服戰爭。

由於隋唐兩朝征伐高句麗的戰爭,常被人指為中國對外侵略的例子,現在來考察一下這個戰爭。

高句麗建國之初僅在渾江、鴨綠江中遊占據一小片土地,四麵皆敵:西麵為漢遼東、玄菟二郡,南為樂浪、帶方二郡,北麵是扶餘,東邊有沃沮。高句麗對中國曆代王朝采取了時戰時和的態度,但中心是圍繞著蠶食、兼並上述四郡進行的。高句麗對東漢的進攻襲擾有如下例證:

105年春,高句麗人寇略遼東六縣,被太守耿夔擊破,斬其渠帥;

118年,高句麗與穢貊聯合寇漢玄菟郡,攻華麗城;

121年春,漢幽州刺史馮煥等擊高句麗,被高句麗用詐降計打敗,死傷二千餘人;

同年夏,高句麗太祖王合鮮卑共八千人侵遼東,太守蔡諷以下百餘人戰死;

同年冬,高句麗太祖王合馬韓、穢貊共萬餘攻玄菟郡,漢軍得到兩萬夫餘軍的援助,擊退之;

146年 襲擾漢樂浪郡,殺帶方縣令,掠太守妻子。

在南北朝時,高句麗產生了雄才大略的廣開土王(好太王),趁中國分裂的機會,好太王從後燕王慕容熙手裏奪取了遼東,從此牢牢地控製了這個地區。從太祖王首次進攻遼東,到好太王最後占據遼東,整整經曆了300年,此間,經過了大小數十次戰役戰鬥,高句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實現了十幾代國王的夢想。

在軍事鬥爭的同時,高句麗與中國的各朝代都有聯係,接受中國帝王的冊封。例如:

413年,晉安帝冊封長壽王樂浪郡公,高句麗王;

420年,宋武帝封長壽王征東大將軍;

435年,北魏世祖冊封長壽王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郎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79年,齊高帝冊封長壽王為驃騎大將軍;

491年,北魏孝文帝冊封長壽王為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96年,齊明帝冊封文谘明王為車騎將軍;

502年,梁武帝蕭衍冊封文谘明王為車騎大將車;

520年,梁武帝冊封安藏王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襲其父爵,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545年,陽原王嗣位,梁武帝令其襲父爵位;

559年,陳文帝詔授平原王為寧東將軍;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為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高句麗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個屬國,一個諸侯,盡管是不太聽話的屬國。高麗王是中國給的封號,連繼承王位,有時也要中國的朝廷認可。當中國把吉林省的高句麗王都遺址申報國際文化遺產的時候,引起朝韓方麵的抗議。但是古時的高句麗跟渤海國、扶餘、後金等一樣都是當時中國東北部的割據勢力,是沒有疑問的。

遼東是十分重要的地區,後來隋煬帝、唐太宗幾次征伐高麗,都是為了奪回遼東。兩個強硬的皇帝都失敗了,最後軟弱的唐高宗卻成功了,擊敗高句麗,奪回了遼東。唐與高句麗的戰爭,跟明朝與後金的努爾哈赤、皇太極的戰爭在性質上沒有什麽不同,都是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割據勢力的鬥爭,而不是侵略與征服的戰爭。這個戰爭之所以被後人稱為侵略戰爭,僅僅是因為後來朝鮮成了獨立的國家。用後來才發生的情況去定義一千年前的戰爭,是不合理的。

中國和越南的戰爭,情況與中國和朝鮮類似,就不再贅述了。有人還把成吉斯汗、拔都等蒙古人對中亞和歐洲的戰爭算在中國頭上,那就更加不合道理了。

綜上所述,可知利馬竇、湯恩比等人觀察得不錯,中華民族是一個和平的民族,雖然有強大的力量,但從來都恪守農耕民族的本分,不曾搞過侵略和擴張。中國雖然大,是從開始就大。清朝把版圖擴張到西北大片少數民族地區,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這個國界,也沒有搞過侵略。現在中華民族正在複興,遵循一貫的和平理念,采取和平崛起的方式,是曆史的必然。熱愛和平是中華民族的特點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優點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