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課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研究日前通過專家驗收,初步勾畫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間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圖景。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負責人王巍博士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經濟技術課題組長袁靖博士的介紹,研究者發現,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這個時間段裏,中國出現了多品種的農作物種植製度、家畜種類多樣化及等級化、青銅冶鑄取得明顯的進步、玉器和綠鬆石製作出現新工藝、從陶器上發現存在文化交流的證據等重要進步。
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這1000年間,即堯舜時代至夏商之際,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期。2004年10月以來,來自中國社科院、中科院、香港中文大學等機構的26位研究人員對山西陶寺等4處重點遺址出土的動植物遺存、人工遺物及相關遺跡進行了研究,試圖闡明這1000年間中原地區包括農耕生產、家畜飼養、陶器、玉器和青銅器製作等在內的經濟技術發展狀況及其與文明演進的關係。

在二裏頭遺址(在今河南省偃師市)出土的文物。上為鑲嵌綠鬆石獸麵紋青銅牌飾;左下為鴨形陶壺;右下為青銅爵 農業方麵,在龍山時代,中原地區在種植粟類作物的同時,開始普遍地種植稻穀。自二裏頭時期開始,中原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包括粟、黍、稻、麥、大豆在內的多品種農作物種植製度。此外,這一時期家養動物中增加了黃牛和綿羊等新種類。
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發展。最突出的是金屬製造業發展出了錫(鉛)青銅冶煉技術,後者很快就成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公元前1700年以後青銅容器的出現,反映出青銅製作技術的巨大進步。此外,陶器製作和玉器加工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例如出現了胎土和燒成溫度接近後來的瓷器的原始瓷器;玉器加工開始采用琢製、鋸切割、管鑽穿孔和研磨拋光等一係列比較先進的技術手段。
在文明演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等級製度也在這1000年間開始形成。陶寺遺址和二裏頭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包括許多具有身份地位象征的禮器;豬、牛、羊等家養動物是古代人類用來溝通自己與神、祖先關係的。在商周時期,它們還被分出高下,成為等級的象征。
據人民日報報道,目前的研究涉及植物考古、動物考古、陶器成分、玉器成分分析和製作工藝等多個領域,大致摸索出一套自然科學某個領域和考古學緊密結合的研究方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對出土的綿羊骨骼進行了DNA分析,這在中國動物考古學研究中尚屬首次。
據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階段是中國“十一五”期間全麵啟動的一項重要的研究工程,主要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在研究空間上將擴展到長江上、中、下遊地區,黃河上、中、下遊地區,淮河流域以及北方的遼河流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