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粟裕和陳賡1955年國慶節在天安門城樓上
關於十大將的排序問題,究竟哪種排序更權威。對此,我談談我的看法。目前所能見到的十大將排序有三種排法:
第一種:是按姓氏筆畫排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就是這樣排法。這種排法原因明確,沒有什麽可探討的。
第二種:是按當時職務排列,據說55年授銜時就是這樣站位的(依據當時的錄象資料),具體順序如下:
粟裕:國防部副部長兼總參謀長
黃克誠:國防部副部長兼軍委秘書長、副總長兼總後勤部長兼政委
譚政:國防部副部長兼總政第一副主任
蕭勁光: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司令員
王樹聲:國防部副部長兼總軍械部長
陳賡:副總長、哈軍工院長
羅瑞卿:公安軍司令兼政委
許光達:裝甲兵司令
徐海東:國防委員會委員
張雲逸:國防委員會委員
這種排序在以往的書麵媒體上並不多見,隻是近些年網上出現較多。由於它是按職務排列的,研究的價值也不是很大。
第三種:即流行最廣的排列順序,具體如下: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這種排序的緣由目前尚未見到最權威的解釋,但這種排序肯定不是空穴來風,除了幾十年來書刊雜誌上大量出現的報道以外,中央軍委公布的我軍36位軍事家名單中,十大將也是這樣排名的。
既然這種排序的確存在,而我們又暫時找不到對這種排序的權威解釋,就隻能根據有關史料推測其原因了,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一管之見而已。
粟裕:無需多言,排第一位都覺得委屈,功績本來是應該授元帥的。
徐海東:當時早已病休,沒有軍職,其戰功也主要是限於紅軍時期,資曆也並不十分突出,排在第二位,除了毛澤東感念20年前的鼎力相助而著力提拔外,找不到別的理由。“皮有功,少進中”的流傳很廣,如果屬實,也證明毛澤東對將帥的授銜肯定是有幹涉的。
黃克誠:當時任軍委秘書長,負責軍委、總參的日常工作,權力很大(曾有人稱當時的軍委是“秘書長專政”),絲毫不亞於粟裕,僅舉一例:一年後的八大上,黃克誠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粟裕則僅是普通中央委員。當然,也許還有彭德懷力挺的因素起作用。因此,排第三位並不奇怪。
陳賡:排第四位是戰績和資曆綜合考慮的結果。57年曾任代總長也說明了他當時的地位。
譚政:資曆老,但沒有戰功,當時的職務還可以,和黃克誠一樣也是實權派,一年後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書記處排名甚至在黃克誠前頭。為了照顧陳賡,已經排在第五了,怎麽也不能再降到蕭勁光後頭了,畢竟是總政第一副主任嘛。同時,也許有羅榮桓力挺也未可知。
蕭勁光:排在第六主要是靠資曆,加上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司令的職務。
張雲逸:雖然資格甚老,又是百色起義幸存的領導人(小平已軍轉民),但沒有軍職,又剛受過處分,又沒有徐海東的“大功”,隻好排在第七了。
羅瑞卿:當時正處在上升通道,次年的八大中委選舉,得票數排在20位元帥大將的第四位,僅次於朱德、林彪、羅榮桓。隻是因為資曆較淺、戰功一般,隻好排在第八位。
王樹聲:作為四方麵軍的代表,被照顧進了大將,但除了當年四方麵軍副總指揮的職務比許光達有點優勢以外,麵對前麵八位大將實在沒什麽脾氣,隻能排在第九位了。
許光達:一個優秀的同誌,但授大將資曆非常重要,其次是職務和戰功。既然許三者都不突出,自然隻能排末位了。當然,對許光達來說,這已經是“滿意超出想象”了。
結論:三種排法,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說哪個正確哪個錯誤,或者哪個權威哪個不權威。不過,第三種排序應該更能說明當時中央對各位大將的評價。